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证表,果断收藏!⼀、六经提纲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等⼀系列的证侯为特征的,即是说,⽆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阳明病,即⾥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按之硬满⽽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苦、咽⼲、⽬眩也。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的阳证,它是以⼝苦、咽⼲、⽬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着,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按:⼝苦、咽⼲、⽬眩,可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阳证,它有⼴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太阴病,即⾥阴证。
它是以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等⼀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脉微细,并其⼈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上撞⼼,⼼中痛热,饥⽽不欲⾷,⾷则吐蛔,下之利不⽌。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阴证。
它是以消渴、⽓上撞⼼、⼼中疼热、饥⽽不欲⾷、⾷则吐蛔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半表半⾥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之祸。
以上注解,只就原⽂略明其⼤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可明了。
表⾥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表传⼊于⾥、或半表半⾥,或⾃半表半⾥传⼊于⾥.或⾃表传⼊于半表半⾥⽽再传⼊于⾥。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阳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阳
阴
初期
阴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伤
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
之一,指的是根据六经辨证来诊断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六经包括了三阴三阳六经。
三阴三阳是指
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六经辨证速
记方法主要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四
诊合参,辨别病情所属的六经,进而确定病证的归经,从而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六经辨证速记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
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情况,倾听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来判断病情所属的六经,并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此外,六经辨证速记方法还需要医生对伤寒论及其他经典医书
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准确地运用其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总之,六经辨证速记方法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六经辨证口诀》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内科医学著作《伤寒论》的一部分,由中国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
口诀共六经,简明地总结其临床诊断和辨治思想,有助于尽快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口诀如下:
一、《阴阳五行证》口诀
1. 阴中头脉淫,阳中头脉紧,阴阳津液流,入形满立分。
2. 委阴偏在作,委阳偏在下,凡辨胜负从,五行从头详。
3. 寒热从气象,湿燥从色变,病状定未定,四诊表属性。
二、《开经节上口诀》
1. 阳脉节制明,阴经直开清,两经相通而,各反物壮元。
2. 上六经开放,始入脏腑言,九丹特藏秘,拟术穴数多。
三、《六脏注藏证》口诀
1. 尺胃肾脉伏,心肝络藏真,气虚血虚传,三阳六腑藏。
2. 病症少生者,多生反下入,独藏发表明,胜负尽在中。
四、《五气耗散证》口诀
1. 气虚实耗淡,耗散必待研,当求候与妥,未定调与攘。
2. 二虚择少体,三实择脉根,定失若有损,补泻以病症。
五、《四诊索别证》口诀
1. 四诊辨本真,其病以形象,原位索原病,脉病定未定。
2. 听诊入未病,视诊以脉证,摩诊形气变,闻诊正别细。
六、《治法综合口诀》
1. 酒法伤寒急,针灸实失补,汤药病有至,草药饮下去。
2. 八法兼用诀,四穴救时病,中药取归趣,调胃收元气。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精选2021版课件
22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 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 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 衡的治法。
精选2021版课件
23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 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 如: 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
急证----抵当汤
精选2021版课件
42
6.太阳病兼证
• 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有其 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物外, 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主方中随 兼证进行加减如: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精选2021版课件
43
7.太阳病变证
• 太阳病变证: 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 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精选2021版课件
26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 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
内经》“太阳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 老阳”。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三阴 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 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 ,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 强。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精选2021版课件
7
名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称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法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
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
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
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
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
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
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1)《汤液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
