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ppt

合集下载

歌德演示

歌德演示


3、从特殊到一般,“显出特征的整体” 1)、从特殊到一般 A、歌德:“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特殊, 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 分别。由第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 只作为一个例证或典范才有价值。但是第二种 程序才特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 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到一般。谁若生动地把握 住这特殊,谁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 不到,或只是事后才意识到。”


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古典的 近代的 纯朴的 感伤的 异教的 基督教的 英雄的 浪漫的 现实的 理想的 必然 自由 天命 愿望 “作为这些著作的伟大基础的是他生活的 真实和精悍,因此,来自他手下的一切东西, 都显得那么纯真和结实。”
3)、歌德寻求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某种程度 的结合 歌德: “古代诗篇中占着统治地位的是天命与完 成之间的不协调,近代诗篇中则是愿望与完成 之间的不协调”,“由于莎士比亚以一种极妙 的方式把古与今结合起来,他在这方面是独一 无二的。”
2)、歌德提倡古典主义,反对浪漫主义
歌德: “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把 ‘浪漫的’叫做‘病态的’。这样看,《尼伯 龙根之歌》就和荷马史诗一样是古典的,因为 这两部诗都是健康的,有生命力的。最近一些 作品之所以是浪漫的,并不是因为新,而是因 为病态、软弱;古代作品之所以是古典的,也 并不是因为古老,而是因为强壮、新鲜、愉快、 健康。如果我们按照这些品质来区分古典的和 浪漫的,就会知所适从了。”
2)、艺术既要从现实出发,服从自然, 又要超越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歌德: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 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 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 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 他使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 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艺术家在作品中要“显示出他本着自由精 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按照他的更高的目的 来处理自然。”

歌德与浮士德-PPT精品.ppt

歌德与浮士德-PPT精品.ppt

2021/1/2
歌德故居内. 2
歌德故居内. 3
2021/1/2
“狂飚突进”时期(1770-1775)
• 1770年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结识了 赫尔德尔,参加了“狂飚突进”运动。
• 狂飚突进运动是18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启 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1/2
• “启蒙”一词(Illumination)原义为“ 照亮”,引申到思想文化领域,即是理性 的开启、思想的解放和公民政治意识的觉 醒。
2021/1/2
---- 歌德:《威尼斯警句》
魏玛时期(1775-1785)
• 1775年来到魏玛公国,不久即被魏玛公爵 奥古斯图任命为枢密院顾问和首相。
• 主要兴趣由文学创作转向实际工作。 • “诗性人格”和“实践人格”的冲突使他
十分苦闷。一直向往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意 大利。 • 1786年装扮成画家,独自逃往意大利。
– 钻研古代艺术,接受了 当时具有影响的艺术史 家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 理论。
• “古典艺术杰作的一般特点 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 大。” 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2021/1/2
温克尔曼(1717-1768)
晚年创作(1786-1832)
• 与席勒合作十年(1786-1805),使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2所021/1未/2 有的繁荣时期,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晚年开始从事东方 文化(阿拉伯、波 斯和中国)研究, 写下《西东合集》。 预见到“世界文学” 时代的来临。完成 《浮士德》、《威 廉.迈斯特》、《诗 与真》等。
2021/1/2
《 浮 士 德 》
2021/1/2
浮士德题材来源
• 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 • 无名氏:《浮士德生平》

《哥特式建筑风格》ppt课件

《哥特式建筑风格》ppt课件

第一,在建筑上的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
1
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
构;
பைடு நூலகம்
2
第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
(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
3
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
格。
谢谢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特 点
演讲人
目录
01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
02
哥特式建筑包含的三重含义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
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它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是是以罗马 建筑作为基础,继承了文艺复兴建筑特点,哥特式建筑大都是用在像巴黎圣母院这样的 教堂建筑,在中世纪鼎盛时期和晚期在欧洲盛行,一直到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以其超 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
1、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标志性的细高塔尖、镶有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 玻璃的大窗户,这就是哥特式建筑最为直观的特点。 2、室内的装饰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内部装修重在装饰效果,其中豪华大气、 木质门框、经典壁画、白色室内装修最为突出皮质沙发、羊毛地毯节省了空间, 也极具时尚气息
哥特式建筑包含的三重含义

