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基础知识汇编

合集下载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就来对逻辑推理的常见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直接判断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花不是白色的”等。

1、直言命题的种类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P)、单称肯定命题(某个 S 是 P)、单称否定命题(某个 S 不是 P)。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

这两对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所有 S 都不是P”。

两个“所有”至少一假。

(3)下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

两个“有的”至少一真。

(4)从属关系: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1、逻辑形式:A 且 B2、真假判定:A、B 都为真时,“A 且B”为真;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假,“A 且B”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A 或 B。

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真,“A 或B”就为真;A、B 都为假时,“A 或B”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要么 A,要么 B。

A、B 中只有一个为真时,“要么 A,要么B”为真;A、B 都为真或都为假时,“要么 A,要么B”为假。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反映条件关系的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如果 A,那么 B(A→B)。

A 为真且 B 为假时,“A→B”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只有 A,才 B(B→A)。

A 为假且 B 为真时,“B→A”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基础知识

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基础知识

能让你一天就看懂的逻辑推理基础知识本帖中我讲的逻辑基础是必然性推理,(可能性推理,比如最加强,最削弱等等问题,比较复杂,这帖子里就先不讲了……)不过兔子个人认为必然性推理是逻辑里面最简单最好掌握的,所以拿出来分享*^_^* 在行测中一道逻辑分值肯定大于0.7,一般在0.8~0.9之间,省考题少的话有可能一道一分,如果你逻辑强,速度快,是非常合算的。

补充一点,兔子很啰嗦,废话可能有点多,讲得很细,觉得浅了点的大人们可以直接从Part4开始看不过Part1必看!逻辑的东西真的不多,现在给个目录Part1啥是逻辑Part2关键词(基础的基础)Part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逆否命题Part4推理规则Part5矛盾关系Part6 反对关系Part1啥是逻辑请问我们讲的是什么题?逻辑推理题!OK,既然是逻辑推理,那么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题目中说对的都是对的,题目中说错的就是错的,题目中没说的我们都不知道!千万不能用言语理解的思维来做逻辑推理,否则吃亏吃大了,一方面影响做题,另一方面很容易掉进出题人挖的陷阱里去,第三就是,会浪费时间。

讲一个超级变态的例子来加深大家的印象:这是一道逻辑推理题例1.有一群人,里面有15个非男人,有16个非女人,男女一共25人,问,男人有几人,女人有几人?笑了吧笑了吧?按常识,非男人,不就是女人嘛!可是一加,就不对了吧?为什么?因为这是逻辑推理!题目没说非男人就是女人吧?没说,那你就不能凭自己常识来做题!那怎么解?非男人+男人=总数1。

15+男=总非女人+女人=总数2。

16+女=总3。

男人+女人=251。

+2。

=4。

4。

15+16+男+女=2总于是15+16+(男+女)=2总总=(15+16+25)/2可求总数=28人,男人=28-15=13 女人=28-16=12那剩下来的那三个是什么人?你不要管!题目没说,就当做不知道!这才是逻辑的思维,题目的不容置疑性!Part2关键词(基础的基础)什么叫关键词?关键词就是你在题目里看到它们的时候要印在脑子里的词!先讲逻辑语言中的关键词。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题型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掌握其核心知识点对于提高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归纳一下常见的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的核心知识点。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判断中的基础题型,其核心在于准确理解和翻译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并运用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1、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常见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只要……就……”等,翻译为“前推后”;必要条件常见的关联词有“只有……才……”“……才……”等,翻译为“后推前”。

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湿”,翻译为“天下雨→地湿”;“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翻译为“好成绩→努力学习”。

