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过度商业化之社会学原理分析
旅游业中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的症结与对策

旅游业中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的症结与对策一、引言二、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症结分析1. 忽视可持续性发展理念2. 利益驱动下的短期行为3. 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管理三、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问题与挑战1. 自然环境破坏2. 生态系统崩溃风险增加3. 文化遗产受损四、应对措施及对策建议1. 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并将其纳入政策层面2. 加强监管和规范管理机制的建立与执行力度3. 提倡教育与宣传,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五、结论旅游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症结分析和相关问题与挑战出发,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对策建议。
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症结分析首先,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的症结在于忽视了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传统的开发模式往往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性的考虑。
这种现象在许多地方都有所体现,例如大规模开发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项目。
其次,利益驱动下的短期行为是导致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各级政府和企业往往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过度追逐经济利益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剧了旅游业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负面影响。
第三,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管理也是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去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导致资源保护措施执行不力。
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或者执行不到位也加剧了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
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由于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一些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大规模的旅游活动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失衡,包括水土流失、野生动植物灭绝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
例如,过度开发沿海地区导致滨海湿地退化、珊瑚礁死亡和鱼类减少等。
此外,过度开发还增加了生态系统崩溃风险。
旅游业对水资源、能源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给自然资源带来压力。
景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景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景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景区过度商业化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景区开始面临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一些景区为了迎合大众需求,将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变成商业资源,导致环境破坏和原始文化流失。
观光设施涌现、广告铺天盖地,使得游客无法真正感受到纯粹的自然美与历史底蕴。
2. 景区环境污染问题景区游客数量的增加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大量游客进入景区,采取不规范的行动,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严重破坏了景区生态平衡。
同时,许多景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可能忽视环保措施,在水质、空气质量等方面造成污染。
3. 景区服务水平低下问题部分景区在建设时缺乏相关规划和管理经验,导致服务设施不完备、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
游客在景区内可能遇到导游款待不周、服务态度差等情况,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
二、解决景区问题的对策1. 加强法规和管理措施为了遏制景区过度商业化问题,政府应加强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通过明确界定景区保护范围、合理开发空间以及限制广告和商业设施的数量等举措,确保景区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内涵不被破坏。
此外,还应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2.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了解决景区环境污染问题,应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并将其纳入到整个旅游运营链条中。
