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5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从巴王堆医帛收到《灵枢·经脉》看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方 》 。 考 证 . 足 臂 》 早 于 《 阳 . 以上 溯 及 春 等 据 《 应 阴 可 秋 时 期 。二 书 均 只 描 述 了 十一 条 经 脉 . 无臂 厥 阴脉 。 而 在 成 书 于 西 汉 时 期 的 《 经 》 . 呈 完 备 的 十 二 内 中 已 经 脉 , 与 经 别 、 脉等 共 同构 成 了联 结 人 体 内 外表 并 络
“ 主 ( ) 生 病 ” 大 类 。“ 病 ” 经 脉 的 循 行 路 是 某 所 两 其 与
线 相 关 , 某 几 条 经 脉 ,所 生 病 ” 乎 与 《 臂 》 对 “ 似 足 的论
述 较 为相 近 , 学术 关 系 应 较 为 密 切 . “ 动 ” 虽 其 而 是 病 也 表 现 为经 络 循 行 路 线 上 的 症 状 . 《 臂 》 的 论 与 足 中
维普资讯
中医 文 献 杂 志
从 马王 堆 医 帛书 到 《 灵枢 ・ 脉 》 经 络 学 说 的 起 源 和 发 展 经 看
上海 中医药大学( - 2 0 3 ) 李海 峰 5 海,0 0 2
关键词 : 马王堆 医 帛书 《 灵枢 ・ 经脉 》 经络 起源
引 人 瞩 目。
此 外 . 足 少 阳经 在 《 臂 》 的 “ 于踝 间 ” 从 足 中 出 到 《 脉 》 的“ 足 跗 上 入 小 指 次 指 之 间 ” 出 现 了经 经 中 循 , 脉 走 行 上 的 延 仲 , 据 《 臂 》 已 有 “ 指 次 指 不 根 足 中 小
用 ” 灸 足 少 阳脉 治 之 的 记 载 , 这 种 延 伸 更 可 能 是 可 则
笔 者 在 研 读 马 王 堆 医 帛 书 的 过 程 中 . 意 到 其 注 与 《 枢 ・经 脉 》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传 承 发 展 的 关 系 . 灵 篇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1. 起源和初期发展阶段(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相传,黄帝时代的神农氏首创了针灸疗法,通过使用石针和骨针刺激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等。
2. 经络学说的确立和医家学派的兴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对针灸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与经络学说相结合。
他的著作《黄帝内经》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医家学派的兴起也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著名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等都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经验和著作。
3. 针灸学的繁荣和传播(公元220年-公元960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此时期的医学家们致力于整理和编纂前人的经验,并将其系统化。
著名的医学家王叔和编纂了《针灸甲乙经》,成为了后世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同时,针灸学也开始传播到邻近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4. 针灸学的整合和发展(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宋代是针灸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编纂了《千金方》等重要著作。
此外,明代的杨继洲、清代的吴鞠通等医学家也对针灸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
针灸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5. 针灸学的现代发展(19世纪至今)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学逐渐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证实针灸疗法的有效性。
现代针灸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上述的大量感觉传导现象进行过长期观察和探索,逐步认识到人
体内部存在着复杂而有规律的气血运行通道,从而提出经络分布的轮廓和基本活动规律,并
经逐步充实、发展,渐趋完善。
(二)腧穴疗效的归纳总结
的称谓,并详考其循行分布,补充各经腧穴,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脉是本
经的旁支而与他经相交,经脉之气通过“经脉传注,周流不息”,从而对气血在经络系统中
的循环机理作出了新的发挥和阐释。明代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详考奇经八脉循行路线
及有关腧穴,论奇经与十二经脉气相通径路,和奇经作用与病候及其治法,突出了奇经八脉
经络学说形成以后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
的引申、补充而渐趋系统化、完整化。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所载有关经络的内容,可反映经络学说雏形阶段的
概貌。其主要特点是:(1)只有十一条脉而无“经”字,只言灸而未言针。(2)以足臂命名
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均由四肢末端起始而止于头身,而以阴阳命名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已有分
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发现,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
条路线上。例如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都能治疗头面病症;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腧
穴,虽与上述腧穴距离很近,但却以治疗肺、胸、咽喉病症为主。古代医家通过长期观察、
比较和总结,把主治功效相似的腧穴归纳分类、串联而逐步形成经络的连线。
识气血流注和经络有一定的启发。
综上所述,古人在漫长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多方面、多种途径获得了有关经络的各种现象
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较深的 部位,有一定的循行经路。络脉大多循行于较浅的 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家畜畜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 因为经脉和络脉将机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孔窍以 及皮肉筋骨等联结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 合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后肢太阳与后肢少阴,前肢太阳与前肢少阴, 后肢少阳与后肢厥阴,前肢少阳与前肢厥阴, 后肢阳明与后肢太阴,前肢阳明与前肢太阴。
表里关系的两经循行特点是:
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都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 脏。
抗御外邪,护卫机表。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经络之所 以能够抗御外邪是因为经络中的十二皮部是一个抗御外邪的屏障, 如果经络之气(正气 卫气)不足或不利,则皮部抗邪的屏障作 用减弱,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犯而发病。
经络系统
经脉:正经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奇经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跷、阳跷、阴维、阳 维
络脉:别络
浮络 孙络
经络的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其又可 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
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及其附属部分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前肢三阳经和前肢三阴经以及后 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这十二条经脉是机体气 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纵行分支,有 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部 分,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分,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引言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中医的起源、发展、现状等方面,对中医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一、中医的起源1.1 传统医学的雏形- 早期的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 起初,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探索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1.2 黄帝内经的诞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
- 黄帝内经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1.3 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
