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的9种切除方法
肠息肉治疗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

肠息肉治疗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肠壁上的病理性突起。
如果不及时治疗,肠息肉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
在传统中医学中,有许多方法可用于治疗肠息肉,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以及饮食疗法等。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治疗中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对肠息肉患者,中医药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煎剂和中药贴敷。
1. 草药煎剂中医药学认为,肠息肉主要是由于湿气和瘀血阻滞导致的。
因此,治疗时可选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大黄、黄连、莪术等。
将这些中药配合使用,可以促进肠道排毒,减少毒素的影响,达到治疗肠息肉的效果。
2. 中药贴敷中药贴敷是指将草药粉末或中药煎剂敷贴在肠口部位。
中医药师根据肠息肉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对应的中药贴敷治疗方法。
中药贴敷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对肿瘤细胞产生局部刺激,起到缩小和消除肿瘤的作用。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肠息肉患者,中医针灸师会选择一些与肠道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肠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防止肠息肉的进一步发展。
三、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传统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制品,利用艾热和药性作用于特定的穴位,从而调整人体的病理状态。
对于肠息肉的治疗,艾灸疗法可以通过艾草的温热作用和药性作用,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促进肠粘膜的再生,从而减少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四、饮食疗法中医学认为,饮食与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因此,在肠息肉的治疗过程中,合理的饮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通常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新鲜蔬果,适量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薏米、白扁豆等。
肠息肉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肠息肉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它是指肠壁突出并形成的小肿块。
虽然肠息肉本身通常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一、出血并发症肠息肉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出血。
如果肠息肉损伤了血管,或者某些大型肠息肉因增生血管而易于出血。
患者可能会在大便中发现鲜红的血液,或者出现贫血症状。
如发生出血,应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1. 内镜止血:对于小型的出血肠息肉,医生可以通过内镜直接止血。
内镜会插入患者的消化道,然后通过电凝或者夹取等方法止血。
2. 肠道止血剂:如果内镜止血不成功,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肠道止血药物,这些药物能够促使出血点愈合。
二、肠梗阻并发症肠梗阻是肠道被部分或完全阻塞的情况,这是肠息肉治疗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肠梗阻可能会导致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处理方法:1. 经内镜治疗:对于引起肠梗阻的较小的肠息肉,可以通过内镜直接切除或移动肠息肉来解决梗阻。
2. 外科手术:如果肠息肉较大或部分肠道被完全阻塞,外科手术可能是解决肠梗阻的最佳选择。
三、穿孔并发症在肠息肉治疗过程中,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对于大型息肉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下。
穿孔是指肠道壁出现破裂,导致肠道内部的内容物泄漏到腹腔。
处理方法:1. 紧急手术:一旦发生穿孔,紧急手术是必要的。
手术旨在修补或清除穿孔的部分,并恢复肠道功能。
2. 导管引流:在紧急手术之前或手术后,医生可能会安置导管来引流腹腔内的液体,以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四、肠道感染并发症肠道感染是肠道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肠息肉治疗后出现的感染。
由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入细菌,使得治疗区域易于感染。
处理方法:1. 抗生素治疗: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2. 卫生注意:术后或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肠道区域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并注意个人卫生。
肠息肉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后的恢复护理

肠息肉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后的恢复护理肠息肉是指肠道内黏膜上较常见的肿块,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种类型。
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肠癌。
因此,手术治疗成为肠息肉管理中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肠息肉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手术后的恢复护理。
一、肠息肉手术治疗方法1.内镜下切除术内镜下切除术是针对小型息肉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
该手术通过灵活内窥镜引导下,将电刀或剪刀等器械插入肠道内,直接将息肉切除。
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较快,适用于小型腺瘤性息肉。
2.开腹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的息肉或有恶变可能的息肉,开腹手术切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
