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 法天贵真

合集下载

法天贵真

法天贵真

庄子美学的审美源头,在法天贵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继承了老子法自然的哲学体系,把老子的“道”及其自然性落实到人生哲学和美学观念上。

所以他从“道法自然”出发,以自然天真作为美的最高追求。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崇尚“真”。

尚“真”作为《庄子》中的重要思想,主要是通过“真人”形象、“真人”精神凸显出来。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

在“法天贵真”这一命题中,有两个关键词:“天”与“真”。

这是庄子生命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法天”与“贵真”,则宣示出庄子生命美学中,真的生存、美的生存以及自然生存、自由生存的基本原理。

《庄子》中“真”的含义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契合天道、超越生死、放旷任性、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第二,追求天然、反对人为、反对雕琢。

第三,追求自然之美。

《庄子·天道》篇云:“夫道,极物之真,能守其本。

”“真”就是通达于天道,摒弃仁义礼乐,与自然悠然而在。

《庄子·秋水》篇云:“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牛马有四条腿,是天性,用辔头笼马头,用铁穿牛鼻,是违背自然的人为,不要以人为害天道,一切顺于自然,谨守天性,就可以回复到本真的境界,只有谨守自然之道,才能达到“真”的境界。

《庄子·大宗师》曾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人的内在本质是根源于、同一于天,而存在形式又常常与天相对立,只有“真人”能够做到“天”与“人”的不对立、不抵触。

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老子》_六年级作文

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老子》_六年级作文

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老子》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老子》在我的枕头边珍藏着一本书——《老子》,那是我六岁那年收到的圣诞礼物。

妈妈说:“每个优秀的孩子,在圣诞节的时候都会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

”这是一本少儿版的《老子》,大字拼音,并配有CD,在优扬的古琴伴奏下领读,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小的时候我不理解书中的内容,只因为那是圣诞老人送的礼物,我爱不释手。

每天读几句,几天背一章,渐渐地我能背好多章了。

现在我对它宠爱有加,从书里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我对这章印象最深,做人要具有水一样的品德,它滋润万物,而不图回报,对待别人要真诚仁爱。

说话要真诚守信。

当我捡到贵重物品的时候,我不会把它占为己有,我会想到失主焦急的心情。

把东西归还失主的时候,我不图回报,一声“谢谢”就能令我心花怒放,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颗仁爱之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参天的大树,从细小的幼芽开始生长,高楼大厦,从地基建起,遥远的路程,从自己的脚下开始。

学习也应该这样,要想得到好的成绩,一定要通过每天的努力。

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能感悟到《老子》的不言之教。

《老子》这本书不仅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德标准,还使我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真让我百读不厌。

它像一盏明灯,闪烁心头,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它像多彩的阳光,伴我一路踏向繁花似锦的征程。

它让我记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浦城县实验小学四(5)班郑一杨。

庄子_法天贵真_的美学解读

庄子_法天贵真_的美学解读

庄子“法天贵真”的美学解读黄丹纳任姿楠提要“法天贵真”是庄子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的核心命题。

由“天”与“真”两个基本范畴和“法天”与“贵真”两个子命题组成的这一核心命题,集中地体现了庄子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的三个基本的理论层面:本原论、境界论、创生论和他所追求的自由(无待)生存、美的生存的生存理想。

关键词庄子法天贵真美学《庄子》一书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美学范畴和命题,其中“法天贵真”可说是庄子生命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

《庄子·渔父》借渔父之口对“法天贵真”作了简要的表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

在“法天贵真”这一命题中,有两个关键词:“天”与“真”。

这是庄子生命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还有两个子命题:“法天”与“贵真”,则宣示出庄子生命美学中,真的生存、美的生存以及自然生存、自由生存的基本原理。

所以,有必要从美的生存、美的创生着眼解读这两个范畴和两个命题。

一“天”与“真”“天”和“真”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先说“天”。

在一部《庄子》中,“天”字几乎俯拾即是,而其中作为哲学范畴的“天”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与“人”对举的天然之“天”;二是与地对举的天、地之“天”;三是作为自然规律与法则的“天道”之“天”;四是作为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的“自然”之“天”。

在《庄子》一书中常常是“天”、“人”对举。

“天”指天然生成,天赋本性,故可谓天然之“天”。

例如《庄子·秋水》(以下凡引《庄子》均只注篇名):“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勿以得殉名。

