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分析

中国古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分析

中国古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分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言而喻。

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不仅是城市的独特风景,更承载着对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对中国古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一、古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影响古建筑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城市文脉的延续,更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往往以古建筑为中心,城市的街巷布局和建筑风格都与古建筑密切相关。

例如,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的建筑风格以坛式为主,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而北京的城市布局也以故宫为中心,呈现出东西南北四面围绕的格局,体现了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紧密联系。

古建筑的存在对城市规划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古建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需要周边的道路、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发展。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又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条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二、古建筑的保存与城市保护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建筑不可避免地取代了大量的古建筑,使得中国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然而,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本身,也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

古建筑的保存对城市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古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记忆与见证。

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可以保留历史的痕迹,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同时,古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建筑价值,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

城市保护也对古建筑的保存提出了要求。

城市的规划与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不能简单地将古建筑作为速度发展的牺牲品。

通过合理利用古建筑,可以为城市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

三、古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追忆,更需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古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需要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取得平衡。

城市规划设计如何保护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规划设计如何保护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规划设计如何保护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城市规划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乎城市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品质,还承担着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设计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审慎评估保护对象的价值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审慎评估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明确保护对象的价值和重要性。

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文化景观和传统街区等都代表了城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

通过对这些保护对象进行综合考量,明确其历史、艺术、学术和社会价值,可以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 制定综合保护策略基于对保护对象的价值评估,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制定相应的综合保护策略。

这包括建立保护规划和政策法规,确保历史建筑物的修复和更新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和原则。

同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监管,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避免侵蚀和破坏文化遗产。

3. 鼓励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原貌,并将其与现代建筑相融合。

这需要设计师在新建筑物和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与历史环境的和谐统一。

可以通过融入传统元素和材料,或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建筑的原貌等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4. 提供公众参与机制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应该是一个广泛参与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设立公众参与机制,将居民和专业人士的声音纳入决策过程。

这种参与机制可以通过听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实现,以确保多方利益的平衡和公正。

5. 教育和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城市规划设计不仅仅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还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在规划设计中,可以设置文化教育场所和展览馆,向公众普及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出版相关书籍和导览手册等方式,增加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和理解度。

总结而言,城市规划设计在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建筑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危机。

而作为文化的瑰宝和历史的见证,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意义以及传承策略,以期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意义1.1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们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是人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的重要来源。

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就是在保护人类文明的根基,维护文化多样性,让后代子孙能够有机会了解和体验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1.2 人居环境的提升传统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生活空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环境友好理念。

其建筑材料、构造技艺以及空间布局都是经过长期实践的积累和优化,体现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因此,保护传统建筑文化有助于提升人居环境的质量,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1.3 城市形象的塑造传统建筑作为城市的独特符号,与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相互关联。

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以塑造城市独特的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例如杭州西湖畔的传统建筑,成为了杭州城市形象的标志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二、传承策略的研究2.1 保护意识的提高传承传统建筑文化,首先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

举办传统建筑文化的展览、研讨会,撰写相关的书籍和论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教育,向公众传播传统建筑的保护知识和理念,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中来。

2.2 政策的支持政府在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传统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标准,提供相应的经济和法律支持。

同时,还需要推行文化遗产工作的机构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对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2.3 技术手段的运用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和现代技术。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传统建筑进行精确的测绘和记录,以便于后期的保护修复。

同时,传统建筑的保护需要积极探索新材料和新工艺,结合现代科技和传统技艺,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城市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面貌与灵魂,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对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首先,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所驱动的。

从古代城市的城墙和城门,到中世纪城市的城堡和教堂,再到现代城市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设施,城市建筑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的影响。

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这是由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其次,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也受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

比如,工业革命时期的钢铁结构使得摩天大楼的建造成为可能,电梯的发明使得高层建筑的居住和办公成为现实。

同时,城市建筑也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经济兴旺的城市往往能够承担起更多的建筑工程,建造更多的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第三,城市建筑的文化传承是城市历史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建筑物被当作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瑰宝。

大部分城市都会有一些历史建筑如古城墙、宫殿和庙宇等,这些建筑物凝聚了城市的历史和精神,对当地居民和游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修复和保护这些建筑物,可以让城市保留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并向外界展示。

此外,城市建筑也可以通过新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元素来传承当地的文化。

如日本京都的传统日式建筑,以及中国的传统园林,这些建筑不仅充分展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许多城市也会在新建筑物的设计中加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来传承和弘扬城市的独特文化。

