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定法,让人拨开云雾认清六经辨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丁麝葱解呕不止, 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 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 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 少腹硬满热如狂, 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
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
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
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
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热痞便不爽, 按之无物软不痛, 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 芩连黄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补, 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呕泻干姜甘枣参, 寒热交结心下痞, 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 黄连芩夏枣甘尝, 水热互结痞食臭, 腹鸣下利散水强.
虻蛭三十炒去脚, 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 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 脉沉结. <内经> 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 胸痹气短咳痛当, 阳虚畏寒夜卧甚, 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 再加附子. 如果脉促, 桂枝汤去芍药, 不加附子)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 干姜夏枣会人参, 寒热互结胃虚痞, 肠鸣呕烦降胃行.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二、《伤寒论》辨病、辨证、辨症、治疗
<一>概念 (一)病: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 病理性概括,是对该病的本质性认识。 (二)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现阶段的病 理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判断。 自觉症状(主诉)① (三)症:症状的简称 它觉症状②
①是机体有了病变所具体表现的现象 ②是诊断、辨证的主要依据
(八)正邪相争说
祝味菊认为《伤寒论》中的六经是指正邪相争的 不同阶段。他在《伤寒质疑》中说:“太阳之为 病,正气因受邪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 病,元气愤张,机能旺盛,则抵抗太过也;少阳 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 力,未能长期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怯 懦,全体或局部之力抵抗不足;厥阴之为病,正 邪相搏,存亡危机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
(三)标本中气说
以张志聪、陈修园为代表的一些注家,根据《内经》六气 标本中气的气化理论解释《伤寒论》中的六经。他们认为 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天地之间有,在人身之中亦有。无 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若外感风寒更以邪伤证,始则 同气相求,继则从气而入寒;寒邪郁于太阳之经,邪正之 争发热则是从标;太阳病不解可内陷少阴,故“中见少阴 ”。陈修园甚至说:“六气标本中气不明,不可以论《伤 寒论》。”(《伤寒论浅注·读法》)
