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叙述人称的作用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述视角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述视角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述视角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作家们能够展现出多样化的故事和情感。

独特的叙述视角可以为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启发,让他们对故事更加投入和深思。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独特叙述视角,并分析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一、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指以主人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他们的情感和思绪。

例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以主人公霍尔顿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的。

通过霍尔顿的叙述,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的孤独、困惑和反叛,进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成长过程。

第一人称叙述还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当读者看到故事中的事件和情感都是从一个具体的人物角度呈现时,他们会更容易与故事产生共鸣。

同时,第一人称叙述也有助于塑造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记住他们。

二、多重叙述多重叙述是指通过不同的叙述者来呈现故事的不同层面和角度。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例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采用了多重叙述的手法。

通过不同的叙述者,读者可以看到各自对事件的解读和态度,进而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故事画面。

多重叙述还可以反映出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当不同的叙述者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时,读者会发现故事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斗争。

这种冲突和矛盾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读者也会更加投入其中,希望找到真相和答案。

三、非线性叙述非线性叙述是指以非传统的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时间线性结构,使故事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采用了非线性叙述的手法。

通过穿插不同时间段的事件和人物,读者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命运的变幻,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非线性叙述还可以增加读者的思考和解读空间。

当故事不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展开时,读者需要自己去拼凑和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隐含的意义。

记叙文人称

记叙文人称

(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进行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

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

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握记叙文的人称孙振兴【技法讲解】记叙文的人称分为三种情况: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故事情节。

用第二人称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

偶尔也有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称呢?一、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

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

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

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有时则是次要人物,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物。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叙述人称名词解释

叙述人称名词解释

叙述人称名词解释
叙述人称是指叙述者在叙述故事时所采用的人称,是叙述者对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的观察角度和叙述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叙述人称的选择对于故事的呈现和读者的感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种。

第一人称叙述是指以“我”为叙述主体,即叙述者以自己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第二人称叙述则是以“你”为叙述主体,即叙述者直接向读者讲述故事,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故事中来,感受到故事的紧迫感和互动性。

第三人称叙述则是以“他/她”为叙述主体,即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客观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不同的人称叙述有着不同的优缺点。

第一人称叙述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但有时候会限制故事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人称叙述能够让读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故事中来,但有时候会让人感到过于主观和片面。

第三人称叙述能够让读者更加客观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有时候会让人感到过于冷酷和疏离。

因此,在选择叙述人称时,叙述者需要综合考虑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多个因素,选择最适合的人称来进行叙述。

同时,叙述者也需要熟练掌握不同人称叙述的技巧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呈现故事的
主题和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的波澜。

一、叙述人称

一、叙述人称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课外阅读 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7、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二)记叙类文章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写作方法(手法),也叫表现手法(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3)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4)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中考语文手法复习----人称作用+专练

中考语文手法复习----人称作用+专练

中考语文手法复习----人称作用+专练一、人称分类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

二、含义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

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

三、作用讲解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汇总模板第一人称:“我”“我们”,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你”“你们”,亲切自然,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他”“他们”,客观,多角度描写,便于冷静分析事物。

五、实战演练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一】我就是它使人亲近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有的从头至尾都是第一人称,有的部分使用第一人称,这是依据节目内容而设置的。

第一人称贯穿全片起到了串联作用,部分使用增强了故事张力。

在《出走的母狮》中,母狮曼雅丽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新狮王杀死,带着它们离家出走,曼雅丽的心理活动是以第一人称呈现的,“我要保护我的孩子!”在自己身负重伤,眼看着孩子们走入新狮王有可能出没的地区,她拼命呼叫“孩子们回来,那里危险”。

人称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

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

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是呼告修辞或是拟人手法,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答题思路;(1)明确具体所用的人称.(2)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人称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3)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人称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例一:我赞杨柳美丽。

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人称的作用: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 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 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 切。 •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 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 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 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 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 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 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文学作品中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 们。
•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 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 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拉进作者 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 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 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 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