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四课《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洋务运动的各个方面,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材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洋务运动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填补这一空白。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来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
2.难点: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特点、意义和影响。
3.讲授法:教师对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进行详细讲解。
4.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特点、意义和影响。
《洋务运动》教案最全版

《洋务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性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现象和本质”、“主观动机和客观结果”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中关于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和顽固派代表人物倭仁言论的史料、奕批判洋匠唯利是图的史料以及一些图表,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引导学生挖掘历史照片中的有效信息,帮助学生掌握通过分析、处理历史照片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学会类比和联想的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洋务运动的概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2)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节的另一重点。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为现代化的工业迈出了中国处代化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只是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用”服务于中国封建统治的“体”,仅仅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洋务运动的认知可能较为片面,只了解到洋务运动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对于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和分析洋务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
2.难点:洋务运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启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和分析洋务运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文章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洋务运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洋务运动。
提问:“你们对洋务运动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简要介绍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教案洋务运动教案目标:1.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洋务运动的背景2.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3.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洋务运动的出现?二、洋务运动的背景(10分钟)1.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民族危机加深,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2.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出现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三、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15分钟)1.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2.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开办一批民用工业,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建立学校,派遣留学生。
3.学生思考:洋务运动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目的?四、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10分钟)1.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教师讲解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学生分享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延伸:1.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近代企业和学校。
2.让学生思考: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重点关注的细节: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理解洋务运动的关键,它涉及到洋务运动的性质、方向和实际操作,对于评价洋务运动的成效和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案】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方案】洋务运动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兴起原因。
2. 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了解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4.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清朝内忧外患,国家危机。
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引进西方科技、兴办洋务企业、训练新式军队、改革教育。
3. 洋务运动的特点:自上而下的改革、中体西用、不求全面进步、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4. 洋务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培养了人才,奠定了近代工业基础,但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5. 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具有探索性和尝试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兴起原因、主要内容、特点、影响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洋务运动中的典型事件,如江南制造局、北洋水师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洋务运动的成败及其原因。
4. 图片展示法: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图片,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清朝内忧外患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兴趣。
2. 讲解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让学生了解国家危机下的改革必要性。
3. 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其引进西方科技、兴办洋务企业、训练新式军队、改革教育等方面。
4. 分析洋务运动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自上而下的改革、中体西用、不求全面进步、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等。
5. 讲解洋务运动的影响,如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培养人才、奠定近代工业基础等。
6. 讨论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思考其探索性和尝试性。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论证的合理性、合作态度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洋务运动》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洋务运动》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 掌握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目的及其重要事件;2. 教学难点: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出示一幅中国近代史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第二步:呈现(10分钟)1. 出示洋务运动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
2. 学生自主讨论并交流归纳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第三步: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发洋务运动的相关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第四步:合作研究(20分钟)1. 小组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交流讨论。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补充。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提出对洋务运动的思考和批判性问题,进一步探索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2.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拓展资料,丰富知识面。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研究过程。
四、教学资源1. 洋务运动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2. 洋务运动的相关材料;3. 讨论和交流的小组工作。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2. 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和总结能力;3. 学生的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研究洋务运动的其他重要人物和事件;2. 推荐相关的书籍和电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地方志学科目中的“近代工业”一章展开。
其中,洋务运动是该章节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洋务运动是指清朝在19世纪后半期,积极进行西方器物制造研究和引进的一系列措施。
主要表现为加强海防、发展重工业、更新军备等方面,这些措施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教学设计中将从理解洋务运动背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洋务运动的意义三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展现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包括外因和内因。
