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深层奥秘

合集下载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我们向往的古典之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根据实践经验,归纳出了治病的原则,把病因治病的方法,包括治疗,预防,卫生等介绍的非常详细,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医学著作。

《伤寒论》的内容被称为“伤寒学”,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的思想核心,也是中医的主要学术内容,在医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伤寒论》的精神在于,要把调养身体和调理机体作为治病的根本,把自然的道理作为治病的准则,要把把注意力放在调节自然机体功能,以及调节机体状态,以达到治病的最终目标。

从《伤寒论》中,我受益匪浅,体会到了中医古典理论的深刻思想,也明白了中医在治病上的独到之处,从而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医的治病方法有了更强的信心。

《伤寒论》的深刻思想和独特的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治病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去探索和追求治病的真谛,我会以此为指引,继续探索中医的理论,并在实践中秉承《伤寒论》的思想。

《伤寒论》千古之秘

《伤寒论》千古之秘

《伤寒论》千古之秘作者:李峰医师编辑:一氏先生张仲景,一个未被人间完全认识的圣人。

伤寒论,一部两千年来未被解读的圣经。

中国文化亡则人类的曙光泯灭,尽管无数仁人志士奔走疾呼,加持中国人万年的中医,仍处于持续毁灭状态。

从某种角度上说,当今中国文化的鼓吹者、教育者、传播者,都将是中国文化的掘墓人,因为都是爬到半山的人。

世间最可怕的就是那些半山上的人,一如种种传道者、布道者、讲道者。

中医在官僚已经灭绝,在教育上已经毁灭,在民间正被资本绑架运行。

大成至圣先师仲景,《伤寒论》垂法千古,泽被寰宇。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仲景成论。

伤寒论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圣经,汪洋恣肆的中国文化里,是一颗尘垢满面的摩尼宝珠。

融上古诸圣之智慧身,表天道之意在万世。

言理数之可言,喻形而上者不可言。

从古至今,入门伤寒论的可能只有“华佗”一人。

唐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无一人窥透仲景心法。

药王孙思邈,诚实的承认伤寒论不好学。

药王孙思邈,金元四大家,大医叶天士等人都自诩难入伤寒论的门,后世要说,还有人能入伤寒论的门,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伤寒论的显学部分,尤其是经方被演绎和研究得最广泛。

伤寒论的隐学部分,世间无人参透,隐学部分的奥义归纳起来为“夺天地造化”。

诸类经方、多种调理,本质都是用药,用药如用兵,上医治病慎用兵,兵者凶器也。

无数人耗尽一生都未入《伤寒论》的窄门,这是个综合因素,想来确是悲伤不已。

李医师自随“天人合一”走完一年,医道每每精进,今作此篇短短数言,作为打开《伤寒论》一把小小的钥匙,供养同他一样在路上的人们参考。

打开了伤寒论的秘密,后世就能废药存医,尽显天道文化之妙用,尽存天道文化之无用。

一、诸学合参,方知伤寒《伤寒论》是打开古中医的一把钥匙,应该和《内经》《易经》《黄庭经》等一起看。

并参学西医解剖学。

《内经》中对“心”的定义很高,“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是指广义的心。

《易经》中的后天八卦是代表人体这个小宇宙的平面图,把图画出来摆旁边。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在读完《伤寒论》之后,我被它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所震撼和感动。

《伤寒论》是一部以医治病痛为主题的书籍,但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更是一部独立的学问体系。

书中详细介绍了疾病的发生原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分析不同的病症,张仲景总结出了对疾病的规律和对病人的治疗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体系。

他的独到观点和丰富的经验为后世的医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伤寒论》不仅注重病症的分析和治疗,更重要的是注重对病人的综合治疗,强调了调整机体的整体状态和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性。

张仲景指出:“审问有病者所以论形情,次以类属,三以治法。

”他提倡医生要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因,并根据病症的相似性进行分类,最后根据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医学界是前所未有的,它为后世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启发。

读完《伤寒论》,我深深体会到了医学的艰辛和伟大。

医生是一个职责重大的职业,他们需要实地观察、认真钻研,才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治疗和救助。

