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合集下载

麻黄汤解析一、基本信息处方:麻黄(去节)...

麻黄汤解析一、基本信息处方:麻黄(去节)...

麻黄汤解析一、基本信息处方:麻黄(去节)...麻黄汤解析一、基本信息处方: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二、麻黄汤附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寒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

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温,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

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

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

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

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

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

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三、麻黄汤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1)酸枣仁药性的探寻 (4)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香港《MM》杂志之旧文〕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葛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葛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转载】《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麻黄

【转载】《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麻黄

【转载】《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麻黄
麻黄
一、应用:
1.麻黄多用于无汗证,而与石膏同用时,则不必拘于无汗一证。

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

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

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2.麻黄配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3.黄肿,是仲景使用麻黄的客观指征。

黄肿者的咳喘,麻黄最为适宜。

4.仲景使用大剂量麻黄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

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5.配伍桂枝的麻黄剂应该是较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黄的处方。

麻黄汤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6.麻黄6g,附子10g,细辛6g。

是温性止痛兴奋剂,治疗腰痛效果最好。

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

麻黄量在10g以上,芍药量在30g以上,服用以且须避风,服第一服时常常会周身出汗,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才常常三五剂内见效。

笔者经验,本方加大姜、甘草、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感也较好。

二、用量
1.麻黄的用量有多个阶段:
2.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

仲景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

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

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

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

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标签:麻黄;伤寒论;张仲景;剂量中医是从动态的、整体的角度观察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人体产生生理病理的变化,并且采用灵活的辩证方法进行防治疾病。

因此观察人体疾病的动态演变,变化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配伍而施治,彰显中医的灵活性。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

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根据汉代的度量衡和经方的药量换算,《伤寒杂病论》的药物剂量换算成当今一次治疗量为:汉1斤等于250g,1两等于15.625g,1铢等于0.65g[1]。

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1麻黄六两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为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阳郁里热为基本病机。

2麻黄四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黄剂配伍运用规律

仲景麻黄剂配伍运用规律


5.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风寒表实兼内有水 饮,饮郁化热之证。 证见咳喘,症见咳嗽、喘逆、烦躁、发热、 恶寒、无汗等。 因外有风寒客表,内有水饮停肺,故用小 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饮郁化热而 烦躁不安,故加石膏清热除烦,且石膏与 麻黄相协,又具发越水气之功,以增化水 除饮之力。



6.射干麻黄汤:治疗寒饮郁肺、肺失宣降所 致哮喘,症见咳重胸闷、痰多清稀、喉中 有水鸣声、喘不得卧、或恶寒无汗等。 本方由麻黄与射干、生姜、细辛、紫菀、 冬花、五味子、半夏、大枣组成。方中麻 黄宣肺平喘,配生姜、细辛散寒化饮;射 干消痰利咽;冬花、紫菀、半夏降逆化痰; 五味子敛肺止咳;大枣和中。
仲景麻黄剂配伍运用规律
麻黄剂:主要指麻黄汤及以麻黄汤为
核心加减之类的方剂。 麻黄汤功能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为 发汗解表之峻剂。 主治伤寒表实证。 其经过化裁配伍之后,可用于治疗伤 寒表实及其各种兼证、邪热壅肺证和 水气挟热证等。
(一)治表实证 1.麻黄汤:治疗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肺失宣降所致伤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而喘、 脉浮紧等。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散寒,宣肺降气平喘; 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降 肺气,助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 四药合用,共奏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之功。


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发黄兼表实之证。

症见全身发黄、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小便 不利等。
该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连翘、赤小豆、生姜、 大枣、生梓白皮而成。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 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苦 寒清热,利湿退黄;甘草、大枣和中。诸药合用, 共成表里双解之剂。 本证属表实,理应以麻黄汤发表,但虑其里有瘀 热,故去桂枝,以防助其热邪也。

黄煌教授漫谈中医不传秘密之麻黄用量

黄煌教授漫谈中医不传秘密之麻黄用量

黄煌教授漫谈中医不传秘密之麻黄用量前面我们讨论过麻黄的破坚积聚作用。

黄煌教授从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原则讲解的麻黄量效关系,给临床医生用药用量又打开了思路。