2.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洋务局、采购机器、创建工厂、增强海防等方面。
3.认识洋务运动的意义,包括推进现代化进程、促进政治改革、增强国际地位等方面。
4.通过学习洋务运动,增强学生对近代史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与把握。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洋务运动背景1. 外因:列强瓜分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
2. 内因:清政府垮台,尘嚣涌起,统治危机。
第二节:洋务局成立与机器采购1. 洋务局的创建,其职能和机构。
2. 德国专家被聘,机器采购的情况和影响。
第三节:工厂创建与发展1. 红旗渠制造局、镇江造船厂、江南制造总局等工厂的创建和产品介绍。
2. 阮元提出的“半途社”运动。
第四节:加强海防与军备更新1. 张之洞海防运动和海军的建设发展。
2. 马新贻兵工局的创建和对于军备更新的推动。
1. 推动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引进西方技术与知识。
2. 促进政治改革,对清政府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冲击。
3. 增强国际地位,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书本或PPT等形式,讲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讨论洋务运动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与意义,让学生自主思考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实践操作:可借助工厂参观、机器操作等方式,带领学生实际操作某些机器或参观机器制造工厂,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与认识。
洋务运动教案10篇

洋务运动教案洋务运动教案(一):洋务运动知识目标1.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概念。
2.掌握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3.对洋务运动作出正确评价。
4.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资料、结果。
德育目标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透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潜力目标1.透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潜力。
2.透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潜力。
3.透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逐步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方法讲解法。
这一节对于初学历史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不好理解的东西过多,需用讲解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资料。
框中之图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
它的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
那么,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资料又有哪些?这是我们在本节中将要学习到的资料。
一、“自强”与“求富”1.洋务运动的背景[教师讲解]同学们,在洋务运动的背景里,我们要掌握两个资料。
一是近代化的含义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中的地位;二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具体背景。
所谓近代化,它指的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它的资料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
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中国的近代化,从本单元4篇课文的标题能够看出,它有一个由技术层面(洋务运动)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的演变。
由此我们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开端,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个集中表现,此为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列举洋务派“自强”、“求富”而创办;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培养人才、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国有很多外语学校,大学也开设有很多门外语,那么我国开设的第一所外语学校是哪所呢?(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同学们知道京师同文馆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设的吗?(19世纪60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洋务运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明确目标)
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等基本史实。
2、辩证地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
三、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环节: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并填充学案自主学习内容,8分钟内完成。
(教师巡视,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课文,找到课文的主干知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问,自主解决。
)
第二环节:
(出示时间轴),提问:在洋务运动兴起前,大清朝都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遭遇?这些遭遇说明当时的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时局?(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假如你是当时清政府的中央官员,要摆脱这样的困境,你会向皇帝出哪些对策呢?大家回答的很好,总结起来就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以摆脱困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朝官员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
可见,我们的想法同当时的官员不谋而合。
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些官员就被称为“洋务派”。
那么洋务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呢(学生回答)这些人这么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目的何在?(学生回答)
洋务派官员是如何开展洋务运动的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洋务运动》(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一下洋务派的几个主要措施。
)
第三环节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小组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大组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小组,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主要发言人
1、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首先以“自强”为口号,试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达到其维护清统治的目的。
那么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有那些?请同学们(看教材小字)列举出军事企业的举办者、
2、洋务派在70年代以后,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又打出了“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请同学们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列举出几例?
3、洋务派办洋务和创办军事工业是为了强国,强兵,而强国、强兵主要靠国防,为此洋务派筹建了海防,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
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
4、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需要了解更多的科学技术,对翻译、科技、军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那么洋务派是如何培养人才的呢?
(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
过度:如果我们把清政府比作一个病人的话,作为医生的洋务派们开出了一系列药方,从军事、民用、海军、培养人才等方面来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
而且治疗时间长达30年之久。
在这30年里,耗尽了洋务派们的心血,那么取得了怎样的疗效呢?它有没有起到洋务派所希望的结果呢?
第四环节:洋务运动的评价
1、提问: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
)
2、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材料进行讨论后进行总结。
((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
(2)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3)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4)立新而不破旧,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
3、对于洋务运动的成败,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呢?下面我们分成两组,正方和反方,正方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是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
(双方以课本为依据,时间为3分钟,现在开始准备)
教师评价辩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现在,我们对洋务运动有了完整的认识,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并记忆)“内忧外患陷困境,地主阶级忙自救,19世纪60至90,师夷长技办洋务,自强求富为口号,奕䜣曾李又左张。
军事民用和学堂,富国强兵未达到。
资本主义得发展,启动中国近代化。
”
五、沙场大练兵——课堂检测(略)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洋务运动。
(一)“自强”与“求富”
1、要了解洋务运动,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洋务派?
(洋务派,是指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的官僚集团。
)
2、洋务派是怎么出现的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洋务派的代表有哪些人?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
4、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5、对,其中60-70年代是前期,70-90年代是后期,前期和后期的口号什么?发展的重点各是什么?(前期:“自强”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期:“求富”重点发展民用工业)其他还有什么内容?
(创办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