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实质新解
中医六经辩证的实质是什么?

要弄清楚六经辩证的实质,得弄明白六经辩证到底是什么?首先六经辩证源于《伤寒论》一书,它是“伤寒论”的一部分,是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的一部典籍,约成书于1700多年以前。
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古奥,给我们学习带了了很多困难,特别是《伤寒论》的六经辩证学说,显然与《黄帝内经》的六经学说不同,其六经辩证的实质是什么呢?从金代的成无己开始注解《伤寒论》,至今总有数百家,各自的看法不同,有的以经络来解释,有的以及脏腑来解释,有的以部位划分来解释的,有的以病程发展阶段来解释的,还有从气化功能方面来解释的,到了近代,则更有排除以上的所有观点,而用西医证候群来做解释的,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回头我们看看,除西医学说外,其他各种观点实际上是想互联系的一个有机体。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纵横贯穿,内外网络,为机体各组织器官输送精、津、气、血等营养物质,同时输送及排泄代谢后的废物,传递各种身体反应、信息:脏腑及其所在所属的区域部位,在经络的联系与调节下,或纳或化,或藏或输各自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功能活动;气化则是对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脏腑就好像人体各个不同车间中不同的机器,经络好像是通达内外、联络各车间的通道,气化好像是不同车间中不同机器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每一条生产线各有其自己的通道、区域、生产活动方式及产品,但它们又想互联系,统一在机体这个整体里,因此,六经的实质是经络、脏腑、部位、气化等所组成的融合体。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看六经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就很容易理解了。
比如太阳经的太阳病:太阳是人体体面阳气的代称。
太阳之阳可温煦肌肤,固护腠理,司理皮肤毛窍之开合,防御外在六淫之侵袭。
若太阳之阳的功能失调,则外邪就易侵入人体,人就会发生疾病,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情况不同,如禀赋有厚薄,气血有虚实,年龄有老少,体质有壮衰,感邪有轻重等,因而同是太阳病又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是有一定规律性,之所以有规律性,正是由于太阳经有它自己所属的经络,有它自己所属的脏腑,有它自己所在的区域,有它自己的气化功能活动。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阳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阳
阴
初期
阴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探讨六经的实质?陈志刚

探讨六经的实质陈志刚读《伤寒论》不得不提三阴三阳,六经的三阴三阳模型一直是古今医家研究的重点,有的从开合枢的角度切入,有的从标本中解释。
而今天,陈志刚老师别开生面,打算以六经欲解时为切入点,和大家交流一下对对三阴三阳的一些思考。
下面就让我们清空杂乱的思绪,和陈老师一起走入三阴三阳奇妙的世界吧!今天为什么讲从六经欲解时为切入点探讨六经的实质呢,因为我在学习探讨过程中,临床上仍然有很多困惑。
以前学的基础的东西虽然也是适用的,但感觉跟伤寒,特别是胡希恕先生以及日本汉方的思路,不是很兼容:这在临床上是比较苦恼的。
我也是在摸索,有的时候用经方用得多的时候对内经的思维可能就比较淡薄,这个时候我就会多用一些内经中的思维,比如脏腑辨证、五行思维等。
但这个时候就会感觉用方子有些散慢,很不规范,就又回到经方的思维中。
经过这么左来右去来回的变化,我逐渐有些体会,感觉这两个思维虽然确实不一样,但是可以兼容的,很多时候是相通的。
毕竟都是研究的人体的阴阳气血。
从我的想法来说,我既欣赏胡希恕先生,冯世纶冯老,包括黄煌老师和日本汉方这种把方证做的很规范的路子,这既是基础,也是非常高明的方法。
同时我也羡慕把内经理论研究的很透彻很细致的医家,比如刘保和老师《西溪书屋夜话录》,把肝病讲解的比较具体透彻。
如果能把两者结合到一起是非常完美的,这两者能不能结合到一起,就要在实践中一边走一边看了。
一、从欲解时看三阴三阳我们首先看一看六经欲解时,见图1。
图1所谓六经欲解时,是说病在这个时辰容易解除。
对一个疾病而言,因为病是一定的,邪气是一定的,它在这个时候容易解除,我们推断正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而且人体对外病邪的反映主要是阳气在主导,所以决定欲解时主要是阳气在某个时段、某个部位比较旺盛。
从这个图片可以看到太阳病欲解时对应已、午、未,基本在中午这个时段;阳明病欲解时是申、酉、戌,主要在下午这个时段;太阴病欲解时,从亥、子、丑,主要在晚上。
《伤寒论》:跳出“经络”看“六经”

《伤寒论》:跳出“经络”看“六经”“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特有的辨证体系,也是仲景学术殿堂的围墙,要想登堂入室,必须首先穿越“六经”这堵墙。
一、“六经”的实质是“三阴三阳”《伤寒论》中没有直接提出“六经”一词,用“六经”作为“三阴三阳”的代名词,只是后世约定俗成的提法。
