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伤寒论中名词解释之欧阳学文创编
名词解释最终版之欧阳音创编

名词解释: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
4.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5.中草药:是指中药和草药的的混称。
6.中成药:是指以中药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 适应症. 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本草学:是指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9.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10.水制法: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11.浸泡:是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部分称为“泡”。
12.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干燥后即成极细的粉末.13.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常有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14.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伤寒论]病案分析之欧阳与创编
![[伤寒论]病案分析之欧阳与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1a549563960590c69fc37652.png)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之欧阳体创编

1.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思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把是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社会一员的工作,这里的教育也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义的教育。
2.白板说:是洛克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3.观察法:是的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堆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4.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5.保教结合: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6.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7.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8.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9.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0.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11.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
12.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13.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
伤寒论中名词解释之欧阳治创编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
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协热而利:协,合也。
热,指表热。
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酒家:指嗜酒之人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
伤寒论条文归纳之欧阳学创编

伤寒论条文归纳提纲: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之欧阳术创编

感冒(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虚、实)虚体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时行感冒:感冒的一种,与有发病迅速,呈流行性,首发症状为,恶寒发热,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而肺系症状不突出等特点。
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失于宣降,上逆作声,咳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分外感、内伤)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分发作、缓解期)(呷嗽,哮吼)天哮:因禀赋而患哮病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分虚实)上盛下虚:指喘证中痰浊壅盛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症候。
表现为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四期)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内因),感染痨虫(外因),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尸注:强调传染性)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脘腹胀满,心悸浮肿或唇甲紫绀等症。
其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本虚标实)肺痿:因咳喘日久不愈,肺脏虚损,津气大伤,肺叶痿弱不用而致的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疾病,为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伤寒论》原文之欧阳科创编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上】(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悪寒。
(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悪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悪寒,体痛,嘔逆,脈陰陽倶緊者,名為傷寒。
(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静者,為不伝。
頗欲吐,若躁煩,脈数急者,為伝也。
(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証不見者,為不伝也。
(六)太陽病,發熱而渇,不悪寒者,為温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温。
風温為病,脈陰陽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黄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薫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七)病有發熱悪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悪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数七、陰数六故也。
(八)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経尽故也。
若欲作再経者,針足陽明,使経不伝則愈。
(九)太陽病,欲解時,従巳至未上。
(一〇)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髄也。
(一二)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悪寒,淅淅悪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一三)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悪風,桂枝湯主之。
(一四)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悪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一五)太陽病,下之後,其気上衝者,可与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与之。
(一六)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脈証,知犯何逆,随証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一八)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一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二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之欧阳与创编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內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內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
“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欧阳光明(2021.03.07)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
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
热,指表热。
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
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
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
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瘛疭:瘛指收缩,,松弛之意。
瘛疭指手足抽搐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将息: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
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筋惕肉瞤:指筋肉动
旧微溏:指病人平大便稀溏
口父咀:指将药物成小块
脉浮缓:脉象松驰宽缓
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寸。
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呈脉紧象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胃热熏蒸,循经上泛于面
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
满面持续发红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清便欲自可:指大便尚属正常
叉手自冒心: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冒,覆盖,按压之意
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
失溲:指二便失禁
遂漏不止:遂,因,于是。
漏,渗泻不止。
遂漏不止指不间的汗出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痛
往来寒热:即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
翕翕发热:形容热轻浅
下重:即里急后重
水浆:泛指饮料,水,果汁之类
清浆水:酸浆水。
(枳实栀子汤用浆水煎)
白饮:白米饮,米汤
清酒:米酒。
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
(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
苦酒:米醋
白粉:米粉
须臾:指很短的时
平旦:清晨
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