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

合集下载

中兽医学课程第3章 经络学说

中兽医学课程第3章  经络学说

三.十二正经的名称、走向、流注顺序
1.名称: 手足三阴(
经脉
四肢 手(前肢)
阴经 阳经 (属脏,走内侧,里) (属腑,走外侧,表) 太阴(肺) 少阴(心) 厥阴(心包) 太阴(脾) 少阴(肾) 厥阴(肝) 阳明(大肠) 太阳(小肠) 少阳(三焦) 阳明(胃) 太阳(膀胱) 少阳(胆)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五.经络的作用:


1.生理方面: 经络内联脏腑各组织器官,外连四肢百骸,起 通行气血、防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营养全身, 流通气血,协调平衡,抵御外邪等。 2.病理方面: 经络内联脏腑,外连体表,无处不到。经络有 病,可传到脏腑,脏腑有病可反映到经络。所以说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播有关。
(二)特点: 1.十二正经: (1)直接联属脏腑,有表里配合关系。 ( 2 )有一定的走向规律、流注顺序,是气血运 行的主要干道 (3)走行线上有自己所属的专穴。 2.奇经八脉: (1)不直接与脏腑相连,无表里配合关系 ( 2 )有调节蓄积血液的作用,来补充十二正经 的不足。 (3)除督任二脉,其它脉无专穴,交汇于十二 正经之间,起联络作用。

二.经络的内容和特点:

(一)内容: 1.十二正经: 手足三阳经(阳明、太阳、少阳) 手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

2.奇经八脉:从十二正经中分出的较大支脉,走 正经所 走 不到的 地 方 ,又 称 别道奇行 , 故称为 “奇经”。
八条: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1)督脉:行于背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阳脉。 “阳脉之海” (2)任脉:行于腹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阴脉。 “阴脉之海” (3)冲脉:总领一身气血,上行头部,下至足部。 “冲为血海” 主司血的生成。 “一源三歧”

中国传统康复--经络

中国传统康复--经络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奇经八脉:冲、任、带、督、阴阳维脉、阴阳跷脉 十二经别:加强十二正经中相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筋:有联缀四肢百骸、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十五络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与调节
络脉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手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部,脾经在中部,至内踝上8寸处交 叉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
4.奇经八脉分布
任脉 →行胸腹正中, 诸阴经之会,称“阴脉之海”。 督脉 →行腰背正中,诸阳经之会,称“阳脉之海”。 冲脉→并足少阴肾经挟脐而上,环饶口唇,十二经脉均 来汇聚,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因冲脉与妇女月经有 关,故又称“血海” 。 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3.十二经脉的命名
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
前、 中、 后 阴经(太阴、厥阴、少阴)→脏发出 阳经(阳明、少阳、太阳)→腑发出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经络的作用
(一)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作用包 括: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一、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网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路。

《内经》把经络的功能归纳为: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指导着中医各科诊断和治疗。

经络的生理功能具有以下几点: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如沟通脏腑和肢节、五官九窍、脏腑与脏腑、经络与经络之间的多途径的联系。

2、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刺激。

如针灸、刮痧刺激,并可将药物传导传输至病变部位。

4、调节人体机能平衡。

自动优化调节,使阴阳气血保持相对协调平衡。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其中包括经脉、络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经脉分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正经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直接和五脏六腑相连,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八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统率、联络十二经脉和调节气血盈亏的作用,它不直接与脏腑相连。

正经如同江河一般,河水涨满,溢入湖泊,而奇经八脉就如湖泊,当河水干涸的时候,湖泊的水反汇河中,调理河道,以保持通畅、充足。

十二经脉有阴阳表里相相合的关系,而奇经八脉没有。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合称14经,是针灸、按摩、刮痧等自然疗法中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12经别是从12经脉别出的经脉,可加强12经脉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并弥补12经脉和未能达到的器官之间的联系。

12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离别,再深入胸腹。

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分为15别络、浮络、孙络。

15别络是较大的主要络脉,可加强阴阳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浮络是浮现在体表的络脉。

孙络的最细小的络脉分支,遍布全身。

孙络使营卫气血通行敷布于体表,但同时也是邪气出入的通路,刮痧、拔罐、温灸主要刺激的部位即是孙络和浮络,刮痧、拔罐后出现的痧斑提示邪气已从孙络外泄。

中医传统经络学说

中医传统经络学说

中医传统经络学说中医传统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通过研究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其与人体脏腑、气血等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从而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一、经络的概念在中医传统经络学说中,经络被视为人体的生命活动的通道,它贯穿于全身,通过经络可以实现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调节。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经脉是贯穿全身的主要通道,络脉则分布于经脉之外。

二、经络的分类与分布根据其功能和分布,经络可以分为十四经和奇经八脉。

十四经包括三阴经、三阳经和手太阴肺经、背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等,它们分布于人体的不同部位。

奇经八脉则包括任脉、督脉、冲脉等,它们负责调节周身气血的运行。

三、经络的运行规律中医传统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的运行规律是通过气血的循环实现的。