”王先谦《庄子集解》(以下引用一律简称《集解》)对此解释说:“勿以人事毁天然,勿以造作伤性命,勿以有限之得殉无穷之名。

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 法天贵真

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 法天贵真


返 朴归真。
通 常人们用 “ 自然 无为”来概括 老子 的思想。自然足一种观念与价值 , 无为则 是一种行为 ,是用来实现 自然 的方法与手段 。仅 “自然 “ 一词在 《 老 子 》 中就 出现 了五 次 : 《 老子》十七章 “ 悠兮其贵言 ,功 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 自然” ;《 老子》 二十三章 “ 希 言自然 。故飘风不 终朝 , 骤 而不 终 日” ;《 老 子》 二十五章 “ 人 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 老 子》五十一章 “ 道 之尊,道之贵 , 夫莫之 命而常 自然” ;《 老子》六十 四 章 “ 是 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 之货 ; 学 不 学 , 复 众 人 之 所 过 。 以辅 自然 之
万物 ,而不敢 为。 ”这里 的自然 并不是 指 客观而存在 的 自然界,而是指一种 不受牵制力量主宰而顺任 自然的状态 , 它是本来如此 ,自己如此 ,自自然然 , 自然而然 的意思 。 对 道而言创生万物 , 周流 而不息 ;对物而 言生养万物 ,任 其 自流。道家思想注重 本性 ,强调性 任 自然 ,法天 贵真 ,重视个性和真性 , 认 为 适 本 性 ,才 能 有 获 得 人 生 自 由 的 可 能。这种理念在 当今 社会又何尝不 是依然盛行而适吗 ? 人类 本身并不是 一个单纯 的独立 个体 ,它存在于复杂 的社会、 自然环 境 当中,因而它必 然会受到某些特定 条件 的制约 。 在这种 复杂 的环境下 , 人 类 又该如何保持 心底最原始 的那份 纯 真 呢? 《 战国策 ・齐策》君子 日:“ 触 之 足矣,归真反朴,则终身不辱 。 ”这 里对 的 “ 朴” 就 是指本真 , 引申为 “ 道” 的质 朴状态 。然而 ,要返朴就必须要 抱朴 ,《 老子》十九章云 :“ 见素抱 朴, 少私寡欲 ,绝 学无忧 ” 。告诉我们不论 外 围的环境如何变幻 都要抱守真元, 不 为欲 望名利所诱 惑,不为私心杂念所 困扰 ,如此 ,我们 就不 会有忧 患。褪 去 外在世界 的层层 包裹,还原一个 最 本初 的状态 ,即所谓的 “ 反朴归真” 。 二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众所 周知 ,老子生 活在历史 的社 会转 型期 。 当时, 周 王室风 雨飘摇 , 诸 侯争 霸此起彼伏 , 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就 是在 这样一个前 所未有的社会动 荡 时期 ,老子依然 坚持 自己的操 守一胸 怀天 下与 自然相拥 。正如 《 老子》 八 章 中所 言:“ 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 争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故 几 于 道 。 ” 意 谓最 高境界 的善 行就像水一样 ,润 泽 万 物 而 不 争 名 利 在 老 子 的 眼 中 , 水

庄子_法天贵真_的人生哲学浅析

庄子_法天贵真_的人生哲学浅析

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 ! 何以加 此? 弟子曰: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 在上为乌鸢食 , 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 何 其偏也。 庄子对自己后 事的看法 , 一任自然, 十分旷达 , 大大超乎常人。 齐物论 出: 中庄子从 道的立场 , 对 生死哀乐关系作 了哲学 论述。指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 方可方不可 , 方不 彼亦一是非 , 此亦一是非。 彼是 可方可。
复, 与天为一。天地者 , 万物之父母也。 说明 人乃自然之子, 形体健全 , 精神饱满, 应与万物 之父母融为一体成就大我。 庄子 时期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情状 : 描述了上古 神农之世 , 卧
其和 , 故我 修身 千二 百岁 矣, 吾 形未 尝 衰。 阴阳、天人和谐也。守一处和 , 形神双超越 , 乃 可长生。 庄子 认为神农、黄帝乃守一处和、 法天贵真的典范。 若乎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 ,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 , 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 物物而 不物于物 , 则胡可得而累耶! 此神农、黄帝之法 则也。 不物于物 , 不为物累, 一龙一蛇 , 提出守一处 与时俱化 , 浮游于大道之中 , 与自然和谐相处, 乃炎黄二帝长生之法则。 大宗师 宁。所谓 和、法天贵真的具体修行法。一曰坐忘 , 二曰撄 撄宁 , 即排除外物干扰 , 保持心地 写道: 吾犹守而告之 , 三日而 九日而后 七日而后能外物 宁静。 大宗师 后能外天下,
导致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世俗生活中多方面的 欲望 , 正是自然本性败坏和丧失的根源。写道: 且夫失性有五 : 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 二 曰五声乱耳, 使耳不聪; 三曰五臭薰鼻 , 困惾中 颡; 四曰 五 味 浊 口, 使 口 厉 爽; 五 曰 趣 舍 滑 ( 乱) 心, 使性飞扬。此五者, 皆生 ( 性 ) 之害

