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答案版)
第三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200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苏力
一个人,无论读多少年书,最终还是要步入社会。 那里,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那里,充满变数,机 遇与挑战并存;那里,重能力,凭实力,通常不会 也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在社会上跌打爬滚,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 品味,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只有自己知道,也只 有自己才能界定。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安分守己”,这是一 个师长对学子的苦心告诫,也是社会的客观要求。
拓展延伸
聆听了苏教授的谆谆告 诫,你收获最大的是哪一点? 作为职高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去 努力呢?
职高生应该怎么做
送给大家两句话: 坦然面对琐细而繁重的学习生活,把握现在; 在走进职场之前做好初步的规划,准确定位。
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
•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 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 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 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 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 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 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 因为我 不在乎 别人怎么说 我从来没有忘记我 对自己的承诺 对爱的执著 我知道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跟着希望在动
字词积累
未雨绸缪(chó u mó u )宪章(xià n )琐细(suǒ ) 安分守己(fè n )膨胀(pé ng zhà ng )谦逊(xù n)
识记生字、生词
• • • • • • • •
深闺(guī) 甭(běng) 诉讼(sòng) 膨(péng)胀(zhàng) 琐(suǒ)细 养在深闺人未识:比喻还未被发现的好的人或事物。 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合。 短视:眼光短浅。 琐细:细小而繁多的事情。 暗淡:(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 安分守己:规矩老实,守本分。
10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从容坦然地面对平凡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理想; 绝大多数人都必定是不那么成功的; 成功并不必定同幸福相联系。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要安分守 己的含义
第二部分:要安分守己。
⑴作者说的安分守己,并非让人不思进取,放弃追求。 ⑵是提醒学生在为理想而奋斗时,不仅要有对成功的渴望, 更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 ⑶要克服年轻人特有的浮躁和自傲,正确地界定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思考讨论
1.作为北大法学院院长,在自己的学生即将步入社会 之前作此致辞,你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吗? 2.对社会上曾存在的“脑体倒挂”现象,你如何看。
三、思考与讨论——纵观社会
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 在社会中的几个事例,结合 文章说说你的想法。
纵观社会一:
• 严永明,8岁上中学,13岁便以高分考进大学 ,17岁又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20岁肄业回家,现在21岁。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 中的"弱智"集于严永明一身,其仅有高中文化的 母亲李腊梅从中起了关键作用。在母亲常年管束 下,严永明已习惯于依赖母亲和书本,这最终让 他失去了在中科院继续深造的机会。
(4)成功并不必定同幸福相联系,所谓的不成功也未必等于不 幸福。因此,在你们离开校园之际,你们不仅要树立自己的雄心, 更必须界定自己的成功。 (首先说明成功与幸福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次,是告 戒广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实现理想、追求成 功的过程中,对成功的定位不要盲目,不要期望过高,要淡泊名 利,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幸福感受。这样才能从容坦然面对平凡而 琐细的生活。)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3)我要说,几乎──如果还不是全部的话──每一个雄心勃勃的 人都注定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理想。无论在世俗的眼光还是在自我评价 中,绝大多数人都必定是不那么成功的。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长和成熟是个人责任,需要自己努力和付出。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社会中适应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的事实。
2. 个人责任和自我驱动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3. 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的事实,以及个人责任和自我驱动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的事实,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个人责任和自我驱动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责任,讲解自我驱动的作用。
3. 分析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制约和影响。
4. 讨论应对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社会环境中适应和发展,提出应对策略。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行动计划,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作业与评价2. 评价:根据学生的文章内容,评价其对成长和责任的理解程度,以及行动计划的可行性。
六、教学拓展1. 邀请成功人士分享经验:邀请一位在社会中取得成功的人士来校分享其成长和成熟的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
2. 观看相关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一部关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纪录片,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七、教学实践1.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会环境中个人成长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评估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成长和责任方面的进步。
2.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成长。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演讲的语言特色。
