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气化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

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

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刘渡舟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

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

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

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

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

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

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

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

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龙行天下整理那么就是讲一下,以便以后在讲课的时候有个基础,在这里呢,大家可能以前对六经气化脑子里已经有一些印象了,我今天主要是根据经典把他串一下。

六经气化是伤寒论最基础的东西,要讲六经气化,要先明白六经是什么,过去古人常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就错,不知五运六气,学尽方书无济。

脏腑经络,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逆从,脏腑是讲虚实的,经络是讲顺逆的。

知道经络是怎样流行的,怎样交汇,知道脏腑的虚实,这种情况呢,就对疾病初步掌握,用药就有方向性。

然后是对五运六气的了解,天行六气,地布五行。

六气是天气的变化,如果对五运六气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话,就会对很多疾病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即使没见过的病,没有听过的病,只要通过现象,看到现象以后,就可以通过五运六气进行取类比象,然后把他归纳出来,可以说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所以说五运六气讲的是这回事,并不是说的是非要指素问的七篇大论,这个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当然七篇大论也是有研究必要的。

首先讲六气,六气是哪六气,六气六经,六经,经者,径也,道路之意。

六经行的是六气,六经又是三阴三阳。

太少阴阳,厥阴阳明,这是六经。

六经呢,本于天气之变化,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这是内经里讲的。

我们的禀赋形质来源于地,是地的阴气产生的,神气是与天相沟通的。

这就是所谓的上古通天,这个意思讲的就是人的体内也有六气,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气,交相感应,天之六气太过可以引起人之六气太过,所以又一个词叫做六气相感。

外感六淫,淫是什么,就是太过的意思。

天之六气有过,有不及,有不足,有太过的话,就会引起体内的六气也发生太过不及。

太过不及到达一定程度,失衡,就是说阴阳有逆从,产生逆乱的话,就是生病,就叫六淫相感。

所以说学中医的人脑子里一定要清楚,脑子里不要有丝毫病毒、细菌、邪气、毒气的这种概念,都是六气的太过不足造成了各种逆从的现象。

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六经⽓化学说概述六经⽓化学说是以《素问》五运六⽓理论研究《伤寒论》⽽形成的学说,主张六经病即是风热⽕湿燥寒六⽓之病。

提倡此说的代表医家有张志聪、陈修园、唐容川等。

所谓⽓化,即是脏腑经络之⽓的运动变化,⽓化说源于《素问》五运六⽓理论,以天⼈合⼀的整体观、恒动观来审视⼈体的⽣理和病理,⽤六经经⽓的“开”“阖”“ 枢”来阐释⼈体⽓⾎的运转,⽤“标”“本”“中⽓”来阐述⼈体脏腑、表⾥的联络关系。

⽓化说⽴⾜于脏腑经络,⽽较脏腑经络说更突出强调了五脏六腑、表⾥上下的相互联系。

五脏六腑皆有精⽓,散溢于经络⽽为经⽓,经⽓根于脏腑,经⽓的运动变化也是脏腑功能的反映。

所谓“开”“阖”“枢”,表达的是⼈体经⽓的三种运动状态。

开,即是经⽓向上、向外的运动状态;阖,即是经⽓向内、向下的运动状态;枢,即是经⽓在表⾥上下的枢转。

三阳之中,太阳为开,布散卫⽓;阳明为阖,通降腑⽓,少阳为枢,调和表⾥上下之⽓;三阴之中,太阴为开,布散精微;厥阴为阖,收敛精⾎,少阴为枢,枢转阴⾎。

三阳以阳⽓为本,三阴以阴⾎为根。

“开”“阖”“枢”阐述了⼈体⽓⾎的基本运动⽅式,⽽标本中⽓理论则强调了脏腑、阴阳的相互联系。

《素问·六微旨⼤论》云:“少阳之上,⽕⽓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之标也。

本标不同,⽓应异象。

”标本中⽓理论包括“标⽓”“本⽓”“中⽓”三个基本概念。

标⽓,即是三阴三阳,标识脏腑经络阴⽓、阳⽓的相对盛衰。

本⽓,即是脏腑经络本⾝的功能体现。

中⽓,亦称中见之⽓,是与本⽓相互表⾥之⽓,中⽓盛,则标本之⽓阴阳协调⽽⽆病,中⽓有病,则易影响标本之⽓,使其产⽣阴阳的偏盛偏衰。

太阳与少阴为表⾥,阳明与太阴为表⾥,少阳与厥阴为表⾥。

标本中⽓之间不仅相互联系,相互资助,⼀定条件下亦可出现相互转化(“从化”)。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六经气化学说是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及其辨证论治规律的一种学说。