德国诗歌ppt

德国诗歌ppt

我们也祈祷吧,为那些朋友, 去年和前年死去的, 今年将会消失的。 说出来吧,像一群蜜蜂那样。
德国诗歌影响
德国诗歌和音乐
从12世纪开始,德意志地区 的“恋诗歌手”
德意志浪漫主义——德国艺术 歌曲创作源泉
歌德:《浮士德》——舒伯 特《纺车旁的格丽卿》, 席勒:《欢乐颂》——贝 多芬《第九交响曲》 《幻影》( Der Doppelganger) ——《天鹅 之歌》
德国诗歌与美学
“人,诗意地居住在这个 大地上。” Der Mensch dichterisch auf dieser Erde wohnt。
——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
德国诗歌德意志精神
• 浪漫精神 “万物一如”
谢谢观看
Deutsche Poesie 德国诗歌
德国诗歌发展史
8世纪后半叶
12世纪—13世纪 宫廷爱情诗 骑士史诗
17世纪—18世纪 巴洛克时期 抒情诗的复兴 代表人物:歌德
海涅
14世纪—16世纪 吟游诗歌 工匠歌曲
海因里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 17日
你好比一朵鲜花(Du bist wie eine Blume) 钱春绮 译
Du bist wie eine Blume, 你好比一朵鲜花,
S o h o l d u n d s c h ön u n d r e i n ; 温柔、纯洁而美丽; Ich schau’ dich an, und Wehmut 我一看到你,哀伤
《你好比一朵鲜花》
《罗曼采罗》
《星星们动也不动》
《乘着歌声的翅膀》
【揭秘德语】德语真的很硬很凶吗? 读海涅的抒情诗——也许这才是德语的样 子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https:///video/BV1V84y1F7fd?from=search&seid=1106 3803962760618052

歌德与《浮士德》.ppt

歌德与《浮士德》.ppt

维特之烦恼
• 维特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首先,维特是一个消极反抗者的形象,缺乏积极的行 动能力,感伤有余,激情不足。(性格)
“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 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知道 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 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
•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 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合 同,以灵魂换取生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
• 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 剧》(1588),描写为一个正面学者。
•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不 断进取的叛逆者。
2、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给歌 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
• 小说形式:第一人称的书信 体形式。
• 主人公:维特、绿蒂 • 维特的烦恼:爱情、事业和
社交的烦恼 →种种烦恼让维 特不满,他憧憬建立一个美 好和谐的社会,返回自然。 但他的理想在封建等级制度 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1774版(第一版)
歌德的文学地位
•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 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 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 社会生活。
• 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 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 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 的诗人。与荷马、但丁、 莎士比亚齐名。
(二)歌德的创作简介
• 1、创作历程:
• 歌德早期创作(1775年以前): • 前期作为狂飚运动主将的创作主要有两部重要的作品历

知与行、求知与生活的分裂:“一切理论都是
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 “唉!我还要在这监牢
• 其次,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扼杀了维特年轻的生命, 揭露了德国封建社会腐朽的等级偏见。——反映了18 世纪德国新兴市民阶级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中的痛苦和 烦恼。(时代和社会)

第五章第三节歌德

第五章第三节歌德

剧诗体,哲理诗体,讽刺诗体等。
象征:浮士德、海伦及其子—欧福良
⑴浮士德象征德国的浪漫文 艺,海伦象征古代的希腊精神 和美的理想,两者的结合意味 着欧洲浪漫文艺和古希腊文化 理想精神的结合。 ⑵欧福良是两种文化的产物, 他继承父亲的素质,全身充满 活力,有着热烈的追求和不喜 约束的本性。他还继承了母亲 的丽质,有着动人的外表。欧 福良生性早熟,喜与美丽的女 子调情。
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总 结,也是文艺复兴三百年来资产阶级精神发 展史的艺术总结
浮士德
大学生活 狂飚突进 十年从政 意大利之行 晚年见闻
中世纪
知识悲剧
文艺复兴
爱情悲剧
启蒙时代
魏玛古典主义
19世纪初历史发展
政治悲剧
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
梅 菲 斯 特 ( 魔 鬼 )
性格特征: 头脑冷静,目光敏锐

思考:少年维特为什么烦恼?