三阴三阳,源于上古的阴阳思想。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用阴阳的法则进行二分法归类,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将阴阳各自再进一步一分为三,即成为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阴阳虽然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不同的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或阳总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为三阴三阳。
“六经”三阴三阳分类法,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六分法的宏观属性归纳和识别,是用来认识事物本质的执简驭繁的方法论。
二、医经家首先把“六经”用于临床辨证“六经”一词最早出现于《内经》,大部分均指“六经脉”,即手足三阴三阳各六条经脉,亦即十二经脉的全称。
例如在《素问·热论》之中,提到热病的三阴三阳发病规律,虽然文中没有称作“六经病”,但由于该篇文中所说的三阴三阳的确是指经脉而言,故此称作“六经”实为合理。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1. 概述(1)什么是六经学习《内经》时讲的经络是十二经络,在按摩、针灸中也用得最多,那么《伤寒论》里讲的六经或说十二经络都源于《内经》,这就是它们共同的来源。
《内经》的《灵枢经络篇》讲十二经络,还讲了冲、任、督、带,加起来就是十六经,这是以前讲过的。
今天所讲的《伤寒论》的六经传变,就是张仲景根据《内经》的学说,以及经络的思想,用在对病的辨证、与病的演变过程的辨证、立法、出方、用药的理论思想,也就是说,将六经用在对病的辨证和演变过程中间。
那么《伤寒论》所讲的六经的次序,首先是太阳,而后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次序不要弄乱。
太阳经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阳明指足阳明胃经,少阳指足少阳胆经,太阴指足太阴脾经,少阴指足少阴肾经,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络有足经、手经,张仲景讲的六经辨证完全是足经,这就是六经。
(2)六经的真义六经有为病和不为病。
所谓不为病,就是指正常的时候,人身的气就按照六经循环。
所谓正常,是指六经的正常的气化。
正常的六经气化,是讲正常人自然生命的运动规律、气化的规律。
《内经》从少阳讲起,接下来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这样的次序。
我们把顺序颠倒过来,按照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次序讲的,如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这就是人正常的六经气化的规律在《医理真传》里面,每讲一气,都讲了这样一句话的意思,只是用了另一种说法。
把“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表述为“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
也是本、中、标三气。
治之,就是主治,即主气、本气。
太阳是寒为主气,寒为本气。
这几句话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在人体科学中的运用。
《内经》上还讲:“五体以为本,六气以为用。
伤寒六经实质各家学说述评

伤寒六经实质各家学说述评
伤寒六经实质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不同的学派和医家对其有着不同的学说和解释。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伤寒六经实质各家学说进行述评。
首先,我们可以从传统医家的角度来看。
传统医家认为,伤寒六经实质是指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
每一经都有其特定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比如太阳经实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
这些学说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伤寒六经实质也被解释为一种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现代医学认为,外感病邪侵袭人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因此,伤寒六经实质可以被理解为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不同疾病过程和临床表现。
此外,不同的中医学派别也对伤寒六经实质有着不同的解释。
比如,经方学派注重经络的辨证运用,强调药物配伍的原则;气机学派注重气血运行的平衡,强调调理气机的重要性;五行学派则注
重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强调疾病的阴阳失调。
这些学说在临床实
践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实质各家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
要地位,不同的学说和解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家学说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希望以上述评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伤寒论》“六经”之名实

《伤寒论》“六经”之名实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必定会涉及到“六经病”和“六经辨证”这二个重要概念。