如何准确地判断疾病,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都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素养和丰富的经验。

《伤寒论》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发,也让我对医学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伤寒论》还教会了我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在书中,张仲景用真实的病例告诉我们,生命是多么的脆弱,疾病是多么的可怕。

他不仅教给我们如何治疗疾病,更告诉我们要预防疾病,养生保健。

他认为,疾病是可预防和可控制的,只要我们注意生活卫生,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让人感到温暖和希望。

在读完《伤寒论》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和医学家的伟大贡献。

张仲景通过对疾病的分析和治疗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医疗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

他的思想和观点为后世医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引发了对医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

它以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伤寒论》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其博大精深的医学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怀,也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卓越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展现了其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指出伤寒病是由外感风寒所致,病程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通过对病情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张仲景揭示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和发展规律,为后世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他还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为后世的中医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

其次,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和方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总结,展现了其丰富的药物知识和临床经验。

他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方剂进行治疗,注重了药物的选择和搭配,为后世的中医药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同时,他还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这些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为后世的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强调,展现了其高尚的医德情操和对患者的关怀之心。

他强调医生应当以患者的利益为先,不图名利,不贪财,不苛求患者,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服务。

他还提出了“敬天法神,宜官宜家”的医德标准,强调了医生应当尊重天命,恪守医德,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这些思想对于后世的医学教育和医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伤寒论》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的医学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怀,也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卓越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只有深入学习和传承《伤寒论》这样的医学经典,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造福人类健康。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它以其深刻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读完《伤寒论》,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被张仲景丰富的医学知识所震撼。

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发病过程、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展现了他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

他对伤寒病的认识不仅深入透彻,而且治疗方法也非常独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其次,我被张仲景的医德医术所感动。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不仅讲述了医学知识,还强调了医德的重要性。

他提倡医生要以慈悲之心对待病人,要有敬业精神,要善于观察病情,善于调配药物,善于治疗疾病。

他的这种医德医术令人钦佩,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医学榜样。

再次,我被《伤寒论》中的医学思想所折服。

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医学理念,强调要根据病情的不同特点来辨别病证,再根据病证的不同特点来施治,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中医学的特点和精髓。

这种辩证施治的思想在中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被《伤寒论》中的医学精神所感染。

张仲景在书中不断强调医生要以慈悲之心对待病人,要善于观察病情,善于调配药物,善于治疗疾病。

他的这种医学精神令人感到温暖和鼓舞,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医学榜样。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医学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读完《伤寒论》,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伤寒论》中的医学知识和医学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解开《伤寒论》奥秘的一把钥匙

解开《伤寒论》奥秘的一把钥匙

解开《伤寒论》奥秘的一把钥匙1 慢性咽炎:记得曾经和同道们交流过这样一句话:“窍道病,先疏通”。

“窍道”是沟通机体内外的窗口,是一气周流最为活跃的地方,其病变绝大多数是因为“壅塞”使其失去空灵之性所引起。

慢性咽炎的主导病机不是“热”、不是“炎症”,而是咽窍局部的一种“郁结”,所谓的“火热”、“津伤”都是衍生出来的问题,我们不要本末倒置。

咽后壁的滤泡增生、病人的异物感都是“郁结”之象。

我还发现,这些病人的胃肠常常有问题,阳明是人体最大的降浊通道,这个通道一旦壅滞,浊气上泛,咽窍之地乌烟瘴气,慢性咽炎何时能了?根据以上思路,我常用:牛子10射干6威灵仙6桔梗10青皮10法半夏10厚朴10茯苓10苏梗10(或苏子10)炒枳壳10。

水煎服。

(泡一小时,煎15分即可)经观察10余例病人,效果不错,大家可以验证。

重在破除郁结,流通气机,少用寒凉凝滞之品是关键!2 神经性耳鸣:这个病很缠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湿困滞;肾精不足是常见证型,无论是哪个证型,我都会针对“主症”加入升清、开窍之品:柴胡10香附10川芎6防风30。