自我与社会的冲突而烦恼。有 才能和学识,有高傲的人格和 独立的见解,而现实却平庸俗 鄙。感伤的、病态的性格,消极 反抗—自杀。18世纪德国知识 青年“时代病”的一名重患者。 因爱情无望而烦恼。绿蒂宁严 守礼法而不愿追求爱情。 因事业受挫而烦恼。官场等级 森严。 烦恼是一个时代觉醒者和平庸 俗鄙社会的冲突。时代的悲剧。
两种文化结合的化身—欧福良
欧福良:“现在让我跳动,现在让我飞跃!直上九 重霄,我不能抑制激荡的心潮。” 海伦与浮士德:“看在父母份上,克制你那过强的 冲动,克制你那激烈的欲望!做一个循规蹈矩的 好儿郎,使大地增光。” 欧福良:“穿过丛林!飞奔狂林!容易得来的东西, 令我厌 弃;强力夺来的东西,才够使我喜欢。” 欧福良(抱一少女前来):“抱来个结实的女孩,满 足我霸占的享乐;使我欢喜,使我快活。贴着她 倔强的胸,吻着她抗拒的嘴,显示我的力量和意 志不错。” 欧福良:“你们可听见海上雷鸣?在那儿两军交战, 冲锋肉搏,不惜牺牲!我难道远远地旁观?不, 我甘愿去分忧共难!”(展双翅飞上天去,留下 一尾光)

哥德巴赫猜想 PPT课件

哥德巴赫猜想 PPT课件
为p1和p2,并且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 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
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 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 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 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 杨乐说,在这样一个世纪性、世界性的重大难题中,中国人能发挥三 成的作用是很大的贡献。
中国专家有望破解另一难题
• 丘成桐分析指出,剩余下的六大难题中,很多人攻关的黎曼假设还没 有看到破解的希望;引起很多著名数学家兴趣的霍奇猜想“进展不 大”;和流体有关的纳威厄-斯托克斯方程“离解决也相差很远”; P与NP问题“没什么进展”;杨-米尔理论“太难,几乎没人做”。
直到330 000 000的偶数都对,但欧拉等人也都无法证明! Hilbert 23个问题的第8个
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 但严格的数学证明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 比较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
• 丘成桐认为,和数论有关的波奇和斯温纳顿-戴雅猜想是最有希望破 解的一个。他透露,在这一领域,原本在国外取得一些进展的数论专 家田野教授,最近已经回国到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工作。“希望他能回 来带动一下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
二、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
• 费尔马大定理 (当整数n > 2时,关于x, y, z的不定方程 x^n + y^n = z^n. 无正整数解。 )

• 最终会由谁攻克 “1 + 1 ”这个难题呢?现在还没法预测。

歌德ppt课件[1]

歌德ppt课件[1]