旅游企业要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如落实垃圾分类、提倡低碳出行等;同时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宣传,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政府可以建立相关奖励制度,促进更多企业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3. 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人才培训和规范化管理,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加强对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提高他们的礼仪和沟通技巧;完善景区服务设施,提供更好的导览信息、餐饮住宿等服务。
此外,规范化管理也是提升景区形象和游客满意度的关键一环,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流程。
4. 拓展旅游市场多元化为了减少单一景点过于拥挤的情况,可以通过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来分散游客流量。
论丽江古城的商业化问题

丽江,古城岁月今不再丽江,古城岁月今不再摘要:丽江古城于1997年12月4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声名鹊起,一跃成为新兴旅游热点,创造出极大的经济效益。
但与此同时,过度商业化使丽江古城渐渐退却历史沉淀的痕迹,古城岁月今不再,严重危及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勿要急功近利,保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 商业化; 古城保护ABSTRACT: The acient city of Lijiang is listed as the world culture inheritance after December 4, 1997 the reputation to rise up, as soon as leaps into the emerging traveling hot spot, creates the enormous economicefficienc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excessive commercialization causes the acient city of Lijiang to retreat gradually the trace which the history precipitates, the old city years no longer, seriously endangers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now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protection. Do not have to be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mmediate gain regarding the world culture inheritance, protects can walk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KEY WORDS: the acient city of Lijiang ; the world culture inheritance ; commercialization ; the protection of acient city目录1. 前言 (4)2.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概述 (4)3. 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5)3.1 丽江古城的现状 (5)3.2 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的原因分析 (6)4. 丽江古城的保护对策分析 (6)4.1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 (6)4.2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观点看法 (7)4.3丽江古城的保护对策 (7)5. 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8)丽江,古城岁月今不再1.前言很早之前就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上丽江这座古老的城市,内心无比憧憬那里的山山水水,淳朴的民风和惬意的生活。
西江苗寨商业化简析

西江苗寨商业化简析文章分析了作为独具苗族特色的文化古镇西江苗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商业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认为商业化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是以对真实性特色历史文化及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提出实现西江苗寨经济发展与自身保护的双赢对策:短期的商业利益让位于长期发展利益;将商业区与原有生活区分离;提高居民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
标签:西江苗寨;商业化;保护;治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休闲娱乐重要方式之一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现代游客更钟情于独具民族特色的古镇村寨,与此同时关于此类景点商业化色彩浓厚的批判不绝于耳。
一、西江苗寨景区商业化表现商业化指景区发展中相比自然与人文文化的展示传播更注重获取经济利益。
商业化不能实现自我表达,只有通过对各方面具体商业化表现的了解才能实现对其的认识。
旅游开发目的是通过商业活动获取经济利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江苗寨商业活动逐渐增多,商业化现象愈演愈烈。
1、景区商业化商家数量上,原住居民经商或将房屋出租用于商业活动的现象越来越多,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进入的商家数目可观;商业形式上,有偿体验当地居住饮食的农家乐,纪念品出售等商业活动多种多样。
2、民俗表演化西江苗寨民俗以表演形式对外展示,如舞蹈:西江苗寨迎宾场的芦笙舞,景区内部的苗族歌舞都按照商业演出形式进行;祭祀:特定节日的祭祀仪式在平时按照舞台剧形式表演。
3、建筑现代化住房方面,景区建设初期很多吊脚楼被拆除,居民的自建砖房越来越现代化;公共设施方面,为发展旅游新建的基础设施为现代化建筑;商业建筑方面,政府主持修建的大型商业建筑多为现代高楼。
二、西江苗寨景区商业化的原因西江苗寨景区商业化是在各方面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1、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江苗寨之前经济状况很差,经济形势促使当地开发旅游业的目的在于短期内获取经济利益。