重用防风治疗耳鸣是我学习一位老中医的经验。

上月曾经治疗一位椎动脉缺血的病人,输液几天效果不大,根据主症“眩晕”,用余国俊老师的“柴陈泽泻汤”加减,很快主症平息,但是病人又诉“耳鸣、耳闭塞”严重,舌苔白腻,我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以上几味药,标本同治,吃到第五付时,自觉耳朵一下畅通了,症状随即消失。

3 小儿感冒后遗留咳嗽:这种情况在我这里很多,经过抗生素的治疗,体温正常,血象回落,炎症消退,但是咳嗽缠绵不解,用西药对症治疗效果很差,做雾化也有很多效果不好。

中医认为是外感后,早用、过用寒凉药导致风邪留恋肺系,余邪不尽导致。

治疗要抓三个(1)注意加用祛风利咽之品:这种咳嗽的病位不在下呼吸道,肺部听诊无阳性体征,胸片无异常。

此绝大多数是咽部的一种不适感引起的刺激性咳嗽,或觉咽部瘙痒,或觉有少量痰滞,或者遇风冷、异味刺激就会咳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的深层奥秘——疾病一元论探源之二韦刃关键词:平脉辨证阴阳会通张仲景的《伤寒论》蕴藏如下三层结构:辨证论治、平脉辨证、阴阳会通。

仲景之后,唐宋以来,历代《伤寒论》注家数百、论著不下千种。

在如此众多的研究者和论著中,受到广泛重视、被研究得最多的,只是“辨证论治”这个层次。

辨证论治,即平症辨证论治,是《伤寒论》的浅层结构,非其精华所在。

《伤寒论》的辨证法,其精华部分主要是平脉辨证的时空整合法,这是一种针对整体“气”运行状态,以维护和重建机体“自和”力(扶正、强生)为目的的诊疗方法。

《伤寒论》的深层结构——平脉辨证、阴阳会通——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这就是《伤寒论》这部经典遗产的继承工作,一直停留在浅表层次的主要原因。

一、辨证论治1.后世医家及《伤寒论》注家都重视辨证论治(即平症辨证论治)平症辨证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认识疾病的方法,也是在传统中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被广泛运用的辨证方法。

目前中医临床中使用的多种辨证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平症辨证的基础之上。

《伤寒论》一书,也比较重视这种辨证论治方法,在全书的398个条目中,不涉及脉诊的辨证内容占了大部分(231条)。

“平脉辨证”虽然是《伤寒论》一书的主导思想,但是,由于存在许多同脉异治,异脉同治,甚至舍脉从证等相反的例证——如同一“浮”脉,有以麻黄汤论治者(第51条),有以桂枝汤论治者(第45条),也有以五苓散论治者(第71条),还有以猪苓汤论治者(第233条);又如,同一“迟”脉,有以寒论者(第333条),有以阳气内陷而结胸论者(第134条),也有以谷瘅论者(第195条),甚至还有以大承气汤诊治者(第208条)——因而,给人们留下了《伤寒论》一书,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印象。

辨证论治的方法,也为历代绝大部分《伤寒论》注家所重视:从唐代的孙思邈首先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开始,一直到清代的徐大椿,仍用“随证立方”这种彼此雷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这中间虽然经过众多的研究者作了细密的探索,结果是,花费了一两千年的时间,绕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了“以方类证”的出发点上。

对《伤寒论》的继承,至今为止,一直停留在这一浅表的层次上。

2.辨证论治方法的局限性:由于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控制系统,局部器官的功能过程(异常为症候)受控于连续整体的能量(营卫运行与气化过程)过程,能量过程又受控于稳态控制(即阴平阳秘的权衡态)过程;这就使辨证论治的方法具有很难跨越疾病表面现象的局限性。

古今中外,医学临床上经常发生的,对疾病错误的认识和治疗,几乎都是由这种表观局限的辨证诊疗方法造成的。

仲景之所以特别强调“平脉辨证”,是因为:如果离开了脉诊,依据单一的任何一种症候进行辨证诊断,都有可能造成误诊误治:表里虚实诸证,都有可能出现“发热”的症状;“畏寒”,有“发于阴”、“发于阳”和“阴阳俱虚”的不同;同一“咽痛”也有寒热虚实之分;“厥逆”,还有“热厥”与“寒厥”之辨……。