张仲景用麻黄也有大量小量之分。

大量的麻黄发汗,比如大青龙汤治疗无汗烦躁,麻黄用到6两;除了发汗以外还可以利水,麻黄的利水作用也非常好,如越婢汤,一身尽肿,全身肿时麻黄用6两,6两的量是非常大的,按照1两等于3克的保守标准来换算的话,6两就是18克麻黄,但现在我们用麻黄都没有用到这个剂量。

我也看到过很多报道,大剂量使用麻黄以后,很多浮肿就消退了。

据说这次流感有很多人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中麻黄有5分,用2~3克不起作用,还是要大剂量使用。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了当年毛主席在青岛感冒,发烧不退,西医没有办法,请山东老中医刘惠民,刘惠民看到主席体质非常好,就用大青龙汤,两剂病愈,主席非常高兴。

小剂量麻黄张仲景怎么用?他用来治痒。

如桂麻各半汤,麻黄只能用1两,合6:1的比例。

这个张仲景是有讲究的,技术含量非常高。

这些汉朝的东西我非常喜欢,为什么?求实!大家有机会可以到江苏徐州龟山汉墓看看,那里的两个甬道中心线一直到西南才相交,也就是说这个甬道搭得非常直,塞在甬道里面的石块天衣无缝,我们只能惊叹汉朝工匠们的高超的技艺。

同样,我们能从量上看出经方的精妙之处,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对用量不是很关注。

清代名医陈修园讲的“下手工夫”就是技术型的东西,现在我们都不大重视了。

并不是说不要研究理论,理论是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技术,所以从张仲景的用药来看,用量上的变化非常大,而且都很讲究。

桂麻各半汤用来治痒时麻黄用小剂量1两,温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里麻黄是不能大量使用的,按小剂量用1两,疗效确实不错。

我用麻黄比较多,现在的人缺少运动,饮食过分肥腻,所以麻黄证也越来越多。

据说现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越来越多,有些大学生脸上痘痘老是不退,月经两三个月不来,体毛变多,体重增加,怎么减肥都无效,检查发现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比例: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

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1—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麻杏石甘汤中石八麻四,越婢汤中石八麻六,都有深奥含义。

同为温法,方中君药不同,则功效有异。

温散之剂重在散,如四逆汤中用附子量大为君,借干姜之辛热,有回阳破阴救逆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吴茱萸汤主厥阴寒邪逆上,吴茱萸暖肝胃,逐寒降逆,借生姜温降之助,而收散寒平逆之功;真武汤主寒水逆上,重用附子散寒温阳以制水为君。

而温补之剂重在补,如理中汤主中焦虚寒,寒因虚而生,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为君,干姜散寒扶阳为臣,共成温补中阳之效。

温散法、温补法中使用温热药量有别,君臣地位各异,不得混淆。

—2—用药剂量大小,依据理法制定药量大者为君是以药性、功能、针对的病因而言,属于正治法则。

但有时方中药量大者是因医理或治法的需要而设。

如当归补血汤主血亏气弱、血虚发热之证,方中黄芪与当归的药量比例为5:1,重用黄芪为君,虽名为当归补血汤,实际借助黄芪补气培元达到生血的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高人体化水谷、生气血的能力,因而增强饮食的营养则是必备的条件,否则生血无望,此符合“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

又如肾气丸重用地黄先滋精血,少佐桂附而从“少火生气”之理,因而产生“阴中求阳”的配伍规律。

亦有因于医理的需求,药量大者并非为君药。

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一斤,虽为君药甘草药量的四倍,但仅是臣辅之用,是根据心之生理特点而定,在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得到广泛的证实。

再如导赤散主心火上炎,清火导赤不用苦寒泻热,而重用生地黄壮水制火为君,亦属因心之生理、病理而制定。

又如痛泻要方主肝乘脾之痛泻,因属脾虚肝实,故方中重用白术,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的法则。

有汗,就不能用“麻黄”了吗?详解:麻黄、石膏配伍解析

有汗,就不能用“麻黄”了吗?详解:麻黄、石膏配伍解析

有汗,就不能用“麻黄”了吗?详解:麻黄、石膏配伍解析方剂的组织,不应看做是彼此孤立、彼此不相依赖的各个药味毫无规律性的偶然堆积,而是应把它看做是一个有联系性的统一整体,其中各个药味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有机地紧密联系着的。