景区作为旅游开发主体承担着主要创收责任,西江苗寨要通过在景区发展商业获取经济利益。
2、旅游业发展的要求西江苗寨为发展旅游业新增的建筑中大部分用于商业活动;游客对景区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要求不断增高导致商业资金投入加大,回收成本获取经济利益的意愿更强;景区建设对当地的资金投入要求获得回报,促使其商业活动的发展。
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及其控制机制研究

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及其控制机制研究下司古镇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郊区,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落,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备受游客青睐。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下司古镇的商业化发展也日益突出,一些乱象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地维护古镇的原汁原味,有必要对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及其控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的现状与商业化发展相伴而生的是一些乱象。
一是商业化过度,导致了古镇的原貌被破坏,古建筑周围出现商业化建筑,打破了古镇祥和的氛围;二是商业秩序混乱,一些商家在售卖商品时涉嫌夸大其词或者夸张其历史价值,误导消费者,损害了古镇的声誉;三是环境保护问题,随着游客的增加,古镇的环境卫生也逐渐受到了影响,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为了有效控制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有必要研究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机制。
这个机制需要包括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的配合。
政府管理是关键。
政府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下司古镇商业化发展的方向和限度。
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商业开发的管理和规范,确保古镇商业化的进程能够有序进行。
政府需要加大对古镇环境保护的力度,增加环境治理力度,保护古镇的自然风貌。
行业自律也是必不可少的。
下司古镇的商家和从业者需要自觉遵纪守法,不可因为商业化的发展而放纵于盈利。
行业协会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制定和执行相关行业规范,约束商家的行为。
社会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
下司古镇的商业化发展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监督和支持。
社会上可以设立一些志愿者团体,加大对古镇商业秩序的监督,及时反馈问题并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确保商业化的进程不会破坏古镇的原真性。
在研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机制之后,下一步便是实施。
政府部门需要制定专门的实施方案,并提高管理层次,精细化管理古镇的商业化进程。
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加大对商业化发展的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落实到位。
行业协会需要制定相关规范和惩罚措施,对不遵守规范的商家进行约束和处罚。
关于景点商业化的评论

关于景点商业化的评论景点商业化是指将旅游景点进行商业化开发和运营的一种方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景点商业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然而,景点商业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景点商业化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对文化和环境的破坏。
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为了吸引游客和获取利润,一些景点可能会过度开发和过度经营,导致景区环境破坏和文化价值的流失。
例如,一些景点可能会在保护区域内建设大型酒店和购物中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破坏了景点的原始风貌。
这种商业化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影响了游客对景点的体验和认知。
其次,景点商业化还可能导致游客体验的下降。
随着商业化程度的加深,景点可能变得过于商业化和商业化娱乐化,失去了原本的深度和内涵。
一些景点可能会在原有景点的基础上添加各种商业设施和娱乐项目,如游乐园、演出等,使景点变成了一个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娱乐场所,而忽略了景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游客在这样的景点中往往只能感受到商业化的繁华,而无法真正领略到景点的独特和魅力。
另外,景点商业化也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一些不法商家可能会利用景点商业化的机会,进行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损害游客的利益。
另外,景点商业化还会带来景点周边的人口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给当地社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和不便。
综上所述,关于景点商业化的评论是不可回避的。
商业化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降低游客体验以及社会问题等挑战。
在进行景点商业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环境和文化的保护,注重游客体验,合理规划和引导商业化的路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只有这样,景点商业化才能真正成为促进旅游业繁荣和地方经济增长的有益手段。