2、推理规则(1)肯前必肯后:如果肯定了前提,必然肯定结论。

(2)否后必否前:否定了结论,必然否定前提。

(3)肯后否前无必然结论:肯定结论和否定前提都无法得出必然的结果。

二、集合推理集合推理主要涉及集合之间的关系,需要理解“所有”“有的”等词汇的含义。

1、“所有”和“有的”“所有”表示全部;“有的”包括“某个”“部分”和“全部”三种情况。

2、集合推理的四个基本公式(1)所有 S 都是 P ⇒某个 S 是 P ⇒有的 S 是 P(2)所有 S 都不是 P ⇒某个 S 不是 P ⇒有的 S 不是 P(3)有的 S 是 P ⇔有的 P 是 S(4)有的 S 不是 P ⇔有的非 P 是 S三、真假推理真假推理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若干论断,以及真假限定,找出论断之间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从而确定真假情况,得出结论。

1、矛盾关系(1)“A”与“¬A”(2)“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3)“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2、反对关系(1)“两个所有,必有一假”(2)“两个有的,必有一真”四、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题通常给出一组对象和相关信息,需要通过分析和推理来确定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1、排除法根据题干中的条件,逐一排除不符合的选项。

公务员判断推理的题目及答案

公务员判断推理的题目及答案

公务员判断推理的题目及答案### 题目一:逻辑推理题目描述:某公司有四位员工:A、B、C和D,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部门工作: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和研发部。

已知以下信息:1. A不在市场部工作。

2. B不在财务部工作。

3. 如果A不在研发部工作,那么C在市场部工作。

4. 如果B在人事部工作,那么D不在研发部工作。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A、B、C和D分别在哪个部门工作。

