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即自然思想及其逻辑展开
浅谈老子的“道”

浅谈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一种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种既含有思想又涵
盖道德方面的宇宙法则。
老子所讲的“道”蕴含着一种伦理道德,即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无名之名”、“贵为大用”等思想。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
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
老子的“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人生信仰。
老子认为,人应该遵从“道”的指引,而不是被世俗习俗所牵制。
他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不断去掉浮华、无用的东西,追求简朴、自由、安详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道”强调了自然、谦虚、
无欲和自由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一种理性和直觉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综合体系。
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真理、和谐和自我完善的可能路径。
老子的思想哲学法则:“自然”

老子的思想哲学法则:“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法“道”,但道并不是毫无规则的,为所欲为的,她还必须以自然为法则。
这并不是说“道”的上面还有一个自然的东西,要道去遵循。
“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就如此的意义,应理解为道的精神所在。
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导性的部分。
是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也,道和德之所以得到万物的仰尊,就在于她们常法自然,道和德的价值就在于自然,若不以自然为法就会失去其价值。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却在“自然”两个字上。
他的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哲学故都是以自然为宗,他的宇宙论观念也以自然为法。
因此我们若把老子的哲学,说成是“自然哲学”,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的哲学观念是“自然”,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也是“自然”。
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
”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
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
无私——无欲、无为——无争,还表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所谓的无常心,就是无私心。
若是作为管理者或统治者,既然是无私心当然也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了。
若用现在的理念来说的话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
难怪有人在评点道德经时说,这是民主国家运用思想和法则。
但在老子来说,只是顺其“自然”,只是顺应自然而已。
“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管理者的目标就是要“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自身又怎么能有为呢?“我无为而民自化”管理者又何必要有为呢?自然无为的结果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在老子的哲学中,自然与无为是两个核心概念,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本文将从老子哲学中的自然和无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首先,老子哲学中的自然观念是其思想的基石之一。
老子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自然界的规律和本源。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了道作为宇宙生成的根本力量。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逆自然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和幸福。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老子对宇宙万物的敬畏和尊重,提倡人们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感悟自然的奥秘,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其次,老子哲学中的无为思想是其独特的价值观之一。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要刻意干预事物的发展,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努力只会破坏事物本来的平衡和秩序,反而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和困扰。
因此,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即在不为的状态下做到无不为,不为功利而行事,不为名利而劳心,不为私欲而追求,从而达到心无挂碍,自然而然地做到万事顺利。
这种无为的境界体现了老子对于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的追求,提倡人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在当代社会,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人们往往感到焦虑和迷茫。