目前旅游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旅游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级标题:目前旅游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二级标题: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失真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也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
然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一些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导致了文化失真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一些景区纷纷推行高额门票制度,对于部分游客而言,这无疑增加了经济负担。
同时,以商业目的为主导的开发模式常常将物质化和娱乐性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宣传和营销;服饰、商品、设施等方面呈现出浓厚商业氛围;景区建设上强调表面形象而不注重内涵和历史文化保护。
这种过度商业化导致景区变得肤浅、庸俗,并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其最初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历史文脉络。
另一方面,在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时,部分景区忽视了文化本身的价值和独特性,采取了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开发模式。
这种机械式的复制、粘贴,将原本多样丰富的文化特色变得缺乏个性和魅力。
旅游景区的商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却相对薄弱,导致景区产业结构单一、文化内涵空洞等问题。
二级标题:人流过大与环境破坏随着人们对休闲度假需求的不断增加,景区接待数量也在逐年攀升。
然而,这背后带来了人流过大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首先,由于景区管理水平和游客自觉性参差不齐,一些热门景区常年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
拥挤不堪的游客密集区给游客体验带来极大不便,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大量涌入景区的人流给周边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带来压力,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秩序紊乱以及环境负荷过重的问题。
其次,景区持续大规模的人流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在游览景区时,部分游客缺乏环保意识,乱扔垃圾、随意涂鸦等行为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这种环境破坏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了景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紊乱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级标题:对策及建议面对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过度商业化——毁坏文物古迹的第二把火

过度商业化——毁坏文物古迹的第二把火摘要: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近些年来文物古迹出现过度商业化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背后是利益的趋势,监管的不善。
文物古迹过度商业化是对不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也是对公共资源的私人化,所以亟待解决。
关键字:文物古迹商业化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
正是由于北京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所以它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
然而出于各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诸多文物古迹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1860年与1900年,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一前一后打进北京,致使北京城遭受了两场洗劫。
在这两场劫难中,大量的文化古迹遭受到破坏。
颐和园中的佛香阁、排云殿、石舫洋楼等建筑被焚毁,长廊被烧得只剩十一间半;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更是彻底毁于一炬。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曾遭受创伤与磨难的文物古迹在政府或民间实业家的支持下得到了修复与保护。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商业化的触角伸入文物古迹这一领域,且呈现越演越厉之形势,每到一处古迹不难发现,可看的地方越来越少,甚至许多地方直接变成了旅游商品商店。
文物古迹已在过度的商业化下蜕化成与历史文化无关的旅游产品。
笔者于今年八月底到北京进行专业考察。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心中对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向往自是无需多言。
然而,在对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雍和宫等古迹进行参观考察后,却难抑失望之情与困惑之心。
在景区内,除了欣赏宏伟大气的历史古建筑或珍贵文物之外,还随处可见各式商贩向来往游客兜售小商品,多间旅游纪念品商铺夹杂在古建筑之中,让人顿觉俨然进入了一个劣质工艺品市场。
而景区周围尤其在入口,各类商铺紧紧包围,对游客进行围追堵截。
除此之外,在进行相关查阅后发现,对文物古迹的商业化还远远不止如此。