标本中从化是它的理论模型之一,以往对标本中从化的探讨,或误解其义或浅论辄止,以致对六经气化学说的阐发既不全面,亦不无偏颇之处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与气化活动规律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六气、三阴三阳,中见之气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气化活动。

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有关标本中气的论述和天人阴阳相应的思想原理,六经气化学说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或称三阴三阳)是指'人之六气”。

六气之名与自然界风热湿火燥寒同它是六经气化活动的中心内容,三阴三阳六气的对应关系是:'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六气生化有序,则三阴三阳依次消长有节.三阴与三阳两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中见关系,即太阳与少阴互为中见,阳明与太阴互为中见,少阳与厥阴互为中见。

中见之气的作用是既可协调六气标本的运动变化,又可平衡三阴三阳的偏盛偏衰。

六经气化活动可表现出一个基本规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尤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所谓“从”是由的意思,“化”谓生化也,按照《素问·六微旨大论》“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的提示,标本中从化之理总以阴阳水火为依归。

如少阳本火属阳,标亦为阳,太阴本湿属阴,标亦为阴,标本同气,故二经气化从本,从本与从标并行不悖,少阴本热属阳,标则为阴,太阳本寒属阴,标则为阳,标本异气,故二经气化既从本又从标,标本俱从而非偏执一端,至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见,乃因阳明本燥性凉为阴之始,阳明为标是“两阳合明”之义,阳盛而阴微;厥阴本风性温为阳之始,厥阴为标是“两阴交尽”之义,阴极而阳生,参之中气具有协调标本、平衡阴阳的作用,所以二经气化不从标本转而以中气为化,唐容川把阳明厥阴的这一气化特点分别简洁地归纳为“正是赖太阴之气以济其燥之义”;“正谓其通阳和阴,以成其氤氲摩荡之和风,则气血无病也”。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1. 概述(1)什么是六经学习《内经》时讲的经络是十二经络,在按摩、针灸中也用得最多,那么《伤寒论》里讲的六经或说十二经络都源于《内经》,这就是它们共同的来源。

《内经》的《灵枢经络篇》讲十二经络,还讲了冲、任、督、带,加起来就是十六经,这是以前讲过的。

今天所讲的《伤寒论》的六经传变,就是张仲景根据《内经》的学说,以及经络的思想,用在对病的辨证、与病的演变过程的辨证、立法、出方、用药的理论思想,也就是说,将六经用在对病的辨证和演变过程中间。

那么《伤寒论》所讲的六经的次序,首先是太阳,而后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次序不要弄乱。

太阳经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阳明指足阳明胃经,少阳指足少阳胆经,太阴指足太阴脾经,少阴指足少阴肾经,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络有足经、手经,张仲景讲的六经辨证完全是足经,这就是六经。

(2)六经的真义六经有为病和不为病。

所谓不为病,就是指正常的时候,人身的气就按照六经循环。

所谓正常,是指六经的正常的气化。

正常的六经气化,是讲正常人自然生命的运动规律、气化的规律。

《内经》从少阳讲起,接下来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这样的次序。

我们把顺序颠倒过来,按照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次序讲的,如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这就是人正常的六经气化的规律在《医理真传》里面,每讲一气,都讲了这样一句话的意思,只是用了另一种说法。

把“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表述为“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

也是本、中、标三气。

治之,就是主治,即主气、本气。

太阳是寒为主气,寒为本气。

这几句话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在人体科学中的运用。

《内经》上还讲:“五体以为本,六气以为用。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北京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韩世明主任医师《伤寒论》的六经理论极为复杂,正应了张仲景的这句话'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但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地逐渐地去思悟。

