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织物的整理(后处理、整理)

6、织物的整理(后处理、整理)
6、织物的整理(后处理、整理)

6、织物的整理(后处理、整理)

机织物、针织物及其他各类织物下织机后,须经过染整加工,如练漂、染色或印花整理等工序处理,才能成为投放市场的纺织商品。在这里讲的整理内容系指织物经漂、染、印加工后为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的最后加工整理。

近年来织物的后整理发展迅速,它已以单纯地发挥纤维固有特性和效果不耐久的整理向着运用新型整理剂和设备,赋予织物更优良性能和持久性效果的方向发展,如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在性能与外观上的互仿。通过后整理使织物获得纤维本身原先并不具备的功能等。

一、织物后整理按其整理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织物整理的目的);

织物整理的目的概括起来说就是使织物“完美化”,具体归纳如下:

(1)使织物规格化。使织物门幅整齐,尺寸形态稳定(符合规定标准)如(拉)幅整理,防缩防皱整理和热定型等,称为定性整理。

(2)改善织物手感。如硬挺整理、柔软整理等。这类整理可用机械方法、化学方法或三者共同作用处理织物,以达到整理目的。

(3)改善织物外观。如光泽、度、悬垂性等。有轧光整理、增光整理以及其他改善织物表面的整理。

(4)其他服用性能的改善(赋予织物的新的特点)。如阻燃、拒水、化纤织物的亲水性,防静电,防起毛起球等整理。

织物后整理根据上述要求,其加工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机械后整理和化学后整理。通常将利用湿、热、力(力、压力)和机械作用来完成整理目的加工方法称为一般机械后整理。而利用化学药剂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改变织物物理化学性能的称为化学整理,但二者并无截然界线。例如柔软整理既可籍一般机械整理方法进行。也要用上柔软剂的方法获得整理效果,但大多数是两种方法同时进行。

上述是按织物整理加工的工艺性质来分的,还有就是按织物整理效果来分。这种分类方法是以织物保持整理效果的程度来区分的,具体可分为暂时性整理、半耐久性整理和耐久性整理三种。

1、暂时性整理

保持织物整理效果时间较短的称暂时性整理,如:轧花整理、上浆整理

等。

2、半耐久性整理

保持织物整理效果时间居中等水平的称半耐久性整理。如:防火整理等。

3、耐久性整理

保持整理效果时间比较长的整理方法称耐久性整理。如:树脂整理、防

火整理、柔软整理等。

二、织物的一般整理

1、手感整理

纺织物的手感与纤维原料、纱线品种、织物厚度、重量、组织构成以及

染整工艺等都有关系。就纤维而言,以织物手感柔软、麻织物硬挺、毛

呢织物膨松粗糙有弹性。这里手感整理仅指硬挺和柔软整理。

1)硬挺整理。硬挺整理是利用能成膜的高分子物质制成整理浆浸扎在织

物上,使之附带着于织物表面。干燥后形成膜将织物表面覆盖,从而

赋予织物平滑、厚实、丰满、硬挺的手感。

(所以硬挺整理也称为上浆整理)

2)柔软整理。柔软整理方法中的一种籍机械作用使织物手感变得较柔软。

但这种方法不耐水洗。目前多数采用柔软剂进行柔软整理。

强调:作为柔软剂的材料必须没有不良气味,而且对织物的白度、色光及染色坚牢等没有不良影响。无论哪一类的柔软剂,用

量都应适度。用量过多将产生拒水性及油腻发粘的手感。

2、定型整理

这种整理消除纤维和织物中存在的内应力,使处于较稳定的排列状态,

从而减少织物的变形因素。

1)定幅(拉幅)整理。织物在加工过程中常外力作用。尤以经受力

更多,迫使织物经向伸长,纬向收缩,因而形态尺寸不够稳定,幅竟不

匀,布边不齐,纬斜以及因烘筒烘干后产生的极光。手感粗糙等。但经定幅整理后,上述缺点基本可以纠正。

2)机械预缩两种整理,主要是解决经向缩水问题。

3、外观整理

织物外观整理主要内容有扎光整理、电光整理、改整理和漂白整理织物的增白整理等。整理后要使织物外观改善美化,如光泽增加,平整度提高,表面轧成凸凹花纹等。

1)轧光整理可分为普通轧光、摩檫轧光与电光等。

都是通过机械、温度、湿度的作用,借助

2)增白整理有两种方法:A、上蓝增白法B、荧光增白法

三、树脂整理

1、纯棉织物,粘胶纤维织物及其混纺物具有许多的优良特性,但这类

织物也存在有一定的缺点,如弹性差、易变形、易打折皱等,为克服以上缺点,往往采用树脂整理。

2、所谓树脂整理就是利用树脂来改变织物及纤维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提高织物防缩防皱性能的整理工艺。

