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PPT课件 (打包25套)16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课件

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课件

词语理解与运用
总结
词语理解与运用是语文能力的关键,对于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至关重要。
描述
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用法和搭配,能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古诗词默写与赏析
总结
古诗词默写与赏析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 力具有重要意义。
描述
学生需要准确记忆古诗词的内容,能够正确默写。同时,学生还需要理解古诗词 的意境、意象和表达技巧,能够进行赏析和评价。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 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模拟试题与解析
04
历年中考真题解析
总结词:深入剖析
详细描述:对近五年来的中考语文真题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题目的考察点、解 题思路和答案解析,帮助学生了解中考的命题趋势和答题技巧。
模拟试题练习
总结词:实战演练
详细描述:提供多套高质量的模拟试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同时配有答案及解析,方便学 生自我检测和纠正。
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课 件课件
目录
• 基础知识复习 • 阅读理解 • 写作训练 • 模拟试题与解析 • 备考建议与指导
基础知识复习
01
字音、字形
总结
字音、字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对于阅读、写作和表达都有重要 影响。
描述
学生需要准确掌握常见的字音、 字形,能够准确识别和书写。对 于容易混淆的音近字、形近字, 应特别注意区分。
效果。
实践应用法
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 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 到实际中,加深理解和
记忆。
多感官学习法
利用听觉、视觉、触觉 等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袁宏道说他:“晚年诗文益奇。”他的书法,字忽大忽小,忽草忽楷,笔触忽轻忽重,忽干忽湿,时时出人意料,
故意的反秩序,反统一,反和谐。在“醉雨巫风”的笔致中显出愤世嫉俗的情绪来。草书字之间,行之间,密密
麻麻,幅面的空间遮碍得全无盘桓呼吸的余地,行笔时线条扭曲盘结,踉跄跌顿,是困兽张皇奔突觅不得出
路的乱迹。笔画扭成泥坨、败絮,累成泪滴、血丝,内心的惶惑与绝望都呈现在这里。徐渭言:“吾书第一,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 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 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 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 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兰亭集序》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 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 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 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 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 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3讲 书法与书写(共25张PPT)
把握几种书法常见字体的一般特点,是解题的关键。(详见必备 知识梳理)
楷书 行书 隶书
答案示例一:① 讲究用笔、笔画分明、结构方正 示例二:② 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 示例三:③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字形端庄
C
• 一、唐代四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 • 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 • 1.颜体书法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气势开张,世称“颜体”,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比较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关系分析
诗经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生观和人际关系的变迁,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奠定基础。
唐诗
是唐朝繁荣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人民命运、政治宣传、文化思潮的转变。
古代小说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女性等社会群体的命运和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
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比较
中国中考语文总复习PPT 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中考语文复习的PPT课件,帮助你回顾知识点,提高语文水平。
中国古代诗歌知识点回顾
1 五言绝句
古诗最常见的一类,形式严格,节奏明显, 能清晰表达情感。
2 七言绝句
与五言绝句类似,但结构宽松些,情感表达 更为平缓。
3 诗经
4 唐诗宋词元曲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集,记录了不同历史阶 段的民间宗教活动、政治变化、文化观念等。
名著阅读和理解方法总结
《红楼梦》
• 仔细辨析人物性格和命运 •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 学习古代婚姻、家庭、
仕途等方面的知识
《西游记》
• 把握批判意义和人生哲理 • 通读全书,捕捉细节,
把握每个角色、每个情 节的弦外之音 • 理清主线、细节、分支 语句的关系
《水浒传》
• 理解大宋朝廷及其官僚政治 • 研究中国传统武打文化 • 分析大众文化和大众意
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艺创 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1
理清文言文结构
2
分析文言文语言结构,理解句子内部和
之间的关系,弄清文章脉络。
3
针对性研读
4
有目的地细读文章,理解重要的理论观 点,作出批注。
初识文言文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识Biblioteka 常用词语 和句型。通读全文