可是要从一些错综复杂的方剂组成中,去深入掌握其组织规律,最好从古人的卓有成效的多种典型范例的方剂里面去进行细致分析。

方剂固有“七方”的体例,“十剂”的范围,而它的中心组成环节,究竟是什么呢?我初步认为应当是它的药味“配伍”的原则。

配伍是两味药以上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抑的一种组织方法。

老刘拟从张仲景的几个方剂探讨药物配伍问题,若果我们能从中探索到古人用药配伍的规律性,则在疏方用药时,权衡在手,进退从心,临床疗效,将会有所提高。

不过老刘学识简陋,难免有见到树木见不到森林之失,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下面介绍麻黄石膏相伍。

麻黄为发汗药,但在复合方剂中,可因配伍而转移其作用。

观仲景麻黄汤,治无汗而喘,而麻杏甘石汤,则治汗出而喘之证。

或谓柯琴注《伤寒论》,认为麻杏甘石汤条文当是“无汗而喘,大热者”,非用麻黄以治有汗,这可取前人之说以论列之。

邹澍曾云:“说者谓麻黄得石膏则发汗不猛,此言虽不经见,然以麻杏甘膏汤之‘汗出而喘’,越婢汤之‘续自汗出’证之,则不可谓无据矣。

”邹氏此论甚是。

若麻杏甘石汤条文,尚可改“汗出”为“无汗”,若改越婢汤之“续自汗出”为“续无汗出”,则不成文理了。

又周岩曰:“仲圣方石膏、麻黄并用,认定麻黄散寒发汗,石膏洩热止汗,相为制还相为用;大青龙汤咸以为发汗之猛剂矣。

窃谓发汗之猛,当推麻黄汤,不当推大青龙。

麻黄汤中,桂枝、杏仁皆堪为麻黄发汗效力,而无石膏以制麻黄。

大青龙汤受石膏之制,六两犹之三两,杏仁又少30枚,用于脉浮紧、身疼痛,则曰伤寒;用于中风,则曰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中风自较伤寒为轻,身不疼但重,自非但取解表。

越婢汤之麻黄亦制于石膏者,而故制之、而故多之,则越婢之证使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
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葛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葛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
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民初范文虎用小青龙汤,倡议以半夏三钱,其余药味仅数分,乃善法。

此亦「辛润肾」这句黑话的临床实践意义。

麻黄附子细辛汤,三药比例为麻黄二,细辛二,炮附三(古方一枚约汉制三至五两重)。

九成人是作尿解,不作汗解。

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麻黄二甘草二附子三,微汗解,亦有尿解者。

同样是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水肿者,先汗出,再尿解,汗尿一半一半先后见之。

故附子三两仅能转移麻黄一两之方向。

但,二方服后人皆不虚。

即麻黄二发汗所损之阳气,附
子三可补之。

而细辛二约可转移麻黄一之汗力。

麻黄附子细辛汤,所发寒邪以少阴经为主,故细辛亦等于约束了麻黄的作用范围。

牙痛,冬发者较夏发者为多,此类大部分为「牙齿的麻黄汤症」(即寒气郁闭而作痛发热,如全身之麻黄汤症者),古方以细辛嗽口,不用麻黄。

亦为肾(齿)邪用细辛即可,不更用表药麻黄。

小青龙则细辛、半夏同用。

细辛作用在呼吸系统多,不全以入肾经论。

麻黄、地黄同用,则以麻黄一、地黄二十为原则。

如此仍稍有补性。

人不虚者,可用十至十五倍的地黄。

代表方剂为治阴疽之时方「阳和汤」。

二黄同用,地黄药性裹住麻黄药性,发里不发表。

阳和汤治骨质增生、老人鹤膝风、脉管不通之阴疽,大效,以其能扩血管、发散骨中阴实故。

临床效果可优于然谷放血。

因专攻在里之阴实,各类肿瘤病皆有可用之机。

此非仲景法。

然亦有用。

《神农本草经》言麻黄「破症坚积聚」之功,于此汤中乃得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