2、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位叫严永明的人:(幻灯显示)他1983年生,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1991年10月,他8岁,跳级到重点中学;1996年9月,他13岁,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4月,他17岁,考取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连读;但是,2003年,他20岁时被学校取消硕、博士连读,被迫回家!。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1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电子教案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1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与成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联系实际,理解并阐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性地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职场观。
【教学重点】1.通过对重要句子的阐释,理解作者的观点。
2.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职场和职业正确的认识。
【教学方法】启发法、归纳法、讲练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布置预习(记录疑问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作为准职场人,你设计过自己的职场之路吗,那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相信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职场之路都有过一定的设想,有些同学甚至迫不及待地想离开学校投入职场为自己心中的未来打拼一番。
但是,还请大家不要太过着急,且让我们看看,北大的苏力教授对他即将进入社会走进职场的学生们是怎么说的吧。
二、检查预习,解决重点字词(一)《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1【教学目标】1、体味演讲的语言特色。
2、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位叫严永明的人:(幻灯显示)他1983年生,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1991年10月,他8岁,跳级到重点中学;1996年9月,他13岁,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4月,他17岁,考取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连读;但是,2003年,他20岁时被学校取消硕、博士连读,被迫回家!他为什么被取消硕士、博士连读?我们来看看他生活中的一些片段:1、大学时到老师家里去玩,也不管人家是否已休息,就“砰、砰”地敲门。
门开了,他一句话不说就朝老师的电脑房奔去。
最新第10课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答案版)资料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答案【预习案】一、基础梳理(字、词):1.单音易误读字迥(jiǒng )然不同闪烁( shuò ) 深闺( guī )膨( péng )胀蜕( tuì )变2.多音易误读字①识认识( shí ) 博闻强识( zhì )②差差( chā )别出差( chāi ) 参差( cī )二、整体感受文本: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
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对即将离校的学生提出了两点忠告:一是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二是要“安分守己”。
指出眼高手低,不切实际,是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很容易犯的错误。
2.主体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3—8段):提出第一句忠告:“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第二部分(第9—13段):提出第二句忠告:“要安分守己。
”三、我的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界定自己的成功?【探究案】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探究一:成语“安分守己”的原意是什么?作者赋予它什么新含义?成语“安分守己”的原意是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作者要求学生“安分守已”,其用意是说在将来的事业中如果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时,要坦然面对平凡;如果取得的成就得不到世人的肯定时,要正确地看待。
既不要被世俗的错误观念所左右,也不要经不起诱惑而改变自己正确的信念。
他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看待事业上的困难和挫折,人生旅途上的误解、失意等。
探究二:成语“楚材晋用”出自何处?如何解释?作者将“楚材晋用”改为“楚材晋不用”意在说明什么道理?“楚材晋用”出自《左传》“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可解释为:楚国的人才被晋国使用。
比喻本国的人才被别国使用。
作者将“楚材晋用”改为“楚材晋不用”意在说明如果学生将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就不会被社会所接受并使用,从而达到作者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目的。
合作探究三:阅读课文2~7段,完成1—5题。
第10课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答案版)教案资料

第10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答案版)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答案【预习案】一、基础梳理(字、词):1.单音易误读字迥(jiǒng )然不同闪烁( shuò ) 深闺( guī )膨( péng )胀蜕( tuì )变2.多音易误读字①识认识( shí ) 博闻强识( zhì )②差差( chā )别出差( chāi ) 参差( cī )二、整体感受文本: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
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对即将离校的学生提出了两点忠告:一是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二是要“安分守己”。
指出眼高手低,不切实际,是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很容易犯的错误。
2.主体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3—8段):提出第一句忠告:“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第二部分(第9—13段):提出第二句忠告:“要安分守己。
”三、我的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界定自己的成功?【探究案】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探究一:成语“安分守己”的原意是什么?作者赋予它什么新含义?成语“安分守己”的原意是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作者要求学生“安分守已”,其用意是说在将来的事业中如果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时,要坦然面对平凡;如果取得的成就得不到世人的肯定时,要正确地看待。
既不要被世俗的错误观念所左右,也不要经不起诱惑而改变自己正确的信念。
他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看待事业上的困难和挫折,人生旅途上的误解、失意等。
