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象的分析常识

合集下载

骨髓象分析报告

骨髓象分析报告

骨髓象分析报告1. 引言骨髓象(bone marrow aspiration and biopsy)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从而诊断和监测一系列血液系统疾病。

本文将对骨髓象分析过程与结果进行详细介绍。

2. 检查目的骨髓象的主要目的是确认或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此外,骨髓象还可用于评估骨髓造血功能、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反应。

3. 检查方法骨髓象通常分为两个步骤:骨髓穿刺(bone marrow aspiration)和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

3.1 骨髓穿刺骨髓穿刺是通过将针头插入骨髓腔,抽取骨髓液的方法。

常用穿刺部位有髂骨后上缘、胸骨下缘和腓骨头。

骨髓穿刺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取乳坐位或侧卧位,消毒穿刺部位。

2.注射局部麻醉剂,通常为利多卡因。

3.将穿刺针插入穿刺部位,逐渐向髓腔方向推进,同时抽取骨髓液。

4.抽取足够的骨髓液后,缓慢地将穿刺针拔出。

3.2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通过取出一小段骨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一般与骨髓穿刺同时进行,具体步骤如下:1.麻醉穿刺部位。

2.使用骨髓活检钳将部分骨髓组织抓取下来。

3.将抓取的骨髓组织放入含有4%甲醛的福尔马林液中固定。

4.将固定后的骨髓组织送至病理科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和病理学诊断。

4. 骨髓象分析指标骨髓象分析主要包括骨髓细胞分类和骨髓细胞形态学评价。

4.1 骨髓细胞分类骨髓细胞分类是通过骨髓液中各类细胞的比例来评估造血系统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法朗斯淋巴细胞分类法和骨髓细胞计数法。

•法朗斯淋巴细胞分类法将骨髓细胞分成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和浆细胞。

通过观察各类细胞的比例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骨髓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病变。

•骨髓细胞计数法通过计算骨髓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来评估造血功能和血液系统疾病的程度。

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

简述正常骨髓象应具备的四个条件

简述正常骨髓象应具备的四个条件

简述正常骨髓象应具备的四个条件
正常骨髓象是指股骨或髋骨骨髓通过钼钕靶片拍摄活体图像,由此获
得的X光变形学信息。

它是研究骨髓病和血液系统疾病的有力工具,
能够帮助诊断各种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正常骨髓象应具
备四个条件:
第一,骨髓细胞的分布密度要平均。

正常的骨髓细胞分布密度大都相似,各部位的分布均匀,没有局部集中的病理改变,而且细胞的大小
也基本相同,具有良好的可见度。

第二,骨髓背景清晰。

正常骨髓X线象,背景应具有清晰的反差,易
于观察,没有异物遮挡,模糊的灰质背景中可见细小的病变灶。

第三,骨髓结构无异常。

正常的骨髓结构保持圆整和长度,表面光滑,均匀灰色,骨髓的中心部分形状单一,增厚的区域不大,而且不能看
到任何骨髓的肿物。

第四,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正常的骨髓细胞具有正常的核形态,并
且具有独特的明暗变化,细胞内核质呈橄榄形,核膜和核糖体清晰可见,细胞质没有出现明显的积液和脓性改变。

总之,正常骨髓象首先应具备四个条件:(1)骨髓细胞分布密度平均;(2)骨髓背景清晰;(3)骨髓结构无异常;(4)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正常的骨髓象可以有效的诊断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给临
床治疗带来很大的支持。

简述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简述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简述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正常骨髓象是指血液系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指标。

正常的骨髓象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细胞分类和分布:正常情况下,骨髓内不同类型的细胞分布比较均衡。

在骨髓细胞中,主要是红系和粒系细胞,其中红系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粒系细胞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这些细胞在不同的年龄段和生理状态下分布比较均衡,不会出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的情况。