中考语文专题总复习优质课件PPT

中考语文专题总复习优质课件PPT

我不是站立于富贵天庭中的宝马,而是广大民众
的孺子牛——为祖国的兴盛辛勤耕耘。 失败不是挡在人生路上不可逾越的壕沟,而是前
进路上一级难爬的阶梯——为成功奠定了一层基础。
2021/02/01
6
例6、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 话:“空袋子难以直立。”
1、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 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3)第②段句式不够整齐,语意不够连贯,请你修改。修 改后的内容是。
2021/02/01
4
例4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文后的的问题。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
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
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
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谐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
2021/02/01
8
例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①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②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班驳脱榫的石梁, 一个个缺乎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 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 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 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 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 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振撼,更能给 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 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
(4)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是对偶句,也叫对仗。根据其特点,删改 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演示文稿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

演示文稿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
• 4.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那么有多少问,就 要用多少个问号。
• 如: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第13页,共90页。
五、病句修改: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 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 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请你写出阅读下面两份统计表后得出的结论:
年份 数据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项目
新增绿化面 积(平方米)
பைடு நூலகம்
900
1800 3200
道路改造 (米)
公用健身区 (个)
220 3
460 5
670 8
第30页,共90页。
年份 比例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不文明行为
乱丢乱扔 36% 20 % 11 %
第2页,共90页。
一、积累与运用
一、字音
二、字形
三、词语
四、标点
五、病句 六、排序
七、名著导读
第3页,共90页。
一 字音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愧怍(zà) 中流砥柱(dǐ) B.惬意(xiá) 荫庇(yìn) 相形见绌(chū) C.点缀(zhuì) 潮汛(xùn) 孜孜不倦(zī) D.静谧(bì) 追溯(shuò) 问心无愧(kuì)
10.应用 “文明”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长沙市一直为争创 “全国文明城市”而努力。为了响应长沙市的文明创建活动,某校初三(1)班组织 了“文明先锋小队进社区”的活动。作为成员之一的你,请完成如下任务: 【活动一】调查文明现状(2分)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PPT优秀课件下载(26张)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PPT优秀课件下载(26张)

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
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
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直至山趾 ,浴雪而立。余坐一小 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生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
三、理解与探究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 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埋伏笔。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运用什么描写方式?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 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7.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不少于100
字)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湖心亭看雪》全文 【乙】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①而上,履巉岩②,披蒙茸③,踞虎豹④,登虬龙⑤,攀栖鹘⑥之
5.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和云、山、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别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
,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
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苏轼《后赤壁赋》(节选)

中考语文全程复习PPT优秀课件下载1(16张)

中考语文全程复习PPT优秀课件下载1(16张)

A: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聪明而富有诗意的女孩,却让疾病逼 到了生命的尽头。走近她的生活,我们才发现,这个孤单的女孩,竟然 与祖母相依为命生活了10年。这10年里,她不仅是学生,还是家长,她 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了一个家。 B:令人欣慰的是,当“楠楠”遭遇困境的时候,全校3200多名师 生 伸出了爱心之手。短短3天时间,我们“爱心传递”栏目组就为楠楠募 集 到了12000多元的医疗费用。下面,是我们栏目记者录制的现场采访。 A:爱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飘带。这条飞扬在校园里的爱心飘 带,传递着一份份宝贵的情感,它让疲惫的生命充满活力,让脆弱的生 命得以安全,让濒临死亡的生命获得了重生。爱是个创造奇迹的字眼, 让我们拥有整个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B:为了感谢全体师生对“爱心行动”的积极支持,我们栏目组受 楠 楠的委托,献给各位一首歌,希望这歌声能够带去我们的感谢与祝福! 也希望我们的“爱心传递”活动走进更多的同学心中。(播放韦唯演唱
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多样化和写作限制的宽松,特别是 “文体不限”所形成的写作开放与自由的局面,使得考生对文体的选择 自 由度大大拓宽了。在这种背景下,考生对作文创新的激情也增强了。但 是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这个“度”,也就极容易产生适得其 反 的效果。不少考生为了创新而创新,视标新立异与别出心裁为中考作制 胜的法宝,一味地在文体上大加发挥,于是出现了文体意识过于淡化的 倾向。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些考生不惜铤而走险,在没有很熟悉所 采用的文体的写法技法的情况下,随意套用一些不常用的文体。于是每 年中考作文都要出现一些“非驴非马”的“四不像”的作文。其典型的 特征 有,写出来的记叙文不是给人以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经过比较清楚 的感觉,而是人物交代混乱,事件叙写没有一定的章法和顺序,有时只 是顺着自己的意识“充淌”,有时又出现大块的议论,看上去与文章整 体 风格极不协调。而议论文,也同样出现一些非正常的现象,比如不太注 意论述的逻辑和层次,显示不出对现象或问题的分析与剖解,兴致来

