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
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
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刘渡舟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
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
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
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
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
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
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
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
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六经⽓化学说概述六经⽓化学说是以《素问》五运六⽓理论研究《伤寒论》⽽形成的学说,主张六经病即是风热⽕湿燥寒六⽓之病。
提倡此说的代表医家有张志聪、陈修园、唐容川等。
所谓⽓化,即是脏腑经络之⽓的运动变化,⽓化说源于《素问》五运六⽓理论,以天⼈合⼀的整体观、恒动观来审视⼈体的⽣理和病理,⽤六经经⽓的“开”“阖”“ 枢”来阐释⼈体⽓⾎的运转,⽤“标”“本”“中⽓”来阐述⼈体脏腑、表⾥的联络关系。
⽓化说⽴⾜于脏腑经络,⽽较脏腑经络说更突出强调了五脏六腑、表⾥上下的相互联系。
五脏六腑皆有精⽓,散溢于经络⽽为经⽓,经⽓根于脏腑,经⽓的运动变化也是脏腑功能的反映。
所谓“开”“阖”“枢”,表达的是⼈体经⽓的三种运动状态。
开,即是经⽓向上、向外的运动状态;阖,即是经⽓向内、向下的运动状态;枢,即是经⽓在表⾥上下的枢转。
三阳之中,太阳为开,布散卫⽓;阳明为阖,通降腑⽓,少阳为枢,调和表⾥上下之⽓;三阴之中,太阴为开,布散精微;厥阴为阖,收敛精⾎,少阴为枢,枢转阴⾎。
三阳以阳⽓为本,三阴以阴⾎为根。
“开”“阖”“枢”阐述了⼈体⽓⾎的基本运动⽅式,⽽标本中⽓理论则强调了脏腑、阴阳的相互联系。
《素问·六微旨⼤论》云:“少阳之上,⽕⽓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之标也。
本标不同,⽓应异象。
”标本中⽓理论包括“标⽓”“本⽓”“中⽓”三个基本概念。
标⽓,即是三阴三阳,标识脏腑经络阴⽓、阳⽓的相对盛衰。
本⽓,即是脏腑经络本⾝的功能体现。
中⽓,亦称中见之⽓,是与本⽓相互表⾥之⽓,中⽓盛,则标本之⽓阴阳协调⽽⽆病,中⽓有病,则易影响标本之⽓,使其产⽣阴阳的偏盛偏衰。
太阳与少阴为表⾥,阳明与太阴为表⾥,少阳与厥阴为表⾥。
标本中⽓之间不仅相互联系,相互资助,⼀定条件下亦可出现相互转化(“从化”)。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六经气化学说是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及其辨证论治规律的一种学说。
标本中从化是它的理论模型之一,以往对标本中从化的探讨,或误解其义或浅论辄止,以致对六经气化学说的阐发既不全面,亦不无偏颇之处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与气化活动规律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六气、三阴三阳,中见之气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气化活动。
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有关标本中气的论述和天人阴阳相应的思想原理,六经气化学说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或称三阴三阳)是指'人之六气”。
六气之名与自然界风热湿火燥寒同它是六经气化活动的中心内容,三阴三阳六气的对应关系是:'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六气生化有序,则三阴三阳依次消长有节.三阴与三阳两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中见关系,即太阳与少阴互为中见,阳明与太阴互为中见,少阳与厥阴互为中见。
中见之气的作用是既可协调六气标本的运动变化,又可平衡三阴三阳的偏盛偏衰。
六经气化活动可表现出一个基本规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尤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所谓“从”是由的意思,“化”谓生化也,按照《素问·六微旨大论》“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的提示,标本中从化之理总以阴阳水火为依归。
如少阳本火属阳,标亦为阳,太阴本湿属阴,标亦为阴,标本同气,故二经气化从本,从本与从标并行不悖,少阴本热属阳,标则为阴,太阳本寒属阴,标则为阳,标本异气,故二经气化既从本又从标,标本俱从而非偏执一端,至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见,乃因阳明本燥性凉为阴之始,阳明为标是“两阳合明”之义,阳盛而阴微;厥阴本风性温为阳之始,厥阴为标是“两阴交尽”之义,阴极而阳生,参之中气具有协调标本、平衡阴阳的作用,所以二经气化不从标本转而以中气为化,唐容川把阳明厥阴的这一气化特点分别简洁地归纳为“正是赖太阴之气以济其燥之义”;“正谓其通阳和阴,以成其氤氲摩荡之和风,则气血无病也”。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
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
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
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
”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
气化学说

再见
临床。为此,阐述这一学说时,必须先从《素问· 六微 旨大论》谈起。它说: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 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由于以上的阴阳六 气标本理论的建立,就为伤寒学六经气化学说提供了 理论上的根据。
我又认为古人所说的“从”,乃是相对之言,而非绝对