首先,学习《伤寒论》应认识到,六经各经有各自的特性。

这是因为各经的病证表现不同,六经的特性与六经的病症表现相合的,如果六经都一样,没有各自的特性,那么,同样是感受风寒,在太阳病,为发热恶寒;在少阳病、阳明病等等也都会是发热恶寒,所以,在临床上我们都没法去分了,没法去辩了,因为都一样了,为什么能分这个症候,那个症状,是因为六经各有其生理特性,产生了病理特性,因为现象根源于本质,特性代表了六经用以抗邪的物质基础即六经的正气各有特性,那么,六经的这些特性前人又是如何来认识,如何来表述呢?往往后世注家都避重就轻,不谈这个问题,而气化学家如张志聪等人以《素问》七篇大论中的标本中气的观点,解释了这个问题。

太阳本寒、阳明本燥、少阳本火等等,在六经的病理之中,确有说明其病理特性的意义。

再下来,思维六经的这些有特性的正气是由哪里来的,如何产生的。

张志聪说:天有六气,人也有六气。

但一般人都是执着在这一步上悟不出来,如果悟不出,你可以换一个方向去悟。

张仲景曾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然后才是'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在《金匮要略》中又说:'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从中可以领悟到五脏的精气即五脏元真就是抗御风邪等外邪的人体正气。

进一步领悟到人体的六经正气就是本原于五脏元真,以五脏之气虽为五,但一火可以分成二火,以五脏的心火为基础,就可分生出少阴本热与少阳本火。

由于五脏之气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特性,当然,就可以产生出六经之气风热火湿燥寒本气特性。

在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东方生风,风生木。

”记得这句话吗?实际上风和木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将六经之气与五脏元真联系起来,我们已经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在发展气化理论的认识了。

《伤寒论》六经生理阐述

《伤寒论》六经生理阐述

《伤寒论》六经生理阐述主题词:伤寒论--六经摘要:通过阐述《伤寒论》六经生理系统的组成,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开阖枢学说),六经气化理论(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六经气血多少及阴阳盛微及六经表里相合的三大系统,认为六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协同作用,应从整体上去揭示六经生理。

六经学说来源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张仲景将其发展后使之成为理法方药完备的理论体系,至今对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六经学说不仅对外感伤寒,对温病及内伤杂病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大家柯韵伯曾讲“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 [1] 临床大多医家对伤寒六经生理缺乏透彻理解,因而不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笔者不揣卑陋而试论之,或可有益于同道。

1、六经生理系统的组成笔者体会六经将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分为六个系统,每一经以其直接所属的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依据,联系气血精津液、五体九窍而成;用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反映六经的气化特点、主从关系及联系方式;用开阖枢理论反映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用六经的气血多少、阴阳盛微反映其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的相对定量关系;用脏腑经络和经气相统一的观点反映人体六经气化的有机联系;以“元真”、“胃气”、“相火”三大系统阐述六经表里相合三大系统的作用特点。

人体六经联系的渠道和实质就在于经络和三焦气化,实现其联系的物质承担者,就是经气。

故六经生理应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的总体上加以认识。

从表1可以看出,六经系统包括脏腑经络及其标本中气、开阖枢的气化理论两大部分内容,但其核心仍在于脏腑,特别是五脏,经络形层、五体九窍从属于脏腑,六经标本中气、开阖枢之机也本于脏腑。

唐容川言:“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谓六经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气也,本气根于脏腑,是本气居经脉之上也” [2] 。

六经系统众多的层次结构和机能性质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在于‘经气’的作用,不可不深究之。