【约翰· 沃尔夫冈· 歌德的生平】
约翰· 沃尔夫冈· 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一 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他的一生可大致划分为5个时期:
◆学习年代和狂飙突进时期(1765~1775)
抒情诗《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开创了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
◆魏玛前期(1775~1786) 和狂飙突进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然和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 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歌德的《漫游者夜歌》、《致月亮》等诗 歌以及《魔王》、《渔夫》等叙事谣曲均作于这一时期。 ◆意大利之行和法国大革命时期(1786~1793) 这期间他把《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散文稿改为诗体,完成了悲剧《埃格蒙特》。 ◆和席勒合作时期(1794~1805 ) 除两人合作创作的《讽刺短诗》及许多叙事谣曲外,歌德还写了许多重要的哲理诗和表 达文艺观点的诗,完成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叙事诗《赫尔曼和窦绿 苔》和《浮士德》第一部
高读 尚一 的本 人好 谈书 话, 歌。就 是 德 和 许 多 —
约翰· 沃尔夫冈· 歌德 (Johann Wolfgang Goethe 1749 -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 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 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 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 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 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 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 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 品。
浮士德的意义
《浮士德》:《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 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 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 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 变化为线索。作品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主人公的一 生经历了书斋生活的知识悲剧,和魔鬼靡非斯特订约后,在魔 鬼的引导下又经历了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 剧等阶段,从“小世界”到“大世界”,最后在改造自然的事 业中得到满足,在悟出人生真谛的瞬间死去。这是一位一心摆 脱狭隘环境、不断探索真理、追求崇高理想的巨人形象,他的 一生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300年文化发展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驻德公使李凤苞在他的《使德日记》中提到“德国 学士巨擘诗伯果次”,据钱钟书考定,这是中国文字里 第一次有关歌德的记述; 辜鸿铭在《张文襄幕府记闻》的《自强不息》一文 中介绍了“西哲俄特”(即歌德),并将浮士德生天时天 使们唱的诗“凡不断努力进取者,吾辈均能拯救之”与 中国古训“天行健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 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 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 类的命运和前途。 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是人性中 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而 出现的。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 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 定来实现的。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 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 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 犯错误,屡陷迷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完全堕落,完全 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这善与恶这两种思想正是在他 的意志与占据控制心灵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导致了他 的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苦抉择。
2.情节内容:
一幕序曲 两个赌赛 《浮士德》 知识悲剧
终生追求
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五场悲剧
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
序幕(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定了基调)
天主:你可认识浮士德? 梅菲斯特:“他想摘天上最美的星斗”; “他想寻地上最高的乐趣”; “远远近近满足不了那深处激动的心曲” (在梅菲斯特眼里,人是“蠢货”、“好高骛远”、“疯 癫”) 天主:“人只要努力,犯错误总归难免”; “一个善人即使在他的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 正确的道路”; “人的行动容易松弛,他很快就爱上那绝对的安 息”。 (因此我愿给他一个伙伴,刺激他,影响他,还得像魔鬼一
1、成书过程
作品取材于16世纪德国的民间传说 ,即一个炼 金术师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 老传说,反其意而用之。 英国戏剧家马洛写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历史》 当他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就萌生了写作《浮士 德》的计划。①1773-1775年间,他写就了 《浮士德片断》。②1797年他开始重写《浮士 德》③1806年,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一部; ④而第二部则在1832年完成。
• 可是官场社会庸俗、丑恶,普通的公务员“地位 欲最旺盛”,公使大人更是个爱行使长官意志的 笨伯,特别是森严的等级观念让维特无法忍受, 在一次晚会中,他因出身市民、地位低下,居然 被那些有门第的人当场赶了出来。于是维特辞去 秘书职务,回到绿蒂身边。二人往来频繁,自然 引起了阿尔伯特的不满,绿蒂也跳不出平庸生活 的圈子,宁肯服从礼俗而牺牲爱情,于是她婉言 劝阻维特。维特失去生活支柱,“周围一切都是 黑暗,没有希望、没有安慰、没有前途”,下定 决心自尽。最后一次他同夏绿蒂告别,二人读莪 相的抒情诗,读到动人处他们压抑许久的感情被 激发出来,两人抱头痛哭、拥抱狂吻,之后夏绿 蒂从迷狂中醒来,悔恨交加。维特怅然离去。第 二天,维特借阿尔伯特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终生追求—悲剧
1、知识悲剧:他作为学者,皓首穷经而一无所获; 2、爱情悲剧:化装成贵族对平民格雷琴追求,爱之 实则害之; 3、政治悲剧:追求功名利禄,却落得与皇帝的弄臣 为伍,而长久侍奉统治者决非他的志趣所在; 4、艺术的悲剧(美的悲剧):追求以古典美人海伦 为象征的理想美,结结果让海伦化为青烟而散; 5、事业悲剧:得以兑现的不是他为人类造福的雄心 壮志,而是向魔鬼抵押灵魂的契约。
舞会上结识绿蒂
• (点击视频)待剪辑 •
压抑的等级制度
维 特 在 冯 · C 伯 爵 家 庭 宴 会 上
•(点击视频)
为自己的日子在脸上留下伤口,因为没 有别的一切为我作证