答案:根据条件1,A不在市场部工作。

根据条件2,B不在财务部工作。

根据条件3,如果A不在研发部,C在市场部工作。

由于没有直接信息表明A是否在研发部,我们不能直接确定C的部门。

但根据条件4,如果B在人事部,D不在研发部。

由于B不在财务部,B可能在人事部或研发部。

如果B在研发部,那么D不在研发部,这意味着D在市场部或财务部。

但根据条件1,A不在市场部,所以D不可能在市场部,D必须在财务部。

这样,B在研发部,C在市场部,A在人事部。

### 题目二:类比推理题目描述:如果“苹果”对于“水果”相当于“汽车”对于什么?答案:“苹果”是“水果”的一种,同样,“汽车”是“交通工具”的一种。

### 题目三:图形推理题目描述:观察下列图形序列,找出下一个图形。

```图形A: ○图形B: □图形C: ○○图形D: □□图形E: ○○○图形F: ?```答案:根据序列,每个图形都是由前一个图形的形状重复一次。

因此,图形F 应该是由两个方块组成的:□□。

### 题目四:数字推理题目描述:下列数字序列遵循某种规律,请找出下一个数字。

2, 5, 9, 14, ?答案:这个序列中,每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多3, 4, 5, 6... 依次增加1。

所以下一个数字是14 + 7 = 21。

### 题目五:言语理解题目描述:阅读以下句子,并判断其正确性:“如果今天是星期五,那么明天是星期六。

”答案:正确。

根据星期的顺序,如果今天是星期五,那么明天确实是星期六。

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大全

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大全

第二节演绎推理1.推理及其分类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另外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推理都必须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一般来说,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称为前提,所推导出的新的判断则称为结论。

推理大体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只有一个前提的推理叫直接推理。

例如:有的高三学生是共产党员,所以有的共产党员是高三学生。

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的推理就是间接推理。

例如:贪赃枉法的人必会受到惩罚,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今天你们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

类比推理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供假设,启发人们思考问题,找出规律或事物本质等。

因为类比推理的结论是一种或然性的判断,它的可*性及可*程度一般决定于两个类比对象共有性质之间的联系程度。

一般说,类比现象的相同性质越多,则结论的可*程度越大。

并且,以类比对象的本质属性而不是一些表面现象为根据进行类比,其结论的可*性越大。

例如: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这种通过表面到实质的假设,最终得以证明正是类比推理的特点。

三段论(1)所谓三段论是推理中最普通的一种形式。

它由三个简单判断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

例如:不法分子都害怕法律的制裁(大前提);杀人犯是不法分子(小前提);所以杀人犯害怕法律的制裁(结论)。

(2)三段论的推理一般有三个特点:①有三个判断;②每个判断都有两个概念,整个推理共有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出现两次;③在前提中都有一个概念起媒介的作用。

拟、分析、动态等等各种超强的功能,性价比超高,是绝不可缺的一款必备工具,结合上速读的能力,如虎添翼,让整个备考过程效率倍增。

到我推荐的这里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目(也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3)我们在运用三段论时,还要遵守三个原则:①一个三段论必须(也只能)有三个概念,特别是中项必须是同一概念,否则就会产生错误(通常把这种错误说为“偷换概念”)。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真题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真题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真题知识点归纳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部分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些常见的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真题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最基本的命题形式,它直接表达了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判断。

例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学生是优秀的”等。

在直言命题中,我们要掌握对当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和从属关系。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够快速判断命题的真假。

矛盾关系是最为重要的,比如“所有都是”和“有的不是”,“所有都不是”和“有的是”。

这两对矛盾关系在解题中经常被用到。

二、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联言命题表示几个命题同时成立,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选言命题则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表示至少一个成立,比如“或者是 A,或者是B”。