手术中,医生会在患者的腹部进行切口,然后将受影响的肠段切除。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肠道功能和恶化情况,以确保肠道正常功能的恢复。
3.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通过小切口在患者的腹腔内引入腹腔镜和其他手术器械进行操作的方法。
相比于开腹手术,它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
腹腔镜手术适用于较大的息肉、位置较深或较难达到的息肉以及有术前恶性变可能性的息肉。
二、手术后的恢复护理1.术后休息与饮食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在恢复期间,患者应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
常规的恢复饮食包括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术后,医生可能会给患者开具一些药物来帮助控制疼痛、促进伤口愈合等。
患者需要按照医嘱规定,按时服用药物,并咨询医生若发现不良反应。
3.伤口护理术后伤口的护理非常重要。
患者应该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并避免碰触水。
如果伤口有任何异常,如红肿、出血或渗液,应及时就医。
4.康复锻炼术后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恢复。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散步、缓慢的慢跑等,逐渐增加强度。
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伤及伤口。
5.定期随访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
医生将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并给予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定期随访是预防和及早发现复发的重要手段,患者应积极配合。
胃息肉治疗方案

胃息肉治疗方案1. 胃息肉的定义和类型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部隆起形成的肿块,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腺瘤性息肉:由于胃黏膜腺体增生而形成的息肉,可分为炎性腺瘤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和腺瘤息肉等不同类型。
2.内襞上皮性息肉:由胃黏膜上皮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3.异位胃黏膜性息肉:由于异位胃黏膜的存在而形成的息肉,常见的异位胃黏膜有食道黏膜、肠黏膜和胃底黏膜等。
4.浆液囊肿性息肉:由于胃黏膜浆液囊肿形成的息肉。
2. 胃息肉治疗原则胃息肉的治疗目标是彻底切除或控制其生长,防止恶变和症状的加重。
治疗方案应依据息肉的类型、大小、数量、位置、症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一般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彻底切除:对于可切除的息肉,应采取手术、内镜下切除或腔内微创手术等方法进行切除,以确保肿块完全去除,减少复发的可能。
2.监测复发:对于具有复发倾向的胃息肉,应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再次出现的肿块。
3.症状缓解:针对引起症状的胃息肉,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消化道支持治疗等方法进行症状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恶性变异预防:对于具有恶性变异的胃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应密切关注其变异的情况,必要时采取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进行处理。
3. 胃息肉治疗方法3.1 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通常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胃息肉。
内镜下切除包括以下几种技术:•切除术:将胃息肉直接切除,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止血(如电凝、钳夹等)。
•假扩张术:通过将气体灌入胃腔,使胃黏膜平面上抬,方便切除胃息肉。
•热凝术:利用高频电凝或氩气凝固来切除胃息肉。
•冷冻疗法:使用液态氮或其他冷冻装置,冷冻胃息肉并切除。
•激光烧灼术:采用激光烧灼来切除胃息肉。
3.2 药物治疗胃息肉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炎症、减少胃酸分泌和控制胃息肉生长。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用于减少胃酸的分泌,保护胃黏膜。
•抗生素:用于控制胃息肉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医治肠息肉的方法和配方

中医医治肠息肉的方法和配方
肠息肉的种类很多,有的仅仅是一个肉瘤,有的可能已经病变为肿瘤了,在就诊的时候,对于较为稳定的普通肠息肉,一般会采用中医等保守治疗手段,达到稳定肠息肉和逐步清除的目的。
中医医治肠息肉的方法较多,选择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中医是远近闻名的治疗方法,最主要的特征是没有副作用,值得大家信赖。
中医学认为,肠息肉多因湿热下注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临床情况不同,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期阶段其临床情况也不同。
所以在中医治疗肠息肉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制定出适合该患者目前病情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疗效。
采用平息逆转疗法针对不同病情选用不同方剂,主药辅药配合使用的缘由所在。
灵
活配伍,发挥中药多层次、多靶点治疗息肉作用的优势,中药的化学实体是活性物质群,具有多靶点、多效性的特点,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改变肠息肉、胆囊息肉整体环境和微环境。
肠息肉的中医外治:灌肠方。
乌梅,苦参片,五倍子,黄柏,上药浓煎100毫升,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约40毫升作保留灌肠。
处方①内服黄柏,丹皮,赤芍,虎杖,蒲公英,桃仁,薏苡仁,穿山甲,当归。
②外用保留灌肠乌梅,苦参,五倍子,黄柏。
中医内治肠息肉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基本方黄柏,丹皮,赤芍,薏苡仁,桃仁,蒲公英,生地,炙甲片,虎杖,半枝莲。
加减气虚者加炙黄芪,党参。
血虚者加制首乌,当归。
阴虚者加北沙参,鹿衔草。
出血多者加仙鹤草,三七粉(分吞)。
湿重者加苍术,厚朴。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

息肉形成原因?