之论。然注家多不能识其理趣,不敢逾越一步,就束缚 了它们的作用。比如说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 阴,标本之气同性,故在运用时,古人或从少阳火气之 本,或从太阴湿气之本,这种以本带标方法,去反映少 阳、太阴的病理变化,肯定说是对的。但在从本的同时, 古人并非置“中气”于不顾,如果少阳和太阴没有“中 气”的环节,则阴阳失偶,使从本之理就不能做到深透 和详尽。所以,我们讲求六经标、本、中气化学说时, 首先要建立三者之问的有机联系。
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
由子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和从标之说。然而 寒水虽为太阳之本,但它能产生标阳之热,因为 太阳“中气”是少阴。少阴之气先热,这个热把 太阳寒水温化而为气时,则外出予太阳,达于休 表,布满周身,而起到固表御邪的标阳作用。可 以看出,“气”是从水生,“水”则由气化,两 者缺一不可,亦见太阳藉赖“中气”的气化作用。 此外,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这并非 偶然之事,而和“中气”的气化不及有密切关系, 故不可漠然置之,而不加研究。
基于上述,则对太阳的标、本、中应当俱从而为全,不得
只限于从标本之一格。如外邪初客于表时,出现的恶寒之 证,可理解为从本气之寒,出现发热之证,可理解为从标 气之热。若太阳经标之病及于本腑,经标有病则脉浮、发 热,本腑有病则口渴而小便不利,治用五苓散是发汗以利 小便之法。若太阳本腑之病及于经标,本腑有病则小便不 利,心下满微痛,经标有病则头项强痛,无汗而翕翕发热, 治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利小便以解外之法。唐容 川对这两条体会颇深,他说:“五苓散重桂枝以发汗,发 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重苓 术以利水,利水即所以发汗也。实知水能化气,气能行水 之故,所以左宜右宜”。
标本中气(九)六经气化

标本中⽓(九)六经⽓化九六经⽓化关于六经⽓化的问题,我们看下图,下图告诉我们这六经表⾥互见,发⽣三个轴的变化。
⼀个轴是少阳和厥阴,调节⼈体⽓机的升降。
第⼆个轴是太阴和阳明,调节⼈体的燥湿。
第三个轴是太阳和少阴,调节⼈体的寒热。
1 少阳厥阴,调其升降厥阴肝和少阳胆共同聚于中焦,肝⽓升即淸阳升;胆⽓降则浊阴降,肝胆的升降决定了⼈⾝全⾝⽓⾎的升降。
⽐如说我们脾胃的升降就受肝胆的升降的影响。
还有⾦⽔的升降都是受肝胆升降的影响。
因为肝⽊要上升,⽊⽣⽕,滋⽣⼼⽕,⽽胆⽓要下降,胆⽓下降浊阴才能下降,所以我们看慢性胆囊炎的病⼈都出现肚⼦饱胀,⾷物不往下⾛。
所以厥阴和少阳的升降保证了⼈体⽓机的调畅,⽔液的通畅和阳⽓的升降。
这两条经的特点,从证和症上都⾮常相似。
我们说少阳之为病,⼝苦咽⼲。
你看这个咽⼲,厥阴病是消渴。
少阳病⼼烦,厥阴病是⼼中痛热。
少阳病是默默不欲饮⾷,厥阴病是饥⽽不欲⾷。
少阳病喜呕,厥阴病吐蛔。
少阳和厥阴证也⾮常地相似,少阳病多见经腑同病。
我们少阳讲经证、腑证和经腑同病,经证是四逆散,腑证黄芩汤,经腑同病⼩柴胡汤。
厥阴病多见寒热错杂。
另外病机上也很有意思,少阳病是正邪相争,在《伤寒论》中已经指出来了;厥阴病是厥热胜复,厥热胜复的本质还是由于正邪相争导致的。
讲少阳“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因和”,⽽我们讲厥阴的时候说“⽓上冲胸”,讲它的冲逆。
这⾥就要讲到两个特点:由于厥阴病表现为厥热胜复,所以我们托毒外出都从厥阴治,⽤升⿇鳖甲汤。
⽽少阳病表现为正邪相争,如果我们打破免疫耐受,打破机体正⽓不与邪⽓相争的状态,就要从少阳去治。
⽐如说病毒性肝炎者邪正不争,要促使他邪正相争,可以从少阳去考虑,考虑这⼏组药物的配伍是⾮常有意思的地⽅,⼜⽤柴胡、⼜⽤黄芩、还要⽤⼈参,对吧?那么如果从厥阴去考虑的话,托邪外出,典型的是《⾦匮要略》的升⿇鳖甲汤,把邪⽓托出来以后怎么办?让他去正邪相争,⼜从少阳去想去办法。
少阳的寒热往来《伤寒论》都写得很清楚,是正邪相争。
刘渡舟讲《伤寒论》:六经为病提纲证和气化学说

刘渡舟讲《伤寒论》:六经为病提纲证和气化学说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
六经为病,各有一条纲领,古人以之比如大将建旗鼓,便士卒望之而知趋,方能压住阵脚,而能指挥若定。
观张仲景于复杂的疾病中,择出六经至当的证候,即所以建旗鼓。
用以反映疾病的规律,使人知所趋。
由是观之,六经的提纲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六经的提纲证,首先必须弄清六经辨证的对象和范围。
我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是以邪气伤人而立论的,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柯氏把六经辨证,视为百病而立,实能先获张仲景之心,因而也就扫清了只治伤寒一病的俗见,扩大了六经辨证的范围。
简而言之,这部书包括了两类疾患:一类是急性热病的伤寒,二类则是慢性疾患的杂病。
两者发病虽异,而医理则通,都不能离开六经之制节。
所以本书的内容是以六经辨证为宗旨。
六经本身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六个系统,它们属于物质范畴,故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以反映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辫证的方法,就是按照六经的客观规律去分析疾病,去认识疾病,务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就达到辨证之目的。
然而,辨证一定要言之有物,丝毫不能离开物质的存在,六经绝非空洞的名词游戏,它既有受邪之体,又有所病之因。
有能有所,以见证由体生,证由体定之理。
因为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故每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
这就为辨证时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也应该看到,六经所反映的证候,又有共同规律可循,这是因为证侯的产生,决定于六经的阴阳对立变化的规律。
所以,阳与阴对立,有阳证也就必有阴证,表与里对立,如有表证也就必有里证,寒与热对立,若有寒证也就必有热证.虚与实对立,故有虚证也就必有实证。
这种相对而生的八个证候,它们既是疾病中的阴阳矛盾产物,又是疾病对立的统一。
因为它们不超出相对而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古人就叫做“八纲”辨证。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摘要】《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六经气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案例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进行介绍。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来源[1]六经气化理论,既不具体见于《伤寒论》,也不系统见于《伤寒论》之前的其它医学经典。