不相容选言命题表示只有一个成立,比如“要么是 A,要么是B”。

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这两种选言命题,并根据题目条件进行推理。

三、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常见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其推理规则是“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不一定”。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常见的关联词有“只有……才……”,其推理规则是“肯后必肯前,否前必否后,肯前否后不一定”。

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则表示条件和结果之间是等价的关系。

四、朴素逻辑朴素逻辑是没有明显的逻辑关联词,需要通过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来进行推理的题型。

在解决朴素逻辑问题时,可以采用代入排除法、列表法、假设法等方法。

代入排除法适用于选项信息比较充分的题目,通过将选项代入题干来验证是否符合条件。

列表法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整理出题目中的信息,便于分析和推理。

假设法适用于情况比较复杂,无法直接得出结论的题目,通过假设某种情况成立来进行推理。

五、削弱和加强论证削弱论证就是找出能够使论点不成立或者可能性降低的选项,加强论证则是找出能够使论点成立或者可能性增加的选项。

公务员行测逻辑思维知识点与题型解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思维知识点与题型解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思维知识点与题型解析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思维部分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需要考生具备清晰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多种知识点和题型,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逻辑思维中的基础概念。

它是对事物情况直接做出断定的命题,比如“所有的公务员都要遵守纪律”“有的学生是优秀的”等。

直言命题有四个基本类型: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 P)。

在解题时,我们要注意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和从属关系。

例如,“所有的公务员都要遵守纪律”和“有的公务员不要遵守纪律”就是矛盾关系。

二、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用“且”来连接,比如“小王既聪明又勤奋”。

选言命题则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用“或者”连接,只要其中一个成立整个命题就成立;不相容选言命题用“要么……要么……”连接,只能有一个成立。

在解题中,要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准确判断是哪种选言命题,并运用相应的推理规则。

三、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行测逻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包括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 p,那么 q)、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 p,才 q)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 当且仅当 q)。

对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未必否后,肯后未必肯前”;对于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否前必否后,肯后必肯前,肯前未必肯后,否后未必否前”。

我们在解题时,要善于将题目中的表述转化为假言命题的形式,然后运用推理规则进行判断。

四、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比如“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铁能导电”。

在三段论中,要注意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以及“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等规则。

公务员逻辑考试题库及答案

公务员逻辑考试题库及答案

公务员逻辑考试题库及答案【题目一】题目描述:某公司有A、B、C、D四位员工,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分别是市场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研发部。

已知条件如下:1. A不是来自市场部。

2. B和C来自同一个部门。

3. D来自人力资源部。

问题:请根据以上条件,判断A、B、C、D分别来自哪个部门。

【答案】根据条件3,D来自人力资源部。

由于B和C来自同一个部门,且A不是市场部,我们可以推断A来自财务部,因为市场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研发部四个部门中,人力资源部已被D占据,市场部不能是A 的部门。

剩下的两个部门是市场部和研发部,由于B和C来自同一个部门,他们只能来自市场部或研发部。

由于A已经占据了财务部,B和C不能来自财务部,因此B和C来自市场部,剩下的研发部就是A的部门。

【题目二】题目描述:有五个人,他们分别持有不同颜色的帽子,颜色为红、蓝、绿、黄、紫。

他们站成一排,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帽子颜色。

已知条件如下:1. 至少有两个人戴同色的帽子。