疾病现象(症象世界)的大海,好象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古今中外有许多医家钻进去,却只有为数极少的人走出来,如扁鹊、仓公、张仲景……他们凭籍脉诊的启示,才超越了疾病的现象世界。

二、《伤寒论》的辨证方法:《伤寒论》的作者赋予临床医学以一种崭新的时空观和疾病观。

张仲景以一种平脉为主、脉证合参的时空整合法,其宗旨,是企图通过脉诊和局部证的时空整合法,去透视疾病的本质。

《伤寒论》的作者,不认为疾病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局部的病理过程。

他认为,疾病是机体内外系统整体的相互作用,其中既包含着疾病主体(机体自和状态)时空连续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包含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其中也包括一般人们所说的单一的病因对人体的作用在内)和内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连续的内容。

1.疾病过程的主角——机体的“自和”力《伤寒论》的作者,十分重视机体的“自和”力,特别强调机体的“自和”状态在疾病的发生、演变和预后整个过程中的作用。

他认为,疾病以邪正之间相互作用为全部内容,而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

书中以实际发生的各种“疾病”的“自愈”过程,来说明“自和”力的存在,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只要“自和”力尚存,偶感伤寒,是可以“自愈”的:“太阳病,自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第8条)。

虽经误治,已成坏病,只要“自和”态能够重建,也是可以“自愈”的:“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第49条)。

另外,我们从书中关于“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戊至申上”……等内容看,机体的“自和”力不仅与疾病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还与宇宙时空能场的属性联系在一起。

严格地说,这类可以自愈的“疾病”,本来不应该算作疾病过程,而是机体在异常因素作用下生理的自我调解过程。

这一过程的存在,成为一切疾病能否发生,以及如何演变和最后归宿的决定因素,是一切疾病过程的主导因素。

如果临床医学无视这一点,对“疾病”枉施干预,就会使坏病重叠、变症丛生,古今医之大患,无途于此!此仲景之所以感伤叹息者也。

2.证的深层结构:一切在空间中存在的事物,无不具有时间上演化的历史,疾病过程亦然。

疾病不是局部发生的病理过程,也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

我们只能在半开放系统一切局部过程的广泛联系中,去求解疾病的本质——“证”。

Ⅰ、疾病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既然疾病状态的主体是机体的状态(“自和”态),机体的状态又在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变化,那疾病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机体的“自和”状态不断变化的历史。

〖自和力的随机变易〗:古人最重视疾病的虚实,并将其作为疾病的总纲。

广义的伤寒包括温病。

《内经》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这说明,疾病状态的发生,与机体生命力——自和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联系。

虚的状态不仅会招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决定疾病的演变和预后归转;而且,虚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状态。

而虚的状态,一方面与先天禀赋有关;另外,与后的摄生、疾病、医疗状况也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在不断的变化。

在一般人们所说的疾病发生之前,事实上已经处于疾病状态之中,疾病常常不是从零开始的,个体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病症的迭加〗:依照整体的辨证的观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中发生的各种病症,及同一时间,机体不同局部发生的病症,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它们和整体的自和机制相互作用,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内经》所说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有的《伤寒论》注家将这理解为:冬季感寒,寒毒伏藏肌肤之间,遇春发病。

那“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又作何解释呢?显然,这是用单一因果律来解释疾病的陈腐观念。

其实,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是邪正相争的历史过程。

正确的诊疗只能是扶正祛邪,而不正确的诊疗,则唯单因、局症是观,以压抑、疏利、攻击为主,这样一来就会进一步损伤正气(自和力),助长邪气,从而发生病症的迭加。

疾病不象住旅店的客人那样来去分明。

就是住旅店的客人走了,还要留下变脏的床单;床单洗干净了,也还留下了磨损。

如疮家误汗会致“痉”,淋家误汗会迭加“便血”,汗家误汗会迭加“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