我眼中的老子作文1500字

我眼中的老子作文1500字

我眼中的老子作文1500字《我眼中的老子》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老子。

老子呀,是个非常非常厉害的人。

他就像一个智慧的老爷爷,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和道理要告诉我们。

老子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就好像我们想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玩,那得先迈出第一步,一步一步地走,才能到达。

比如说,我们考试想得一百分,不能只是想想,要每天认真学习,一道题一道题地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还有哦,老子告诉我们要善良,要像水一样。

水可温柔啦,能流过小小的缝隙,遇到石头也不怕。

我们也要对小伙伴友好,别人有困难就去帮忙,这样大家都会喜欢我们。

老子的智慧还有很多很多,等我们长大了,会懂得更多。

《我眼中的老子》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子吗?他在我眼里可了不起啦!老子特别聪明,他说的话总是能让人明白好多道理。

比如“知足者富”,意思就是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

就像我们有一个玩具就很开心,不贪心想要好多好多,那我们心里就会很富有。

老子还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有点难理解对不对?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有一天,小兔子出去玩,不小心摔了一跤,腿受伤了。

它觉得很倒霉,可是因为受伤在家休息,它吃到了妈妈做的好多好吃的,还不用去上不喜欢的课。

这就是祸可能会带来福,福也可能藏着祸。

老子就像我们的智慧老师,教我们怎么变得更好。

《我眼中的老子》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我眼中的老子。

老子呀,他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他说的话有时候听起来有点难懂,但是仔细想想,特别有道理。

比如说“大巧若拙”。

这就像我们班的小明,平时看起来笨笨的,可是画画特别厉害,一出手就能画出特别漂亮的画。

还有“上善若水”,水总是往低处流,把好处让给别人,我们也要学着多为别人着想。

老子的智慧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我们成长的路。

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去了解老子,从他那里学到好多好多有用的东西!《我眼中的老子》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老子。

老子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哟!他就像一个智慧的大宝库。

【高三作文】高三作文13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高三作文】高三作文13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高三作文】高三作文1300字老子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他独特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创作了这部深奥而博大精深的著作。

这部作品以其博大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在道德哲学领域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道德经》中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子的思想观念,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欣然接受者自然的规律和阴阳平衡的作用,从而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他反对强权主义,主张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不做强制干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依循自然规律,并通过顺势利用人的特性,而不是逆势而动。

在这部著作中,与其他经典作品相比,老子的语言十分简洁且意味深长。

他以简短精练的词句表达了他的思想,以至于有时候读者需要多次阅读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意思。

《道德经》的第一章中,他写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传达的思想却十分复杂。

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读者的思考,迫使他们超越表面意义,寻求更深刻的理解。

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深地被老子的思想触动。

他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让人们对追求和谐、追求内心自由有了新的认识。

他的思想更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契合,引导人们反思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都会有种种困难和挑战。

而老子的思想观念,让我们意识到不要过分抵抗外在的影响,而要顺势而为,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学会放松心态,用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困境,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抱养其雄,既白若黑。

”即在事物的困难和挫折中,去寻求逆势而为的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许多人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

老子的道家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观念,通过自然的规律和内心的平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歌颂老子的诗歌

歌颂老子的诗歌

歌颂老子的诗歌(第一首)猗我圣祖,阐教乘时。

理身理国,曰希曰夷。

上开仙洞,俯视灵姿。

昭融至道,叶赞无为。

严谷增丽,丹青罔遗。

神光灼灼,淑景迟迟。

当朝称庆,列郡来思。

福祚流衍,千龄在兹。

——唐肃宗李亨《御制老子赞》(第二首)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唐白居易《七绝》(第三首)老君乘范,义在于清虚。