3、树脂整理分为:A、防缩整理B、防皱整理C、涤棉混纺织物的耐久

压烫整理

四.特种整理

织物品除用于一般日常生活外,经过一些特殊的整理加工后,还可以提高其应用性能,如拒水、阻燃、防静电、防污等,这些性能一般纺织品并不具备,而且经过特殊整理方法获得的,这类整理方法称为特种整理,其内容较多,发展也快,这里选择其中主要部分介绍。

1、防水整理(拒水整理)

这种整理按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不透水,但也不透气,如雨伞、防雨蓬布等。这种是用涂层的方法施加一层不溶于水的连续性薄膜;另一种是改变纤维表面性能,使纤维表面的亲水性转变为疏水

性,而织物中纤维间仍保留着大量孔隙,这样织物既能保持透气性,

又不易被水润湿。这种透气性防水整理也称作拒水整理。

2、阻燃整理

整理后并不能达到如石棉的不可燃程度,但能够阻碍火焰蔓延。当

火源移去后不再燃烧,并且不发生残焰阴燃。

选用阻燃剂时,须注意对织物的强度、手感、外观、织物染料色泽及

色牢度有无不良影响,对人体皮肤有无刺激,燃烧时有无毒气、共溶

性等。

3、卫生整理

卫生整理的目的是抑制和消灭纺织物上附着的微生物,使纺织物具

有抗菌、防臭、防霉的功能。

A、防污整理。防污整理包括四方面内容:不易沾油污(防油污),

易于洗除(易去污),洗涤时

B、防霉菌、防臭整理。

4、合纤及其混纺织物特种整理

合成纤维本身具有疏水性,因而纯合成纤维织物及含合纤高的混

纺织物因吸湿性差,往往易因摩檫产生静电、吸附尘埃、易污、易

起毛起球等现象。

A、抗静电整理

B、抗起毛起球整理

以染整角度看,除了改变纱线与织物结构外,染整艺术中的烧毛、剪

毛。热定形均要改善起球现象。

五、织物整理新技术

1、泡沫整理

2、防麂皮整理

3、耐久油光防水整理

4、胶合整理

浅谈织物后整理与静水压

浅谈织物后整理工艺与静水压实验 【摘要】简要介绍了织物涂层整理的发展和分类及与织物静水压实验的关系,分析各织物涂层胶的化学结构,制备方法,功能性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涂层静水压织物整理贴合程度基布 前言 纺织品涂层整理剂又称涂层胶,是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的高分子类化合物。它通过粘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而且能增加织物的功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通气透湿等功能。早期的防水性织物是英国锡莱设计的文泰尔防雨布。其作用原理是织物被润湿后棉纤维截面积膨胀,使织物中纤维间的孔隙缩小,以致水不易渗透。高密度织物的特点是透湿性好,但耐水压值较低。直到后来层压织物以及涂层织物的出现成为了防水透湿织物的主流,其中层压织物随着服用时间的增长,防水透湿效果逐渐变差,甚至会出现面料渗水的现象。因此涂层织物占据主导地位,自70年代以来,科研人员通过对涂层胶化学结构的改性和变换涂层加工方法等手段研制出了一系列防水透湿型织物用涂层胶。近年来,功能型涂层胶和复合型涂层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涂层胶的种类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有: 1.聚丙烯酸酯类(PA);特性:耐日光和气候牢度好,不易泛黄;透明度和共容性好,有利于生产有色涂层产品;耐洗性好;粘着力强;成本较低。其缺点是:弹性差,易折皱;表面光洁度差;手感难以调节适度。 2.聚氨酯类(PU);特性:涂层柔软并有弹性;涂层强度好,可用于很薄的涂层;涂层多孔性,具有透湿和通气性能;耐磨,耐湿,耐干洗。其不足在于:成本较高;耐气候性差;遇水、热、碱要水解。 3.聚氯乙烯类(PVC);特性:PVC薄膜有毒且易老化,手感粗糙。 4.有机硅类;手感丰满,很脆又富有弹性,具有很强的回弹性,抗皱。对于厚型的面料,弹性好,牢度好。 5.合成橡胶类。 (二)常见的涂层后整理工艺有: 1.直接干法涂层,直接涂刮烘干成形烘交联。 2.湿凝固法涂层。 3.转移涂层,将涂层剂涂在离型纸上,形成连续的薄膜,然后再薄膜上涂上粘结剂,后与织物叠合,经烘干固化,最后将载体剥离,形成的涂层织物 4.层压法涂层,将织物与高聚物薄膜粘结在一起,形成的多功能复合体。 对于涂层织物静水压实验的各个影响因素以GB/T4744-1997(eqv ISO811:1981)为例加以分析。一般用于测定静水压实验的涂层织物其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涤棉织物染整工艺设计

