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合集下载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所谓“全球化”,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一体化趋势。

考虑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这一事实,本文倾向于后一种用法。

这种用法有助于说明“全球化”在当代的特点和问题所在。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它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作出审慎的选择和回答。

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概念今天的全球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

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第88、86、88-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最新】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最新】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从历史发展外在空间的特定视角表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原理和趋势,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用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

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突出强调了世界性的相互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意义,揭示了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对历史进程的加速作用,从而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来,人类历史有可能跳跃性发展的历史趋势。

这就为分析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动力、机制和最终的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实际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己联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所发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类的问题。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问题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理论思维,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代的全球化虽然在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价值观上呈现出新的特点,但在本质上,它依然没有超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域。

当代中国发展同样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它与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一样也面临着现代化与西方化的二难选择。

这种历史性选择的启示是我们既要向西方学习,又要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对二者的结合做与时俱进的理解。

关键词: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基本概念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国思想家赫德尔、康德、歌德、黑格尔等“世界历史”观点基础之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做了深入、科学的分析,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体现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较为系统地加以展开。

他以唯物史观为根源,在批判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和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的主要观点,并进一步探讨了学术界关于“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最后认为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世界历史;全球化一、“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观点1.“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的发展,分工又引起商品交换的扩大和民族、国家交往的频繁,进而打破了民族、地域的界限。

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了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联为一体,历史也就愈来愈成为“世界历史”。

2.“世界历史”又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标志着新的文明形态的创立。

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一切古老固定的关系和观念都被瓦解了,文化打破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所以,“世界历史”不仅仅指经济的世界化,还包括精神的世界化,它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

3.“世界历史”更主要的是人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的人,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

马克思认为,只有以生产力普遍发展为基础的普遍交往,才能使人们摆脱民族和地域局限,才能获得全球性的全面生产能力。

所以。

全球化的发展必定是人的发展过程。

4.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但是,要实现和完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因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生产力获得迅速而巨大的发展,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使人类真正摆脱自然和社会的束缚,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在保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使交往更加密切和普遍,使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

二、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全球化不等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

全球化视域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

全球化视域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

全球化视域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马克思是世界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迎来了新的研究和探讨。

全球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不仅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全新的视角,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广大学者及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互联的时代,全球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程度不断加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而作为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也在全球化的视域下迎来了新的发展。

全球化时代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认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全球化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完全契合当今的社会发展现实,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适用性。

全球化还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加速进行,这也给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化时代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历史交流和对话更加便捷,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合作和交流,这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全球化也使得各国的历史现象更加贴近和相互依存,这也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素材。

全球化时代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既提出了新的挑战,又提供了新的机遇。

只有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野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真正内涵,从而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球 化 理 论 , 预 见 到 了 今 天 的全 球 化 趋 势 ; 一 种 是 “ 立 论 ” 就 另 对 ,
认 为 当 今 全 球 化 理 论 是 资 本 主 义 思 想 意 识 , 球 化 是 以 资 本 主 全 义 为 主 导 的 , 球 化 理 论 是 发 达 资 本 主 义 国家 的 西 方 现 代 化 理 全21 0 2年 3月 【 政治 ・ 法律 】
从 马 克 思 世 界 历 史 理 论 看 全 球 化
宋彩 彩 柳 建枝 ,
( . 东 大 学 马克 思 主义 学 院 , 1山 山东 济 南 200 ; . 庆理 工 大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 庆 405 ) 5 10 2 重 重 00 4
“ 球 化 ” 个 概 念 最 早 是 由 T. 维 于 18 全 这 莱 95年 提 出 来 的 。 分工的精细化 、 往 的普遍 发展 反过来 促 进生 产力 的发 展 , 交 而 生 产 力 的 普 遍 发 展 和 与 此 相 关 的 世 界 交 往 的普 遍 发 展 , 共 产 是 主 义 存 在 的 前 提 和 基 础 , 此 , 生 产 力 、 工 和 交 往 充 分 发 展 因 在 分 的 作 用 下 , 球 化 的实 质 是 共 产 主 义 。 全 球 化 为 什 么 会 导 致 共 全 产主义?马克思主 要从 如下 方面来 解答 这 一 问题 的: 一 , 第 世 界 历 史 给 共 产 主 义 创 造 了物 质 基 础 。这 就 是 伴 随 世 界 贸 易 和 世界市场而产 生 的 巨大 生产 力 发 展。“ …… 如 果 没 有 这 种 发 展 , 就 只会 有 贫 穷 、 端 贫 困 的 普 遍 化 ; 极 端 贫 困 的 情 况 那 极 而 下 , 须 重 新 开始 争 取 必 需 品 的 斗 争 , 部 陈 腐 污 浊 的 东 西 又 必 全 要 死 灰 复 燃 。 在 这 样 的条 件 下 , 然 无 法 产 生 共 产 主 义 。第 ” 当 二 , 界 历 史 增 强 了普 遍 交 往 的 发 展 , 共 产 主 义 的 形 成 创 造 世 为 了社 会 条 件 。这 种 普 遍 交 往 对 共 产 主 义 之 所 以 是 必 要 的 , 方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全球化的启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全球化的启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全球化的启示作者:张璇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1年第07期[摘要] 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世界历史理论实质上已经涉及到全球化问题,它向人们展示了全球化的前景。