气血通过经络的流动,使得人体的脏腑组织得以营养和运动。

经络的运行规律还包括经气的升降出入、寒热虚实等因素的影响。

四、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经络是连接脏腑之间的桥梁,通过经络的流动,脏腑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协调,保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每个经络与特定的脏腑有密切的关联,如肺经与肺脏、心经与心脏等,通过经络的运行状态可以间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

五、经络与疾病中医认为,经络的畅通与脏腑功能的健康密切相关,一旦经络发生堵塞或病理变化,都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的堵塞或病理变化可能是由于外感因素、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针灸、推拿、草药等疗法。

六、经络学说的现代应用中医传统经络学说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例如,经络穴位被用于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和治疗疾病。

此外,经络的研究也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异常有一定关系,因此,研究经络学说对于揭示疾病的病理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中医传统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经者径也,有路径的意思。

是主干。

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络脉:经脉之旁出者为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网络的意思、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所有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一经脉:1 十二正经:前后中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径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2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是十二经脉外重要经脉,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3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分别起于四肢膝肘以上,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二络脉:1 别络:有本经走别经之意,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

补充正经没有达到的部位。

2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分布全身难以计数。

有在体内“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三连属部分1 外连:1)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连缀(zhui)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2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分。

十二皮部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分属于十二经。

2 内属:内属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所属、络者。

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歌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十二经交接规律:1 相表里的两经,交接在四肢。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与中医保健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与中医保健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与中医保健《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经络的概念、经络的分类、经络的功能以及经络保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通过这些通道,气血得以运行,营养物质得以输送,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的存在和运行状态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经络的分类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经络可以分为十二经络和八脉。

十二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八脉则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这些经络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

三、经络的功能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运行,气血得以循环,保证了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其次,经络还起到了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此外,经络还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维持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经络保健经络保健是中医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经络学说,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保持经络的畅通是中医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具体的经络保健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

按摩是通过按摩经络,刺激经络的运行,促进气血的循环,达到保健的效果。

针灸和艾灸则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经络的运行,达到保健的效果。

此外,中医药物也可以通过调理经络,达到保健的效果。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通过经络的运行,气血得以运行,营养物质得以输送,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其经络学说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经络学说以经络系统为基础,研究人体的气血运行规律,理论深邃,内涵丰富,对于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一种复杂而细密的通道系统,类似于河流和血管,负责运输体内的气血。

经络系统包括经络和穴位两个方面。

经络是指经脉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组成。

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区域,是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

经络学说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其中包括气血运行规律、经络纵横交通、经络与脏腑关系等。

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流动,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纵横交通,意味着经络之间相互联系,不仅在身体表面形成网状分布,还与脏腑相互联系。

经络与脏腑关系,是指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脏腑的健康状况。

在临床应用上,经络学说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观察经络的循行特点,可推测人体的气血运行状况,进而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向。

同时,通过经络的调理,可改善气血的流动,促进气血的循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保养经络系统。

例如,经常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按摩经络经络主导乳癌的亲密关系,促进气血的循行;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调节经络的功能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和保养身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和应用经络学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经络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正确理解和应用经络学说,可以更好地维护和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经八脉: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 的作用。

十二经脉
阳明 太阴
外 (腑)
少阳
厥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
太阳
少阴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腑。 相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交接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奇经八脉


走向和分布无规律 与五脏六腑无属络关系 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冲任督带
阴阳跷维
督脉
任脉

带脉 ——约束纵行诸脉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三)传导感应 (四)调节机体平衡



经络
----既熟悉又陌生的词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 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的活地图! 是人体的山川大河,无端水溪。
经络的本质?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 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 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 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 传输渠道。
经络学说
----- 中医学的奇葩
起源




针刺----砭石(新石器时代) 伏羲“尝百 草而制九针” 灸法----烤火取暖治疗寒性疾病 经络----针灸、按摩、气功独特的医疗保健 腧穴----以痛为腧

针灸可治疗病症已达300多种
疗效较好的有100多种 1987年11月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 1990年 WHO宣布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的概念
经—原意“纵丝” 路径,直行主线 深埋在里,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网络,经脉别处的分支 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的组成
(内)——内脏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络
(外)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 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 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诊断学上的应用 1、根据经络的特异联系作为诊断依据 2、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作为诊断依据 3、根据经络所属穴位异常反应作为诊断 依据 (三)指导临床治疗 (四)预防保健
第三平衡系统——经络 0.1米/秒(感传) 体表内脏平衡 第四平衡系统——内分泌 以分计(作用) 全体慢平衡
经络的神奇之处


中医经络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在我们 的生活中一年分为365天,一天 分为12个 时辰 那么在我们身体内呢,全身大约有365个穴 位,代表了我们中医的365味中药,而我们 的经络在我们身体中有12条正经,对应着 我们每天的12个时辰
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电磁传导通路说 克里安照相术
循经传感现象

人体四种平衡系统的速度和作用
[1]




第一平衡系统——躯体 神经 100米/秒(传导) 快速安式平衡 第二平衡系统——植物 神经 1米/秒(传导) 内脏活动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