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论》以伤寒命名而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无先后次第之分称为合病。
如太阳少阳合病。
3,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有先后次第之分,谓之并病。
如太阳少阳并病。
4,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强。
5,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之意。
6,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是由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病,属太阳病的范畴。
与中风和伤寒相比,突出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或恶寒轻微,这反映了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失和的病理特点。
故作为温病的提纲。
7,桂枝汤证的兼证——a,桂枝加葛根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c,桂枝加附子汤d,桂枝去芍药汤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e,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8,项背强几几——几几是南阳方言,有拘谨固缩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9,麻黄汤证的兼证_a,葛根汤证b,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c,大青龙汤证d,小青龙汤证10,发汗重剂大青龙汤用麻黄六两11,炙甘草汤中生地黄用量最大一斤(30g)12,清酒: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
即青春上好的米酒。
(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
——通阳复脉13,结胸:病证名。
其病机为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原文“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
”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15、胃家实:胃家泛指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亢盛。
胃家实,指胃肠燥热亢盛之意。
16,四逆辈:辈做类字解,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17,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18,黄连阿胶汤方中鸡子黄的作用——交通心肾,养血润燥。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疾病过程中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其有各自不同的病理变化和证候特性,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八卦天干等相互联系对应,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所以称为六经。
2. 脉浮:脉象轻按即得,主表,亦主虚。
脉浮而紧者为弦,古人称紧脉。
3. 脉沉:脉象重按始得,主里,亦主实。
4. 阳证:凡热性、实性等类型的病证,皆属于阳证范畴。
5. 阴证:凡寒性、虚性等类型的病证,皆属于阴证范畴。
6. 伤寒:外感寒邪引起的热性病,统称伤寒。
7. 温病:外感温热邪气引起的热性病,统称温病。
8. 热入营分:温热病邪内传营分后,症见高热、口渴、心烦不寐、舌绛苔黄燥等。
9. 气分:温热病邪内传气分后,症见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舌红苔黄等。
10. 卫分:温热病邪侵犯卫分后,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淡苔白等。
11. 湿温: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症见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等。
12. 风湿:风湿病是感受风湿之邪所致的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3. 表证:疾病初起,病位在肌表,临床表现以头身疼痛、发热恶寒为主。
14. 里证:疾病深入,病位在脏腑,临床表现以大便或小便异常、饮食减少、心胸满闷等为主。
15. 半表半里证:疾病发展至中期,病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介于表里之间,临床表现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为主。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精髓和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医打下基础。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渲ぃ与温病不同。
时瘛:瘛:收缩,:松弛。
阵发性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描述肤色晦暗。
啬啬: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营阴不足;一指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翕翕发热:翕:和顺。
形容发热轻而温柔。
呋咀: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
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蛰蛰:小雨不辍,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目瞑: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钮:鼻出血阳气重:阳气郁闭较重。
筋惕肉p:肌肉跳动。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乍有轻时: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
水气:病理水饮之邪。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热色:发热时的红色。
坏病:渲ぃ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清便自调:大便已恢复正常。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
心中懊: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火逆:误用烧针艾灸熏慰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渲ぁ奔豚:以猪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动经:扰动经脉。
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白饮:白米饮,米汤。
(五苓散)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少腹急结:指少腹部拘急硬痛。
先食:饭前空腹之时,进食之前。
结胸:病证名,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引起的疼痛。
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或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痞:证候名,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通为主症。
齐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以下无汗。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撰写的一部针对伤寒病病因、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的医学著作。
伤寒病是指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点是高热、重度头痛和出血,病程为数周,疾病严重程度较高,病情恶化速度快。
《伤寒论》对这种疾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伤寒病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一些《伤寒论》中的重要名词解释:
1. 伤寒:本质为人体感染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症状特点是高热、重度头痛和出血等。
2. 伤寒杆菌:也叫志贺氏菌,是导致伤寒病的病原体,属于革兰阴性菌。
3.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病。
4.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因素,例如感染伤寒杆菌等。
5. 病机: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和规律。
6. 诊断:通过对患者的询问、观察、体格检查等手段,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7. 治疗:通过采取中医药治疗的手段,纠正病机,促进病情好转并最终康复。
8. 激转法:是《伤寒论》中的一个治疗方法,即通过用药来刺激疾病转化,达到治疗目的。
9. 重剂法:即治疗伤寒病时使用较大剂量的药物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0. 重汗法:即采用较强的药物或方法来诱导患者出大量的汗液以达到治疗目的。