胃肠道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目 前仍不清楚,根据对息肉的研究初步提示: 腺瘤的发生是多个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 而环境因素改变致基因(表达)异常或突变 基因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表达形成腺瘤;而 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则与感染和损伤相 关,引起适应性反应。如胃窦息肉多与HP 感染有关,杀灭HP治疗后息肉可治愈。
4.错构瘤性息肉:Peutz-Jegher息肉,属错构瘤性息肉,
息肉分布全胃肠道,以空肠最常见,其次是回肠和结肠。息 肉常是散在多发,大小差别明显,多为有蒂或亚蒂,息肉表 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质地中等,一般无恶变。
〖消化道内息肉镜下治疗〗
➢ 消化道息肉组织学分类不同,癌变率有明显差异, 但内镜下难以确定息肉的组织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型, 通常靠内镜 活检或镜下切除后作病理检查才可以明确诊断。
息肉具有家族性?
Turco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较少 见。其特征是患者有家族性结肠腺瘤病伴 有其它脏器的肿瘤,通常是伴有中枢神经 系统的肿瘤,如脑或脊髓的胶质母细胞瘤 或髓母细胞瘤,因此也有胶质瘤息肉病综 合征之称。结肠腺瘤的癌变率高,有称常 在十几岁时已发生癌变而导致死亡者.
息肉具有家族性?
息肉具有家族性?
息肉患者,尤其是多发息肉患者,其家族 成员也常患有息肉,因为息肉这种病具有 家族性,又叫家族性息肉病,如家族性腺 瘤病、黑斑息肉综合症等。如若发现家人 有息肉病,其他成员应及早到医院检查, 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癌变。
息肉具有家族性?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性疾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腺 瘤。息肉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本病 息肉并不完全限于大肠,常伴有胃息肉及 十二指肠息肉。常于青年及中年发病,有 高度癌变倾向。有报道提示在息肉发生的 头5年内癌变率为12%,在15-20年则大 于50%,癌变的平均年龄为40岁。
肠息肉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和方法

肠息肉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和方法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通常是由于结肠黏膜上的腺瘤增生造成的。
虽然大部分肠息肉是良性的,但部分高级别息肉有可能发展成结肠癌。
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肠息肉对于减少患者的癌变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论述肠息肉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检测和治疗方法。
一、肠息肉早期发现的重要性早期发现肠息肉可以提供以下优势和好处:1. 癌变风险降低:肠息肉是结肠癌的主要前体病变,早期发现和切除息肉可以减少癌变的风险,降低患结肠癌的可能性。
2. 防止症状加重:肠息肉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变可能加重,患者可能出现便血、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早期发现可以避免这些症状的出现。
3. 提供及时治疗:早期发现肠息肉可以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并减少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
二、肠息肉早期发现的方法肠息肉的早期发现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 粪便潜血试验:这是一种简单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潜血。
肠息肉和结肠癌通常会引起小量潜血,这可以作为早期筛查的指标。
2.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可靠的肠息肉早期发现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柔软的长镜插入直肠和结肠,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结肠内的情况。
如果发现息肉,医生可以进行活组织检查或立即切除。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麻醉和较高的费用。
3. CT结肠造影: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放射性对比剂的注入显示结肠,包括息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肠息肉的位置和大小。
三、肠息肉早期治疗的方法早期发现的肠息肉通常可以直接进行治疗,并避免发展成结肠癌。
常见的肠息肉早期治疗方法包括:1. 冷冻治疗:这是一种通过在结肠上冷冻液体或气体来破坏和切除肠息肉的方法。
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小型的肠息肉。
2. 电凝疗法:这是一种通过电流来切除肠息肉的方法。