释迦贻则,理存于因果。

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

——唐李世民《老子赞》(第四首)紫府丹霄任所之,青牛当日亦逢时。

人生苦县仙成易,世有春台我上迟道大不嫌为帝都,情多犹记送仙师。

元都宗旨南华备,岂独关门令尹知。

——谒老子祠(刘开)(第五首)德和元气,寿同两仪,自根自本,无为不为。

五行宗祖,万象总持,独任自然。

应世难窥。

——西汉刘向《老子赞》(第六首)深哉伯阳,诞此灵姿。

研精玄奥,幽赞神微。

抱质怀素,蕴实藏辉,述而好古,仪圣作师。

周衰道废,撅猷匪宣,龙潜初九,亢志浩然。

迂邈高风,徽音永传。

——西晋牵秀《老子赞》(第七首)一托仙胎八十秋,生来已自雪盈头。

泉枯龙井人何在,火尽丹炉桧尚留。

朝帝漫传因白虎,度关谁复见青牛。

惟存道德五千语,我欲重将细校雠。

——老子祠曹琏(第八首)上开仙洞,俯视灵姿。

昭融至道,叶赞无为。

岩谷增丽,丹青罔追。

猗我烈祖,阐教乘时。

理身理国,曰希曰夷。

若对廖阳之语,如临太极之庭。

化之原者曰道,道之用者为德。

其义至大,非圣人孰能章之!——唐玄宗李隆基《老子赞》(第九首)天上玄元,化生万亿,开辟乾坤,古今莫测。

万象之宗,帝王之则,先天地生,备全道德。

——唐杜光庭《老子赞》(第十首)虚无推驭辨, 寥廓本乘霓。

三门临苦县, 九井对灵溪。

盛丹须竹节, 量药用刀圭。

石似临邛芋, 芝如封禅泥。

脱毛新鹄小, 盘根古树低。

野戍孤烟起, 春山百鸟鸣。

路有三千别, 途经七圣迷。

唯当别关吏, 直向流沙西。

——至老子庙应诏庾信(第十一首)地入荒凉碧草凄,濑乡仙迹望中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法天贵真
作者:李爽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8期
[摘要] 《老子》以“天人合一”为视角,以“道”为度量,深刻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及人类生命的真谛与内涵。

几千年来,它作为中华历史上的一部瑰宝,悬挂在世界的东方,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而老子本人亦成为“智慧”的象征,成为了历代学者争向探求和追寻的目标。

笔者亦不例外,本文正是笔者从“返朴归真”、“上善若水”、“柔弱处上”三方面浅析了笔者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法天贵真”。

[关键词] 《老子》;老子;返璞归真;上善若水;柔弱处上
《老子》是道家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典籍之一,千年来一直为学者所推崇。

时至今日,它仍是中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对今人今世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亦可以说,它俨然融入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作为一种标示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种印记。

通过《老子》我深深地为老子的“淡然、纯真”所着迷;为他的“博达”的眼界所震撼;为他的“大智慧”所折服。

老子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生命的不断追求与持守,换言之,在于对生命之精神的探索与尊重。

在我眼中,老子的每一句都是箴言,都值得我去拜读与珍藏。

如下,我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剖析我心中的老子。

一、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21世纪,如何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怡然自得的生存,俨然成为了我们当前首要思考的问题。

然而,通过探寻老子,我们就会知道,早在几千年前这位智者就给出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通常人们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老子的思想。

自然是一种观念与价值,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用来实现自然的方法与手段。

仅“自然“一词在《老子》中就出现了五次:
《老子》十七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五十一章“道之尊,道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自然之万物,而不敢为。

”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客观而存在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种不受牵制力量主宰而顺任自然的状态,它是本来如此,自己如此,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意思。

对道而言创生万物,周流而不息;对物而言生养万物,任其自流。

道家思想注重本性,强调性任自然,法天贵真,重视个性和真性,认为适本性,才能有获得人生自由的可能。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依然盛行而适吗?
人类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独立个体,它存在于复杂的社会、自然环境当中,因而它必然会受到某些特定条件的制约。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人类又该如何保持心底最原始的那份纯真呢?《战国策·齐策》君子曰:“触之足矣,归真反朴,则终身不辱。

”这里对的“朴”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

然而,要返朴就必须要抱朴,《老子》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告诉我们不论外围的环境如何变幻都要抱守真元,不为欲望名利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如此,我们就不会有忧患。