2. 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情况下,骨髓内的细胞形态和结构比较正常。

红细胞和白细胞通常呈现出球形或椭圆形,血小板通常呈现出嗜酸性或嗜碱性。

这些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正常,可以支持血液凝固和免疫反应的正常功能。

3. 细胞增殖和分化:正常情况下,骨髓内细胞增殖和分化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青少年和成年人,骨髓内的原始细胞会不断增殖并分化成成熟细胞,以维持血液系统的正常功能。

在老年人,由于细胞老化和死亡,骨髓内的细胞增殖和分化会逐渐减少。

4. 骨髓内异常细胞的存在:在一些疾病状态下,骨髓象可能会出现异常细胞的存在。

例如,在一些骨髓衰竭等疾病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粒系细胞增生和单核细胞增多。

此外,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会出现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的过度增生。

正常的骨髓象是维持血液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

如果出现异常的骨髓象,通常与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有关。

因此,对骨髓象的观察和分析对于诊断和治疗一些血液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骨髓象的分析-精品医学课件

骨髓象的分析-精品医学课件
各阶段细胞形态无异常。 3.红系:15%-25%,原红小于1%,早红小于5%。 4.淋巴系:20%-25%,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 5.巨核系:正常人于1.5×3cm的范围内可见巨核细
胞7-35个。主要为颗巨和产板巨。 6.单核和其他细胞:单核小于4%,浆细胞小于2%,
其他细胞偶见。
50
正常骨髓象应具备四项条件:
骨髓小粒多少,油滴,染色等.
10
11
A 染色偏酸,细胞核、颗粒结构不清楚,红细胞染偏红
B 染色较好,细胞核、颗粒结构、胞浆染色较好,红细胞染粉红色
C 染色偏深,细胞核、胞浆染色太深,细胞不易辨认,红细胞染呈
蓝色
12
说明:骨髓涂片观察部位的选择:
A.涂片头部细胞太密集,细胞染色差不易识别;
B.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较好是合适的细胞形态观察部位一般位于体尾交界处;
25
②红细胞系统:
★是否有畸形核、多核、核碎裂、核固缩, 核浆发育不平衡、 幼红细胞岛、 豪-周氏 小体和嗜碱性点彩等,同时观察成熟红 细胞的大小、形态、 颜色、 中央淡染区。 有无人为造成的红细胞变形。
26
③单核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各 阶段细胞,细胞形态、核、浆的情况如何,有 无幼稚细胞。 ④淋巴细胞系统:同上 ⑤浆细胞系统:同上
①计数部位的选择:一般在体尾交界处。 ②计数的秩序:计数时要有一定的秩序 ③计数的细胞(计数的范围):除巨核细胞、
破碎细胞、分裂象以外的其他有核细胞。
20
④计数的数目: 至少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增
生明显活跃以上者应计数400-500个甚至 1000个有核细胞;对于增生极度减低的可 计数100个有核细胞。按各细胞的种类、 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百分比值。 对于某些较少见的异常细胞,也可采用单 独快速计数法。

骨髓象的分析常识

骨髓象的分析常识

⑵红骨髓象的分析常识一、 骨髓增生程度意义 按增生程度分5级:I 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n 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川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 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w 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V 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 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比例增加见于: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⑵红 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⑴正常人骨髓;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 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1 •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 •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 •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 •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⑵类白血病反应;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骨髓象检验及分析

骨髓象检验及分析

减少:
见于粒细胞缺乏症、 AA、 急性造血停滞
粒细胞形态异常:略
红系统细胞改变
增多: 原早增多为主见于M6及其红血病期
中晚增多为主见于增生性贫血、ITP的急性