涤棉织物染整工艺设计涤棉混纺织物是涤纶和棉以一定比例混纺而成,既保持了涤纶的特点,又改善了穿着不透气等缺点,是针织面料中又一较典型的产品。 工艺流程: 原布准备→烧毛→中和→练漂→丝光→染色→印花→后整理→成品 前处理原理与目的 T/C织物的前处理其主要目的的去除棉纱线上的天然杂质,这些天然杂质主要包括棉籽壳、蜡状物质等天然纤维的共生物。纤维在纺纱,纱线织造过程中沾染的油污和为了满足加工要求施加的油剂,色素等。通过练漂,一方面充分发挥纤维的优良品质,更主要的是满足染色,印花等一系列后续加工对织物白度和吸湿,渗透性的要求。同时,前处理还能改善针织物的光泽,手感等服用性能。 传统的碱煮练法,以氢氧化钠为煮练剂,精练剂(表面活性剂),渗透剂,在这些煮练剂的共同作用下,使棉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而被部分除去棉针织物煮练后,杂质明显减少,吸水性有很大提高,但由于纤维上还存在天然色素,外观不结合,除深色外还要进行漂白,否则回影响染色均匀性和色泽的鲜艳度,漂白其目的是破坏色素,提高白度,并进一步去除残留的棉籽壳,果胶等杂质,进一步提高织物的吸水性。 常选用漂白方式:氧漂,漂白效果好,对纤维的损伤小,环境污染小,去污能力强。 练漂方式: 碱氧一浴法练漂即将氢氧化钠与双氧水同浴处理T∕C混纺织物,使精练和漂白同时完成的一种练漂工艺,该工艺可以大大缩短棉针织物的前处理加工过程,减少设备损耗,缩短加工时间,提高了织物的牢度。 工艺流程及条件:坯布→浸轧碱氧液(室温,轧余率100%-110%)→汽蒸(100-102℃→热水(85-90℃)3次→温水洗(65-70℃)2次→冷水洗→晾干,待测

浅谈织物涂层整理

浅谈织物涂层整理 织物,涂层 纺织品涂层整理剂又称涂层胶,是一种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的高分子类化合物。它通过粘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而且能增加织物的功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通气透湿,阻燃防污以及遮光反射等特殊功能。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民就已经把涂层胶用于织物表面,那时多为生漆、桐油等天然化合物,主要用于防水布的制作。时至近代,出现了性能优越的多种合成聚合物类涂层胶。最初的产品存在只防水而不透湿的缺陷,涂层织物使用时有闷热感,舒适性差。为了改善涂层胶的通气透湿性,自70年代以来,科研人员通过对涂层胶化学结构的改性和变换涂层加工方法等手段研制出了一系列防水透湿型织物用涂层胶。近年来,功能型涂层胶和复合型涂层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涂层胶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有: 1.聚丙烯酸酯类(PA); 2.聚氨酯类(PU); 3.聚氯乙烯类(PVC); 4.有机硅类; 5.合成橡胶类(如氯丁橡胶)。 此外,还有聚四氟乙烯、聚酰氨、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蛋白质类。目前主要应用的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氨酯类。按在使用上采用的介质不同分为溶剂型和水系型两种,溶剂型具有耐水压高,成膜性好,烘燥快,含固量低等优点,但同时又有在织物上渗透性强、手感粗硬,毒性大、易着火,需要溶剂回收装置、且回收费用高的缺陷。与溶剂型相比,水系型无毒、不燃、安全,成本低、不需回收,可制造厚涂产品,有利于有色涂层产品的生产,涂层亲水性好;其缺点是耐水压低,烘燥慢,在长丝织物上粘着较难。按涂层工艺及焙烘条件不同又有干式涂层胶和湿式涂层胶,低温交联涂层胶和高温交联涂层胶之