气化学说

气化学说

再见

临床。为此,阐述这一学说时,必须先从《素问· 六微 旨大论》谈起。它说: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 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由于以上的阴阳六 气标本理论的建立,就为伤寒学六经气化学说提供了 理论上的根据。
我又认为古人所说的“从”,乃是相对之言,而非绝对
之论。然注家多不能识其理趣,不敢逾越一步,就束缚 了它们的作用。比如说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 阴,标本之气同性,故在运用时,古人或从少阳火气之 本,或从太阴湿气之本,这种以本带标方法,去反映少 阳、太阴的病理变化,肯定说是对的。但在从本的同时, 古人并非置“中气”于不顾,如果少阳和太阴没有“中 气”的环节,则阴阳失偶,使从本之理就不能做到深透 和详尽。所以,我们讲求六经标、本、中气化学说时, 首先要建立三者之问的有机联系。
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
由子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和从标之说。然而 寒水虽为太阳之本,但它能产生标阳之热,因为 太阳“中气”是少阴。少阴之气先热,这个热把 太阳寒水温化而为气时,则外出予太阳,达于休 表,布满周身,而起到固表御邪的标阳作用。可 以看出,“气”是从水生,“水”则由气化,两 者缺一不可,亦见太阳藉赖“中气”的气化作用。 此外,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这并非 偶然之事,而和“中气”的气化不及有密切关系, 故不可漠然置之,而不加研究。
基于上述,则对太阳的标、本、中应当俱从而为全,不得
只限于从标本之一格。如外邪初客于表时,出现的恶寒之 证,可理解为从本气之寒,出现发热之证,可理解为从标 气之热。若太阳经标之病及于本腑,经标有病则脉浮、发 热,本腑有病则口渴而小便不利,治用五苓散是发汗以利 小便之法。若太阳本腑之病及于经标,本腑有病则小便不 利,心下满微痛,经标有病则头项强痛,无汗而翕翕发热, 治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利小便以解外之法。唐容 川对这两条体会颇深,他说:“五苓散重桂枝以发汗,发 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重苓 术以利水,利水即所以发汗也。实知水能化气,气能行水 之故,所以左宜右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

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

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

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

”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

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

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

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

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

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

”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

”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

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

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

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

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

”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

”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

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

”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

在六气中惟太阳之气不仅主皮部,还主通体。

盖太阳之气外统一身之皮毛,内合五脏六腑,为肤表之第一层。

六气运行于皮肤肌腠之间为第二层。

太阳之气应天道运于三阴三阳之外有卫外之功。

六气应三阴三阳,运于天体之中,总归太阳而近于毫毛。

故外邪中人,病先发于太阳者固多,但也有不伤太阳之气而入于里者,则是六经直中之风寒。

按照通体与分部的观点解释太阳病则恶寒发热、身疼脉浮等是通体太阳为病,头项强痛、项背强几几等是分部太阳为病,两者上下相贯,表里相通,相互转化。

按张氏六经气化为病的观点解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则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谓太阳主寒水之气;阳明病胃家实,谓阳明主燥热之气;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谓少阳主相火之气;太阴病腹满而吐,谓太阴主湿土之气;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谓少阴有标本寒热之气化;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谓厥阴从中见少阳之火化。

张氏用六气标本中气学说从生理病理上阐述了《伤寒论》的六经病。

3、清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论述《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另辟新径,独具一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修园对于张氏的学说极为服膺,他在《伤寒论浅注·凡例》中说张志聪张令韶“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余最佩服。

”因而强调“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

”并在张景岳“本标中气图”的基础上将六经标本中气与脏腑经络结合起来论述。

唐容川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对张志聪过分强调六经气化形气相离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指出“二张力求精深,于理颇详,而于形未悉。

不知形以附气,离形论气,决非确解。

”强调六经气化与六经所属经络脏腑的关系。

陆九芝也推崇张氏之说,以气化学说进一步阐述了六经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大法。

众多医家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

4、现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认识现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讨论十分激烈,反对者有之,赞同者亦有之。

4.1 反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章太炎氏认为张志聪、陈修园之伤寒六经气化学说“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1> 。

赵恩俭氏认为“以六气解六经,其弊在于虚,使六经平脉辨证之实在学问成为…肤泛空虚‟之谈” <2> 。

陈亦人氏认为“气化派注家的共同特点是把…六气本标中气‟学说贯穿于《伤寒论》中的全部内容中。

由于大多强词夺理,玄奥难深,因此对于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理论,不仅没有帮助,相反会造成人为的障碍,增加学习的困难,降低学习的效果,甚至把学者引入机械唯心论的歧途。