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2)《黄帝内经》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一般认为,仲景所说的《九卷》即《灵枢》,与《素问》合为《黄帝内经》,它是《伤寒论》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中有关伤寒的概念、病理病机、分证论治都能看到《内经》的影子。
(3)《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论》所用药物受宋《本经》旨意,并结合前人与个人的临证经验,有所发挥。
《伤寒论》中共用药170余种,经核对,绝大多数为《本经》所载,只有少数不见于《本经》,后见于《名医别录》。
(4)《难经》《难经》为中医的重要经典名著之一,历代医家奉之为“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张仲景在序中所说《八十一难》即为《难经》,《伤寒论》在伤寒的概念、分类、整体观念方面,无不触会《难经》的学术思想。
2. 易学的影响(1)张仲景的儒家思想张仲景,《名医录》说他“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可知张仲景是一个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在那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朝代,身为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必然后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牢固的儒家文化思想。
(2)汉代易学《易经》是西周末年的一部古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典籍,是商到周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总结。
我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流派,莫不与《周易》有关,儒、道,包括百家在内的诸子百家都与《周易》有着不解之缘,尤其儒教。
张仲景所在的时代,正是易学飞跃发展的时期。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刘意史“太极六气,合而为一”的法则等,是构成汉易的要素,这些思想,渗透到《伤寒论》中来。
二、《伤寒论》三阴三阳理论1. 撰用《素问》的阴阳为纲《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成就,是仲景从时间中得出来的医学成果,其理论依据源自于《素问》一书,如上文中所提到的。
阴阳两象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其相反与相成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成为平衡之势。
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天地与大天地无二致,称为“天人合一”,人体产生疾病,是阴阳平衡的具体现象。
中医用阴阳二字用作人体疾病的论述,其意与万物之理相同,在中国古代,医理与哲理相同,其理为一,并不可分。
历家百家之著作中,阴阳二字随处可见。
古代大医皆贯通百家之学,仲景据阴阳之理,论病深合古代哲学之理,阴阳活动赖于气的动力,在《伤寒论》辨证中,重在于辩气,六经之气各不同,从其的变化,可知病之所在。
六经有阴阳多少之分,其中寒热之多少不用。
太阳初感阳气尚平,为发热恶寒,邪人阳明则阳盛,为只发热不恶寒,入于少阳则阳气减,为寒热往来,入于太阴则阳气虚,为手足自温,入于少阴则阳气衰,四肢厥逆,入于厥阴则阳气尽,为手足厥。
可见六经之病,皆因寒热多少而辨,虽分而论之,又彼此相关。
2. 三阴三阳天人相应天有三阴三阳,人亦有三阴三阳,天地与人相应,仲景指出了天时与疾病相应,如[30]条中说到:“夜半阳气还,手足当温。
”以及三阴三阳病的痊愈时间,皆是天人相应。
三阴三阳即指天之气,又指人体之气,天人相应之说,蕴于《素问》运气学说中,运气学强调了自然界中气候的变化,强调了宇宙是一个阴阳同意的整体,人禀天气的正常变化而生,受天气的异常变化而病。
仲景撰用其旨,将天人合一为三阴阳辨治之大发。
3.经络与脏腑《素问》一书,将经络与脏腑各有专论,《伤寒论》中将其统于三阴三阳之中,两者并不矛盾,三阴三用各有所属之经络与脏腑,但以六经命名,并非仲景之意,书中只成为三阴三阳,并未称其为“经”。
应知三阴三阳辨证之真意,是虽有三阴三阳之分,而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为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交互变化,如三阳为热,热中有寒,三阴为寒,寒中有热。
三阴三阳各有表里,又互为表里,此为三阴三阳之辨治法,经络与脏腑,皆在变化之中。
三阴三阳各有经络与脏腑,病在经则为轻,如入脏腑则为重,由轻至重是病之传变,三阴三阳各有其名,经络虽各有其路,脏腑虽各有其位,又皆不离于气。
六经各有其气,其气不同,气是其活动的表现。
三、六经辨证方法1. 三阴三阳配六气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的总称,其中暑与火的性质相同,在各辞上也叫君火与相火。
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三阴三阳之为病即是六气为病。
寒水之气生于膀胱,风木之气生于肝,湿土之气生于脾,燥金之气生于肺胃,君相两火之气生于心肾,如太阳之气为寒,以恶寒而头项强痛为纲;阳明之气为燥,以胃家实为纲,少阳之气为火,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纲;太阴之气为湿,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纲;少阴之气为热,以脉微细,但欲寐为纲;厥阴主气为风,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为纲。
以上六经之辩证中可见,三阴三阳之为病,与六气相关。
2. 三阴三阳皆以风寒别轻重人体赖阳气以维持生命,称之为“若天于日”。
六淫之邪,惟寒邪伤人之阳气。
但寒邪不能独伤于人,必须与风相协才能够致病。
因此风与寒虽为阴阳异性,其为病又互为一体,如风寒相合其病为更重。
如[38]条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此条太阳中风与伤寒之脉浮紧并提,证兼烦躁,是中风与伤寒相合之重证。
风寒之病亦见于六经各篇中,如阳明[212]条中“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脉玄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少阳[104]条中“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发丸药下之,此非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太阴[277]条中“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少阴[283]条中“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厥阴[327]条中:“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均看出六经其名伤寒,为本经之重证,如病名中风,为本经病之轻证。
3. 合病、并病、转属、系在三阴三阳之证在临床中独见者为少,合并者多。
两经或三经之证同时出现,就不能用一经之病名,称其为合病。
阳经病可与阳经病相合,也可与阴经病相合。
如[33]条中:“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此为太阳之外寒与阳明之表热相合。
三阴三阳各有表里,而虚实相关。
感于外邪,易成合病。
并病与合病不同,合病为两经或三经之证同见,并病是本为一经之证,然后又与另一经之证并见。
如[142]条中:“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方八。
”是先见太阳之头项强痛,后见少阳之眩冒。
转属是病之开始为本经之证,后来又成为他经之证。
如[185]条中:“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此一条为本属于太阳病,或因初得病是发汗不彻,病转属与阳明之经,或为伤寒之表热入内,转属于阳明之腑。
系在是此经之病与他经互相联系,而其是否转属,尚未可定。
如[187]条中:“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是由于外热与里湿相系,为病之系在太阴。
又至七、八日,如见大便硬,为湿去而燥生,其病又由太阴而转属与阳明。
可见所谓系在,虽然为两经之病互相联系,而其病之所归尚未可定,与转属之病不同。
4.六经病脉法六经病皆须辨脉证以论治,脉与证之重要性相同,不能只重于证而忽视于脉。
六经各有主脉。
“太阳之为病,脉浮。
”;“阳明病,脉大。
”;“脉弦细,头痛有热者,属少阳。
”;“太阴为病,脉弱。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
”;“厥阴病,脉微而厥。
”脉分表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脉分寒热;脉迟为寒;数为热。
以浮、沉、迟、数四脉,辨病之表、里、寒、热为诸脉之纲。
正气虚则脉缓,缓是其脉力不及,为正气之虚。
紧脉主于邪实,紧去则病去。
滑、实、洪皆有余之脉,其主病皆为热实;弱、涩、细、微皆不足之脉,所主病皆为寒虚。
但病有常有变,又须与证相参,以辨其病,而不可为脉所拘。
只有辨证与辨脉共参才能知病,如只得其证不参其脉,则其病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