常见的后整理工艺

常见的后整理工艺 机织物、针织物及其他各类织物下织机后,须经过染整加工,如练漂、染色或印花、整理等工序处理,才能成述之整理内容,系指织物经漂、染、印加工后为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赋予纺织品特殊功能的为投放市场的纺织商品。这些印染加工工序都属于织物整理范畴。 织物后整理按其整理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1)使织物门幅整齐,尺寸形态稳定。属于此类整理的有定幅、防缩防皱和热定形等,称为定形整理。 (2)改善织物手感。如硬挺整理、柔软整理等。这类整理可采用机械方法、化学方法或二者共同作用处理织物,以达到整理目的。 (3)改善织物外观。如光泽、白度、悬垂性等。有轧光整理、增白整理及其他改善织物表面性能的整理。 (4)其他服用性能的改善。如棉织物的阻燃、拒水、卫生整理;化纤织物的亲水性、防静电、防起毛起球整理等。 一、织物一般整理 手感整理 纺织物的手感与纤维原料,纱线品种,织物厚度、重量、组织结构以及染整工艺等都有关系。就纤维材料而言,丝织物手感柔软,麻织物硬挺,毛呢织物膨松粗糙有弹性。本节手感整理仅指硬挺整理与柔软整理。 1、硬挺整理 硬挺整理是利用能成膜的高分子物质制成整理浆浸轧在织物上,使之附着于织物表面,干燥后形成皮膜将织物表面包覆,从而赋予织物平滑、厚实、丰满、硬挺的手感。 2、柔软整理

柔软整理方法中的一种是藉机械作用使织物手感变得较柔软,通常使用三辊橡胶毯预缩机,适当降低操作温度、压力,加快车速,可获得较柔软的手感,若使织物通过多根被动的方形导布杆,再进入轧光机上的软轧点进行轧光,也可得到平滑柔软的手感,但这种柔软整理方法不耐水洗,目前多数采用柔软剂进行柔软整理。 定形整理 包括定幅(拉幅)及机械预缩两种整理,用以消除织物在前各道工序中积存的应力和应变,使织物内纤维能处于较适当的自然排列状态,从而减少织物的变形因素。织物中积存的应变就是造成织物缩水、折皱和手感粗糙的主要原因。 1、定幅(拉幅) 原理: 定幅整理是利用棉、粘胶纤维、蚕丝、羊毛等吸湿性较强的亲水性纤维,在潮湿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合成纤维的热塑性,将其门幅缓缓拉宽至规定的尺寸,从而消除部分内应力,调整经纬纱在织物中的形态,使织物的门幅整齐划一,纬斜得到纠正;同时织物经烘干和冷却后获得较为稳定的尺寸(主要指纬向),以符合印染成品的规格要求。 作用: 将织物的幅宽拉到标准尺寸,纠正织物在印染加工过程出现的幅宽不匀、纬斜、极光等缺点。 拉幅工程建立在织物含有适当水分下,利用机械夹往布边逐渐拉宽,并缓缓的干燥,从而获得暂时的定型。 织物拉幅前后的幅宽,应有一定的限制,否则会造成严重缩水现象。 2、机械预缩整理

涤棉混纺织物的前处理工艺

涤棉混纺织物的前处理工艺聚酯纤维与棉纤维的理化性质不相同,在染整加工时,两者应兼顾,纤维混纺比例不同时应有相应的工艺。由于目前涤棉混纺织物是在棉织物染整工艺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及设备安装路线也大体相似,因此带来一些不便之处,分述于下。 1.原布准备 2.烧毛棉织物前处理工艺是先烧毛后退浆、煮练。涤/棉织物虽然也将烧毛列在退煮之前,但可能带来不利之点,如聚酯纤维没有来得及烧掉,受高热形成小溶珠散布在织物表面,在用某些分散染料染色时会因此产生色点;涤/棉织物常用PVA 浆料上浆,经烧毛高温作用后退浆时PVA 较难退掉,织物上油污也将会固着,影响织物白度。但由于坯布烧毛的工序顺当,管理方便,烧毛机的清洁要求不高,除了个别漂白涤/棉品种在练漂后烧毛,及个别深色卡其在染后烧毛外,坯布烧毛仍是切实可行的。烧毛时布身温度要求低于180℃,温度过高,则布幅收缩过大,手感发硬粗糙,强力下降甚至脆损。对稀薄、网眼、提花织物更应引起注意。 烧毛设备仍以气体烧毛机为好,用于涤/棉织物的烧毛机火口上方有冷流水辊筒,烧毛时织物在辊筒上包绕,可吸去布身热量,降低布身温度。火口还可转动,针对不同织物采取不同的火口角度,如切线烧毛、透烧、直烧等。烧毛后落布时布身温度应