期、地中海贫血、慢性感染贫血、慢性肾功能 衰竭 晚红增多为主见于IDA、CAA 正常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真红、MF的早期、铅 中毒、红系细胞反应性增生 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MA、某些溶贫、肝硬化、 RA等 铁粒幼红细胞增多见于SA、RARS
射病,肝硬化等
淋巴系统细胞改变
恶性增多:
原幼为主,见于ALL、CLL急变、CM
L急淋变、淋巴肉瘤 成熟为主,见于CLL、淋巴细胞性淋巴肉 瘤
良性增多: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型类
白反应、AA、MF、IM、病毒感染 (百日咳、流行性出血热)、巨球蛋白 血症等
单核系统细胞改变
恶性增多:
M4、M5、MDS 良性增多:
粒细胞缺乏症、溶贫、真红、脾切除、 病毒感染、结核、伤寒、SLE、RF、 肝硬化、黑热病、溃疡性结肠炎、药物反应 等
其他系统细胞改变
浆细胞增多:
恶性增多,见于MM、浆白 良性增多,见于感染(肉芽肿、麻疹、黑热
病、传单等),结缔组织病(急性风湿热、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过敏性 疾病,AA、粒细胞缺乏症、肝硬化、巨球 蛋白血症等等
率高、MM和转移癌病变部位阳性率高、疑难 病症多部位 骨髓稀释: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针头进入 骨髓血窦,涂片:小粒、脂肪滴减少,各阶 段细胞比例失调,分叶核>杆状,巨核、网状、 肥大等骨髓固有细胞
干抽:多部位穿刺抽不出骨髓液
可见于转移癌、白血病、淋巴瘤、MF、 大理石病等,此时活检,协助诊断。

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正常骨髓象的特点正常骨髓象是指正常的骨髓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骨髓象反映了骨髓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比例等信息,对于诊断和鉴别血液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骨髓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 脂肪细胞:正常骨髓中含有丰富的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充满明亮的脂滴,核位于一侧,常呈马蹄状。

脂肪细胞的存在是正常骨髓象的重要特征之一。

2. 红细胞系列:正常骨髓中有大量的红细胞前体细胞。

红细胞前体细胞经历不同分化阶段,形态逐渐成熟。

在骨髓象中,可以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正旁红细胞、旁红细胞、正红细胞等不同形态的细胞。

正常骨髓象中,红细胞系列细胞的比例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造血功能的正常。

3. 粒细胞系列:正常骨髓中有大量的粒细胞前体细胞。

粒细胞前体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等。

在骨髓象中,可以观察到这些细胞的形态特征。

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呈嗜酸性颗粒状,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呈嗜碱性颗粒状,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的胞质呈淡紫红色。

粒细胞系列细胞的比例也反映了造血功能的正常。

4. 血小板系列:正常骨髓中有大量的血小板前体细胞。

血小板前体细胞主要包括巨大血小板前体细胞和血小板前体细胞。

在骨髓象中,可以观察到这些细胞的形态特征。

巨大血小板前体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内有许多明亮的α颗粒,核位于一侧。

血小板前体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内有少量的α颗粒,核位于中央。

血小板系列细胞的比例也反映了造血功能的正常。

除了上述细胞系列外,正常骨髓中还含有其他一些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等。

这些细胞在正常骨髓象中也有所体现。

正常骨髓象的特点主要包括脂肪细胞的存在、红细胞系列细胞、粒细胞系列细胞和血小板系列细胞的比例正常。

通过对正常骨髓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情况,对于诊断和鉴别血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分析白血病患者骨髓象结果的临床分析

临床分析白血病患者骨髓象结果的临床分析

临床分析白血病患者骨髓象结果的临床分析骨髓象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用于评估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和数量。

通过对骨髓象结果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分期和预后,从而制定出更为精确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对临床分析白血病患者骨髓象结果的重要性以及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详细探讨。

一、骨髓象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骨髓象是白血病诊断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白血病的类型。

例如,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骨髓象结果通常表现为淋巴样细胞的增多,细胞轮廓不规则,胞质颗粒少等特点。

而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来说,骨髓象结果则呈现出原始髓细胞的明显增加,核细胞中包含有大量的胞浆颗粒等。