以上是对《伤寒论》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这些名词的理解对于理解《伤寒论》的内容和中医诊断与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经典著作,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运用中医学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伤寒病。
伤寒论重点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伤寒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Taiyang disease 太阳病: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所出现的病症
Yangming disease 阳明病:外感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Shaoyang disease 少阳病:由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所致的疾病总称
Taiyin disease 太阴病:三阴病之初始阶段
Shaoyin disease 少阴病: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Jueyin disease 厥阴病:
Deteriorated Case:坏病:指因被误治而导致的变证。
指误治而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可循的病证xushui syndrome 蓄水证:风寒表邪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为常见症的证候
blood stasis of Tai yang disease太阳蓄血证:是外邪由表入里,热邪与血结于下焦,出现少腹结急,下血,神志如狂,发热等症状的病证
jiexiong syndrome结胸证:指有形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硬满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病症
Pisyndrome.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spleen-restriction 脾约:指因胃热阴亏肠燥导致的以大便秘结为主症的病症
blood chamber血室:藏血之处,多指胞宫,即子宫
alternate chills and fever 往来寒热: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的病症
Stercoroma燥屎:指结聚肠内干硬的粪块。
亦指以大便秘结为主症,并伴有烦躁,腹痛的证候。
一文读懂《伤寒论》中的中医名词术语

一文读懂《伤寒论》中的中医名词术语关键词:《伤寒论》名词术语《伤寒论》是千余年前用古汉语写成的,医学上的名词术语和行文的语法习惯,都有其时代的特征。
因此,正确理解当时医学上的名词术语对于学习理解《伤寒论》是十分必要的。
《伤寒论》中的名词术语是极为朴素的,有的流传到现在,还是大众化语言,如“能食”“不能食”“大便硬”等。
但是这种语言用在医学上,就有一定的含义,也有一定的运用范围,又与一般的语言不同。
一、病与证病,有病名,有一定的病位,有一定的属性,其发生、发展基本上有一定的过程与规律,在《伤寒论》中病有三阳病、三阴病等。
证,是每一种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症状表现。
譬如同是太阳病,初期是脉浮、发热、恶寒、头颈强痛等表证,而到了出现水液代谢障碍的时候,就会出现消渴、小便不利等里证。
在《伤寒论》中除了表证、里证之外,还有桂枝证、柴胡证等名词。
二、伤寒有二义:一是广义的,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初起有发热恶寒的,也有无热恶寒的。
发热恶寒的多发展为三阳病,无热恶寒的多发展为三阴病。
二是狭义的,是三阴三阳病分类中的一种病型,与中风相对而言。
如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阳明病有阳明中风、阳明中寒(见下注),少阳病有少阳中风、少阳伤寒。
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也是如此。
三、中风是三阴三阳病分类中与伤寒相对的一种病型。
其命名的根据有二:一是风性疏泄与寒性凝敛相对。
如太阳病有汗称中风,无汗称伤寒。
二是指阳邪,与寒为阴邪相对。
如大青龙汤证,无汗烦躁者为阳邪,为中风;身不痛但重,不烦躁者,对比之下为阴邪,为伤寒。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少阳病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为阳邪,为中风;仅头痛发热、目不赤、不烦满者,相对的为阴邪,为伤寒。
太阴病手足自温、不太热、不烦痛者为伤寒;四肢烦痛者,相对的为阳邪,为中风。
由于那时还没有“寒化证”“热化证”这样的名词,所以少阴病和厥阴病同样也都是以寒化证为伤寒,热化证为中风。
四、阳明中寒中寒这一名词,仅见于阳明病中,是与阳明中风相对而言。
伤寒论名解总结

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专著。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六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
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又见另一经证候者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而直犯三阴者头项强痛:强,拘谨不柔和。
头项强痛,指头项部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恶,厌恶,引申为畏惧。
恶寒,俗称怕冷恶风:即怕冷,恶寒之轻者。
脉缓:脉象松弛、宽缓,与“脉紧”相对,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病证名,指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
以发热、汗出、脉浮缓为主要临床表现。
与内伤疾病突然倒扑,口眼涡斜之中凤病不同。
脉阴阳俱紧:寸关尺三脉皆见浮紧象。
阴阳之脉的部位,以尺为言,即寸关尺三部。
本条之“紧”与上条之“缓”相对,指脉象绷急,紧张有力。
温病:外感病中由温热之邪所致的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种病症,属广泛伤寒的范畴风温:病证名,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剂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风温病不同。
脉阴阳俱浮:阴阳,指寸尺。
即寸关尺三部浮盛有力。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不能转动。
失溲:二便失禁。
被火:火,指针、熏、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时痸瘲:痸,指收缩。
瘲,指松弛。
时瘛瘲,阵发性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皮肤晦黯。
一逆:逆,此处指误治,一逆指一次误治。
病:此处是指病人所患病证。
静:与“动”相对,即无变化。
行其经尽:(只在太阳经内循行一周)太阳病的自然周期结束,经,此处指太阳经。
再经:再传一经。
经,在此指阳明经。
风家:风,泛指外邪。
风家,经常感受外邪的患者。
不了了:了,结束之意。
不了了,指病证缓解但未彻底痊愈,病人仍觉身体不爽。
欲解时:病邪可能解除的时间,非病愈之时。
从巳至未上:古代以地支纪时,巳至未上指巳、午、未三个时辰,即9—15时这段时间。
阳浮而阴弱:脉轻取为阳,重按为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
坏病
热越
阳浮而阴竭
荣气和
口不仁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
热,指表热。
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
痞
剂颈而还
脾约
汗出濈濈然
心愦愦
不了了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
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除中
戴阳
脐上筑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
奔豚:
藏结
瘛疭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将息: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
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筋惕肉瞤:指筋肉动
旧微溏:指病人平大便稀溏
口父咀:指将药物成小块
脉浮缓:脉象松驰宽缓
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
面垢
面色缘缘正赤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清便欲自可
叉手自冒心
潮热
失溲
遂漏不止
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痛
往来寒热:即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
翕翕发热:形容热轻浅
下重:即里急后重
水浆:泛指饮料,水,果汁之类
清浆水:酸浆水。
(枳实栀子汤用浆水煎)
白饮:白米饮,米汤
清酒:米酒。
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
(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
苦酒:米醋
白粉:米粉
须臾:指很短的时
平旦:清晨
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
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