医生会使用电凝电极将肠息肉的基底部分凝固,使其脱落。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大的肠息肉。
肠息肉治疗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肠息肉治疗的有效方法和技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它是指肠粘膜上的可见或隐蔽性肿瘤样病变。
如果不及时治疗,肠息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发展为恶性肿瘤。
因此,掌握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肠息肉治疗方法和技巧。
一、内窥镜切除术内窥镜切除术是目前最常用的肠息肉治疗方法之一。
内窥镜切除术通过直视下对肠息肉进行切除,可以达到肠息肉清除的目的。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肠息肉的治疗。
在内窥镜切除术中,医生首先使用内窥镜将肠息肉清晰可见,然后通过电凝切除或者剪切术将其完全切除。
在术后的护理中,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肠息肉是否完全切除。
二、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肠息肉治疗方法。
它通过靶向药物的给药,直接作用于肠息肉的异常细胞,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遏制肠息肉的发展。
靶向治疗针对的是肠息肉中的特定分子靶点,如EGFR、VEGF等。
目前,一些靶向药物已经得到临床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靶向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皮疹、腹泻等,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要密切注意身体的反应。
三、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基于人体免疫学原理的肠息肉治疗方法。
它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力,增强对肠息肉的抵抗力,进而抑制肠息肉的生长和发展。
目前,免疫治疗在肠息肉的治疗中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通过干扰素、细胞因子等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抑制肠息肉的发展。
然而,免疫治疗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除了治疗方法和技巧,肠息肉的预防和注意事项也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肠息肉患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2.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肠息肉;3.注意生活方式的调节,保持适量运动,远离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等;4.避免过度用药,特别是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9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 难度系数:☆☆☆☆)
步骤:发现食管肿瘤→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 肌层→距肿物近口侧直线距离5cm处开始进行黏膜下注射→勾刀切开黏膜, 海博刀逐步分离黏膜下层及肌层,于黏膜下层及肌层之间形成一纵行隧道→ 分离直至跨过瘤体1-2cm,显露肿瘤→圈套器辅助切除瘤体,必要时创面电凝 止血→钛夹夹闭隧道开口 特点 : ①适用于食管中下段及胃的黏膜下良性肿瘤(一般肿瘤直径要求<3cm); ②既能完整切除肿瘤,提供完整的病理信息,又能避免外科手术治 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医疗费用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③可大大降低食管瘘及胸腹腔感染的几率; ④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 ⑤术后应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胃肠道息肉的9种切除方法
俞斌2019年7生型 单发、多发 有蒂、亚蒂(广基)、扁平息肉(侧向发育型LST) 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结直肠息肉 <0.5cm微型、0.5-2.0cm小型、2.0-3.0cm大型、3.0-5.0cm特大型 粘膜上肿物(MT)、粘膜下肿物(SMT)
NO.1 活检钳钳除术(难度系数:☆)
步骤:发现息肉→活检钳夹住息肉→提拉活检钳钳除息肉→必要时处理创面 备注: ①适用于较小的息肉(<5 mm);创面小,出血少,安全; ②钳除时根据息肉的大小来确定钳除的深度和宽度,尽可能一次性钳除,不 宜过深、过浅或用力过猛,否则可能导致出血不止、穿孔或复发。
1.发现息肉;2.氩气喷凝
NO.3 热活检钳电凝钳除术(难度系数:☆☆)
步骤:发现息肉→热活检钳夹住息肉→电凝钳除→处理创面 备注: ①适用于较小的息肉(<5mm),息肉切除较彻底,出血少; ②手术时患者不能佩戴金属饰件; ③操作时注意将息肉提拉离开胃、肠壁,并注意充气避免触及周围组织,电 凝烧灼时短时间间断烧灼,避免热效应持续作用引起透壁损伤致迟发性穿孔; ④术后创面较大时需钛夹夹闭,预防穿孔。
1.发现息肉;2.圈套器套扎息肉 3.电凝切除息肉;4.钛夹夹闭创面
NO.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难度系数:☆☆☆)