综上所述,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体现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通过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建筑,可以让城市保留自己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并向外界展示城市的文化与价值。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为此,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领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历史文化名城,顾名思义,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文化内涵和历史遗存的城市。

这里,文化内涵指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文化传承等方面;历史遗存则指城市的古建筑、古街巷、古文化等方面。

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代表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更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城市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对于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注重城市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对于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古建筑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给予古建筑适当的保护,同时注重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挖掘和传承。

当然,古建筑的保护不一定意味着要进行完全的保护和修复,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利用方式来提高其利用率,并有利于其保护和传承。

2、重视城市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资产。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城市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和准确表达,让游客在游览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时能够真正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3、注重城市环境的整治城市环境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和旅游业的发展。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城市环境的整治和提升,包括建设城市绿化、美化城市街景等方面,以提高城市的美观程度和品位。

四、结语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历史文化名城也面临着保护不足、开发不当等问题。

只有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品位和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文化遗产资源所处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当下重要议题。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存过去,更是对于文化传承、城市记忆的尊重与维护。

本文将就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因此,保护好这些资源,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周边建筑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方面,现代化的建筑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视觉上的冲击,破坏其历史风貌;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可能对文化遗产的保存造成实质性损害。

因此,对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四、保护与规划设计的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在规划设计中,应首先考虑保护文化遗产,确保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不受破坏。

对于可能影响文化遗产的建筑项目,应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批。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实现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是保护与规划设计的关键。

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让公众参与到保护与规划设计中来,提高保护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五、保护与规划设计的策略(一)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在周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通过统一的建筑风格,使周边建筑与文化遗产相协调,形成和谐的整体风貌。

(二)绿化环境的营造绿化环境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减轻污染、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周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绿化环境的营造,通过种植树木、建设公园等方式,提高周边环境的生态质量。

城市建筑与历史文脉

城市建筑与历史文脉

城市建筑与历史文脉引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建筑则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和一段故事。

本文将探讨城市建筑与历史文脉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

一、城市建筑的历史价值1.1 见证历史变迁城市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从古代的宫殿、庙宇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一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特征。

因此,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记忆。

1.2 体现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城市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州的骑楼等。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各地独特的建筑技艺,还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保护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有助于维护城市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力。

二、城市建筑与历史文化的融合2.1 古为今用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建筑的智慧,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之中。

例如,许多新建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建筑采用了传统的中式风格,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又满足了现代人的功能需求。

2.2 新旧交融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其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形成一种新旧交融的城市景观。

例如,上海的外滩地区,既有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又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三、城市建筑的保护与传承3.1 立法保护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

例如,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3.2 科学修复对于破损严重的历史建筑,应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修复。

修复过程中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原有构件和装饰细节,恢复其历史风貌。

3.3 公众参与保护历史建筑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同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周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合理规划其周边建筑环境,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任务。

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

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特色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周边建筑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影响是显著的。

一方面,合理的建筑环境能够与历史文化遗产相互映衬,形成良好的空间布局和视觉效果,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建筑环境可能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影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规划设计周边建筑环境时,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四、保护与规划设计原则1. 保护优先原则: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优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其不受破坏。

2.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考虑长远发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3. 文化传承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4. 功能性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提高周边环境的舒适性和宜居性。

五、保护与规划设计策略1. 建筑风格与色彩的统一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统一考虑周边建筑的风格和色彩,使其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协调。

2. 空间布局的优化: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存,形成良好的空间关系。

3. 环境保护与绿化:加强环境保...4. 环境协调性保护:以整体协调的理念处理与文化遗产的相邻区域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以安徽东流历史文化名镇“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为例,运用区位空间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对历史建筑的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展开探索,实质是基于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文化传承与形态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

【关键词】历史建筑文化传承城市设计
1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1)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与发展城镇文化的形象特色的营建。

(2)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特质下的文化传承”与“历史信息可读性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

(3)城市设计战略层面:通过人文历史的感知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研究掌握区位空间的特质性;通过区位主体现状分析其历史肌理来审视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肌理空间特质”的选择、比较、筛选、提炼确立出具有功能、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城市设计战略命题。

(4)城市设计形态空间设计层面:在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城市设计命题指引下,把握设计所要表达的元素,进而进行整体空间形态构筑,使文化传承的延续空间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协调统一。

2 案例分析
2.1 东流老街历史概述
东流镇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此种菊和那座古朴的陶公祠而蜚声四海。