二、骨髓象结果的临床分析指标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衡量骨髓象结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白血病患者中,白细胞计数通常显著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导致的结果。

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2. 骨髓细胞分类:骨髓象结果还可以对骨髓细胞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计数。

正常情况下,骨髓细胞以髓系细胞为主,但在白血病患者中,白血病细胞的存在会明显增加。

通过对骨髓细胞分类的分析,可以精确判断白血病的类型。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细胞进行计数,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3. 骨髓细胞形态:骨髓象结果中还包括对骨髓细胞形态的观察。

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与正常细胞存在差异,通过观察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白血病的亚型。

例如,在某些特定的白血病类型中,白血病细胞的核型异常,可见核浆比例失调等。

三、骨髓象结果分析的意义1. 判断疾病类型:通过骨髓象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是急性还是慢性白血病,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判断疾病阶段:骨髓象结果还可以用于判断白血病的临床分期。

比如,对于急性白血病来说,骨髓象结果中的原始细胞比例可以反映出疾病的进展程度。

3. 制定治疗策略:通过分析骨髓象结果,医生可以对患者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象的分析常识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按增生程度分5级: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
比例增加见于: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⑴正常人骨髓;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⑵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⑵类白血病反应;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⑵寄生虫感染;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⑶放射反应。

粒系细胞减少见于: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急性造血停滞。

粒系细胞形态异常
1.胞核异常:⑴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⑵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质异常:⑴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⑵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hle 包涵体。

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四、红系细胞改变意义
红系细胞真性增多
1.小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2.正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见于脾功能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

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

6.大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未完全恢复者。

7.铁粒幼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病等。

红系细胞绝对性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癌等。

单纯红细胞系减少意义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淋巴细胞系改变意义
恶性增生 1.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生1.形态异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

2.形态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意义
恶性增生: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有三种类型:⑴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⑵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⑶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3~4:1.
(2)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50%~60%.其中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3)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小于1%,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4)淋巴细胞系统约占20%,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一般均小于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0,幼巨核细胞0~5%,颗粒巨核细胞10%~27%,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44%~60%,裸核8%~30%。

(7)其它细胞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髓成分。

不易见到核分裂象,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

正常骨髓象数值:
细胞名称平均值(%) 范围(%)
原始血细胞 0.08 0-0.7
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 0.64 0-1.8
早幼粒细胞 1.57 0.4-3.9
中性粒细胞中幼 6.49 2.2-12.2
晚幼 7.90 3.5-13.2
杆状核 23.72 16.4-32.1
分叶核 9.44 4.2-21.2
嗜酸粒细胞中幼0.38 0-1.4
晚幼 0.49 0-1.8
杆状核 1.25 0.2-3.9
分叶核 0.86 0-4.2
嗜碱粒细胞中幼0.02 0-0.2
晚幼 0.06 0-0.3
杆状核 0.10 0-0.4
分叶核 0.30 0-0.2
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 0.57 0-1.9
早幼红细胞 0.92 0.2-2.6
中幼红细胞 7.41 2.6-10.7
晚幼红细胞 10.75 5.2-17.5
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0.05 0-0.4
幼稚淋巴细胞0.47 0-2.1
淋巴细胞 22.78 10.7-43.1 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0.01 0-0.3
幼稚单核细胞0.14 0-0.6
单核细胞 3.0 1.0-6.2 浆细胞系统原始浆细胞0.004 0-0.1
幼稚浆细胞0.104 0-0.7
浆细胞0.71 0-2.1
巨核细胞系统原始巨核细胞
幼稚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0.03 0-0.3
其他细胞内皮细胞0.05 0-0.4
网状细胞0.16 0-1.0
吞噬细胞0.05 0-0.4
组织嗜碱细胞 0.03 0-0.5
组织嗜酸细胞 0.004 0-0.2
脂肪细胞0.003 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