而老子的自然观念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势而为,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要学会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宁静。
同时,无为思想也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成功和成就,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做到心无挂碍,超脱世俗的纷扰,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势而为,做到心无挂碍,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按字面理解:依此推论一:道可以说出来,言可以写下来,声可以发起来;依此推论二:说出来的道,写下来的言,发起来的声,就不是那个太初之道,太初之言,太初之声。
再深入理解可以看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他认为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道”与“无”同意,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
“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改造和创作。
老子认为是道。
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道”尽管是恍惚不明,却是有情有信、有精有物,因而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存在。
这种存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自本自根”表明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任何其它事物,“自古固存”表明它在万物形成过程中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表明它只按自身规律运动并且永无休止。
这样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真实状况,即是寓存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之中。
总而言之,“道”自身是绝对超越的,但又在具体事物及其关系之中。
所谓“物物者与物无际”,说的是“道”与事物是没有界限的,这似乎说明“道”与事物是融为一体的,但“道”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事物。
因此,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
老子学说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就是用最高范畴——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运之天。
老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与仁爱的,让万物自生自灭。
《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老子发现,正是这种不仁,才是道之所在,隐隐约约中,似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才是至仁至善。
所以老子接着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意思是说圣人应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以自己为中心,对百姓的最大负责,就是让其自然发展,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之道。
综合起来,老子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圣人也就是决策者,应当以天下为重,以大道为先,尽量不以自身喜好为标准,不偏不倚,才是决策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才是对百姓最有利的。
老子的自然思想总结图

老子的自然思想总结图老子是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思考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老子提出了自然思想,主张追随自然的道,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境地。
下面是一份将老子的自然思想进行总结的图表,以帮助理解他的观点。
1. 宇宙的本源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
在图表中,道以一条无限的曲线表示,代表了它的无始无终、无限无穷的特性。
2. 自然的循环老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
通过图表中的循环箭头,能够看出万物无始无终的本质。
3. 道与自然道的属性和运行方式与自然界一致。
老子使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描述宇宙从无到有的过程。
图表中的箭头展示了这个过程。
4.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放弃过度的行动和干预,而是顺应自然,将事物发展自然而然地进行。
图表中的顺流而下的箭头表示了顺应自然的思想。
5. 和谐共存老子认为人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存。
他提倡顺应自然的道德观念,并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图表中的双向箭头表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
6. 自然无为老子认为自然的无为是最有效的行动方式。
通过放下欲望和个人的意愿,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图表中的人物放下了手中的东西,象征着放下欲望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图表,我们可以清晰地总结出老子的自然思想: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放下欲望,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共存。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的自然思想非常宽泛和深奥,很难用简单的图表来完整地表达。