-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的发展2.1 隋唐时期的繁荣- 隋唐时期,中医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医学院校相继建立。
- 隋唐时期的医学家陆续出现,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2.2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
- 这一时期的医学家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2.3 西医的传入与中医的转型-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 在西医的影响下,中医经历了一次转型,吸收了一些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现代中医学的雏形。
三、中医的现状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当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 国家对中医药的保护、研究和推广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3.2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可和采用中医药。
- 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不断加强,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3 科技的应用与创新- 科技的进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中医药科技的应用与创新,推动了中医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中医的临床疗效。
四、中医的挑战与机遇4.1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中医发展面临着传统经典的传承与现代科技的创新之间的平衡问题。
中医经络论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 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均在四肢末端交接,分别循行于四肢内 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所以,在生理上是互相配合,在病理上 是互相影响的。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记忆要点: 肺与大肠相表里 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小肠与心相表里 脾胃相表里 肝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 公元前100万年,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利用
火烤、砭石按压身体某部位来减轻病痛。 久而久之,按压部位被固定下来,形成 “穴位”的初步认识。 + 公元前2697年,为黄帝纪元元年,岐伯、 黄帝为传说中的医学始祖,“岐黄之术” 是中医的尊称。
+ 公元前5~4世纪,名医扁鹊发现了病邪沿经
络循行的规律,据称,他能返观内视,看 见人体经络。 + 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 《黄帝内经》问世,它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 其用超过六成的篇幅论述 经络。
足三阴经。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特点: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 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 一定的规律,同体内的脏腑有直接的 络属关系。
+ 奇经: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
维、阳维。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 + 正经和奇经的区别:“脉有奇常,十二经 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 之奇脉。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 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 公元16年,我国在汉朝曾开展大规模人体
解剖活动,结果发现人体的血脉(血管) 和医典中的经络不相吻合。因此,中国的 医学领域放弃了人体解剖。
+ 20世纪60年代,德国科学家傅尔发现,活
人皮肤上有一些“点”电阻比周围区域低 很多,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结果与中国古 代经络高度一致,震惊了世界。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国代表 团实体参观了针刺麻醉下的开心手术,美 国专家们惊得目瞪口呆。此后,中医正式 被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承认。
中医经络学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经;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 胸,交手三阴经。
头(面)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端(商阳)
手太阴肺经
手Hale Waihona Puke 明大肠经无名指端(关冲)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少冲少泽)
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 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 ,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 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
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 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 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 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 •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 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隐白)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大敦)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学说的发展
《黄帝内经》中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是人体生命能量运行的通道,是中国古老医学关于生命内在运行方式的重大发现。
有别于建立在解剖基础上的西方医学认知方式,它更强调动态整体的看待一个活的人内在生命能量的运转态势和能量转归。
一切物质解剖层面的东西都是为这个态势服务的。
中医管这个叫气场,这个变化叫气机。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络的发现到经络学说的确立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基本完善,其中对于经络的概念、形态结构己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描述,确立经脉循环理论,对经络的功能做了高度的概括,对经络病候进行了总结。
后世历代医家也不断在临床治疗中,特别是针灸推拿方面不断推动经络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明清之际,一些中西汇通医家,试图从血管、血络的角度来解释经络形质。
民国时期,更多医家开始注重从神经的角度阐释经络本质及其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
1956 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中国科学界对经络的研究经历了由浅入深的研究阶段。
西方经络研究与我国的研究几乎同步开始。
早期,西方在许多方面领先,如第一例经络敏感人是日本的长滨善夫发现的;第一个使用同位素跟踪及照相机现象进行经络研究的是法国的De Vernejoulp (1985)。
经络研究最早的论文是在日本,中谷一雄首先使用电阻测量物理学方法进行经络研究并发现“良导络”(1950)。
世界上已经有160多个国家在临床应用针灸。
但总体来说,我国经络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宋亚芳等人将现代经络研究基本分为四大类,它们都有着自身对经络的认识和困惑:
01
神经论
主张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并无独立的经络结构。
神经论目前已涉及从皮层、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结缔组织结构学说。
神经论无法解释感传阻滞现象,对循经皮肤病和循经皮肤显痕这类经络现象,也不能做出圆满解释。
02
体液论
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脉管或间隙性结构,包括早期的血脉论、淋巴管论、间隙体液论等,以细胞内液为介质的细胞缝隙连接假说也可包括其中。
体液论的探索均集中在经络的结构,对经络的作用不能完美诠释,只有形态和功能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络。
03
能量论
认为经络是某种电磁波或电子能量的优势传递渠道,主要指电磁波、声波等物理性能量,而非细胞能量代谢中的化学能。
但电磁波、声波它们的存在都与经络气道的液气运行有关,如果没有液气实物的存在,也就没有其实物与场的电磁波,所以单纯的能量论也不能很好解释经络现象。
04
筋膜论
从生物学机制方面探索中医经络的物质基础和解剖学构成,得出经络的实质可能是分布于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
《黄帝内经》中经络的功能在于“运行气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突出强调了经络系统与脑有密切联系,在功能性方面,筋膜论不能很好的解释。
放飞自我,加入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