(八)证治纲领说
董氏认为,伤寒六经是辨证纲领与证治纲领的高度统一, 它综合的反映与提示了病因、病位、病情、邪正力量的对 比和受邪的组织器官等具体情况,为决定治则、治法,进 行处方与遣药,提供了依据。
(九)症候群说
黄文东、金寿山、吕敦厚等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 实质是六个症候群。当然,这六个症候群是仲景把外感病 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病性的 不同而归纳划分的。并非指某一具体的症候群,与西医的 概念不能等同。孙氏亦认为《伤寒论》六经是一种症候分 类的方法,是张仲景总结了前人学说,加上自己丰富的临 床经验,从整体观念出发,创造性地将热性病在发展过程 中的许多症状,按照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盛衰,病情的进 退轻重和病位的表里深浅,做全面的考虑,找出其一定的 规律,归纳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 个症候类型,作为热性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六病六证浸,六脉六法六方用,“辨病脉证治”其功,仲景开万世先河,创“六经方证”辨证。
万病就来找六经,使用经方治百病,经方合方治大病。
六经找病辩三阳,表里区分表为先。
太阳首犯,发热恶寒,脉浮缓紧,麻桂分汗,有汗桂枝,无汗麻黄,辨别使用,牢记心间。
右脉粗大且浮长,葛根汤用加减帮;若有内热还出现,石膏知母要为先;腑气不通承气汤;右脉沉细着两感。
左脉弦大且有力,大柴胡汤加减奇;左脉弦细饮食难,口苦咽干又目眩,胸胁苦满有心烦,小柴胡汤用加减。
左脉沉细脏无热,当归四逆汤加减。
中寒无汗,麻附辛理中汤加减;中寒有汗,桂枝理中汤加减。
三阳找病,前后左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两侧左右,还有耳聋目眩。
长期怕冷,阳虚为先,若有表证,柴胡桂枝合麻附辛加减;汗后怕冷,体虚为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腑气不通,化热在里,表里双开,以通为要,三阳开泰,葛虎承柴。
(葛根汤合白虎承气汤合大柴胡汤)。
三阴找病病里传,正气不足三阴间,邪气深入病根盘,疾病难愈常缠绵。
太阴头上脾气虚,中焦升降常失常,腹满泻下难饮食,后天之本早顾及,必用理中四逆汤;太阴之中有实证,桂枝加芍大黄汤。
少阴脉微又沉细,欲寐嗜睡要牢记,阴阳两证辨容易,寒证背冷凉骨髓,温肾回阳用四逆;也有两感常发热,麻黄附子与细辛;身疼骨痛附子证,阳虚水泛真武行;化热失眠难安宁,黄连阿胶治心神;少阴阳明腑不通,腹满口干热伤津,承气早用急存阴,稍一迟缓命立停。
厥阴四肢常不温,当归四逆吴萸能;厥亦深来热亦深,白虎承气把热清;上热下寒错杂证久利不止乌梅丸,更加炙草效更增。
一部《伤寒论》,可以治百病,“六经辨证”统百病,“寒温统一”六经辨。
《伤寒论》六经六病,三阴三阳,三阳实为一阳,三阴实为一阴,阴阳之证须分明。
六经为病,各有其证,疾病万千,总不离六经六病。
整体六经方证观,驾驶百病之万变。
六经找病,六经不同,方证各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合一,合病合方,乃《伤寒论》辨证论治法门。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
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
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
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
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
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
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1)《汤液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
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六经辨证口诀》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内科医学著作《伤寒论》的一部分,由中国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