语文中考总复习课件(共324张PPT)

语文中考总复习课件(共324张PPT)

皖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课时┃ 古诗文默写
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⑥________________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 《醉翁亭记》 )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⑦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⑧_____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己亥杂诗》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2)默写杜牧的《赤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深锁二乔。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 11 课时 ┃ 古诗文默写 第 课时 ┃ 古诗文默写
二、古诗文默写方法技巧 (一)名句积累的方法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 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常见的方法有: 1.理解积累 就是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达到一 种见“字”知“名”、见“义”知“句”的效果。要将“眼看— —口读——耳听——思维”这一过程同时进行,并贯穿始终。 2.归类积累 就是将相关的古诗文名句按照不同的类别归类整理,找出其 “异同”,进而把握其特征,理解其意义,熟读成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皖考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 【乙】
男女衣①着,
悉如外人 美其服
设酒杀 鸡作食
②_甘__其__食__
屋舍俨然 ③安__其__居___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④_乐__其__俗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太守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 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8)怡.然自乐 怡: 快乐的 (9)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详细 (10)咸.来问讯 咸:都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复:又 延:请,邀请 (12)停数日,辞去. 去:离开
(13)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后面省略“渔人” (14)既出,得.其船 得:找到 (15)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YW:原先)
7.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的美好生活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8.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却“不复得路”。作 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 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9.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 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
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
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与外界有过多接触,希望可以保持平静的生活;设置 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5.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村中人”热情好客?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如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 “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花源的经 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 :“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 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 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似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 对学生的称呼。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
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 号。 (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太守立即派人随他前往,寻找从前所做的标记。
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14、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
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 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 情怀。
一、(2015锦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 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豁.然.开朗 ( 开阔的样子 ) (2)阡陌交.通. ( 互相通达 )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迁徙 ) (4)虽有甲.兵 ( 铠甲 )
(16)及.郡下 及: 到了,等到 (17)诣.太守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8)遂.迷,不复得路 遂: 终于 (19)欣然规.往 规:计划 (20)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6.常见虚词
(1)为①②武不陵足人为.捕外鱼人为道.业也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2)之① ②忘 具路 答之 之. .远代近词,结代构指助桃词花,源的人所问之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助词,无实际意义,不译
②欲穷.其林 原意为:贫困,句中意为:_走__到__…__…__的__尽__头_____。
(2)方位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 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_向__前___。 (3)名词作动词 处处志.之
原意为:标记,符号,句中意为:_做__标__记_。
5.重点实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通:通过 (3)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类 (5)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6)悉.如外人 悉:全,都 (7)黄.发.垂.髫.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
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
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二、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要___通__邀___,意思为:_邀__请__
2.古今异义 (1)豁然开.朗. 古义:_宽__阔__明__亮__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2)阡陌交.通. 古义:交__错__相___通__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古义:__妻__子__和__儿__女___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三、理解与探究 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进__入__桃__花__源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_______________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场景:“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4篇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又名 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而又极为精练 ,具有独特风格。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 传》等。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 仿佛有点光亮。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 不相互往来。
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 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
4.文段【甲】中桃花源中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文段【乙】 中妇人也不愿离开生活的地方,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
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 ,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因此不希望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 绝、和平安宁的生活。妇人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她深知山下世 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意对即可)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
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