东流老街是昔日东流县城的中心繁华地带。

自唐初逐渐形成至明清之际,为后人留下数百栋的明清徽派古建筑街巷空间(如图1)。

虽时过境迁,但历史风貌犹存。

现存至今依然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阁窗,珠檐飞角迎风雨,绣楣雕拱氐璧双”。

据专家评估,东流老街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

于1989年与屯溪老街同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2.2 东流老街区位特质
东流老街位于长江边上,因水运而发达,山青水秀,人们因商而聚居。

这些商人南来北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许多新鲜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识。

不仅给东流带来了巨额财富,还将新思想、新观念引入东流,其中包括了西方建筑文化,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

这促使东流的传统建筑风格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东流老街
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的异域文化融合现象(如图1)。

2.3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整体空间肌理特征
鉴于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与古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渊源,又考虑到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现象,历史建筑肌理特征总的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点:
(1)东流老街历史建筑群与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有着较深的渊源;
(2)街巷空间因商业活动变得更为开放、开敞。

因“市”聚居,
商业带动城镇发展。

(3)十字”的线形空间与“残垣断壁”、“曲折有致”、“此地错落”的空间肌理特征;
(4)中国传统商业街的建筑空间组合——前店后宅、下店上房、前店中坊后宅的建筑功能组合。

(5)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形态艺术空间。

2.4 文化传承于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审视
(1)“老街”大量遗存的历史建筑与完整的街巷空间作为东流发展变迁、兴衰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2)东流老街历史建筑,系属皖南民居的概念范畴。

然而“中西合璧”是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与其它皖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区别最大的地方,传承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不仅对于皖南地域民居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异域文化融合的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具不可替代的作用。

(3)文化传承意义的城市设计空间定位:东流老街历史遗存具有文脉关系的文化传承空间再现。

重在东流老街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历史文化意象感知;强调水运文化的再现;深刻把握东流老街历史建筑肌理空间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关系;对陶渊明文化形态、艺术空间的创造性再设计。

2.5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
2.5.1 总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1)认真研究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东流历史建筑的内涵,突出其历史信息延续性,提高老街的历史文化品位。

(2)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周围环境协调区的关系,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3)注重对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反映城镇的历史文化积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协调发展。

2.5.2 “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工作重点
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个性化的“门景”入口空间;把握东流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及其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特质性,再现东流当年“繁荣盛世”;关注旅游文化场所的营建与历史文化整体空间环境氛围的打造。

2.5.3 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
(1)“门景”选址
东流老街入口“门景”建筑选址位于解放东街与学湖路的交叉口(如图2),学湖路是联系东流老街与镇中心的主要道路,是进入东流老街的主要入口。

(2)具体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
a、整体空间组合:突出“老街”历史建筑中天井、院落形态——台阶式递进空间,儒家“宗教礼制”思想的历史隐喻的文脉特质;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建构,以现代园林的尺度空间把“门景”、“建
筑”、“景观”有机结合,营建开敞、生态的整体空间。

b、具体形态设计:运用青砖机理、马头墙、天井空间、拱券、柱式、美人靠等历史建筑形态特质,来建构“门景”城市设计建筑意象。

将一般“门景”中构筑物的形态空间形象与建筑使用功能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园林亭、廊的建筑艺术形态空间设计手法;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再现;“船”的抽象艺术园雕的构筑,实为东流历史上“江波万里贾舶来”的长江商埠重镇的特质(如图3,4)。

c、周边环境协调:鉴于入口用地局促(如图2),拓宽了学湖路与解放东街交叉口成为入口广场。

把学湖引到老街入口形成滨水空间,并结合雕塑、铺石、花池等小品构建园林绿地空间,将建筑、园林、滨水在空间上融为一体(如图4)。

在老街入口周围建筑的设计上,考虑到与老街历史建筑环境的协调性,可读性与延续性,将学湖路西侧的建筑营建成具有老街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意义的建筑空间组合。

在学湖路东侧l型建筑组合上,把握老街内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特点,营建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质的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的建筑空间组合。

3 结论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相关研究,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研究课题。

笔者只是从“安徽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开展了一些文化传承意义与思路方向的探讨,重在寻求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技术路线在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上的实践手法,由此关注并探讨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松,周瑾.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j].建筑学报,2005(7):5-7
[2] 吴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7(5):93-96
[3] 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镇雪锋,张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宪章综述[j].理想空间,第15期:101
[5] 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6] 吴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4):6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