在当今世界中,世界历史理论对于世界的发展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观察当代全球化,从而使我们合理的应对全球化。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全球化“世界历史”这个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的产物。

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1]可见,资本主义大工业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起点——资本主义(一)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2]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使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机器,空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进入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时代,创造了神话般的传奇力量。

试问过去哪一个时代蕴含着如此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可见,生产力的世界化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分工进一步扩大,使得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繁荣,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和扩大、日益普遍及深化,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动力。

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及其对当今全球化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及其对当今全球化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及其对当今全球化的启示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孕育于时代土壤之中。

15世纪,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和美洲相继建立了民族国家,从此,资本主义的战车奔跑于世界各地,在不公正、不平等的“血与火”的交往中,把亚洲和非洲的落后国家纳入了世界体系。

而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民族是它的‘器官’。

”[1]于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主客观条件都成熟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条件世界一体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能否洞察这种大势并科学的加以阐述,则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

可以说,世界历史理论的诞生是其主客观条件共同发展成熟的产物。

客观条件表现在: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力量;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世界市场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础;资产阶级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

当然,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探索也不能离开文明发展的大道,还有其思想来源。

在黑格尔之前,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还处于萌芽状态。

而黑格尔则将世界历史理论发展到最高峰,他运用自己的辩证方法,对世界历史作了总体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思想:(l)第一个自觉地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把握。

(2)既然作为“自由概念”的世界历史要扬弃偶然性,那么各民族不论现状如何,都必然要走上世界历史的共同道路。

(3)深刻地指出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

二、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在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中,他突破了以往历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民族地域性,深刻地洞察近代以来世界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他的哲学到处贯穿着一种宏观历史感,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前提。

而他在“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则从反面启发了善于思考的马克思,使之能够成功地绕过理论探索中的暗礁和旋涡,创立唯物史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全球化

的传统 社会 是 自给 自足 的相对 封闭 的社会 。在 此 阶 段 , 产力 水平 落后 , 品经 济 不 发 达 , 地 是农 业 生 商 土 经济 的主要 生产 资 料 , 们 的 大 部分 时 间是 与 土地 人
度地追 逐 剩余价 值 的要 求 , 而 限制 了资 本 原 始积 进 累和 资本 成长 与扩 展 的时候 , 本 就必 然 突 破 一 国 资
收 稿 日期 :2 0 0 9—0 9—0 9
进而 把原 无任何 关联 的分 散 于世界 各地 的人 们关联
在一起 。世界 市场 的形 成 与 发 展使 “ 这些 工 业 所 加 工 的已经 不是本 地 的原 料 , 是 来 自极 其 遥 远 的地 而 区 的原 料 ; 它们 的产 品不仅 供 本 国消 费 , 而且 同 时供 世界 各地 消费 。 旧的 、 本 国产 品来 满 足 的需 要 , 靠 被
入挖 掘与 系统研 究 马 克 思 的世 界 历 史 理 论 , 于深 对 化理 解和 发展 马克 思 主 义 , 确 判 断 和对 待 当今 全 正 球化 的发 展趋 势 , 有重 要 的理论 与现 实意义 。 具

使每个 文 明 国家 以及 这些 国家 中的每一个 人 的需要
的满 足都 依赖 于整 个 世 界 , 因为 它 消灭 了 以往 自然
恰正 是 由于资本 主 义工业 文 明与商 品经 济 的生成 与 发展 , 才使 得各 社会 共 同体 打破 了孤立封 闭 的状态 ,
人 们之 间 的主要 联 系 是 狭 隘 的共 同体 内部 的联 系 ,
人与人 相互 之 间确立 的是共 同体 内部 的人 与人 之 间 的依赖关 系 , 这种 依 赖 关 系本 身 确 保 了共 同体 内部 相 对稳定 的秩序 的形 成 。相 对 于 孤 立 分散 的血 缘 、 文化或 地缘 共 同体 而 言 , 为整 体 的社 会 的 政 治共 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所谓“全球化”,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一体化趋势。

考虑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这一事实,本文倾向于后一种用法。

这种用法有助于说明“全球化”在当代的特点和问题所在。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它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作出审慎的选择和回答。

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概念今天的全球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

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第88、86、88-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

《共产党宣言》形象地描绘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了相互的整体的生动画面:“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同上书,第276、291页。