《少年维特的烦恼》名句选读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1749—1832) 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 出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 也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和 思想家之一。同时,他还 是画家、自然科学家、物 理学家、美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并且他长年担 任过魏玛宫廷剧院的经理 。他多才多艺,是一位真 正的天才。
1. 爱情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2.事业的烦恼
3.社交的烦恼
《维特》“烦恼”的几种解读
作者自况说:认为维特是歌德本身的缩影, 歌德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创作了这个悲剧; 社会缩影说:认为维特的自杀跟当时的德 国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爱情说:对自然和美的追求是维特的至爱, 维特无法在公共的社会政治领域实现,就 希望在私人的爱情领域实现,当这两个领 域都无法实现,就只能自杀。
《维特》为什么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五四时期以“张扬自我,个性解放”为精神 特征,一切反对封建制度礼教,揭露封建制 度下人性的受压抑状况的作品都受到五四学 人的热烈欢迎。 歌德的主情主义、泛神思想、自我扩张精神 和维特式的忧郁与对爱情的狂热追求都契合 了五四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郁达夫的《沉沦》 丁玲的《沙菲女士的日记》
(二)魏玛古典主义时期(1775~1794)
完成了《哀格蒙特》(1788)、《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7)、 剧本《塔索》(1790) 《塔索》(1790):取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塔索的故 事。剧情主要在塔索和大臣安东尼奥之间展开。诗人天性直率、 热情多幻想。而安东尼奥老于世故,精明强干。在宫廷中,塔索 爱上了公主,为朝廷的等级偏见所不容。安东尼奥故意捉弄塔索, 几乎使他陷入疯狂,同时又故意对他表示好感。最后,由于现实 的种种教训,塔索不得不克制自己,最后和安东尼奥成了朋友。 一个敢于揭露宫廷腐败的反抗者诗人塔索变成了一个安于现状的 妥协者、庸人塔索。这个剧本反应了歌德在魏玛宫廷中的处境, 诗人与大臣的矛盾,所以他才会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 肉。”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1774年第一版《少年 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内容介绍
维特是一个受狂飙突进运动影响而觉醒的市民青 年,在才智方面高于周围社会,他爱读荷马史诗 和莱辛的作品,尤其擅长雕塑和绘画,这使他为 周围的人们所嫉妒。维特同封建文明格格不入, 经常沉浸在山谷、溪畔、森林、草地等大自然的 怀抱,非常喜欢率真的儿童和质朴无华的农民。 一次,他到一个小城处理母亲的遗产,在乡村舞 会上结识了绿蒂。维特对绿蒂的强烈爱情,也是 因为绿蒂身上体现了自然美、质朴、率真和宗法 古风。维特不是没有理性,他知道绿蒂已有了未 婚夫阿尔伯特,为了摆脱这种无望的爱情,也为 了在社会中有所作为,他离开绿蒂,到外地一个 公使馆中当秘书。
浮士德的尸体最后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们抬向了天国, 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获得了胜利,这就要归功于他 的乐观向善,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人格精神,是人 文主义,人道主义,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 的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小世界到社会,理 想的大世界,也是资产阶级的胜利。正如歌德所说的 “他不是让人固定在特性中,而是让人在内在的法则 中看到心灵生活的统一性,这种法则把这种统一性的 各个生活瞬间结合在一起,好似结合成它的存在的旋 律。”这让我们对付使得这个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摧 残桂冠的人物形象的内在性格和人性有力更深的认识 和体会。
浮士德在带领群众改造自然,兴建海边乐园的壮举 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也 领悟到了理想的人生:“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 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的热 爱自由,积极进取,努力创造,乐观向上的精神得 到了上帝的垂青,尽管曾经因为被引诱而犯错,但 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恶向善的人,怜悯并接纳他们。 而且他的一生的奋斗也证明了上帝的话,人在努力 时尽管难免迷误,但是会返归正道,由迷混不清进 入澄明之境。
维特形象的典型意义:
他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朦胧的革命要求及无力改变现状 的软弱性。维特是个有强烈反抗意识的觉醒青年。 他对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种种劣风陋习充满极度 的憎恨,同时用自己的言行强有力地谴责和批判了 贵族的傲慢、官场的腐败,及小市民的庸俗。他的 自杀并非只是由于失恋,更主要的是对社会及人生 的失望。他是以生命为代价,向罪恶的社会迸发出 强烈的不满情绪。这一形象充分体现或表达了当时 德国青年精神上受摧残、感情上受压抑,渴望摆脱 封建桎梏,但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消极的情绪。因 此“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恩格斯 语)。但另一方面,维特的自杀也放映了德国资~ 知识分子感情上的脆弱和行动上的无力。
3、《浮士德》的思想意义
首先,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 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 纪初三百年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 展历程做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 更重要的是,浮士德的所作所为探讨 了关于人的永恒的话题,即“人怎样活 着”。
《浮土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品,其主要的思 想价值即诗剧意义:(1)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 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 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 思想。(2)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 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诗 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 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3)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 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 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4)诗剧还表达了一 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 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 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歌 德 在 法 兰 克 福 的 故 居 , 成 为 人 们 瞻 仰 的 圣 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