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酸菌的检测鉴定方法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技术--乳酸菌的检验

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技术--乳酸菌的检验
量为0.1g)、均质器、振荡器、吸管(1mL 和 10mL)、锥形瓶(容量250mL、500mL)、培 养皿(直径90mm)、试管(18mm × 180mm、15mm × 100mm)。
四、乳酸菌的检验
4 检验程序
四、乳酸菌的检验
5 操作步骤--样品制备 ➢ 样品制备无菌操作程序: ➢ 第一步:冷冻样品 可先使其在2~5℃条件下解冻,时间不超过18h,也可在温度不超 过45℃的条件下解冻,解冻时间不超过15min; ➢ 第二步:固体和半固体食品 以无菌操作称取25g样品,置于装有225mL生理盐水的 无菌均质杯内,8000 ~ 10 000 r/min均质1 ~ 2min,制成1:10样品匀液; ➢ 第三步:液体样品 应先将其充分摇匀后以无菌吸管吸取样品25mL放入装有225mL生 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振摇,制成1:10的样 品匀液; ➢ 第四步:用1mL无菌吸管吸取1:10样品匀液1mL,沿管壁缓慢注于装有9mL生理盐水 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振摇试管或换用1支无菌吸管反复吹 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 ➢ 第五步:另取1mL无菌吸管,按上述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 即换用1次1mL灭菌吸管。
➢ 双歧杆菌培养:根据待检样品双歧杆菌含量的估计,选择2~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个稀
释度吸取0.1mL样品匀液于莫匹罗星锂盐改良 MRS琼脂平板,表面涂布,每稀释度做
两个平板。36℃±1℃,厌氧培养48h ±2h后计数平板上的所有菌落数。从样品稀释
到平板涂布要求在15min内完成;
➢ 嗜热链球菌培养:根据待检样品嗜热链球菌活菌数的估计,选择2~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
培养皿1 培养皿2 平均数

乳酸菌菌株鉴定

乳酸菌菌株鉴定

分子生物学实验作业——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专业:生物化工姓名:王晓娜学号:1043111039鉴定一株乳酸菌菌株一、实验目的和方法采用RAPD指纹图谱方法鉴定一株乳酸菌菌株二、实验材料2.1 菌株实验给定的菌株2.2 试剂Taq DNA聚合酶、DNA电泳buffer、引物、dNTP、模板DNA2.3 仪器台式离心机,PCR仪,稳压稳流电泳仪,紫外检测仪,凝胶成像系统三、实验步骤3.1 制备细菌DNA样品收集菌悬液于1.5mlepp管中,5 000r/min离心5min。

去上清,在沉淀中加入567微升 TE缓冲液、30微升10%的SDS、5微升10mg/ml 的溶菌酶后,37℃水浴3h。

再加入3微升20mg/ml的蛋白酶K,37℃水浴lh。

加入100微升5mol/l NaCl,80微升CTAB/NaCl溶液,65℃水浴10min。

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12 000r/min离心5min。

取上清,加入等体积酚/氯仿/异戊醇,12 000r/min离心5min。

取上清,加入2倍体积的冰乙醇,12 000r/min离心10rnin,沉降DNA。

去上清,将沉淀吹干,用100微升TE缓冲液(pH8.0)溶解。

取l微升 DNA样品,稀释200倍后,紫外测定0D260和0D280。

选取浓度1.8≤0D26l/0D280≤2.0的样品。

然后,将DNA浓度稀释至48ng/µl作为模板备用。

3.2 PCR反应扩增体积为25µl (含TapDNA聚合酶2u,10×PCR reaction buffer 2µl,dNTP 2µl,引物lµl,模板DNA 1µl)。

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38℃复性lmin,72℃延伸2min,进行40个循环后72℃延伸10min。

取12µl扩增产物进行电泳,电压为100V,琼脂糖凝胶为l%(0.5×TBE)电泳30—40min,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电泳结果并拍照。