口诀共六经,简明地总结其临床诊断和辨治思想,有助于尽快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口诀如下:
一、《阴阳五行证》口诀
1. 阴中头脉淫,阳中头脉紧,阴阳津液流,入形满立分。
2. 委阴偏在作,委阳偏在下,凡辨胜负从,五行从头详。
3. 寒热从气象,湿燥从色变,病状定未定,四诊表属性。
二、《开经节上口诀》
1. 阳脉节制明,阴经直开清,两经相通而,各反物壮元。
2. 上六经开放,始入脏腑言,九丹特藏秘,拟术穴数多。
三、《六脏注藏证》口诀
1. 尺胃肾脉伏,心肝络藏真,气虚血虚传,三阳六腑藏。
2. 病症少生者,多生反下入,独藏发表明,胜负尽在中。
四、《五气耗散证》口诀
1. 气虚实耗淡,耗散必待研,当求候与妥,未定调与攘。
2. 二虚择少体,三实择脉根,定失若有损,补泻以病症。
五、《四诊索别证》口诀
1. 四诊辨本真,其病以形象,原位索原病,脉病定未定。
2. 听诊入未病,视诊以脉证,摩诊形气变,闻诊正别细。
六、《治法综合口诀》
1. 酒法伤寒急,针灸实失补,汤药病有至,草药饮下去。
2. 八法兼用诀,四穴救时病,中药取归趣,调胃收元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六经定法,让人拨开云雾认清六经辨证舒驰远,名诏,号慎斋学人,江西进贤人,活动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
少好医方,但苦于难通其理,后获交喻嘉言的弟子罗子尚,得《尚论篇》,读后大有开悟,自此专以《伤寒论》为宗。
舒驰远,名诏,号慎斋学人,江西进贤人,活动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
少好医方,但苦于难通其理,后获交喻嘉言的弟子罗子尚,得《尚论篇》,读后大有开悟,自此专以《伤寒论》为宗。
主要著作有《伤寒集注》,另有《六经定法》《痢门挈纲》《女科要诀》《痘疹真诠》及短论若干,均附于《伤寒集注》之下。
舒氏竭力提倡六经辨证,强调《伤寒论》在各科临床上的普遍指导意义。
他认为六经是学医的门经,不知六经不足以言医。
他说:“《伤寒论》始创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大开六经法门,匪特专治伤寒,凡百杂病要皆不出六经之外,治法即在其中”。
学者若不从兹入门,则临证一无所据,叩以病属何经,当用何法,宜立何方,乃茫然矣。
虽穷年皓首,何益哉?”他甚至直言:“诸病杂病方论,母庸置录”,劝医家只读《伤寒论》即可。
作为舒氏这个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六经定法说。
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及治法均是医家临证的准绳,遵而用之,无不应验,故称为定法。
他说:“凡病总不外乎六经,以六经之法按而治之,无不立应。
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证腑证兼见,即当表里两解。
若太阳与阳明两经表证同见,即用桂枝、葛根,以合解两经之邪;兼少阳,更加柴胡;兼口渴而小便不利,即以三阳表药,加入五苓散之中,兼口苦咽干目眩,更加黄芩;兼口燥心烦,渴欲冷饮,当合用白虎汤于其间,并三阳表里而俱解之。
若三阳表证与三阴里寒同见,谓之两感,即当用解表于温经之内,若里重于表者,但当温里,不可兼表。
无论传经、合病、併病、阴阳两感,治法总不外乎此”。
舒氏临证每先辨六经,以仲景法活人,其著作中验案甚多,不便悉举,只要看他以麻黄汤催生、白虎汤安胎、四逆汤调经,即可略见一二了。
六经证治中,舒氏长于三阴,而独重脾阳。
认为脾中阳气乃“发育之元、先天之宰、养生之火种”,中宫阳气贞固,则肾中真阳不露;中阳寂灭,真阳立亡。
故凡驱阴回阳之剂,舒氏必用黄芪、白术以培中阳,是其特点。
近代安徽婺源名医汪莲石,推崇舒氏之学,擅用经方大剂屡起沉痀,晚年窝居上海,有神医之誉。
孟河名医丁甘仁,在上海曾向汪氏问业,亦研读舒氏《伤寒集注》及《六经定法》,临证每先定六经,不仅在外感热病上主张伤寒与温病合流,六经与卫气营血互用,而且内伤杂病亦多取伤寒理法,处方古朴纤巧相兼,亦开一代医风。
六经之理浩渺难穷,非泛涉之所能道。
诏以管窥蠡测集注是书,如陟高山耸岫,愈进愈难着脚。
方其注完太阳,接注阳明之时,觉神形俱疲,将有畏难自却之意而搁笔倦吟者,凡历旬日矣。
忽夜梦行至荒丘,得一老翁,貌端严而髯修美,肃然起我敬畏,拱而旁立,聆所言论者久之。
复以手指其处,命我曰:此桥非尔不能造,愿竟成之而毋负其初。
予骇而觉,即语诸妇,妇曰:毋乃喻嘉言先生乎!《伤寒》一书乃后学之津梁,君能集之,无异造桥,苟始勤终堕,将不能成矣。
故或托梦,而致叮咛,君其勉旃。
予韪其言之有理也,乃复殚心悉虑,寝食研求,拈出本气,用作主脑,专责六经,千凡要妙疑关,会族肯綮,无不迎刃而解。
