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的演变

合集下载

经络学说的形成原委及功能

经络学说的形成原委及功能
气” 而言 。故 不难 推定 , 人们在 针刺时首 先发现 的是 “ 经气 ”
从 1 内容 分 析 , 0脉 六腑 之 脉 已全 , 五脏 之 脉 仅 心 、 肺 二脏 脉 , 的是 三 阴肝 、 、 三脉 。 却 有 手 厥 阴心 包一 缺 脾 肾 但 脉 。与 十二 脉 体 系对 比 . 足六 阳经均 全 . 三 阴之 脉 亦 手 手
运行 也 。
根据 上述 推论 , 们最 初 认 识 经络 , 人 很有 可 能 是通 过
针刺 与导 引等 医疗 实践 。 现 “ 气 ” 发 经 的运 动 . 而 逐 步认 进
识到经络 的存在 。 2 由“ 经气 ” 动发现经 络存在 运
具, 惟缺 足三 阴之脉 。在 奇经八 脉 中 。 督 脉一脉 。 惟 仅就 上述 情 况来 看 , 显示 经 脉 系统 的发展 , 已取得 了
很 大的成 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若 就其形 成 年代而 论 . 少 可以推 定 为先秦 至
中期 或前期 。 由于 “ 经络 漆雕 ” 一 木雕 模 型 , 文 字 说 明 . 是 无 尚难 以
维普资讯

垡 整 … … … … … … … … 茎 蝴…
经络学说的形成原委 及功能
张 灿 呷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 济南 2 0 1 5 0 4)
关键 词 黄 帝 内经 ; 经络 学说 ; 脉 ; 脉 经 络 中图 分 类 号 : 2 41 R 2. 文献标识码 : A
式 的运动带 。 逐步认识 到这就 是经络 的存 在。 从在 医疗 实践 中发现 “ 气 ” 动 , 发现 “ 经 运 到 经络 ” 的存 在 , 该 是一个漫 长 的历 史时期 , 今 日现存 历 史文 献 , 应 从 进 而探讨 医学发 展 的历史 断代水 平 . 晚亦 应 在先 秦早 期或 至 更 早一些 的历 史时期 , 然否 ? 尚有 待于进 一步证 实 。

中国传统康复--经络

中国传统康复--经络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奇经八脉:冲、任、带、督、阴阳维脉、阴阳跷脉 十二经别:加强十二正经中相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筋:有联缀四肢百骸、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十五络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与调节
络脉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手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部,脾经在中部,至内踝上8寸处交 叉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
4.奇经八脉分布
任脉 →行胸腹正中, 诸阴经之会,称“阴脉之海”。 督脉 →行腰背正中,诸阳经之会,称“阳脉之海”。 冲脉→并足少阴肾经挟脐而上,环饶口唇,十二经脉均 来汇聚,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因冲脉与妇女月经有 关,故又称“血海” 。 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3.十二经脉的命名
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
前、 中、 后 阴经(太阴、厥阴、少阴)→脏发出 阳经(阳明、少阳、太阳)→腑发出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经络的作用
(一)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作用包 括:

针灸的历史

针灸的历史

针灸的历史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

以下是针灸的历史概述:古代起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最早的针灸器具是由石头和骨头制成的。

据信,最早的针灸治疗方法可能是通过刺激或按压身体的特定点来缓解疼痛或疾病。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它包含了关于针灸理论和实践的详细描述,阐述了经络理论和穴位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针灸治疗的指导原则。

发展与系统化:在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针灸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被进一步扩展和细化,形成了经络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此外,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针灸经典,如《灵枢》和《素问》,进一步推动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宋朝至明清时期:在宋朝(960年-1279年)至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针灸继续得到发展和完善。

许多重要的针灸著作问世,包括《千金方》和《针灸甲乙经》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对经络、穴位、针灸技法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现代发展:20世纪初,中国的医学界开始与西方医学接触,并受到其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影响。

这导致了一些对传统针灸的质疑和批评。

然而,在中医的推动下,针灸逐渐在现代医学中得到认可和研究。

中国成立了许多针灸研究机构和医学院,推动了针灸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国际传播:针灸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许多国家得到认可和采用。

随着针灸的国际传播,许多国家开始对针灸进行研究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国际上针灸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亚洲地区:针灸在亚洲地区有着广泛的传统和应用。

除了中国,针灸也在日本、韩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针灸学派和研究机构,并在针灸理论、临床应用和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洲地区:在欧洲,针灸在20世纪后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接受。

中医针灸的历史与发展

中医针灸的历史与发展

中医针灸的历史与发展617200中医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它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针灸疗法是运用针具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被誉为中医的瑰宝。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针灸疗法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针灸采用了先进的针具和刺激技术,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使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针灸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一、中医针灸的发展历史中医针灸的具体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和重要事件的阐述:1. 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00年):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祖先就开始使用与针灸相似的工具进行治疗。