以上的图表只是对其核心思想的一个概括,更详尽和深入的理解仍然需要通过对老子的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本版编辑/ 云 飞
教研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筅蒋念祖
(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0)
摘 要:文章顺应指导初高中学生学习《老子》的需要,对《老子》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其哲学思想 的构成和《老子》81 章的逻辑结构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关键词:老子 哲学思想 逻辑结构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是个史官,《老子》是老子给君主侯王们写的谈论治国 理政、为人处世之道的书。老子深感当时战乱频仍、百姓涂炭的 症结在于君主侯王贪得无厌、逞强好胜,因此他特别强调君主 侯王治国理政、为人处世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自然无为,贵 柔守雌(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意思就是不要贪得无 厌,不要逞强好胜。而这两条基本原则又可以抽象、概括为一个 字— ——“无”。“无”的含义起初是“无欲无为”,后日渐丰富。为了 强调、证实自己的主张,老子尊称“无”为恒久不变的“道”(即 《老子》中所说的“常道”“天道”),并且把这个“道”尊奉为天下 万物的生长化育者(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发生论),赋予“道”这 个概念最抽象、最概括的性质,赋予它最重要的地位。“道”(常 道,形上之道)具有若干特性:有无相生,以无为本(重点是强 调:道的特点是“无”);浑朴;整一(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反;自 然无为;虚静柔弱。天下万物既然均由“道”所生长化育而来,也 就应该具有这些特性。这就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 ——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这个“道”具有“无”的特点,万物也应该具有“无” 的特点,也就是“自然无为,贵柔守雌”的特点。具体而言,就体 现为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 ——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不是 和稀泥窝囊废。 “道”还具有反向运动的特点———反者道之动。“道”就是 “常道”“恒道”,“恒”通“亘”,回环的意思。“道”的运转方式是不 停地回环往复,回归起点。由此老子尊崇“反向思维”,“反者, 道之动”。确实,现实中,往往你越是想得到“有”结果反而越是 “ 无 ”,越 是 想 得 到“ 无 ”反 而 越 是“ 有 ”。总 之 ,常 道 、天 道 具 有 “ 无 ”“ 反 ”的 特 点 ,理 想 的 人 道 ,自 然 也 应 该 效 法 天 道 ,具 有 “无”“反”的特点,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所以,“反者,道之 动;弱者,道之用”一句中,前者表现了“道”的方法论原则,后 者表现了“道”的价值论原则。这两句话是贯穿《老子》全文的 线索。 以上先后提到“道”具有发生论、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 意味,这是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只有老子 称得上是哲学家的原因。老子把“天道”设定为“无”,认为天道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然“道”在⽼⼦的思想中有两层意思:⼀是宇宙的本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为,“⾃然”是⾄⾼⽆上的。
所谓“⾃然”,就是“⾃然⽽然”,也就是没有外⼒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它既应当包含所有“⾃然”的存在,也应当包含“⾃然”运⾏的规律。
就“道”⾃⾝来说,就是⾃⼰如此之义,⽽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然⽽然地演化之义。
在⽼⼦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源于“道”。
“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认为“道”产⽣万物有个过程,“道⽣⼀,⼀⽣⼆,⼆⽣三,三⽣万物。
”[1] “道⽣⼀”,即“道”⾃⽣,“⾃本⾃根,⾃⽣⾃成”;“⼀⽣⼆”,即“道”分化为阴阳⼆⽓;阴阳⼆⽓的统⼀叫做“冲⽓”(冲虚之⽓),由阴⽓、阳⽓、冲⽓三者产⽣了万物。
道是万物起始的源头,也是宇宙万物⾃然运⾏的规律,万物皆和谐统⼀于道。
“道”是宇宙间⽣成万事万物的⾃在本体。
⽼⼦⽤“⼤盈若冲,其⽤不穷”(《⽼⼦•四⼗五章》)论述了本体、本原同是“道”的思想。
“⼤盈若冲,其⽤不穷”的“⼤”,也就是“道”,“道”的表现是“冲”。
“⼤盈若冲”说明空间并⾮真空,⽽是充塞满了物质的空间。
《⽼⼦•⼆⼗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名之⽈⼤。
⼤⽈逝;逝⽈远;远⽈反。
”可见,《⽼⼦》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统⼀原理,⼜是世界的发展原理。
⽼⼦在这⾥明确说了“道”是“先天地⽣”的⽆、有混成之物。
混成之物遍布空间,“⽆”、“有”处于运动状态,永不停息。
“道”纯任⾃然,它⽣成世界万物,没有任何⽬的性,⽽是⼀种“⾃在⾃为”的结果。
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道”“独⽴⽽不改,周⾏⽽不殆”,不停地运动,永远都不会改变。
《⽼⼦》认为,宇宙中的具体事物⼀直处于变化之中,不是永恒的,但“道”却是绝对不变的,也只有“道”是永恒的,“道乃久”。
《老子》(《德道经》)逻辑体系及主要思想内容

“道”的三大法则
(1)“道”是物质的、永恒的 和运动的——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反者道之动
第一章指出道是物质的、有着 独特的运动与存在方式。
第二十五章(物质性及其化生的 万物应遵循的基本法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微妙的母 性,指天地万物总生产的地方,这里 指道不可思议的生殖力)。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棉棉若存,用之不勤。