探究二:成语“楚材晋用”出自何处?如何解释?作者将“楚材晋用”改为“楚材晋不用”意在说明什么道理?“楚材晋用”出自《左传》“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可解释为:楚国的人才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被晋国使用。
比喻本国的人才被别国使用。
作者将“楚材晋用”改为“楚材晋不用”意在说明如果学生将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就不会被社会所接受并使用,从而达到作者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目的。
10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教案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疏通字词,介绍作者,讲析课文内容,体味演讲稿四要素;2.了解讲道理、摆事实、引用、例证等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析、答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介绍•苏力(朱苏力),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于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
后再度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
其后,他赴美留学。
1992年归国,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
三、介绍相关知识(一)什么是演讲演讲就是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
(二)演讲的要素①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视角是演讲的灵魂,好的视角会带来好的观点,演讲的技巧再高,没有好的观点和思想深度都只会显得苍白。
而好的切入点能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听众的兴趣,令听众很容易进入演讲者设计的语境。
②适当的激情一是要调动自己的情绪,更好地爆发出感染力;二是要带动听众的情绪,使听众主动进入与演讲者的同向思维,从而达到演讲的效果。
但是激情要运用得当,必须与演讲的内容适配,过度的激情反而起到负面效果。
(三)演示的技巧①肢体语言。
手势:以自然为佳,最好就是日常的习惯性手势,在此基础上,可进行适当的修饰和设计,改掉一些不良的手势习惯。
手势宁少不多,不要让人感到生硬。
指向听众或自己时不要用手指,而要用手掌。
常用手势:双手或单手有力地指向对方或自己;用力握拳;曲起手指敲击桌面以加强语气;用力挥一下手;自然连续地转动手腕;双手平摊、耸肩;用手指表达数字;伸大拇指表示极度肯定和赞赏;摆V字造型表达胜利的信心或快乐;轻摆手指表示否定或轻蔑;用手指轻敲太阳穴表示思考;等等。
站姿:挺直、舒展、自然,不要左右摇摆。
在想向听众表达一种传递信息欲望时,应适度前倾;在表达一种神圣感或渲染某种深远的情绪,希望将听众共同带往一种情绪境地时,可采用微仰头、仰望苍穹等姿态,(如共同哀悼、共同展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答案
【预习案】
一、基础梳理(字、词):
1.单音易误读字
迥(jiǒng )然不同闪烁( shuò ) 深闺( guī )
膨( péng )胀蜕( tuì )变
2.多音易误读字
①识认识( shí ) 博闻强识( zhì )
②差差( chā )别出差( chāi ) 参差( cī )
二、整体感受文本: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
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对即将离校的学生提出了两点忠告:一是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二是要“安分守己”。
指出眼高手低,不切实际,是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很容易犯的错误。
2.主体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3—8段):提出第一句忠告:“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
第二部分(第9—13段):提出第二句忠告:“要安分守己。
”
三、我的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界定自己的成功?
【探究案】
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探究一:成语“安分守己”的原意是什么?作者赋予它什么新含义?
成语“安分守己”的原意是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作者要求学生“安分守已”,其用意是说在将来的事业中如果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时,要坦然面对平凡;如果取得的成就得不到世人的肯定时,要正确地看待。
既不要被世俗的错误观念所左右,也不要经不起诱惑而改变自己正确的信念。
他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看待事业上的困难和挫折,人生旅途上的误解、失意等。
探究二:成语“楚材晋用”出自何处?如何解释?作者将“楚材晋用”改为“楚材晋不用”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楚材晋用”出自《左传》“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可解释为:楚国的人才被晋国使用。
比喻本国的人才被别国使用。
作者将“楚材晋用”改为“楚材晋不用”意在说明如果学生将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就会与社会格格不
入,就不会被社会所接受并使用,从而达到作者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目的。
合作探究三:阅读课文2~7段,完成1—5题。
1.选段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样的听众提出忠告的?
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说给马上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的。
2.作者认为社会和学校有哪些不一样?
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接纳方式不一样;生活内容不一样。
3.第③段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4.这是一篇演讲稿,结合演讲语言要求,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活用了典故”楚材晋用”;引用著名诗句,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
5.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何种修辞方法?请你用这种方法写一句话。
比喻。
大地像被烤熟了一样,一阵阵热浪席卷而来。
二、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成功并不必定同幸福相联系,所谓的不成功也未必等于不幸福”。
这句话是从事业的角度谈幸福观。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事业与幸福的关系,认识到事业的成就与幸福并不成正比,只有正视现实,直面挫折,才能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幸福感受,充分地享受生活。
【训练案】
一.基础巩固——把简单的做好就叫不简单!
完成《学练同步》上基础巩固题。
二、课外语段阅读:
欣赏美文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
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
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3.“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
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
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4.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
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三、我的收获:
成功源于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