2.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帽子的颜色。

3. 如果有人能确定自己帽子的颜色,他就会说出来。

问题:如果第一个人没有说话,第二个人也没有说话,那么第三个人能确定自己帽子的颜色吗?【答案】根据条件1,至少有两个人戴同色的帽子。

如果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没有说话,这意味着他们看到的前面的人(如果有的话)的帽子颜色都不是自己的颜色,因此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帽子颜色。

由于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没有说话,第三个人看到的前两个人的帽子颜色也都不是自己的颜色。

但是,如果第三个人看到的是两种颜色,他就能确定自己的帽子颜色,因为他知道至少有两个人戴同色的帽子。

如果第三个人看到的是三种颜色,他就无法确定自己的帽子颜色。

所以,如果第三个人能确定自己的帽子颜色,他看到的前两个人的帽子颜色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颜色。

【题目三】题目描述:在一个逻辑推理游戏中,有三种不同的动物:狮子、老虎和熊。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食物:肉、鱼和水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让你一天就看懂的逻辑推理基础知识本帖中我讲的逻辑基础是必然性推理,(可能性推理,比如最加强,最削弱等等问题,比较复杂,这帖子里就先不讲了……)不过兔子个人认为必然性推理是逻辑里面最简单最好掌握的,所以拿出来分享*^_^* 在行测中一道逻辑分值肯定大于0.7,一般在0.8~0.9之间,省考题少的话有可能一道一分,如果你逻辑强,速度快,是非常合算的。

补充一点,兔子很啰嗦,废话可能有点多,讲得很细,觉得浅了点的大人们可以直接从Part4开始看不过Part1必看!逻辑的东西真的不多,现在给个目录Part1啥是逻辑Part2关键词(基础的基础)Part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逆否命题Part4推理规则Part5矛盾关系Part6 反对关系Part1啥是逻辑请问我们讲的是什么题?逻辑推理题!OK,既然是逻辑推理,那么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题目中说对的都是对的,题目中说错的就是错的,题目中没说的我们都不知道!千万不能用言语理解的思维来做逻辑推理,否则吃亏吃大了,一方面影响做题,另一方面很容易掉进出题人挖的陷阱里去,第三就是,会浪费时间。

笑了吧笑了吧?按常识,非男人,不就是女人嘛!可是一加,就不对了吧?为什么?因为这是逻辑推理!题目没说非男人就是女人吧?没说,那你就不能凭自己常识来做题!那怎么解?非男人+男人=总数1。

15+男=总非女人+女人=总数2。

16+女=总3。

男人+女人=251。

+2。

=4。

4。

15+16+男+女=2总于是15+16+(男+女)=2总总=(15+16+25)/2可求总数=28人,男人=28-15=13 女人=28-16=12那剩下来的那三个是什么人?你不要管!题目没说,就当做不知道!这才是逻辑的思维,题目的不容置疑性!Part2关键词(基础的基础)什么叫关键词?关键词就是你在题目里看到它们的时候要印在脑子里的词!先讲逻辑语言中的关键词。

表示范畴的词:所有(任何)、有些表示可能性的关键词:必然、可能表示选择性的关键词:或、且单独看这些词,好简单哦,可是如果把它们联系起来变成一道长长的题目头就大了现在我们来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先说范畴吧,所有(任何)和有些所有大家都没什么异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3. 有些A是B 等价于有些B是A4. 有些A非B 不能推出有些B非A关于所有和有些的关系,我们用文氏图来说明比较让人好懂(怕看了会晕的话,就跳过吧……)集合A和集合B的相互关系1.A和B相异(所有A非B,所有B非A)2.A和B相交(有些A是B,有些B是A)3.A真包含于B 例,福建人(A)真包含于中国人(B)(所有A是B,有些A是B,有些B是A)4.A真包含B 例,中国人(A)真包含福建人(B)(有些A是B,所有B是A,有些B是A)5.A和B全同A和B范围完全一样(所有A是B,所有B是A,有些A是B,有些B是A)晕掉要注意的是肯定的前提只能推出肯定的结果,否定的前提只能推出否定的结果!千万不能想当然自以为是,再强调一次!比如,我说,所有看这帖子的人都笑了,就可以说,有些看这帖子的人笑了如果我说,有些看这帖子的人没笑,就不能说,所有看这帖子的人没笑,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不多说然后要注意的地方来了如果我说,有些看这帖子的人笑了,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很多人想都没想就得出“有些看这帖子的人没笑”这个结论,是不是?在逻辑题里,这是错误的,推不出!在逻辑语言里的有些,有三种含义,举例说明我说有些看这帖子的人笑了,具体情况可以有以下几种:1.只有一个人笑了2.有两个人笑了3.有九个人笑了以上都是符合“有些”的含义的情况那么现在我说,有些看这帖子的人笑了,你还能笃定地说“有些看这帖子的人没笑”吗?很多人觉得我讲这些简直就是废话,但栽在这废话上的人还真不少,等会我再找个例子给你表示可能性的关键词:必然、可能这两个词单讲都没什么意思,但是一旦它们和所有跟有些连在一起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让人头大A.有的天气预报不必然不是准确无误的B.有的天气预报必然不是准确无误的C.有的天气预报不可能不是准确无误的D.所有的天气预报必然是准确无误的以下几个等价式子开始看着会有点吐血……“不可能所有是”等价于“必然有些不是”“可能有些是”等价于“不必然所有不是”“不必然所有是”等价于“可能有些不是”看出点道道没有?我这里就不列出所有的排列组合情况了这就是必然和可能的转换解题的钥匙所在1.必然/可能加上否定词后用另一个替换2.所有/有些直接替换3.肯定的变成否定,否定的变成肯定所有这类逻辑题都是这样扰乱考生视线的,明白转换关系以后就可以英勇地扫掉一大片类似的题目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圈出这三个关键词!然后一一对比,得出答案,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三个然后我们代入题目里去吧……题面:所有的天气预报不可能都是准确无误的等价于有些天气预报必然不是准确无误的A.