其实,“六经病”和“六经辨证”这二个概念都是后人在研究《伤寒论》过程中作为对三阳三阴病和三阳三阴辨证的简称而提出来的,张仲景《伤寒论》中并没有六经病和六经辨证的提法。
与“六经病”及“六经辨证”直接相关的是“六经”的提法。
因为《伤寒论》中的三阳三阴病被概括为或简称为“六经病”,才会出现后来的众说纷纭的有关《伤寒论》“六经”实质的争鸣。
一方面,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争鸣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学术发展的空间; 但另一方面,由于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争鸣偏离了文献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学术发展史的根据,因而又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术认识上的混乱,甚至有些人不顾文献事实而加以任意曲解,在客观上阻碍了认识《伤寒论》所论之伤寒病。
所以,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应该对《伤寒论》“六经”的名实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 《黄帝内经》中的“六经”“六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相对于肠胃而言,“六经”是一个纵向的概念,主要指人身之经脉而言。
《灵枢·逆顺肥瘦篇》说: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说明了经脉纵向行走的特点。
当然,作为经脉概念的六经实际上是包括了手足十二经脉。
分而言之,则为手足十二经脉; 合而言之,则为六经。
手在上而足在下,故手足经脉又以上下来分。
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曾说: “六经调者,谓之不病。
虽病,谓之自已也。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
”因此,在《黄帝内经》中“六经”的概念就是指经脉而言。
2 《伤寒论》中没有“六经”之提法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没有直接用“六经”的称谓,而是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种方式予以表述对伤寒病的认识,这种表述方式实际上就是三阳三阴病。
赵洪均《伤寒论》六经新解

赵洪均《伤寒论》六经新解赵洪均《伤寒论》六经新解——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六经”是伤寒学的重要理论,却是近千年来学者们争论不已的问题。
按说,把六经理解为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问题就应该解决了。
但是,很多人的思想还是把理论看作对实在客体的描述。
当“模型”不能直观地描述客体时,人们就会以自己了解的客体为依据,对模型发生争论。
假如,还有关于同一客体的其他“模型”,争论就会更大。
所有重要的中医和中西医理论分歧,都可以归结为“模型”争论,也可以上升为“模式”争论。
如果我们把“模型”与实在客体之间的一致程度作为判断“模型”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那么,就意味着要在“模型”或“模式”之间进行抉择。
这样做的后果是很清楚的。
假如承认与客体不完全符合的“模型”会各有长短,问题就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抉择了。
笔者以为,这至少是“结合”的一种涵义。
旧作《伤寒论新解》(马堪温、赵洪钧,199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第二章第二节标题即为“六经新解”,本讲的正文照用了旧作原文。
为了更好地说清这个问题,这里再做一点考证和补充说明。
《伤寒论》本身并无“六经”这个术语。
不过,六经之说根子很深。
今《内经》中“六经”凡12见,含义全部指经脉。
按顺序引其第1、2、6、11处如下:“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灵枢?经脉第十》)“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经实质现代新解——六期辨证中化西医自朱肱在其《类证活人书》中首次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称为“六经”以来,有关“六经”的涵义及其实质一直是中医各学者聚讼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到目前已有三四十种说法,代表性的有1.经络说、2.脏腑说、3.气化说4.六经辨证体系说 5、六经层次说、6.六病说等等。
所以,“六经”成了学习或研究伤寒论的一大关键环节或重要概念,而其实质成了学习与研究伤寒论的一大障碍。
只有突破六经实质的研究,才能破解伤寒论当中的许多难题及奥秘,才能真正理解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温病伤寒与杂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为此,笔者依据“中化西医”的思想与方法,立足于现代外感、热病的临床特征,探索发现六经其实质就是各种外感、热病类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个部位损伤的六种情况,它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分期的机理一样,都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病理分类与辨别,从而建立了温病、伤寒、杂病等共同的统一的疾病中医现代临床“六期”辨证论治模式。