这些工具包括尖石、骨针等。

2. 商朝(公元前160年-公元前1046年):《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关于针灸的记载。

这部经典对针灸的原理、操作技巧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在中国历史上,商朝是中医针灸发展的重要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医针灸理论和实践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

据史书记载,商朝时期的医学主要依赖于巫师、方士和祭徒等崇拜宗教和巫术的人员进行。

他们通过祈祷、祭祀和使用符咒来治疗疾病,并相信疾病是由于恶灵或邪露侵入人体所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临床经验逐渐积累起来,中医针灸开始形成并系统化,针灸理论开始被纳入医学范畴。

商朝时期对针灸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针刺、灸疗、按摩等手段进行治疗。

同时,针灸器械的发展也逐渐完善,例如铜针、石针等工具被广泛应用。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针灸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为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打下来重要基础。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量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难经》等,将中医针灸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

这些经典中记录了针灸的基本原理、穴位选择、刺灸方法等内容,为后世中医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在《奇经八脉考》中对此提出的解释是“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这些事实说明,
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上述的大量感觉传导现象进行过长期观察和探索,逐步认识到人
体内部存在着复杂而有规律的气血运行通道,从而提出经络分布的轮廓和基本活动规律,并
经逐步充实、发展,渐趋完善。
(二)腧穴疗效的归纳总结
的称谓,并详考其循行分布,补充各经腧穴,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脉是本
经的旁支而与他经相交,经脉之气通过“经脉传注,周流不息”,从而对气血在经络系统中
的循环机理作出了新的发挥和阐释。明代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详考奇经八脉循行路线
及有关腧穴,论奇经与十二经脉气相通径路,和奇经作用与病候及其治法,突出了奇经八脉
经络学说形成以后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
的引申、补充而渐趋系统化、完整化。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所载有关经络的内容,可反映经络学说雏形阶段的
概貌。其主要特点是:(1)只有十一条脉而无“经”字,只言灸而未言针。(2)以足臂命名
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均由四肢末端起始而止于头身,而以阴阳命名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已有分
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发现,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
条路线上。例如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都能治疗头面病症;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腧
穴,虽与上述腧穴距离很近,但却以治疗肺、胸、咽喉病症为主。古代医家通过长期观察、
比较和总结,把主治功效相似的腧穴归纳分类、串联而逐步形成经络的连线。
识气血流注和经络有一定的启发。
综上所述,古人在漫长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多方面、多种途径获得了有关经络的各种现象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较深的 部位,有一定的循行经路。络脉大多循行于较浅的 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家畜畜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 因为经脉和络脉将机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孔窍以 及皮肉筋骨等联结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 合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后肢太阳与后肢少阴,前肢太阳与前肢少阴, 后肢少阳与后肢厥阴,前肢少阳与前肢厥阴, 后肢阳明与后肢太阴,前肢阳明与前肢太阴。
表里关系的两经循行特点是:
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都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 脏。
抗御外邪,护卫机表。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经络之所 以能够抗御外邪是因为经络中的十二皮部是一个抗御外邪的屏障, 如果经络之气(正气 卫气)不足或不利,则皮部抗邪的屏障作 用减弱,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犯而发病。
经络系统
经脉:正经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奇经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跷、阳跷、阴维、阳 维
络脉:别络
浮络 孙络
经络的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其又可 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
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及其附属部分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前肢三阳经和前肢三阴经以及后 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这十二条经脉是机体气 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纵行分支,有 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部 分,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分,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中医典籍,其中包含了关于经络学说的内容。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网络系统,其中包括经络和穴位。

经络是一种无形的通道,能够使气血等生命能量在体内循环运行,起到调节和平衡人体功能的作用。

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影响经络的运行和调节身体的机能。

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人体内的经络系统主要分为十二经络和八脉。

十二经络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奇经八脉。

三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奇经八脉包括任脉、冲脉、督脉、带脉、冲脉、阴维脉、阳维脉和阴脉。

经络学说还包括了经络的分布规律和运行规律。

经络分布在全身,通过脏腑之间、肢体之间相互联通。

它们将人体内的气血运输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经络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气、气血和阴阳的升降出入。

经络学说认为,当经络出现阻塞或疏通不畅时,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疾病。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为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它强调了人体整体的调节和平衡,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理,对中医的发展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经络学说

中医经络学说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经;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 胸,交手三阴经。
头(面)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
(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端(商阳)
手太阴肺经
手Hale Waihona Puke 明大肠经无名指端(关冲)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少冲少泽)
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 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 ,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 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
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 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 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 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 •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 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隐白)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大敦)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