乳酸菌鉴定方法

乳酸菌鉴定方法

乳酸菌鉴定方法嘿,你问乳酸菌的鉴定方法哈。

那我们得先从形态学方面入手。

把含有乳酸菌的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乳酸菌的形状有点特别,大多数是杆状或者球状的。

就像一个个小卫士,在微观世界里排着队。

你可以看看它们的大小,一般都比较小,得仔细观察才能看清它们的模样。

有的乳酸菌还会连在一起,像一串串小珠子似的。

再说说菌落特征。

把乳酸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让它们生长繁殖。

过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培养基上长出了一个个小菌落。

乳酸菌的菌落通常比较小,而且表面光滑、湿润。

有点像小小的露珠落在培养基上。

颜色一般是白色或者乳白色的,看起来很干净。

接着讲讲生化反应鉴定。

乳酸菌能发酵一些糖类,比如葡萄糖、乳糖等。

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它们发酵糖类产生的产物来鉴定。

比如检测有没有产生乳酸,因为乳酸菌的名字可不是白叫的,它们可是产乳酸的能手。

可以用一些化学试剂来检测,要是试剂变色了,那就说明产生了乳酸。

还有一个方法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定。

这就有点像用高科技手段来识别乳酸菌。

提取乳酸菌的DNA,然后用特定的引物进行PCR 扩增。

就像给乳酸菌的DNA 做个标记,这样就能准确地知道是不是乳酸菌了。

我给你讲个事儿哈。

在一家做酸奶的工厂里,他们很关心酸奶里的乳酸菌。

有一次,他们怀疑酸奶里的乳酸菌有点问题,就开始进行鉴定。

先把酸奶样品放在显微镜下看,发现有很多球状的小东西,看着像是乳酸菌。

然后把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长出了好多小菌落,菌落的特征和乳酸菌的很像。

接着他们又做了生化反应测试,发现这些菌确实能发酵乳糖产生乳酸。

最后还不放心,又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了一下,确定就是乳酸菌。

这样他们就放心了,知道自己的酸奶里有足够的、正宗的乳酸菌。

在鉴定乳酸菌的时候,每一个方法都很重要。

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要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

不能只看外表,还得看看他的行为、习惯等。

鉴定乳酸菌也是一样,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准确地鉴定出乳酸菌。

而且操作过程要仔细,不能马虎,不然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原理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原理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原理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益生菌,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等领域。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是乳酸菌应用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从大量的混合菌群中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菌株。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乳酸菌菌种对营养要求较高,因此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是分离筛选的首要步骤。

常用的培养基有MRS培养基、DC培养基等,它们含有适宜乳酸菌生长的营养成分,能提供所需能量和营养物质。

2. 适宜的培养条件:乳酸菌对培养环境的温度、pH、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条件有一定要求。

通常情况下,乳酸菌分离筛选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一般为30-40)下进行,pH值保持在4.5-7.0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适中。

3. 分离方法:乳酸菌菌种的分离常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如层析法、稀释平板法、摇瓶培养法等。

其中,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分离方法,通过将混合菌群在筛选培养基上涂抹或刺激,使不同菌株在筛选培养基上形成分离的菌落。

4. 鉴定鉴别:乳酸菌菌种的筛选与鉴定是不可分割的一步,只有确定菌株的种属和特性才能真正确认其乳酸菌的菌种类型。

目前,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和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16S rDNA序列分析)等。

在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选择样品:样品的选择对于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从乳制品、肠道、土壤等环境中寻找潜在的乳酸菌菌种,可以提高分离到优良菌株的几率。

2. 优化培养条件:对于特殊的乳酸菌菌种,可能需要优化培养条件,如调整温度、添加特定的营养成分等,以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3. 评价筛选结果: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结果需要综合考虑其特性和应用价值。

