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行星地球》教学计划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知识框架】【知识点】一、天体系统二、太阳系八大行星1、八大行星类地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巨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远日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星的运动特征:,,。
三、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安全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1、地球有稳定安全的环境;2、地球与太阳适中,地球具有适宜的,平均温度保持在。
3、地球具有适中的和,使得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
4、地球上有。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重点】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框架】【知识点】一、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辐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太阳的主要成分是、,能量来源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4、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可分为层、层、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重要标志):光球层——色球层——黑子和耀斑周期都是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
此时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2)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上存在着磁场。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学案(共四节)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考点1.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的两大特性表现为物质性和运动性。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
其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类型: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②人造天体:已发射的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二者相距约1.5亿千米。
4.判断某些天体之间是否构成天体系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二是它们之间是否相互绕转。
同类天体之间因质量接近,特点相似,不可能存在相互绕转关系,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恒星和星云之间,行星与行星之间不能构成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天体系统。
5.宇宙中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为150亿~200亿光年,光年是时间单位。
6.天体系统的组成考点2、地球的普通性1.按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2.八大行星自转除金星外都是自西向东,金星石自东向西。
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哈雷彗星是自东向西公转,周期为76年。
小行星带位于火、木星之间。
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
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就有可能。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1 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其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行星地球》 说课稿

《行星地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行星地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行星地球》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地球、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
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太阳系的组成。
接着,详细阐述了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让学生明白地球作为一颗行星,既具有与其他行星相似的特征,又有其独特之处。
在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教材分别介绍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使学生对地球的结构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解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2)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3)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第一章 行星地球 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和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
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
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师精讲]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1.3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像,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运动的现象。
2.通过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如讨论地球运动对家乡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5.教学评价:本案例注重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使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批改、课堂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体验季节的韵味,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启发式教学:本案例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在讲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教师可以提问:“地球为什么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球运动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对地理现象的敏感性,提高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
4.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行星地球》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行星地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行星地球》教学设计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①昼夜长短的改变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改变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满足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改变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满足最大值越大南北回来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推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推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推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推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推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依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推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推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推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推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依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推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假如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留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其次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推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一地理行星地球 精品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主要知识点:1、天体的类型有、、、、、等。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3、请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5、请用图示意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
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行星(包括、、、)、行星(包括、)、行星(包括、)。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2)八大行星。
内部条件:(1)适宜的(原因:日地距离);(2)适合生物呼吸的(原因:地球有适中的和;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3)有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最终形成原始的)。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球,主要成分是和。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
3、太阳能量来源于。
请写出反应过程。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资源;(2)维持地表,促进地球上的、运动和活动的主要动力;(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
5、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层、层、层。
请用图示意。
6(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7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干扰大气中的层,使地球上通讯受到影响,甚至;(2)使地球磁场出现“”现象;(3)两极地区出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地球运动过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分层教学,注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首先,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然后,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知识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解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话题,如“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地球运动与农业生产”等。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对其进行提问、质疑,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设想: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探究地球运动知识,教师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3.实践探究,提升技能:组织实地观测、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球运动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设想: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测,如观察太阳高度角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年级科目:XXX中学专用教案本
年级:年级科目:XXX中学专用教案本
年级:年级科目:XXX中学专用教案本
A. 赤道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比高纬地区快
B 地球上所有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 在地球南北两极只有角速度,而无线速度
2、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无论从哪里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都呈顺时针方向
②自转和公转的都是自西向东
③自转的方向始终不变④自转的方向随季节改变
A.①②B②③C ③④D ①④
★3、同一条经线上()
A. 自转线速度相同B 地方时相同C 日出时刻相同D自转角速度相同
4、黄道面和地轴的夹角为()
A. 黄赤交角B 23°26′ C 66°34′ D 90°
5、自北半球夏至到冬至,地球的公转速度()
A.越来越快B 越来越慢C先变慢再变快D 先变快再变慢
课内探究案
Ⅳ合作学习
2
3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探究材料
教材P 13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和P 14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1.“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下图的短线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
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是多少?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示在地球哪一位置?其线速度约为多少?
【考例探究1】读图并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2)比较说明图中A 、B 、N 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3)当图中A 点自转一周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时间是,叫做一个日。
探究点二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探究材料教材P 14图1.17地球公转轨道。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否相同?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是否一致?
2.据下图分析,地球从图中A 点公转到B 点与从C 点公转到D 点所用时间相比有何差异(AB 与CD 等距)?为什么?
4 3.地球从A 点开始公转,又回到A 点时所用时间是多少?
4.完成14页读图思考考题。
【考例探究2】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图为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是正圆
B .地球过A 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 点
C .地球运行至A 点时大致是1月初
D .地球从A 点出发再返回到A 点所需的时间恰好为1恒星年探究点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探究材料教材P 18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
1.黄赤交角是怎样形成的?
2.完成教材16页活动题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黄赤交角的直接结果,2012年9月10
日是第28个教师节,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南/北)?正向哪个方向移动?
【考例探究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 、C 、D 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
名称:B ,C ,D 。
(2)写出∠α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直射点在C 处的运动方向为向(南或北),D 处的运动方向为向
(南或北)。
年级:年级科目:XXX中学专用教案本
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界面(平均地下33Km处),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处)。
④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归纳总结】【板书】2、划分界线: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位置(大陆部分)地震波传播特点
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古登堡界面在地面下平均2900千米处
【特别强调】①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③以莫霍界面和古登
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