而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一派医家,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援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六气气化学说,结合《伤寒论》辨病辩证具体内容,逐步完善而形成。
故此要想清楚了解六经气化理论,必先清楚了解六气气化学说,作为登堂入室的阶梯。
1.1《素问》六气气化学说原始运气七篇大论,用五运(木、火、土、金、水)从常变两方面探讨一年五季的(春、夏、长夏、秋、冬)变化运行规律,以六气(风、火、热、湿、燥、寒)从我国气候区划、气候特征常变两方面探究气旋活动规律,再将五运和六气结合起来,分析归纳各年气候的变化。
创立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医家主要是从中选取出“六气标本中气”“六气标本中气从化”以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等理论,来阐释《伤寒论》三阴三阳辨病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揭示其阴阳、虚实、寒热定性,表里浅深定位之意蕴,阐明其病证的因机证治原理。
所以谈论六气气化,先应从“六气标本中气”说起。
1.1.1六气标本中气说略六气标本中气出自《天元纪》、《六微旨》两篇大论,又以《六微旨》为详细。
其说:“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气化学说《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
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
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
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
”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
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
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
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
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
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
”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
”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
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
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
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
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
”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
”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
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
”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
在六气中惟太阳之气不仅主皮部,还主通体。
盖太阳之气外统一身之皮毛,内合五脏六腑,为肤表之第一层。
六气运行于皮肤肌腠之间为第二层。
太阳之气应天道运于三阴三阳之外有卫外之功。
六气应三阴三阳,运于天体之中,总归太阳而近于毫毛。
故外邪中人,病先发于太阳者固多,但也有不伤太阳之气而入于里者,则是六经直中之风寒。
按照通体与分部的观点解释太阳病则恶寒发热、身疼脉浮等是通体太阳为病,头项强痛、项背强几几等是分部太阳为病,两者上下相贯,表里相通,相互转化。
按张氏六经气化为病的观点解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则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谓太阳主寒水之气;阳明病胃家实,谓阳明主燥热之气;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谓少阳主相火之气;太阴病腹满而吐,谓太阴主湿土之气;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谓少阴有标本寒热之气化;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谓厥阴从中见少阳之火化。
张氏用六气标本中气学说从生理病理上阐述了《伤寒论》的六经病。
3、清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论述《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另辟新径,独具一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修园对于张氏的学说极为服膺,他在《伤寒论浅注·凡例》中说张志聪张令韶“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余最佩服。
”因而强调“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
”并在张景岳“本标中气图”的基础上将六经标本中气与脏腑经络结合起来论述。
唐容川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对张志聪过分强调六经气化形气相离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指出“二张力求精深,于理颇详,而于形未悉。
不知形以附气,离形论气,决非确解。
”强调六经气化与六经所属经络脏腑的关系。
陆九芝也推崇张氏之说,以气化学说进一步阐述了六经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大法。
众多医家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
4、现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认识现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讨论十分激烈,反对者有之,赞同者亦有之。
4.1 反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章太炎氏认为张志聪、陈修园之伤寒六经气化学说“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1> 。