”指出“《伤寒论》的理论并非源于运气学说,尽管六经病的性质与六气有一定的关联,而与运气学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3>4.2 赞同《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万友生氏认为三阴三阳的气化理论是《伤寒论》的灵魂,如果离开了它,就会变成一部僵硬的教条,应把三阴三阳落实在气化理论上才有意义<4> 。

戴玉氏认为六经气化学说明确了形与气的辨证关系,认识到气化有生理病理之别,比较满意地解释了《伤寒论》六经证治的基本规律,对《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作出了贡献。

刘渡舟氏认为六经标本中见气化学说是伤寒学中一门湛深的理论,有辨证法思想和唯物论的观点。

它能系统地分析六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发病之规律而指导于临床,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6>4.3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渊源与形成戴氏认为《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运气七篇,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完素、张子和等曾对《伤寒论》六经与六气的关系有所论述。

张志聪、张令韶等据《内经》的有关理论运用本标中气理论全面地解释《伤寒论》,至此气化学说已系统形成<5> <7> 。

郝印卿氏认为“《素问》、《灵枢》寻不出天六气和人六气相应与同构的确证,伤寒六经气化学说就一定是产生于《伤寒论》研究过程中。

谈论六经气化,拘泥其出诸《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张仲景创立《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承袭沿用了它等论点,显然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了<8> 。

4.4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内经》气化学说的关系松涛氏认为《六微旨大论》中的气化学说本是就自然界气化而言,和人体脏腑经络并不是一回事。

但后世医家在天人相应的思想支配下逐渐把它结合到人体脏腑经络上来,并具体地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来验证它,与《内经》意义有所不同了<9> 。

刘氏认为《内经》阴阳气化学说是古人观察自然界气候知识的说理工具,经过伤寒家们的移植与发挥用以说明六经六气标本中见之理,以反映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指导于临床<6>。

郝氏认为《内经》只论述有①天六气气化,②人体六经命名,③天人相应与同构。

学术上可以把这三者说做是六经气化学说赖以形成发展的基础,但还不能认为它们就是六经气化学说,因为两者概念内涵尚有距离。

六经气化学说是部分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在天人相应与同构理论指导下,将《素问》六气气化和《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结果,是中医学术的发展<8> 。

4.5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脏腑经络阴阳消长等的关系针对张志聪离形论气的不足,现代医家强调了气化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很少有人单纯从标本中气理论来探讨《伤寒论》六经病的。

如戴氏认为形与气之间具有辨证关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是六经气化的物质基础,阴阳消长胜复是六经气化的基本动力<5> <7>。

郝氏认为六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六经气化是有关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概括,强调不能离经言气<8> 。

程希贤氏认为阴阳表里、六气盛衰、五行生克是标本中气与六经气化的基本传变规律<10>。

童增华氏认为运用气化理论解释六经病变时,亦必须结合八纲、脏腑、经络、部位等理论,才不致顾此失彼,庶几更为全面<11>。

4.6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六经病证治松涛氏<9>、戴玉氏<5> 、刘渡舟氏<6>、程希贤氏<10>、扶兆民氏<12>、吴勇氏<13>、童增华氏<11>等运用六经标本中气学说对《伤寒论》六经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病机、治法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4.7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临床实践陆鸿滨氏通过临床病例对六经气化学说进行探讨,认为六经气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六经营卫气血在正常及遭受外邪侵袭时的变化规律,六经的开阖枢及标本中见是气化学说的中心。

六经气化可能是指有关机体适合外界温度变化的一系列调节机制。

伤寒六经气化主要涉及体温调节机制,与自然界阴阳密切相关。

病例说明六经气化涉及的病理生理是复杂的,诸如神经内分泌的生物钏机制、免疫机制等<14> 。

5、结语古代医家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将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运用于《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的分析,概括解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比较广阔的道路,对《伤寒论》的临床实践亦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学说尚有不少片面及牵强附会之处,少数医家过于强调了气化,忽视了它的脏腑经络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