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辨证三分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丁麝葱解呕不止, 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 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 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 少腹硬满热如狂, 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
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
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
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
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热痞便不爽, 按之无物软不痛, 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 芩连黄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补, 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呕泻干姜甘枣参, 寒热交结心下痞, 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 黄连芩夏枣甘尝, 水热互结痞食臭, 腹鸣下利散水强.
虻蛭三十炒去脚, 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 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 脉沉结. <内经> 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 胸痹气短咳痛当, 阳虚畏寒夜卧甚, 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 再加附子. 如果脉促, 桂枝汤去芍药, 不加附子)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 干姜夏枣会人参, 寒热互结胃虚痞, 肠鸣呕烦降胃行.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上)

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上)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张喜奎教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上午好。
今天上午我和大家讨论一下《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
一个人是不是中医,最重要的是看他的临床思维是不是中医。
如果这个人没有中医的临床思维,那么即使他用的是中药,他也不是中医。
一个医者,正确地把握中医思维,掌握中医的辨治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有鉴于此,我想和大家就《伤寒论》的辨证体系进行一番梳理。
我们知道,《伤寒论》建立了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理论框架和治疗法则,通俗来讲,《伤寒论》的整个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就是六经辨证。
一、《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实质何为六经呢?历代的争议是很多的。
从古到今,六经有二十多种学说,包括经络说、六经分证说、气化说、经界说等。
前段时间还有人发表文章,把六经分为三部分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把少阳和厥阴归为半表半里证,把少阴归为表证。
我认为,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虽然争议归争议,但历代医家都达成了一种共识:六经是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探讨六经辨证实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3个概念:病、证、症。
(一)明确“病”“证”“症”的概念对于“病”来讲,是对某个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这个病的本质性认识。
“证”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判断。
病和证,一个讲的是疾病的基本规律,一个讲的是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
“症”讲的是“症状”,包括自觉的症状和他觉的体征,是机体有了病变所具体表现的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我们现在明白了病、证、症的关系,我们就知道病是疾病全过程的根本性矛盾;证是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证从属于病;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病、分析证候昀依据,也是判断疗效的依据。
我们临床上治疗疾病,首先就要建立病、证、症三位一体的诊断标准。
(二)建立中医病、证、症的诊断标准有好多人一讲到中医的最大特点,就说是辨证论治,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是不对的。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六经辨证特点。
下面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结:
1. 太阳经:太阳经辨证以表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寒战、汗出不解等。
常见的证型有太阳经风寒表证、太阳经风热表证、太阳经湿寒表证等。
2. 少阳经:少阳经辨证以寒热错杂、胸胁痛、呕吐、黄疸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少阳经表里两感证、少阳经湿热病证等。
3. 阳明经:阳明经辨证以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口渴欲饮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阳明经湿热病证、阳明经燥热病证等。
4. 太阴经:太阴经辨证以寒盛、发热、恶寒、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太阴经寒湿病证、太阴经燥热病证等。
5. 少阴经:少阴经辨证以阴盛、内热、口渴、消瘦、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少阴经湿热病证、少阴经燥热病证等。
6. 厥阴经:厥阴经辨证以里寒、外热、胸胁痛、呕吐、腹胀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厥阴经寒湿病证、厥阴经湿热病证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根据不同经络的特点、病情表现和证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准确可以指导合理的中医药治疗。
伤寒论之辨证方法简析

伤寒论之辨证方法简析《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巨著,是中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书中张仲景依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同时结合临床实践而形成了中医历史上第一个辨证体系:六经辨证,由此辨证论治便拉开了帷幕。
另纵观《伤寒论》全书,无处不体现着后世诸多其它辨证体系的思想和实质。
六经辨证特点六经辨证思想源出于《黄帝内经》81篇医论中。
仲景在全面认识外感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同时继承《内经》中的六经辨证仍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的思想,创立了以六经为纲领的辨证论治体系。
它有着整体性、循环性、有序动态性特点。
《伤寒论》中六经是以脏腑经络为结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气化为功能而构成的六经生理系统,它代表了脏腑、经络间的阴阳、气血、水火、营卫等诸多方面的正常生理活动,其结构、物质、功能三位一体,构成了六经的整体性。
另外从目前的病理角度来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反映了六经辨证是有六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病理演变过程则是六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体现。
这样六个部分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构成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中医的形成过程中一直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中也有着哲学观点的体现,按照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循环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的,这种循环在六经辨证中具有普遍性。
例如:在六经的每一病证中都有变正、本证、逆证等不同的症候,他们都是疾病循环发展的具体体现。
六经体系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人体阴阳两气的消长盛衰具有有序性;六经疾病发展变化、发展阶段具有有序性;六经病的传变的有序性这三个方面。
六经病的传变一般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的顺序。
当然也有直中和越经传变的存在,需要加以区分和辨别。
在《伤寒论》中可以看出,六经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这是与有序性相对而言,如上文所说越经传、直中、表里传等传变形式。
仲景所认识的六经病的动态性,及制定的相应治疗法则,成为了指导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
辩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ﻫﻫﻫﻫﻫ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ﻫ(一)太阳经证治系统ﻫ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伤寒论》太极三部六经辨证

《伤寒论》太极三部六经辨证《伤寒论》对纵横三部六经的论述:张仲景在辨证论治中,非常注意分辨三部证。
一是辨横向三部为表证、里证、还是半在外半在里证。
如46条、124条“表证仍在”,61条、l70条“无表证”,252条、257条“无表里证”,74条“有表里证”,l48条“此为半在里半在外”。
还有横向阳仪表部的太阳少阳合病、并病,少阳、厥阴的白虎汤证及小柴胡汤证,阳明少阴的承气汤证。
横看则可得到太阳少阳并病和合病,纵看则可得到太阳阳明并病和合病,而现在的《伤寒论》教材得不到解释,就把它们放到“备考条文”了。
太阳少阳合病、并病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讝语,脉弦,五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
(142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0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1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2条)按:太阳少阳合病并病,不可汗下,以针刺和解为主。
附《内经》横向部的论述:阳仪系统: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太阳)一阴(厥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
”(太阳伤于寒,厥阴阳气不升则不能防御太阳寒邪。
)“一阴(厥阴)一阳(少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脾土。
” 《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厥阴)一阳(少阳)结谓之喉痹。
”(厥阴少阳没有了春升少阳之气,阳虚寒盛,阴火暗起,必病脾土。
)阴仪系统: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二阴(少阴)二阳(阳明),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火热必克肺金。
肺为水之上源,母病及子,下源必亏而脉沉。
心火不生脾土,土焦伤脾而病四肢。
燥热伤阴,神明受伤,故生骂詈癫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三分法
共四种三分法。
分别取自《黄帝内经》《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刘邵武三部六病》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合),少阳为枢。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合),少阴为枢。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半表半里,厥阴少阴为里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太阳少阴为表证,少阳厥阴为半表半里,阳明太阴为里
《刘邵武三部六病》
太阳,厥阴为表
少阳,少阴为枢
阳明,太阴为里
总结:表证,除了少阳之外的,太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都能兼见
里证,除了太阳,少阳之外的,阳明,太阴,厥阴,少阴都能兼见
枢部,除了太阳阳明以外的,少阳,厥阴,太阴,少阴都能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