(本章作者主要用简洁的文字描 写虚空之道的永存不死)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 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 必固予之。是谓薇明。
《老子》(《德道经》) 逻辑体系及主要思想内容
《德道经》一书的思想及其丰富.这里就其思想 体系及其主要思想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老子》一书的逻辑结构
从总的来看:由宇宙论(自然论或本体论) →人生论→政治论;由宏观→微观,并最终围绕 “道论”而展开。本书第一章实际就是全文的总 纲。
(二)《老子》的思想内容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 称孤、寡、不榖。次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 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有 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 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 唯“道”,善贷且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3月第30卷第2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March2006V01.30No.2老子的“道"即“自然"思想及其“逻辑"展开陈徽(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上海200092)摘要:老子之“道”非指规律,乃为“自然”也。
“自然”意味着:世界和事物的存在状态是“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的,它既不是因为外力的推动所致,又不是源于自己“有意”之所为,乃是“无力”和“无心”之统一。
而“自然”观念的“逻辑”展开便是“反者道之动”、“无之以为用”和“弱者道之用”的思想,老子以此说明:“自然”才是生命之根、和谐之本和力量之源。
关键词:道;自然;反;无;弱;老子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6)02—0027—05一、“道”即“自然"和“反者道之动"“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同时也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
然而,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对此,学术界可谓是聚讼纷纭、绵延不绝。
从文字表述来看,“道”似乎是先于天地万物并产生天地万物的一个“东西”,即“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
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
…弟一十血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1j弟四十一草于是,“道”仿佛是老子在体察天地万物的运转流变及其所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抽象的理性思辨获得的一个“物”,当然这是一个“思想物”,它好比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既是天地万物产生之本原,又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之最终根据。
因为如此解读,不少学者便将老子的思想视为一种先验论,一种所谓的“客观唯心主义”。
实际上,上述看法是很成问题的。
因为西方思辨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先验论的理论模式在中国是缺乏精神土壤的,我们的先贤对于世界的认识和领悟主要表现为基于13常生活的对于世事人生的体认(证)。
像名家和后期墨家所表现出的那种对于概念辨析、形式逻辑推断的思想兴趣毕竟只是昙花一现。
而且,作为道家主要代表人物的老子和庄子都对名家式的那种耽于思辨的精神进行过批驳。
如果考其字义以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总体的把握,“道”其实指的就是“自然”,即“道”即(是)“自然”也;且此“自然”乃为“存在的自然”:世界和事物之存在是“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的,它既不是因为外力推动之所致,又不是源于自己“有意”之所为,乃是“无力”和“无心”④之统一。
所以,“道”即“自然”意味着天地万物之“自然存在”就是天地万物之“道”,或日,天地万物之“道”也即其“自然存在”。
首先,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lJ第一十五苹据此,无论是否将“道”看作像天、地、人一样的事物或东西,“自然”都是最根本的。
所以,对于老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道法自然”也,其义为:天地万物的最根本、最真实的存在状态就是它们的自然状态,实际上就是说:“道”即“自然”也。
天地万物之存在是时时流变的,任何就此之命名和描述都是滞后与抽象的;而且,语言也是有其自①“无力”是对异己来说:“无心”是就自己而言。
收稿日期:2005—09—07作者简介:陈徽(1973一),男,安徽凤台人,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讲师,哲学博士27身局限的:它在“说”出某种意义的同时也在遮蔽着其他的意义。
所以,要想对世界的自然存在予以命名或描述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而言,即便我们能够进行相应的命名或描述,那么也只能在一定的条件或范围之内。
故《老子》开章便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因为“道”或“自然”的这种不可言说性,于是老子又称其为“无”或“无名”。
然而,天地万物的自然存在毕竟又不是空无,是“有”的。
同时,尽管我们对“道”或“自然”不能予以进一步的解说,它们未尝又不是一种命名,所以,“无”就是“有”,“无名”也就是“有名”。
在老子看来,事物的自身之“道”或者说其自然之存在是天地万物得以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根源,故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11J第一苹又日:“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1第四十章“道法自然”昭示了老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即归本“自然”和归宗“自然”也。
对于这个“自然”之“道”,老子又常常用“朴”、“素”、“无极”、“一”、“大”甚至“婴儿”等辞予以描述,为的就是突出这种“自然性”。
