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论李鸿章与《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一位老人带病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他在签字回来的时候大口的吐着血,并于两个月后因胃出血而死。
《辛丑条约》是他所签署的三十几个条约中的最后一份。
一百多年来他一直身背卖国贼的骂名,但谁又能看透他背后的辛酸,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傀儡木偶,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台前表演者,这位老人便是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大臣,他的后半生致力于晚清的外交事业,他也是淮军和北洋海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人,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曾被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鸿章被视为卖国贼,贪生怕死又向往荣华富贵的小人,甚至在京剧中李鸿章的脸谱往往都被化作卖国贼的样子。
一切只因为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侵略者们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使大清国损失最惨重的便是《辛丑条约》。
但这一切真的是李鸿章所主导并积极去参加的吗?并不是这样,历史总是会蒙蔽人们的眼睛,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现象去看本质。
他也有上司,一个真正贪生怕死却又放不下“天朝上国”这空架子而不主动打开国门的女人——慈禧太后。
古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大型帝国,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旨意代表一切,那时慈禧太后操纵年轻的皇帝,垂帘听政,独揽大权,昏庸无道,满朝文武都不敢对慈禧太后有异议,只得服从。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列强用枪炮攻击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清国,并几乎不费力的砸开了慈禧太后的府邸—北京紫禁城。
随后,慈禧太后携着光绪皇帝以及亲信的大臣慌忙出逃至西安。
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列强求和,但列强接受求和的条件就是签订这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慈禧太后自身都难保何顾大清国的荣誉与利益,随即命李鸿章留在北京与十一国签订这款条约。
每每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慈禧太后总会想到李鸿章,身为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和大清国最出色的大臣李鸿章深知外国人的厉害与大清国的不足,被派出作为大清国的代表也是情理之中之事,并且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之前他已经代表大清国签订了三十几个条约,所谓颇有经验。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1.辩题.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2.选取原因与价值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4.正文:正方: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4.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平壤战役发生后;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使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5. 李鸿章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使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1895年马关条约不仅仅中国丢掉了台湾;而且还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赔款相当于日本20年或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难道能忽视吗据此;我方认为李鸿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绝对是千古罪人..反方:我方坚持认为李鸿章在历史的推动中有其相当积极的作用..1.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大清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是李鸿章要出来收拾残局..2.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在洋务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他早期在“自强”口号下筹建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他还派遣留学生;兴办洋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不仅如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等..在经济方面;他创办的一些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都管理有方;能和外国企业竞争;也维护民族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从大局出发吗3.日本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从中可见;李鸿章是大清晚期的英雄..4.李鸿章从长计议;主张求和..他是想让国家安定;趁此时努力富强国家;他的想法是没有错的..李鸿章作为大清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无可奈何..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无能为力..如果签约的不是李鸿章;历史也不会改变;将会由另一个人签约;那么我想这个人现在恐怕也会被称为“卖国贼”正方:李鸿章是搞过洋务;但我们能因为秦桧搞过书法所以就否认他是汉奸吗能因为汪精卫在文学上的造诣就否认他是卖国贼吗同理;我们难道能因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上的贡献就否认他前述所做的那些恶事反方:首先;李鸿章并不是秦桧汪精卫之流其次;众所周知;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制度的腐败;正方不应该如此嫁祸李鸿章..这个原因同样适合当时中国外交上的失败;弱国无外交;一个又软弱又腐败、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就更没有外交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在外交场合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维护国家利益..举个例子;他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过程中;被一个日本浪人刺杀;眼睛受重伤;他利用这个事件作为筹码大做文章;迫使日本人修改了很多条款;比如把赔款从4亿两还价到2亿两;这难道不是他的功绩吗正方:但是另一个例子请问反方又如何解释呢中俄密约签订后;俄方和李鸿章订下私人协议;只要密约能够顺利执行;李某便能得到300万卢布的酬谢..有人怀疑这是李某在寄往总理府的电报中数次替俄国恫吓清朝的原因;而300万卢布相当于今天的3亿元人民币反方:且不说这资料的真实性现在历史界也在探讨;就说列强一再找李鸿章谈判不也恰恰说明了他才能杰出;只有他才能代表中国政府吗正方:是因为李鸿章卖国卖出了名在和日本谈判之前;李鸿章早已卖国卖到臭名远扬的地步了;不然日本人也不会别人不要就要李鸿章..反方:中国是以战败国的身份签约的..李鸿章去日本去俄国是奉命行事;别无选择..总结:评价一个人必须明确两点;即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的所作所为..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大变局当中;李鸿章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诚然;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下了大大小小约30个不平等条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当年的真相我们已无法知晓;但历史人物却不能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判定..只有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历史背景中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学会“以史为鉴”..。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诚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的人物。
他是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晚清宦海中沉浮近半个世纪里,在中国与世界始有关系的时代里,始终处于“千古变局”的各种矛盾旋涡中。