赵恩俭氏认为“以六气解六经,其弊在于虚,使六经平脉辨证之实在学问成为‘肤泛空虚’之谈” <2> 。
陈亦人氏认为“气化派注家的共同特点是把‘六气本标中气’学说贯穿于《伤寒论》中的全部内容中。
由于大多强词夺理,玄奥难深,因此对于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理论,不仅没有帮助,相反会造成人为的障碍,增加学习的困难,降低学习的效果,甚至把学者引入机械唯心论的歧途。
”指出“《伤寒论》的理论并非源于运气学说,尽管六经病的性质与六气有一定的关联,而与运气学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3>4.2 赞同《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万友生氏认为三阴三阳的气化理论是《伤寒论》的灵魂,如果离开了它,就会变成一部僵硬的教条,应把三阴三阳落实在气化理论上才有意义<4> 。
戴玉氏认为六经气化学说明确了形与气的辨证关系,认识到气化有生理病理之别,比较满意地解释了《伤寒论》六经证治的基本规律,对《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作出了贡献。
刘渡舟氏认为六经标本中见气化学说是伤寒学中一门湛深的理论,有辨证法思想和唯物论的观点。
它能系统地分析六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发病之规律而指导于临床,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6>4.3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渊源与形成戴氏认为《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运气七篇,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完素、张子和等曾对《伤寒论》六经与六气的关系有所论述。
张志聪、张令韶等据《内经》的有关理论运用本标中气理论全面地解释《伤寒论》,至此气化学说已系统形成<5> <7> 。
郝印卿氏认为“《素问》、《灵枢》寻不出天六气和人六气相应与同构的确证,伤寒六经气化学说就一定是产生于《伤寒论》研究过程中。
谈论六经气化,拘泥其出诸《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张仲景创立《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承袭沿用了它等论点,显然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了<8> 。
4.4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内经》气化学说的关系松涛氏认为《六微旨大论》中的气化学说本是就自然界气化而言,和人体脏腑经络并不是一回事。
但后世医家在天人相应的思想支配下逐渐把它结合到人体脏腑经络上来,并具体地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来验证它,与《内经》意义有所不同了<9> 。
刘氏认为《内经》阴阳气化学说是古人观察自然界气候知识的说理工具,经过伤寒家们的移植与发挥用以说明六经六气标本中见之理,以反映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指导于临床<6>。
郝氏认为《内经》只论述有①天六气气化,②人体六经命名,③天人相应与同构。
学术上可以把这三者说做是六经气化学说赖以形成发展的基础,但还不能认为它们就是六经气化学说,因为两者概念内涵尚有距离。
六经气化学说是部分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在天人相应与同构理论指导下,将《素问》六气气化和《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结果,是中医学术的发展<8> 。
4.5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脏腑经络阴阳消长等的关系针对张志聪离形论气的不足,现代医家强调了气化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很少有人单纯从标本中气理论来探讨《伤寒论》六经病的。
如戴氏认为形与气之间具有辨证关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是六经气化的物质基础,阴阳消长胜复是六经气化的基本动力<5> <7>。
郝氏认为六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六经气化是有关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概括,强调不能离经言气<8> 。
程希贤氏认为阴阳表里、六气盛衰、五行生克是标本中气与六经气化的基本传变规律<10>。
童增华氏认为运用气化理论解释六经病变时,亦必须结合八纲、脏腑、经络、部位等理论,才不致顾此失彼,庶几更为全面<11>。
4.6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六经病证治松涛氏<9>、戴玉氏<5> 、刘渡舟氏<6>、程希贤氏<10>、扶兆民氏<12>、吴勇氏<13>、童增华氏<11>等运用六经标本中气学说对《伤寒论》六经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病机、治法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4.7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临床实践陆鸿滨氏通过临床病例对六经气化学说进行探讨,认为六经气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六经营卫气血在正常及遭受外邪侵袭时的变化规律,六经的开阖枢及标本中见是气化学说的中心。
六经气化可能是指有关机体适合外界温度变化的一系列调节机制。
伤寒六经气化主要涉及体温调节机制,与自然界阴阳密切相关。
病例说明六经气化涉及的病理生理是复杂的,诸如神经内分泌的生物钏机制、免疫机制等<14> 。
5、结语古代医家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将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运用于《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的分析,概括解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比较广阔的道路,对《伤寒论》的临床实践亦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学说尚有不少片面及牵强附会之处,少数医家过于强调了气化,忽视了它的脏腑经络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