褪去外在世界的层层包裹,还原一个最本初的状态,即所谓的“反朴归真”。

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众所周知,老子生活在历史的社会转型期。

当时,周王室风雨飘摇,诸侯争霸此起彼伏,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时期,老子依然坚持自己的操守—胸怀天下与自然相拥。

正如《老子》八章中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

在老子的眼中,水是至善至柔的。

水是一种最温和亦是最锋利的武器,是矛盾的合体。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有两种解释。

第一,水能够润泽万物。

亦如郦道元所云:“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万物无不润”。

水这种滋润万物之德,当它投射在赤裸的现实社会中,就是一种为人、与人的高尚品德。

第二,水顺应自然而不争。

《老子》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认为,人应该拥有水一样的自然天性,人只有效法水性,才能甘居卑位而不争,才能滋润万物而不鸣。

老子口中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体道悟道之人,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在于他做到了上善若水的这种境界。

就像水一样始终滋养着万物却躺在万物的脚下不引人注意,但又与万物生生相息。

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也不自以为是。

他们能胸怀天下包容万物。

这种上善才能被称为无为,而万物保持这种心态也才能长久。

正所谓: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然而这也仅仅只是老子理想中的世界。

试问当今世界又有几人达到了这种极致完美的“水”样境界呢?诚如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充斥着自私自利…对此,我们又该有着怎样的反思与行动?试想假如一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种水德得以在人心中普及,我们的世界又该几多清明呢!
如上所言,老子口中的水性是至善至柔,纯真宽厚。

千年前,这位睿智的老人依然窥探到人性的弱点,告诫我们做人应以水为目标与追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水无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亦莫过于此。

三、柔弱处上
读《老子》我们可知,老子的贵柔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柔弱不争的思想也是历来分歧最多的一点。

有人说,老子的柔弱不争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是对尊严的辱没,不值得推崇。

也有人说,老子的贵柔思想恰恰是哲学的集大成体现,反射的是人
类生命价值意义所在,折射出哲学的魅力,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总而言之,各家所述,各有所据。

然而我认为,老子的贵柔思想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逆流而上,即所谓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

首先,老子的这种柔弱不争思想,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顺应自然而生的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

如《老子》三十六章和四十三章所言;…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意为天下最弱的东西可以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其次,老子认为柔弱的事物更具有生命力,是绝境下另类新生命的衍生。

正如《老子》七十六章所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柔弱胜刚强是通行天下的法则。

有时,表面上的刚强往往不是真正的强大,而表面上的柔弱却是真正的刚强。

因此,老子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庄子也曾指出,刚强尖锐的事物最易毁灭,“坚则毁矣,锐则挫矣”。

由此可见,老子的柔弱不争思想,并不是某些人所曲解的辱没尊严的消极避世,相反而是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和保身的处世生存之道。

即为“柔弱处上”。

在今天那些所谓称老子消极避世的人又是如何处上,如何捍卫其尊严的呢?走到哪都是仰面朝天,俯视众人;走到哪都有人为之服务,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意差遣他人,难道这就是其所谓的尊严吗?对此我不敢苟同。

有人说尊严在今天俨然已经称为一种稀缺资源。

不乏“社会精英”中,卖弄风情者有之,阿谀奉承者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明知故犯者有之,可见尊严与知识背景,社会地位眼界的高低并不一定存在着必然关联。

表面的光鲜并不能代表着尊严。

我欣赏老子并不是看中他的历史地位,而是他的遗世而独立的高尚品格,澄清而又纯粹的节操。

我欣赏每一个心怀自然的人,所以我深深地迷恋每一个全情投入自己工作时的样子,无关你是挥斥方遒还是狂扫落叶,不够且不应付不模糊地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做与世界呼吸吐纳的接口,我认为这就是尊严的来处。

《老子》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他的“返朴归真”“上善若水”“柔弱处上”等思想无不体现了他性任自然、法天贵真的思维意识形态。

他不仅对个人情操修养的提升,人生价值的探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调节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我们个人都需要“一方净土”。

由此可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拜读《老子》,学习老子是多么的迫切而又必然。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老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姜守诚.“返朴归真”—老子《道德经》养生学解读.周口师范学院学报[A]2006(1).
[3]高鹏妹.论老子思想中“水”的性质[A].文学评论2011.
[4]张济成.老子柔弱不争思想的再思考[A].平原大学学报2007.
[5]安海民.老子“上善若水”解[A].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
作者简介:李爽,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研究方向: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