据2010年5月19日燕赵都市报》报道,在名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的承德避暑山庄内,一座即将开门营业的豪华私人会所首批限量发售100张会员卡,每张价格初定为20万元,该私人会所今后只为会员提供专属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之社会学原理分析内容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危害也日益凸显,不仅危害到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旅游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现象的的治理非常必要,所以我用社会学原理分析了这种现象。
关键词: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社会互动论失范社会控制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是指旅游景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简单地将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济产业对待,过分地强调旅游经济功能,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一味地迁就旅游开发商和投资商的不合理要求,采用开放式的商业经营模式过度开发的行为。
近年来,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经营与管理行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从社会学原理来说,旅游类型可以分为消遣性旅游和事务性旅游,但现阶段旅游仍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为主导的消遣性旅游为主,人们出去基本上是利用闲暇时间去旅游,闲暇是一种财富,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增多、以及农民等收入相对中下层人、国家分红补助增多、闲暇时间增多等一系列原因,出去旅游见识求知的欲望同时也就增强了,旅游变得越来越普及了,而且,根据社会互动论理论,旅游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去旅游也是一种社会交换,付出时间和金钱,都希望交换到精神上的满足,增长到自己的见识,放松自己以及获得愉悦的心情。
但往往就是因为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现象让很多游客很不满,交换不能达到想得到的满足,交换到的与预期相比大打折扣。
我从小自在广东四大名山——西樵山下长大的,西樵也是一个旅游度假区,我也感受到商业气息的日益增重。
另外,我从小就经常去不同地方旅游,去过全国十几个不同的省市,还去过国外几个地方。
最近2年上了大学后,我还带过几次团出去旅游,对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其实也感受到挺多的。
下面我就说说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表现:(一)景点过分显示经济气息景点过分依赖门票经济,是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另一种表现。
门票收入是旅游景点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景点的价格逢节假日必涨这是近几年的一种常态现象。
2004年,北京故宫、天坛等著名景点门票集体涨价。
随后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国内旅游景点门票不断掀起涨价狂潮。
在2010年“五一”期间,黄山景区就把门票价格由200元上调至230元,今年以来最近炒得挺热的这一轮涨价风又是涨价的一个信号了,西樵山今年票价都从50元升到70元了。
景区资源成为某些企业或行政管理部门谋利的工具,门票价格涨与不涨、怎么涨,其实反映了管理者的发展观问题。
每当景区投入很多钱,打造“几A景区”或者申请了什么遗产和保护名录,票价又自动上涨,好像非要收回那些投入的钱不可。
“涨”声一片未必能赢得掌声一片。
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念左右下,一些景区最终既得不到保护,也会失去旅游市场。
景区涨价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利益驱动。
旅游景区逢节假日必涨的作风,必然给人以“抢钱”的嫌疑。
还有景区内的景点上洗手间居然要收钱这种行为太过功利了。
或者景区设计很多的景中景,进去第二或者第三道景区就要再去买门票,或者增设很多小景点、小观光点再去收取门票,这些行为未免显得太追求利益了,会令游客很反感。
再者,景区内的商店里面不论卖的是一直矿泉水(拿一支超市卖1.5元的怡宝来说,西樵山上也可以卖到5块一支),还有纪念品价钱也太高了,经济气息浓厚,追求利润的商业气息很重。
其次是一些道观或者宗教地方,捐钱烧香地方很多。
(二)景区变身为“商业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涌入,旅游景区渐渐变成了商业区,本来是供游人参观休闲娱乐度假的场所,慢慢变成吆喝叫卖讨价还价甚至是坑蒙拐骗的集市。
很多以“文化”为口号的旅游景区“关卡林立”,形形色色的商贩云集,各种低档伪劣的旅游产品充斥旅游景区。
我去过号称道家圣地的青城山,以“天下幽”闻名于天下的宗教清修之地亦被“商业化”。
道士与小贩竞相摆摊,道士和旅客讨价还价,此情此景令人啼笑皆非。
“青城天下幽”也成为了一个大型的景区“集贸市场”,道士兼职做起了商人,青城山也自然失去了幽静。
而这种景区变身为“商业区”的现象在四大道教名山有,在四大佛教名山也有,在几乎所有的旅游景区都能见到。
旅游的味道越来越淡,商业的味道越来越浓。
很多寺庙道观都会有人兜售炮竹香烛之类的,我印象最深的是西安法门寺,那些人简直是围着你的,有些人要硬是把香烛放进你的包里或者手臂和身体之间。
还有西安秦始皇陵,其实那里的讲解导游在讲解和田玉,叫我们去买,我们游客不买还表示得很不高兴。
还有丽江古城,凤凰古城这些在我没去之前,都认为是那么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可是一去到,就被那些围绕着古城的商店,小吃的,住宿旅馆萦绕着,商业气息真的太重了。
其实,九寨沟故宫开设星巴克,白云山开麦当劳个人觉得,也是商业化的体现。
还有,海南的红色娘子军,西安兵马俑的发现者这2个人都是有老人的,被迫在那里跟游客握手,给我们参观似的,但却很好听的是说在欢迎我们。
(三)景区过度改造甚至造假景区的商业化开发是景区商业化的重要表现,而景区商业化开发行为的根源在于经营者的金钱唯上的经营理念,任何企业事业单位追求的永远是利益。
许多景区从规划开始,到具体建设,再到建成并对游人开放,始终是在商业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景区近似于商业区也就不难理解。
景区需要游人前来观玩,为了吸引游人,必须满足游人的需求,为了迎合游人,于是一系列的造景、过度改造运动就开始了。
建造假景观,如人造景观,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编造假文化,如编故事式的伪文化,商业化的假民俗,标本式的伪生态等;营造假环境,如开山修路,掘地成湖等,特别是一些庄园,四川我去过的杜甫草堂其实我们最多去的是感染那氛围,是杜甫留下的真的不知道有几件,但你去到你会发觉那里介绍到很多都会和杜甫有关联的再者。
增城白水寨据人所说也是人工泵水上去的。