有的天气预报不必然不是准确无误的等价于所有的天气预报可能是准确无误的C.有的天气预报不可能不是准确无误的等价于所有的天气预报必然是准确无误的D.所有的天气预报必然是准确无误的等价于有的天气预报不可能不是准确无误的累……这题的所有分解都在这里了,会了这题应该这一类题都会了吧……不过还是要做其他题巩固巩固才能提升我们的速度哦~速度快才是王道嘛!*^_^*表示选择性的关键词:或、且这个高中数学大家就学过了,简单点带过吧,讲或和且,主要讲的是判断真假性要使命题(A且B)为真,那么要求A和B均为真要使命题(A且B)为假,那么只要A和B中有一个为假即可要使命题(A或B)为真,那么只要A和B中有一个为真即可要使命题(A或B)为假,那么要求A和B均为假这里我们要补充一点的是“A或B”因为“或”这个词所带来的关系它包括了两种大的情况一是A和B相容(至少其一)A或者B二是A和B不相容(必居其一)要么是A,要么是B;不是A,就是B怎么理解这两句话,怎么区分这两种情况,我们用关联词区分(我在重新看这部分的时候觉得还是有必要说明的,除了关联词之外,千万要再三确认到底是什么情况)比如:有一天晚上,有家小店被小偷光顾了,街只上只发现甲和乙两个人鬼鬼祟祟的,于是警察就把这两位请去谈话了。

这时候,小偷就是甲乙两个人中至少其一,既可能是他们一起偷的,也可能警察调用了小店里的监控录像,发现只拍到一个人跑进来偷了东西又逃走了,这时候,小偷就是甲乙两个人中必居其一,如是是甲,就不是乙,如果是乙,就不是甲。

这时候,警察就会说:“你们两Part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逆否命题先介绍一个符号推出符号=>(这个东西念“推出”,做逻辑题肯定要用到的东西,废话一句……)在这个符号左边的东西称为前件,右边的东西称为后件A=>B 这是一切逻辑关系的基础逻辑符号=>是不能逆推的我们说,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这都没什么关键的地方是一句文字表达的话,你怎么抽象出这样一个式子和关系表示充分条件的关联词“如果A那么B”“如果A就B”“只要A就B”“若A则B”“一A就B”看到这些关联词,说明句子表示的是充分条件关系(即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前件推后件A=>B 表示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有A才B”看到这些关联词,说明句子表示的是必要条件关系(即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后件推前件B=>A判断条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这很重要。

因为逻辑符号=>是不能逆推的,你的判断就关系到这个式子的写法正确与否。

接下来是逆否命题,在这里我们说两点,1.原命题和逆否命题同真假2. A=>B的逆否命题是非B=>非A表示特殊关系的关联词.“除非A否则B”记一下就好,有个非字,所以是非A=>B不理解就记下来逆否命题的使用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因为这个往往可以让我们发觉出题目中给的隐藏条件。

举例说明首先用一句名人名言来解释一下。

别看这题简单,以上几个知识点都有了例4.毛爷爷说过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人不犯我是我不犯人的充要条件B.人不犯我仅是我不犯人的充分条件C.人不犯我仅是我不犯人的必要条件D.当且仅当人不犯我,我就不犯人呵呵,只看这句话没什么,当是如果拿来分析,用言语理解来想问题的童鞋们估计很容易就晕掉,那怎么从题面中抽象中逻辑语句来呢?首先把文字转化为字母人犯我=A;我犯人=B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非A=>非B 等价于B=>A人若犯我,我必犯人A=>B 等价于非B=>非A整理一下我们获得的信息有1. 非A=>非B2. B=>A3. A=>B4. 非B=>非A我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看起来像是废话的东西?为什么顺序是1234不是1423?因为要再强调一次,逻辑符号=>是不能逆推的!2是由1得出的同真假命题,同理,4是由3得出的同真假命题最后综合1和4,2和3你才能得出以下结论5. A=>B ,B=>A 于是A<=>B 符号<=>,就是我们前面常说的“等价于”,可以逆推6. 非A=>非B,非B=>非A由5我们知道A是B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另外,“等价于”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当且仅当”由6我们知道非A是非B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于是本题选AD很多人觉得唉呀,这有什么,太小儿科了,那么~再来一道真题实战演练例5.如果联盟决定在所有入境口岸对从W国的进口产品实行100%的检测(如果a),那么W国的食品将经常出现违规(那么b);如果W国的食品经常出现违规(如果b),那么联盟将提醒各成员国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c);如果联盟提醒各成员国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c),那么联盟的民众将反应强烈(那么d);如果联盟民众反应强烈(如果d),那么联盟将决定在所有入境口岸对从W国的进口产品实行100%检测(那么a),如果联盟决定在所有的入境口对岸对从W国的进口产品实行100%的检测(如果a),那么联盟的民众不会反应强烈(那么非d)。

由此可见AA.联盟不会提醒各成员国采取相应的措施B.W国的食品将经常出现违规C.联盟的民众将反应强烈D.联盟将决定在所有入境口岸对从W国的进口产品实行100%的检测对于循环论证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像我上面写的那样,把长长的条件全都用字母代替,然后转化为直接的字母逻辑题来判断,就会变成简单很多经过简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为真:1.a=>b (等价于非b=>非a)2.b=>c (等价于非c=>非b)3.c=>d(等价于非d=>非c)4.d=>a (等价于非a=>非d)5.a=>非d(等价于d=>非a 。

这个等价信息对解题没用)这题是循环论证,突破口就在第四条和第五条。

除了题中所给的这五条信息,我们还能得到转化的同步五条信息为真,即上述五条后面的括号里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