步骤:发现息肉→用注射针于息肉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抬起征阳性→以圈 套器套扎息肉基底部→电凝切除→处理创面 备注: ①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局部癌变息肉,侧向发育型肿瘤,癌前病变(如 重度不典型增生),消化道早期癌(尤其是黏膜内癌);大于2.5 cm的无蒂 息肉; ②手术时患者不能佩戴金属饰件; ③注射盐水要够量,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分开,以免电切时损伤固有肌层造 成出血或穿孔; ④对于大于2.5 cm的病灶采用分片切除(EPMR)更安全;对于较大的息肉 采用凝、切交替进行切除更安全。
1.发现肿物;2.肿物起源于黏膜下层;3.用钩刀沿着肿物边缘做标记 4.亚甲蓝盐水黏膜下注射,抬起征阳性;5.钩刀在标记点外切开黏膜,并行黏膜下分离
NO.8 内镜肿物全层切除术(EFR;难度系数:☆☆☆☆)
步骤:发现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明确肿物起源于固有肌层→以HOOK刀切 开表面黏膜后见瘤体暴露→予以尼龙绳在根部结扎1环后圈套器全层切除→残 端见胃壁穿孔→予以尼龙绳辅助金属夹行荷包缝合 备注: ①适用于肿物起源于固有肌层,尤其是起源于固有肌层突向浆膜下生长并与 浆膜层紧密粘连的肿物; ②既能完整切除肿瘤,提供完整的病理信息,又能避免外科手术治疗, 创伤小、恢复快、医疗费用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③胃内治疗后最好应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 ④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⑤技术要求高,应由内镜治疗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师开展; ⑥手术时患者不能佩戴金属饰件。
1.发现肿物;2.超声内镜提示固有肌层起源;3.黏膜下注射亚甲蓝盐水 4.分离黏膜下层和肌层(打隧道);5.显露瘤体;6.切除瘤体送检
END
1.发现肿物;2.超声内镜提示肿物起源于黏膜下层 3.切开肿物表面,暴露瘤体;4.尼龙绳结扎肿物根部
NO.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难度系数:☆☆☆☆)
步骤:发现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明确肿物起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浅层→ 用钩刀沿病变边缘做标记→生理盐水+亚甲蓝混合液行黏膜下注射→抬起征阳 性→钩刀在标记点外切开黏膜,并行黏膜下分离→创面有血管或渗血时用热 活检钳电凝止血→圈套器套扎肿物→电凝切除→处理创面 备注: ①适用于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包括早期癌),一般要求病灶小于3cm,但随 着内镜技术的发展,3cm已不是一个严格的限制; ②可取得完整标本,有利于病理医师对病变是否完全切除,局部淋巴结或淋 巴管是否转移进行评价; ③胃内治疗后最好应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 ④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⑤技术要求高,应由内镜治疗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师开展; ⑥手术时患者不能佩戴金属饰件。
1.发现息肉;2.于息肉基底部注射,抬起征阳性;3.圈套器套扎息肉基底部 4.息肉切除术后;5.钛夹夹闭创面
NO.6 内镜下剥离结扎术(难度系数:☆☆☆)
步骤:发现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提示肿物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层→以切 开刀切开肿物表面黏膜后暴露瘤体→透明帽辅助尼龙绳于瘤体根部结扎→活 检钳于瘤体表面钳取组织送检 备注: ①适用于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的肿瘤; ②操作相对简单,不能开展ESD、STER、EFR的单位可行使用该法治疗上述 肿瘤;出血、穿孔少,老年人、凝血功能不全、需一次处理多个黏膜下层或 固有肌层肿物、肿物位于小肠者可选用该法;费用少,经济困难者可选用该 法; ③尼龙绳结扎时需收紧尼龙绳,1条尼龙绳效果不佳时,可使用2-3条; ④取活检时可用切开到剖开瘤体,再用活检钳钳取组织送检; ⑤缺点是没有完全套扎住瘤体或尼龙绳未彻底收紧,可能导致肿瘤复发。
1.发现息肉;2.活检钳夹住息肉;3.钳除息肉
NO.2 氩气喷凝术(APC术,难度系数:☆☆)
步骤:发现息肉→氩离子凝固导管对准息肉→喷凝息肉→处理创面 备注: ①适用于较小的息肉(<5 mm),创面小,出血少,安全; ②手术时患者不能佩戴金属饰件(耳环、手镯、项链等); ③氩气喷凝时,氩气笔头端不应用力直接抵住息肉,最好应距离息肉表面3-5 mm,每次烧灼时间1-3s;氩气笔头端也应距离内镜头端一定距离,以免氩气 喷凝时损伤内镜。
1.发现息肉;2.热活检钳夹住息肉;3.钳除息肉
NO.4 圈套器高频电切术(难度系数:☆☆)
步骤:发现带蒂息肉→圈套器套扎息肉基底部→电凝切除→处理创面 备注: ①圈套器电凝切除一般适用于有蒂的息肉; ②手术时患者不能佩戴金属饰件; ③对于直径2cm左右或以上的大息肉,蒂部常有较粗大的滋养血管,应先用 尼龙绳套扎或钛夹夹住息肉根部,若结扎或钳夹有效,息肉瘤体逐渐变紫, 然后进行圈套器在尼龙绳或钛夹上方0.5cm处套住息肉,进行高频电切;圈套 器亦不能碰触到钛夹的尾端,以免透过钛夹导电,引起穿孔; ④圈套器套住息肉时不能一下子收得太紧,以免造成机械性切割,导致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