如菌株的酸奶生产能力、耐酸碱能力、抗菌能力、抗氧化能力等。

总结起来,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原理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和鉴定鉴别技术。

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具体实验流程

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具体实验流程

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具体实验流程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它们能够以乳酸为代谢产物进行无氧发酵,并且在食品工业、农业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乳酸菌不仅能够促进食品品质的改善和保鲜,还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目前市面上存在许多商业化的乳酸菌制剂,其有效成分及效果并不尽相同。

因此,研究和筛选出优质活性的乳酸菌种类,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离与筛选方法得到高活性的乳酸菌。

通过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乳酸菌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并为特定领域如食品工业、农业等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此外,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乳酸菌株也将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生物农药等领域的产品提供重要支持。

因此,本研究对于推动食品工业、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3 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目的如下:- 收集和处理样品:收集富含乳酸菌的样品,并经过适当处理以提高分离效果。

- 选择与制备分离培养基:根据乳酸菌的特性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并进行制备。

- 设定分离培养条件:通过调控温度、pH值等参数,确定适宜的乳酸菌分离培养条件。

- 鉴定活性乳酸菌指标:确定评价乳酸菌活性和质量的指标,并进行相关试验和检测。

- 设计与实施筛选试验:根据所选指标设计筛选试验,并在实验中采用相应方法进行实施。

- 可行性评估与结果分析:对筛选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总结可行性及相关优化建议。

通过以上实验流程,我们旨在深入了解乳酸菌的特点及其在不同领域中应用潜力,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乳酸菌产品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 乳酸菌的分离方法2.1 样品收集与处理在乳酸菌的分离研究中,样品的选择和处理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来源的样品,如发酵食品、生态环境等。

收集样品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消除非目标微生物对于乳酸菌生长和筛选的干扰。

常见的样品处理方法包括冷藏、过滤、稀释等。

2.2 分离培养基选择与制备为了促进乳酸菌的分离和生长,在实验中需要选择适宜的分离培养基。

乳酸菌的检测实训报告

乳酸菌的检测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乳酸菌的检测方法,了解乳酸菌的基本特性,提高对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加深对乳酸菌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认识。

二、实训时间2023年10月25日至2023年11月5日三、实训地点生物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乳酸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3. 乳酸菌的形态观察4.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5. 乳酸菌产酸能力的测定五、实训方法1. 乳酸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采集:从市场上购买含有乳酸菌的酸奶、酸奶饮料等样品。

(2)处理:将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梯度稀释,制成系列稀释液。

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1)平板划线法: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在MRS平板上,用无菌接种针进行划线。

(2)培养:将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挑取单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挑取疑似乳酸菌的单菌落。

3. 乳酸菌的形态观察(1)制作临时玻片:将挑取的单菌落涂布在载玻片上,用无菌盖玻片覆盖。

(2)显微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乳酸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4.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革兰氏染色:将挑取的单菌落涂布在载玻片上,进行革兰氏染色。

(2)生化反应: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V-P试验等。

5. 乳酸菌产酸能力的测定(1)制作MRS培养基:按照实验要求配制MRS培养基。

(2)接种:将挑取的单菌落接种于MRS培养基中。

(3)培养:将培养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4)测定pH值:使用pH计测定培养基的pH值,计算产酸能力。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1. 乳酸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采集了5个样品,均成功制成系列稀释液。

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共分离纯化出10个疑似乳酸菌的单菌落。

3. 乳酸菌的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乳酸菌为杆状,大小约为0.5~1.0μm,排列呈链状。

4.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0个疑似乳酸菌均呈革兰氏阳性,能发酵乳糖,不产生硫化氢,氧化酶试验阴性。

食品中乳酸菌的筛选与活性鉴定

食品中乳酸菌的筛选与活性鉴定

食品中乳酸菌的筛选与活性鉴定乳酸菌是一类对人体健康具有益处的细菌,在许多食物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从酸奶到发酵食品,乳酸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何筛选出具有较高活性的乳酸菌,并对其进行鉴定,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食品样本进行筛选。