一、疾病临床发生发展六大基本病理特点的现代中医化伤寒论是四大经典之一,更是外感疾病的经典,这说明其在当时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与极广泛的应用,可是为何在21世纪的今天,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胃肠型感冒、中暑、伤暑,以及其他感染性、非感染性外感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为何伤寒方、伤寒法及六经辨证的应用频率,不及温病方、温病法及卫气营血辨证的那么多呢?相反,伤寒方、伤寒辨证论治法却在内伤杂病当中应用极其广泛?这难道说明伤寒论是一部治疗内伤杂病的专著?不是吧!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从各种内伤杂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现代医学认识入手,利用“中化西医”的思维方法,探讨其病理变化的具体全过程:大家知道,一般内伤杂病,或者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它们大都是因为外感或急性发作后,由于治疗或调理不当,而遗留来的。
尤其是张仲景的那些年代、那种科技条件,自然是很常见、很普遍的事情。
所以,有伤寒就必有杂病,伤寒与杂病是形影不离、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只是伤寒与杂病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二个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罢了。
而一般外感疾病发展到内伤杂病,都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首先是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与细胞功能的变化,产生风、湿、寒、热等性的“致病因子”,并首先作用于机体体表及内脏表层粘膜发生(六淫性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
——卫或膜(部、期)。
2、随后病变与损伤发展到机体病变内部的器官、体液、细胞等部位,引起各种脏器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出现临床症状。
——气(部、期)。
3、病情继续深入发展,病邪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并诱导机体全身抗病能力与细胞物质代谢的全面激发,导致产热过度,以及动脉循环亢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阳(部、期)。
4、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进行,就会消耗机体大量的体液、胞液、水分,并出现营液不足的各种临床症状。
——营或液(部、期)。
5、持续的代谢消耗又会导致机体或体液中物质成分的紊乱与失衡,并堆积大量的毒素物质,如果影响到血液成分、或血脉结构时,就会引起血液及循环的变化,乃至血溢脉外,出现斑疹、出血点等等临床症状。
——血(部、期)。
6、同样物质及能量的剧烈代谢,伴随着内分泌及交感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与活动,时间过长,就势必会导致其功能的紊乱、或神经营养物质的缺乏,出现内分泌不足各种阴虚火旺、阴津不足的临床症状。
——阴(部、期)。
最后,如果不予治疗或治疗无效,机体就会因为物质与能量的衰竭或紊乱(中毒),即气性与阳性物质的耗竭,导致机体生命体征的消失,以及机体大脑神性气、血、阴、阳的衰竭而引起死亡。
而如果治疗与调理不太正确、不够合理,造成机体脏器组织的某个结构或功能发生损伤、不能及时修复,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内伤杂病、或慢性病。
这是疾病自然的、一般的发生发展规律,致病因子损伤膜表部,此阶段相当于中医之“卫期”;损伤发展到脏器组织的肌肉及细胞功能,此阶段相当于中医之“气期”;损伤到血脉或能量代谢时期,就相当于“阳期”;损伤达到体液物质时,就相当于中医“营液期”;损伤到血液与血管的功能与结构时,就相当于“血期”;损伤达到内分泌或交感神经时,就相当于中医之“阴期”。
可见,疾病的发展是按照结构、功能、物质次序进行的,而物质的损伤又是按照能量、体液、血液、神经及内分泌阴津的次序逐步发展。
这是任何脏器的任何疾病发展变化共同具有的“六个”病理损伤环节。
当然,这也正是现代中医“六期——卫、气、阳、液、血、阴”概念的现代医学实质与内涵所在。
至于六期(卫、气、阳、液、血、阴)所包含的其他现代医学病理内涵,今后我们进行全面阐述。
二、伤寒论六经病症病理实质的现代化经过前面对疾病病理发生发展的剖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医的外感六淫病邪,其实质并非是真正自然界中的“六气”入侵所致,只是六气变化能影响或降低机体的免疫与调节功能,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生长,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致病因子,并作用于机体脏器组织的不同部位,从而表现出了类似“六淫”征象的病理变化或临床症状。
如果没有机体免疫反应及诱导的致病因子,机体只是一个带菌者,却不会出现疾病与症状表现。
而神经、细胞、体液三种机制都能形成致病因子或病理症状。
所以,临床上才会有:没有受凉却见寒邪,以及伤了寒气,反而发作成热病的常见病例。
可见,伤寒论能包容一切外感疾病,就是因为机体容易在“受寒”后,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并出现由病菌介导的各种免疫反应与致病因子生成,从而引起机体出现风、湿、寒、热、燥等特征的各种外感寒、温病症。
因此称“伤寒论”,而不称风寒论、寒病论等等,可见伤寒实际就是现在的外感之意。