其实感受最深的也还是西安的法门寺,法门寺的精华就在珍宝馆,而法门寺近几年因为黑势力和其他原因,将珍宝馆外面用围墙围大了10倍,装潢的都是看似宏伟,却毫无内涵的建筑,这样就号称投资多大可以把门票价格提高了,这样增大法门寺的规模,也增设了小火车电瓶车等交通设施。
所以旅游景区的开发行为沦为造假行为,遮蔽了原真性的资源,割断了延续性的文脉,丢失了原生态的环境,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旅游摧毁旅游”。
(四)超负荷接待游客。
旅游景区企业一方面涨价,并且称景区涨价是为了减少人流,另一方面,对如潮涌入的游客是来者不拒,自相矛盾的经营行为实际上暴露了旅游景区企业的真正用心:乘机捞一把。
每当节假日,旅游景区都是人满为患。
这种“接待超负荷,收入创新高”的局面才是旅游景区企业所需要的。
不过最近故宫和鼓浪屿等地都出台了限制游客的公告了,希望以后很多景点都能借鉴。
(五)景区管理混乱景区与企业合作,景区变成商业区;景区与地产挂钩,公园变别墅;不少地方存在以旅游为名,大量圈占土地搞房地产的现象。
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一些伪宗教、伪文化的旅游项目也乘机而入。
除烧香拜佛司空见惯外,抽签算命在不少景区也蔚然成风。
很多寺庙道观都会有人兜售炮竹香烛之类的,我印象最深最明显西安法,那些人简直是围着你的,有些人要硬是把香烛放进你的包里或者手臂和身体之间。
还有西安秦始皇陵其实那里的讲解导游在讲解和田玉,叫我们去买,我们游客不买还表示得很不高兴。
一些假和尚、假道士、假居士等江湖骗子纷纷涌入景区寺庙或道观周边,或明或暗地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借以骗取游客钱财,严重破坏了旅游景区的形象和声誉。
某些景区管理部门,对诸如此类坑害游客的行为,大多是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是相互勾结,从中牟利,毕竟景区也是图利益的;更有甚者,误以为这是增加旅游文化内涵之举,对其实施包庇鼓励政策,殊不知这是对旅游景区的辱没和玷污。
还有,例如西安城墙上出租的自行车电瓶车,有些湖泊出租的游艇,山上滑雪滑草个人觉得这些都是商业化,也是管理部完善,不尊重历史古迹,不保护生态资源的表现。
我也见过很多景点的门口,会有很多陌生人拿着相机很热情帮你拍照,到你出景点时,会自动帮你晒照片说卖给你,我见过很多这样的行为了,甚至是国外也见过,我去香港也买过100港币一张的。
其实这样更是侵犯了游客的肖像权。
这些种种管理不善的行为真的会让游客很反感的。
其实根据社会学原理,以上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是一种失范和越轨的行为,会带来很多的危害:(一)危及景区的生态环境社会学课本提到,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环境问题是最主要的挑战之一。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是旅游污染和资源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我住在景区山脚下,就感受到过多的商业店铺和商人进入景区,破坏了原生态环境;大量游人、车辆的涌入,产生了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大批游客涌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同时也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等,在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设施的损坏和旅游资源的退化,影响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吸引力。
就像我我上年7月份去的内蒙古草原已经该是去草原的最好季节了,但去到草原,正因为商业化的过度破话,弄到不能看到想象中的“风吹草底现牛羊”,一望无际青葱的草原不在了。
(二)背离了旅游景区的公共产品性质其社会环境效益要大于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是国有资源,以这些国有资源为基础而建成的旅游景区也同样属于国家,全民有共享的权利,所以旅游景区企业在经营管理的时候不应只考虑其经济效益,更应考虑到社会环境效益。
旅游景区在为旅游企业和当地政府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应该发挥它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当地和全国人民服务。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只会给人以用国有资源为自己牟利的嫌疑。
(三)破坏了景区及周边居民生活和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体验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旅游者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当地的原生态文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游客提供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以及所提供的食品、工业品、艺术品、交通、旅馆等所反映出的文化氛围、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都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旅游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如果旅游开发商和景区经营者为了一时之私利过度商业化景区,势必会破坏景区的本土文化,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
同时,过度商业化也会让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大受影响,这样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四)影响旅游景区形象,难以持久发展因为商业化的种种行为,会让游客很反感,下次就不会去那个地方,而且在舆论互动中会影响那个景区的评价,甚至是坏评,一传十,十传百的影响力可想而知了。
因为会缩短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同时会引起信任危机。
所以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在短期内或许能使企业获利或者获取暴利,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上讲不利于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盲目开发、乱用资源、破坏环境、不尊重当地的本土文化、缺少保护意识,这不是在发展旅游,而是在破坏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