噫,此中有莫之为而为者,殆果有神助耶。
今六经已就帙矣,足以塞吾责而偿所愿也。
是为跋。
六经定法太阳病,头项强痛,腰背骨节疼痛,恶寒发热,此为太阳经证,时有微汗者,为风伤卫,法主桂枝汤,以驱卫分之风,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壮热无汗者,为寒伤营,法主麻黄汤,以发营分之寒,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头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为风寒两伤营卫,法主大青龙汤,营卫互治,风寒并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若非烦躁,石膏不可用,非壮热无汗,麻黄不可用。
太阳邪传膀胱,口渴而小便不利,此为太阳腑证,法主五苓散,以去腑邪,猪苓、茯苓、白术、泽泻、肉桂;按:小便不利,气化不利,病在气分,不可用猪苓血分之药,当以桔梗易之。
太阳腑证,有蓄尿、蓄血二端,膀胱有尿,热邪入而搏之,则少腹满,为蓄尿;若无尿,热邪入无所搏,则少腹不满,为蓄热。
蓄尿者倍肉桂,蓄热者易滑石。
有为蓄尿过多,膀胱满甚,胀翻出窍,尿不得出,胀异常者,名为癃闭,不可用五苓散,愈从下利,其胀愈加而窍愈塞,尿愈不得出,法宜白蔻宣畅胸膈,砂仁、半夏醒脾开胃,肉桂化气,桔梗升提,生姜升散,如吸壶盖揭起则出之意,使上焦得通,中枢得运,而后膀胱之气方能转运,斯窍自顺,而尿得出。
若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为膀胱蓄血,详见太阳上篇。
阳明病,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不恶寒,此为阳明经证,法主葛根,以解阳明之表,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冷,此热邪渐入阳明之里,法主白虎汤,以撤其热,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而大便闭者,此热邪已归阳明之腑,法主小承气汤,微荡其热,略开其闭,大黄、枳实、厚朴;加之胃实腹满,微发谵语者,可以调胃承气汤,以荡其实而去其满,大黄、芒硝、甘草;更加舌胎干燥,喷热如火,痞胸腹塞闷,满胸腹膨胀,实胃上按痛,燥便闭干结,坚按之石硬,与夫狂谵无伦者,法主大承气汤,急驱其阳,以救其阴,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少阳,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此为少阳经证,法主柴胡汤,以解少阳之表,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口苦咽干,目眩,此为少阳腑证,法主黄芩,以泻少阳里热。
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法主理中汤加砂半,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砂仁、半夏;若胸膈不开,饮食无味而兼咳嗽者,乃留饮为患,法宜理脾涤饮,黄芪、白术、砂仁、白蔻、半夏、干姜;若由胃而下走肠间,沥沥有声,微痛作泄者,名曰水饮,即于前药内加附桂;若由胃而上走胸膈,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者,名曰支饮,即于前药内加故纸、益智,更用斩关丸以下痰,自愈;若由胃而旁流入胁,咳引刺痛者,名曰悬饮,即于前药内加芫花、草果,搜出肋缝之痰则愈,若由胃而溢出四肢,痹软酸痛者,名曰溢饮,即于前药内加虎骨、威天仙;在手更加姜黄,在足更加附子;又有着痹、行痹二症,痛在一处者为着痹,流走无定者为行痹;与溢饮相似而证不同,乃为火旺阴亏,热结经隧,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溢饮不赤不热,法宜清热润燥,人参、竹沥、生地、阿胶、天冬、玉竹,在手加桑枝,在足加桑根;若身目为黄而小便不利,不恶寒者,为阳黄,法宜茵陈五苓散。
若腹痛厥逆,身重嗜卧而发黄者,为阴黄,法宜茵陈附子汤,人参、白术、茯苓、附子、干姜、茵陈。
少阴,真阳素旺者,外邪传入,则必协火而动,心烦不眠,肌肤熯躁,神气衰减,小便短而咽中干。
法主黄连阿胶汤,分解其热,润泽其枯,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黄柏;真阳素虚者,外邪则必协水而动,阳热变为阴寒,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腹痛作泄,法主温经散邪,回阳止泄,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半夏、砂仁、故纸、益智。