正因为如此,在他死后百年间,对他的研究和评价从未停止,但“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
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而足,见仁见智。
誉者赞其为“中兴明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卖国贼”、“误国能臣”。
笔者将根据马克思辨证唯物观,客观地对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进行阐述。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特点,凡是一个国家的当前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要评价历史风云人物李鸿章,自然要联系中国几千年来政权变化更迭的大趋势及历史发展规律,观察当时中国及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三点:第一,中国近代史始于何时。
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认为始于鸦片战争,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也有认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
笔者认为始于鸦片战争比较近乎事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入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民族意识觉醒。
第二,李鸿章所处的国家及所生的时代。
李鸿章所处的国家是一个数千年的皇权专制国家,又恰好赶上这种政体的专制程度达到极点的时代;是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而且又赶上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权力开始逐渐恢复的时代。
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汉臣,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却兢兢业业,没有野心,这正是与他所处的国家及所生时代有关。
第三,当时中国的形势。
在李鸿章初生之时,欧洲大陆局势已经平稳,欧洲各国不在相互对抗侵略,而是专门养精蓄锐,把战略投放到东方;同时,清政府腐败成风,官吏骄纵横行,外国给予的耻辱纷纷到来,百姓苦不堪言,中国内乱时常发生。
这“内忧外患”形势,引发太平军、捻军猖獗,李鸿章建立淮军、兴办洋务、处理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一、序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充满着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一:人物简介(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辩题.
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
2.选取原因与价值
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
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
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
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
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
4.正文:
正方:
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
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4.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
平壤战役发生后,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使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
5. 李鸿章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
1885年《中法新约》使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1895年《马关条约》不仅仅中国丢掉了台湾,而且还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
赔款相当于日本20年或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难道能忽视吗
据此,我方认为李鸿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绝对是千古罪人。
反方:
我方坚持认为李鸿章在历史的推动中有其相当积极的作用。
1.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大清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是李鸿章要出来收拾残局。
2.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在洋务方面有突出的成就。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他早期在“自强”口号下筹建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他还派遣留学生,兴办洋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不仅如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等。
在经济方面,他创办的一些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都管理有方,能和外国企业竞争,也维护民族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从大局出发吗?
3.日本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从中可见,李鸿章是大清晚期的英雄。
4.李鸿章从长计议,主张求和。
他是想让国家安定,趁此时努力富强国家,他的想法是没有错的。
李鸿章作为大清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无可奈何。
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
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无能为力。
如果签约的不是李鸿章,历史也不会改变,将会由另一个人签约,那么我想这个人现在恐怕也会被称为“卖国贼”!
正方:李鸿章是搞过洋务,但我们能因为秦桧搞过书法所以就否认他
是汉奸吗?能因为汪精卫在文学上的造诣就否认他是卖国贼吗?同理,我们难道能因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上的贡献就否认他前述所做的那些恶事?
反方:首先,李鸿章并不是秦桧汪精卫之流!其次,众所周知,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制度的腐败,正方不应该如此嫁祸李鸿章。
这个原因同样适合当时中国外交上的失败,弱国无外交,一个又软弱又腐败、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就更没有外交了。
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在外交场合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维护国家利益。
举个例子,他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过程中,被一个日本浪人刺杀,眼睛受重伤,他利用这个事件作为筹码大做文章,迫使日本人修改了很多条款,比如把赔款从4亿两还价到2亿两,这难道不是他的功绩吗?
正方:但是另一个例子请问反方又如何解释呢?《中俄密约》签订后,俄方和李鸿章订下私人协议,只要《密约》能够顺利执行,李某便能得到300万卢布的酬谢。
有人怀疑这是李某在寄往总理府的电报中数次替俄国恫吓清朝的原因,而300万卢布相当于今天的3亿元人民币!反方:且不说这资料的真实性现在历史界也在探讨,就说列强一再找李鸿章谈判不也恰恰说明了他才能杰出,只有他才能代表中国政府吗?
正方:是因为李鸿章卖国卖出了名!在和日本谈判之前,李鸿章早已卖国卖到臭名远扬的地步了,不然日本人也不会别人不要就要李鸿章。
反方:中国是以战败国的身份签约的。
李鸿章去日本去俄国是奉命行事,别无选择。
总结:评价一个人必须明确两点,即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的所作所为。
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大变局当中,李鸿章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诚然,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下了大大小小约30个不平等条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也有不得已的原因。
当年的真相我们已无法知晓,但历史人物却不能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判定。
只有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历史背景中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学会“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