其次,从字义的考辨来看,“道”的源始义乃为“行”或“行走”,《释名・释道》日:“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旧1作为“行走”之“道”,落实到人身上便是人们的“人伦日用”之“行”,即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种种生产和生活实践;对于禽兽和山川草木来说,则是指它们的表现为生生不息的生长发育现象,如开花结果、鸡鸣狗叫等等。
同时,世界在其“运行”中总是彰显出一定的“规律性”,如花开花落、朝去暮来、四时循环等等,这其中自然也包含着人类在其生活实践中所要遵循的法则,因此,《诗・大雅・熏民》日:“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老子非常重视世界“运行”的这种“规律性”,并称之为“常”。
既然事物之“道”彰显着事物之“常”,或者说,事物之“常”要靠其“道”展现出来,后来人们便直接用“道”来理解、指称“常”或规律。
于是,“道”便成了规律和法则的代名词,并且,“道”乃规律之说还成了当今学界理解老子思想时最普遍的认同点。
然而,这种理解是有违老子思想之原意的,它不仅深刻着现代思想之烙印,还使其原本洋溢着亲切活泼、流变通达的精神归于凝滞。
那么,在老子那里,作为事物之“道”的“常”或者说事物存在变化的规律究竟是什么呢?日“反”也,即“反者道之动”[1]第四十苹也:事物在其存在变化(即“道”也)过程中,它的某些性质或状态将向其对立面发展和转化。
对此,老子有很多具体的说明: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怫六十2草见小日明,守柔日强。
¨J第五十一草少则得,多则惑。
¨1弟一十一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_l_第五"博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1第四十一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悌六十四草进而,老子指出:真正的智慧是对事物之“道”之“常”的洞见,“知常”方日“明”也;¨J第五十五蕈、十六蕈相应地,真正智慧的行为乃是依“常”而作,如此方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即“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否则,“不知常,妄作凶”也。
…第十六苹至于如何来运用这种“反”之“常”的智慧,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o第2十六草老子的这种以“反”为“常”的思想自然有其不当之处,但他对于事物存在之“常”的肯定则是意义深远的。
老子以此警示世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掌握一定的度,若失了度,事情将会朝向我们所不希望的方面发展。
只有明白事理,方得以避免做蠢事。
而且,以“反”为“常”也是老子对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展开说明,因为他心目中的“自然”主要是以质、朴的面目出现的,而事物在其“运行”中常常会脱离其质、朴之性,所以,“反者道之动”究其根本还是为了告诫世人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物存在的自然之道,即“道法自然”也。
二、“无之以为用’’“无之以为用”是老子“道法自然”和“反者道之动”思想的“逻辑”展开,反映了老子关于“道”之功用的观点。
其中体现了老子对于世事人生通达透明的观察和体悟,蕴含了极高的人生智慧。
28既然“道法自然”,天地万物最根本、最真实的存在状态乃是它们的“自然”状态,而且所谓的“自然”又意味着:事物如此这般的“自然”存在既非因为外力之迫使,也非因为自己有意之所为。
所以,“致使”事物“自然”存在的最终根源乃是它的内外部因素的“无为”,只有“无为”方能“自然”也。
实际上,“自然”就是“无为”,“无为”就是“自然”,“道法自然”在功用上的直接体现就是“道法无为”;而且,正是因为事物处于“无为”的“自然”状态,方能实现其“无不为”的至上功用,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第三卜。
章也。
比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第三十二章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老子以致道家所谓的“无为”或“无事”绝非意味着绝对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对任何事物的“自然”存在及其本性应予以充分的“尊重”,不可逆其“自然”之性而勉强地有所作为。
所以,“无为”或“无事”不过是顺应事物之性的“有为”而已。
下面,本文分别从社会政治和世事人生这两个方面具体展开老子的“无之以为用”的思想。
首先,在社会政治方面。
老子主张,治理天下应该以“自然”即“无为”的方式进行,应该避免种种悖离事物之性的“有为”之行。
他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第五十七章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怫四十八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第四十九苹何以言此?因为在老子看来:当政者如果执政时崇尚有为,以种种典章制度、礼乐规范来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其结果必将干扰、破坏老百姓原先自然纯朴的生活状态。
同时,“有为”又必将通过一定的价值观念(即“美”也、“善”也等等)表现出来,然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一蕈若大家都去追逐所谓的美与善,则心便驰骋于外,于是功利计较、争强好胜、奇伎奢靡乃至坑蒙拐骗的现象便亦随之滋生蔓延,从而人心“不古”、天下不宁了。
何况所谓的美或者善,本非事物的自然之性,而是一定的人基于一定的环境和目的产生的,并非值得去追逐的。
所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_第五。
七章治理天下最高明的方式乃是“自然无为”的方式。
以此为标准,老子比较了几种治世方式的高低好坏:“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J第十七蕈进而,老子对于儒、墨式的积极有为的治世理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llJ第十九覃因为,实际的情况倒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In第十/博只有“为无为”,方能“无不治”。
_l_第一覃不过,老子的上述观点也因其具有一定的“愚民性”而受到不少非议。
事实上,老子的确主张愚民,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