厥阴,有纯阳无阴之证,有纯阴无阳之证,有阴阳错杂之证。
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热深厥深,上攻而为喉痹,下攻而便脓血,此纯阳无阴之证也。
法主破阳行阴,以通其厥,喉痹者用玉竹、天冬、麦冬、石膏、鸡子白;便脓血者用生地、阿胶、黄连、鸡子黄。
鸡子甘寒润燥,其白象天,轻清上浮,用治上燥;其黄象地,重浊下降而润下燥;四肢厥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下利清谷,呕吐酸苦,冷厥关元,此纯阴无阳之证也。
法主驱阴止泄,以回其阳,附子、干姜、砂仁、半夏、黄芪、白术、吴萸、川椒;腹中急痛,吐利厥逆,心中烦热,频索冷饮,饮而即吐,烦渴转增,腹痛加剧,此阴阳错杂证也。
法主寒热互投,以去错杂之邪,附子、干姜、砂仁、半夏、黄芪、白术、吴萸、川椒浓煮,另用黄连浸取轻清之汁,掺和温服。
凡病总不外乎六经,以六经之法按而治之,无不立应。
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证腑证兼见,即当表里两解。
若太阳阳明两经表证同见,即用桂枝葛根以合解两经之邪;兼少阳更加柴胡;兼口渴而小便不利,即以三阳表药加入五苓散之中;兼口苦、咽干、目眩,更加黄芩;兼口燥心烦,渴欲饮冷,当合用白虎汤于其间,并三阳表里而俱解之。
若三阳表证与三阴里寒同见,谓之两感,即当用解表于温经之内;若里重于表者,俱当温里,不可兼表。
无论传经、合病、并病、阴阳两感,治法总不外乎此。
病有阴阳之辨,不得其法,无从分认,即如舌胎干黑,芒刺满口,皆有阴阳之分,有为少阴中寒,真阳遭其埋没,不能熏腾津液,而致舌胎干黑,芒刺满口者,法当驱阴救阳,阳回则津回,方用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半夏、砂仁、故纸等药,其证必目瞑嗜、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此辨阴病十六字;有为阳明火旺,烁干津液,而舌胎干黑起刺者,法当驱阳救阴,阴回则津回,方宜斟酌于白虎、承气诸法以消息之,其证必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此辨阳病十六字;凡辨诸证,总不外此阴阳各十六字。
又如厥逆一证,亦有阴阳之分。
凡四肢厥者,外见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之证,为阳厥,法主破阳行阴,以通其厥;若外见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之证,为阴厥,法主驱阴散邪,以回其阳。
又如谵语一证,原有阴阳虚实不同。
经言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在阳明为实证,为谵语,乃阳明胃实,燥结不通,阳火亢极,真阴立亡而神明内乱,狂谵无伦,法主大承气汤,急驱其阳,以救其阴;在少阴为虚证,为郑声,乃少阴中寒,魄汗出而下利,气虚阳脱,神魂无主,细语呢喃,错乱颠倒,法当急回其阳,以固其脱,方用附子、炮姜、人参、黄芪、茯苓、故纸、益智等药。
二证阴阳,均以上十六字诀辨之。
又如烦躁一证,阴阳互关,曰阳烦阴躁,又曰烦出于心,躁出于肾,其实不然,烦者未有不躁,躁者未有不烦,烦躁皆同,而证之阴阳不同,有为少阴亡阳,身热多汗而烦躁者,乃肾中真阳随汗而浮越于外,法主附子、炮姜、黄芪、白术、故纸等以回其阳;有为阳明热越,身热多汗而烦躁者,乃胃中津液随热而尽越于外,法主白虎、人参等法,以撤其热,二证阴阳亦以上十字诀辨之。
又如昏睡一证,在少阴,为阴霾盛而阳不开,法当急回其阳,以御其阴;在阳明,为热盛神昏,法当速撤其热,以退其阳。
其证阴阳总以上十六字诀辨之。
且昏睡与不眠,其证不同,而法相同。
在阳明张目不眠者,其常也,然又有热盛神昏之证,其人均为口臭气粗,汗出恶热,其法亦均当撤其热;在少阴,但欲寐者,其常也,然又有里阴过盛,隔拒真阳,随汗外越,不得内交于阴,亦不得眠,其人均为头悬身重,少气懒言,其法亦均当回其阳。
咽喉痛者,有火有寒,寒痛不赤不热不肿,不作臭秽,身倦恶寒,略可硬饭,饮水吞津则痛甚,可食硬不可食软;火痛者,内外俱肿,且赤且热,气粗口臭,身轻恶热,水可多饮,而饭粒糁不能下,可食软不可食硬。
打呃一证,有虚寒,有实火。
若胃实闭结,阳火上冲而打呃者,真阴立尽之候也,其证张目不眠,身轻恶热,法宜急下,以救其阴;若脾气虚寒,健运无权,气不调达而打呃者,其气缓,非死证,其证目瞑踡卧,身重恶寒,法宜人参、白术、附子、炮姜、甘草、半夏、丁香、白蔻,温中散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