那么伤寒论为何不按照六淫研究外感疾病,却要引用六经呢?伤寒论的六经病症是如何形成的呢?其现代实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前面刚才分析的六个病理阶段——六期呢?这就得从伤寒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六经病的现代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大家明白,外感一般因寒而作,但寒有外来气温之寒,又有应用寒凉饮食或药物太过而来之寒。
因此,这二者都是外感伤寒类疾病产生的原因与基础。
1、寒气一旦来袭,首先伤及机表皮膜,体质(表阳)强健者当时不会发病,而体质虚弱者,则体表组织及细胞立即发生寒性功能改变,变为寒邪,产生寒性致病因子,就会出现恶寒、头项疼痛等症,即太阳病。
——卫或膜(部、期)。
2、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寒邪伤及肢体或脏器的腠理筋肉,则其组织细胞的功能就会失调,同时内部免疫细胞的功能也被激活,又产生了热性致病因子,寒性、热性两种致病因子交替影响机体功能与代谢,就会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咽干目眩等症,即少阳病。
——气(部、期)。
3、疾病要是继续发展,寒性致病因子进入阳热旺盛的血脉系统,而被清除,同时内部免疫细胞及功能已经全面激活,热性致病因子大量产生,导致机体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消耗,或血液循环活动的持续亢进,就会出现身热烦渴、大汗谵语等症,即阳明病。
——阳(部、期)。
接下来,假如病情继续发展,就会进入伤营、动血、伤阴等期,由于认识有限或者其他原因,因此,伤寒论对此并没有深入或全面研究。
但前面的三阳病症是外来寒气所致,于是伤寒论就把饮食与药物之寒引起的疾病,归于三阴病症来论述。
然其病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
只是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4、饮食及药物之过于寒凉,则会首先损害机体内脏中的胃肠道粘膜,一般脾胃(之阳)素体强健者不容易发病,而虚弱者,则粘膜组织与细胞就会产生寒性致病因子或寒性功能改变,且多兼湿。
所以,就会出现腹满、自利、腹痛等症状,即(里虚寒)太阴病。
——里卫或里膜(部、期)。
5、如果不予治疗,继续加重,寒邪伤及脏腑内部的组织细胞(筋肉),就会影响脏腑功能活动,同时机体免疫细胞及功能开始激活,脾阳渐复,也会产生出热性致病因子或热性功能改变,寒热两种因子与变化并存,机体脏腑功能抑制(气虚)与致病因子(实邪)并存,所以就会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下之利不止等症,即(寒热错杂)厥阴病。
——里气(部、期)。
6、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如果寒性致病因子进入阳热旺盛的血脉系统,而被清除,同时免疫细胞及功能全面激活,阳气恢复,热邪未成,则疾病就会痊愈。
相反,如果机体阳气衰弱,寒性致病因子大量产生,导致机体物质及能量代谢不能激活,造成血液循环活动的功能受阻,就会出现肢厥逆、脉微细,但欲寐等症,即(表里虚寒)少阴病。
——里阳(部、期)。
可见,少阴病是伤寒中最为危重的阶段。
厥阴病期(多为消化系炎症)也可以热化而痊愈,因为免疫功能强健,则疾病就会“热化”并逐步痊愈,但如果免疫功能低下或阳气受损,则疾病就会“寒化”并走向死亡,所以,六气不一定都会“皆从火化”。
而卫、气、阳三期的病位实质也分别是膜、肌、脉;免疫变化分别是产邪致病期、损伤发病期、全面修复期;同时,伤寒发作的卫、气、阳“表”三期(三阳病),正是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激发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过程。
而卫、气、阳“里”三期(三阴病),则是机体抵抗力、能量代谢逐步衰弱的过程。
因而,伤寒疾病发展到某期后,如果此时机体免疫功能不够强健,或者脏腑功能不能恢复,就会转变为该期的“虚型病”“慢性病”或“内伤病”,也就是说伤寒既可以转化为温病,也可以转化成杂病。
各期伤寒的治疗一方面要驱邪,另一方面更要扶正复阳。
可谓: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
伤寒既可以从表而发,随后入里,也可以从里而发,随后达表(也就是发于阳、发于阴)。
也就是说伤寒各期各病,既可以按次序逐步发病传变,也可以越经、越期任意发作,还可以多病合发,而不是固定的、机械的、不变的。
因为,如果机体正气恢复或治疗有效,疾病就会向好、向轻的一期发展,相反就会向里、向重的一期进展。
如,素体阳虚的中老年人,受寒后容易患太阳、太阴、少阴病及其合并病;体质强健的婴幼儿易患阳明、少阳、厥阴病及其合并病。
这表明伤寒与杂病之间有密切关系。
同时,所谓伤寒的兼、变病症,其实就是伤寒初期、或后期由于伤阴、伤阳、伤气、伤血、夹痰、夹火、夹湿等等,而造成的与内伤脏腑杂病的合并证。
由此看来,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之间的联系密切,就不足为奇了,而其治疗方药之间密切相关,也顺理成章,只所以称《伤寒杂病论》,的确名实相符。
何况它还包括外感气候之寒气所致的三阳病,又包括了内伤饮食与药物之寒而引起的三阴病,但前者以伤寒为主,后者以杂病为主,合则就是“伤寒(及其引起的外感与)杂病论”。
三、温病卫气营血病理特征的中医现代化中医温病,其实相当于现代各种发热性疾病,包括非感染性、感染性、内伤性等多种疾病,所以,它和伤寒一样有广义与狭义之别。
不过在发生发展的病理以及辨证论治方面有着自身的不同于伤寒的基本规律。
那么,温病为何没有按照六淫、或六经的理论辨病与论治呢?卫气营血理论全面不全面?它和我们今天提出的疾病“六期辨证”理论有何联系?现在我们就探讨一下温病发生发展时卫气营血四期的病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