常见的食品包括酸奶、奶酪、纳豆等发酵产品。

这些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因此是我们进行筛选的理想选择。

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一些食物,如蔬菜和肉类,它们也可能含有乳酸菌。

接下来,我们需要从样本中分离出乳酸菌。

这可以通过培养基选用和分离培养来实现。

培养基的选用非常重要,它应提供乳酸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我们可以选择常用的乳酸菌培养基,如MRS培养基。

通过将样品接种于MRS培养基中,我们可以让乳酸菌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然后,通过将这些菌落转移至其他培养基中,可以进行单菌落分离,确保我们获得的是纯种的乳酸菌菌株。

鉴定乳酸菌的活性也是我们的重点之一。

活性乳酸菌可以产生乳酸、酶和抗菌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

因此,我们想要筛选出活性较高的乳酸菌菌株。

常见的活性鉴定方法包括测定乳酸产量、酶活性和抗菌活性。

乳酸产量是乳酸菌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来测定乳酸的含量。

通过将培养基或发酵物转移到HPLC系统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乳酸的浓度。

通过与不同菌株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确定哪些菌株产乳酸的能力更强。

酶活性是另一个衡量乳酸菌活性的重要指标。

乳酸菌常常能够产生多种酶,如蛋白酶和纤维素酶。

我们可以使用相应的酶活性试剂盒来检测其酶活性。

高酶活性的乳酸菌意味着它们能够更好地消化蛋白质和纤维素,从而提高食物的可消化性和营养吸收能力。

除了乳酸和酶活性外,抗菌活性也是评估乳酸菌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乳酸菌可以产生抗菌物质,对抗病原菌的侵袭。

我们可以通过抗菌活性试验来评估乳酸菌的抗菌能力。

将不同乳酸菌菌株与病原菌一起接种在琼脂平板上,观察是否形成抑制区域。

乳酸细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

乳酸细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

乳酸细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乳酸细菌是一类可以发酵果糖或蔗糖产生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动物肠道、植物表面等环境中,并且在食品加工、乳制品、膳食补充剂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分类鉴定乳酸细菌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分离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而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培养、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等。

1.传统分离鉴定传统分离鉴定是通过培养、生理生化特性的观察和细菌形态学特征的分析来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

一般的步骤包括:1.2分离:采用适当的培养基,如MRS培养基等,在适当条件下进行分离培养。

可以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和培养温度来增加分离率和适应性。

1.3纯化:从培养出的菌落中选择纯净的菌落进行纯化。

1.4形态学观察:观察细菌的形态学特征,如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孢子形态等。

1.5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如氧需氧性、产气、产酸、碱性产蛋白酶等特性的鉴定来进一步确定细菌的分类。

1.6比较分析:将鉴定结果与已知的乳酸菌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菌株的分类。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分类鉴定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细菌的DNA序列来进行鉴定。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16SrRNA测序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等。

2.1PCR:PCR是通过扩增细菌DNA的特定区域来进行鉴定的方法。

首先,从培养的细菌中提取DNA。

然后,使用特定引物扩增目标区域的DNA,并通过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的大小。

比较PCR产物的片段大小和带型模式,可以确定乳酸菌的分类。

2.216SrRNA测序:细菌的16SrRNA序列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序列,可以用来进行细菌分类鉴定。

通过提取DNA,扩增16SrRNA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然后将测序结果与已知的乳酸菌序列比对,可以确定细菌的分类。