)在当代,马克思当年所描绘的“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以致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关注。

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商品流通,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

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

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奔走于世界各地的资本家、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日益成为世界性的。

其次是现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普及与广泛应用。

科学技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具有普遍性。

相应的科学技术要求相应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应的认识和思想方法,从而造成了不同社会的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互相理解和接近。

近些年来,包括信息络技术在内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更使整个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在一起。

再次,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决定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以及放射性污染、核威胁、基因技术、“克隆人”的负效应等问题,要求全世界采取联合、协调一致的行动。

此外,跨国行动主体(如联合国、洲际非政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全面贯彻人权的要求,文化产品的跨国传播等因素,也使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这一切,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乌尔利希·贝克在《什么是全球化》一文之中所说:“全球性描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从现在起,在我们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地域的局限,所有发现、所有胜利与灾难都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

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生活与行动、我们的组织与机构,按照地方—全球的坐标重新定向,重新组织。

”而“全球化指的是在经济、信息、生态、技术、跨国文化冲突与市民社会的各种不同范畴内可以感觉到的、人们的日常行动,日益失去了国界的限制。

……金钱、技术、商品、信息、毒品都超越了国境。

……全球化指的是空间距离的死亡。

人们被投入往往是很不希望、很不理解的跨国生活形式中。

这是超越空间距离的世界。

”(贝克:《什么是全球化》,第30、44-45页,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祖尔卡姆出版社,1997。

)美国学者阿尔君·阿帕杜莱斯将全球化归结为五种维度或五个拼盘:一是在全球流动的人种图景,二是跨国性的科技图景,三是超越民族与文化差异的媒体图景,四是无国界的货币流动图景,五是全球性的而非国别性的意识形态接受图景。

这五种图景各自都是一个独立运行的世界,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领地是没有重合之处的。

应该说,上述意义上的“全球化”和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世界历史”是相对于相互分裂的民族历史与地域历史而言,是指世界开始有了一部相互依存和影响的统一的历史,但在这里历史活动的主体及其基本单位是相互独立的民族国家;“全球化历史”则是指世界各国的历史变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愈益朝着跨国化方向发展。

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和更高的发展阶段。

不过,人们已经认识到,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全球化。

正如埃廷尼·吉尔森所说:“当代世界的痛苦就如产妇分娩时的阵痛,一个规模空前的人类社会正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诞生……我们目击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全球性,把我们目击的重大事件与过去的、有史以来的一切重大事件区别开来的也正是全球性。

”(参见: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51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但是,“全球化”是一个颇有歧义的概念,人们关于它的谈论也是分歧迭见,甚至是十分混乱的,从而问题的实质常常被疏忽和遮蔽。

已有学者指出,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它具有许多层次。

仅仅就字面意义理解,全球化是一个无主语的模糊概念,包含了“成为全球性的”、“扩展到全球范围”、“上升到全球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紧密在一起”、“在全球范围内组成一个整体”、“着眼于全球范围进行思考”、“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等多种含义。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化模式,也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全球化定义。

应该对“全球化”、“全球性”和“全球主义”等概念作出一定的区分。

我们认为,如果把全球化(globalization)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全球性(globality)就是这一过程中所生成的结果,而全球主义(globlism)则是一种思想主张,一种意识形态。

但无论如何,今天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只有卓有成效地回答全球化时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创造性发展。

同时,在“全球主义”的意识形态方面,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分析世界历史时代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认识、分析问题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这里不妨选择几个在全球化讨论中有争议的问题略加分辨、讨论。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限度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包括资本、金融、生产、贸易的全球化。

这也是今天能够比较现实地讨论的领域。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世界历史”时代,是以开拓“世界市场”为基本形式的: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作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

“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4、241页。

)正是凭借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广泛的经济,把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这种情况是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呢?没有。

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市场经济,突破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

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

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驱使资本占有者奔走于世界各地,他们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同上书,第276页。

)正是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才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当然,今天这种情况比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更具典型性。

以产品生产为例,目前一种产品可以同时分布在十几个、几十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使每个国家、地区发挥其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使最终的产品成为“万国牌”的“国际性产品”。

例如,波音747飞机共有45万个零部件,它们是由6个国家的1100家大和15000家小联合生产的,其中包括了中国西安生产的飞机尾翼。

后来出现的大型跨国公司更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力量。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万个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拥有28万个遍布世界的子公司和附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

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30%以上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60%以上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

跨国公司要实行全球扩张,必须以其母国为依托;其母国则往往依靠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手段为跨国公司鸣锣开道,以其倡导的贸易、投资、金融的自由化,为跨国公司进入别的国家和地区排除障碍。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时至今日,由于经济、科技的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现代信息通讯工具已经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它具有向世界各地辐射的强大力量,今天世界上能够完全躲避这种作用的“世外桃源”几乎不存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