各种病症的迭加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机体自和力损伤的迭加。

对于损伤迭加的机体来说,通常为内外环境中的正常因素,也会异变为致病因素,如此恶性循环,使机体的自和力每况愈下。

〖医药致病〗:医药本为治病救人,而在仲景当时,庸医不识病机,枉施攻伐、乱用汗吐下,遂酿成灾难,仲景家族也深受其害。

“感往昔之沦亡,伤横天之莫救”,遂发奋攻医,著述《伤寒杂病论》。

仲景虽以“伤寒杂病论”为名,而书中所述,多为因误治而成坏病的救治之法。

恰如清代医家徐大椿所说:《伤寒论》一书实为“救逆之书”。

伤寒论的正治之法,古有“三纲鼎立”之说。

而以笔者之见,伤寒正治之方,实唯“以热治‘热’”(实为“以热治寒”)一法而已,此乃张仲景之重大发明。

孙思邈认为,这是张仲景的“神功”之所在。

而这一发明,至今仍很难为一些医家们接受,每遇伤寒发热,动辄投辛凉解表,或苦寒清泻;高烧虽退,正气亦殆矣!笔者在临床中经常遇到这类发烧病例,在目前已经清理出来的二百多例发烧病案中,绝大部分属于整体虚寒,或上热下寒和表热里寒证,真正可以用辛凉解表者,为数不多;需要用苦寒清泻者,更是寥寥无几。

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其中绝大部分病例都已经过了误治。

如今医源、药源性疾病成灾,弱生患者比比皆是,恶性疾病层出不穷,能说与错误的医疗无关?医药能治病,也能致病,从而成为疾病演变过程的重要内容。

疾病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机体状态在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用下的随机变化过程;这一机体随机变化的时空连续过程,就正是医学所面对的疾病本体。

Ⅱ、疾病的相空间:疾病的相空间,是指病理状态系统整体的状态空间。

人体的空间,有表必有里、有上必下,表里上下又相连续。

《伤寒论》一书常常提到的阴阳,是指人体结构的表里上下,它们分别与脉系统浮沉、寸尺相对应。

《伤寒论》一书很重视对表里上下的分辩:虚不可攻,表不可下,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如对虚证,书中有“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第286条);对表里的分辨,也极为严格:“脉浮,病在表,可发汗……”(第51条);若“脉沉细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如果“脉浮动数,医反下之”,就会变成结胸证,脉也由“动数变迟”(第134条);还有表征误下,而“下利不止”(第150条),或“久而成瘘”(第160条)的记载。

表里和上下密切相关,才构成了人的整体;只辨表里不辨上下,也把握不住整体;脉虽浮,但见“尺中脉微,此里虚”,也不可发汗(第49条)。

宋代《伤寒论》注家韩祗和,曾主张以上下分阴阳。

庞安常对此也很重视,他认为:凡发汗,腰以上应厚被覆之,否则病终不解(《伤寒总病论•序论》)。

以上论述,说明,《伤寒论》一书的整体辨证系统,已经初具规模,这是经验医学开始向系统医学过渡的明证。

三、平脉辨证1.“平脉辨证”原理:机体一切局部器官的功能过程,都需靠能量过程的推动,气液循经有序的运行(质能信息一元流),就是推动一切局部器官功能过程的动力源,古人称作营卫运行。

《内经》一书(除七篇大论之外)将疾病的发生,大都归之于营卫运行的异常。

所谓的元气、正气,即营卫运行之气也。

如宋代伤寒注家许叔微所说:“营卫不衰,其病自去矣。

”脉诊,即诊营卫运行之气也。

医之所诊、所调,即诊、调营卫一气之顺逆也。

营卫运行的具体的随机状态,也就是医学临床应当把握的整体的“证”。

而它是临床医家可以触摸、可以量化的百病之本。

是故,治本之道,首重平脉,无论是《灵枢》经的针疗系统,还是《伤寒论》的药疗系统,概莫能外。

这也正是《伤寒论》一书以六经统百病,和特别重视“平脉辨证”之所以然。

2.脉诊的临床功用:一些人,企图将脉诊与局部的辨证诊断对应起来,更有人企图与西方医学病的诊断对应起来,这是脉诊运用的歧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