2.3RAPD:RAPD是一种无须事先了解目标序列的技术,它利用随机引物扩增细菌DNA的多态位点,通过凝胶电泳分析不同样品间的DNA带型模式,来进行菌株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C for 1 min, annealing at 54°C for 1.5 min, and elongation at 72°C for 2.5 min. To allow the identification of small amounts of bacteria, a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isolate DNA from a single colony grown on an agar plate (7). After the colony (+1.5-mm diameter) was suspended in 50 ,lI of 10 mM Tris HCl buffer (pH 8.0) containing 400 ,ug of lysozyme and incubation at 37°C, the cells were lysed by adding 50 ,ul of 10% sodium dodecyl sulfate and 250 pul of buffer. The DNA was precipitated by adding 60 plI of 3 M sodium acetate and 1 ml of 96% ethanol (stored at -20°C). After centrifugation, the DNA pellet was dissolved in 10 mM Tris HCl buffer (pH 8.0) and precipitated a second time by adding 1 ml of isopropanol. The DNA pellet was washed with 70% ethanol and finally dissolved in 50 ,ul of TE buffer (10 mM Tris HCl [pH 8.0], 1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Nov. 1991, p. 3390-3393 0099-2240/91/113390-04$02.00/0 Copyright C) 1991,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Vol. 57, No. 11
VOL. 57,
1991
TABLE 1. List of primers used
NOTES
3391
Use
Primer or probea
Target DNA (region)
Sequence (5' to 3')
PCR
P1(S) P2 (A) P3 (S) P4 (A)
41-60 (Vj)b 111-130 (Vj)b 361-380 (V3)b
GCGGCGTGCCTAATACATGC TTCCCCACGCGTTACTCACC GGAATCTTCCACAATGGGCG
ATCTACGCATTTCACCGCTAC
685-705 (V3)b
L. lactis subsp. lactis Vl L. lactis subsp. lactis and L. lactis subsp. hordniae Vl L. lactis subsp. cremoris Vl L. plantarum Vl L. garvieae Vl L. raffinolactis Vl Leuconostoc spp. Vl Leuconostoc lactis V3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V3
Received 29 April 1991/Accepted 23 August 1991
Specific DNA probes based on variable regions Vl and V3 of 16S rRNA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were designed. These probes were used in hybridization experiments with variable regions amplified by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this way, 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actococcus and Leuconostoc species.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are of great economic importance for the dairy and other fermented food industries. For both basic research on LAB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food fermentations, reliable and simple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uch bacteria are required. Because many LAB have similar nutritional and growth requirement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m by classical methods. Therefore, various approaches that use molecular probes have been described (2, 4, 11). Here we report on a combination of sensitive techniqu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LAB that is based 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13) and specific DNA probing (9). In recent years, the use of rRNA sequenc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has been generally accepted (1, 5). DNA probes based on highly variable rRNA regions have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in soil, intestinal tract, and clinical samples (6, 12, 16). By comparing the published 16S rRNA sequences of Lactococcus spp. (3, 14) and Leuconostoc spp. (8, 17), we identified the regions containing the highest variability. For the genus Lactococcus, described by Schleifer et al. (15), the Vl region (90 bp) contained sufficient sequence variation to enable the design of DNA probes allowing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species Lactococcus lactis, L. garvieae, L. plantarum, and L. raffinolactis and L. lactis subsp. lactis and L. lactis subsp. cremoris. The sequences of the Vl region (90 bp) appeared to be identical in all species analyzed in the genus Leuconostoc, but those of the V3 region contained sufficient variation to design DNA probes specific for Leuconostoc species (Table 1). To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procedure, we used PCR amplification of the variable regions with primers based on the conserved flanking sequences (Table 1 and Fig. 1). The PCR amplifications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a BioMed Thermocycler (BioMed, Amstelstad, Holland). The reac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sterile Multimax seal tubes with cap locks (1.5 ml), which contained 50 RI of the following buffer: 10 mM Tris HCl (pH 8.8), 1.5 mM MgCl2, 50 mM NaCl, deoxynucleoside triphosphates at 2.5 mM, and 1 U of Taq polymerase. Template DNA (500 to 100 ng) was added after being heated to 95°C to eliminate all protease activity. The amplification was done in 30 cycles by melting the DNA a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