在50℃以下,可用冷风或绕经大冷水辊降温或喷雾降温。干落 布应加装静电消除器以免落布上齐,或者织物被卷绕到落布架上。 3.碱缩涤棉的碱缩工艺与纯棉相似区别在于处理条件缓 和,由于涤纶的耐碱性较棉差,特别是在高温碱性条件下,涤纶容易发生水解,所以涤棉针织氢氧化钠浓度一般为90-160g/l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控制在60—70℃,因为温度较高易造成水解。? 90—160g/lNaOH ?室温浸湿5-20min。 4.退浆涤棉混纺织物多用PVA 及其混合浆料上桨,退浆时可采用碱退浆。碱退浆工艺用烧碱5~1Og/L,润湿剂适量,80℃轧碱后堆置0.5~1h,热水(80~85℃)冲洗,冷水洗。水洗时水量要充分,防止退下的浆料重新吸附到织物上,影响染色,退浆率要求达到80%。氧化剂退浆可用亚溴酸钠1~2g/L, pH9.5~10.5,室温浸轧后堆15~2Omin,用3~5g/L 烧碱于85~90℃碱洗,再用热水、冷水洗净。也可用烧碱—过氧化氢 液退浆。 5.煮练涤棉混纺织物上浆料以PVA为主时,可以退煮一次进行,若是浆料以淀粉为主时,仍应经酶退浆后再煮练。由于聚酯纤维耐碱性较差,煮练工艺应比棉织物煮练温和。目前涤棉混纺织物煮练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低浓度碱、高温汽蒸煮练工艺;另一种是碱浓度稊高、热堆置的工艺。煮练设备以平幅汽蒸设备为主,绳状煮练容易造成折皱,一般不用,但也有少数工厂用绳

纺织品后整理的六大技术给大家安排一下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018384325.html,)纺织品后整理的六大技术给大家安排一下 国际上功能性纺织品的利润和高附加值往往通过后整理来实现。那后整理的常用的实用技术有哪些呢?小编给您讲解一下。 一、发泡涂层技术 发泡涂层技术最近有新的发展。印度最新的研究表明,纺织材料的耐热性主要通过滞留在多孔结构中的大量空气来实现。要提高经聚氯乙烯(PVC)和聚氨基甲酸酯(PU)涂层的纺织品的耐热性,只要在涂层处方中加入某些发泡剂、研究者说,PVC涂层所用的发泡剂比PU涂层更加有效,这是由发泡剂在PVC涂层中形成更有效的封闭空气层,邻接表面的热损失减少10%-15%。

二、有机硅整理技术 最佳的有机硅涂层可使织物的抗撕裂性提高超过50%。有机硅弹性体涂层的柔韧性高,而弹性模量低,在织物撕裂时允许纱线迁移并形成纱束。一般织物的撕破强力总是低于拉伸强力。然而当有涂层后,可使得纱线在扯破延展点上移动,两根或更多的纱线相互推动,形成纱束而显著提高抗撕裂性。 有机硅涂层能产生拒水效果,以致纺织品不会吸收太多的水分,以防浸湿效果重量增加较多。该有机硅橡胶层可滤去阳光中大部分有害的紫外射线,且手感柔软。有机硅涂层现已用于气袋织物、热气球、滑翔伞、大三角帆、帐篷、睡袋、以及许多高性能的运动休闲织物。 三、防水拒油整理技术 荷叶的表面是一有规则的微结构表面,能够防止液滴浸湿表面。该微结构使液滴和荷叶表面之间藏有空气。荷叶具有天然的自洁作用,即超级防护性。德国西北纺织研究中心正在使用脉冲UV激光产生的潜能,试图模仿这种表面。纤维表面用脉冲UV激光(激发态激光)进行光子表面处理,以产生一个有规则的微米级结构。 若在气态或液态活性介质中改性,光子处理能与疏水或疏油整理同时进行。在全氟-4-甲基-2-戊烯存在下,利用辐照,能与

涤粘、涤棉织物工艺设计

涤粘长织物工艺设计 一、设计产品:涤/粘长织物规格: 二、工艺流程 (漂白布)—热定形—漂白—预缩——落布 原布准备—烧毛—退浆—(染色布)—热定形—水洗—染色—整理—落布(印花布)—热定形—印花—蒸化—水洗—烘干—整理—落布三、工艺说明: (—)练漂涤粘混纺织物含杂质不多,故一次双氧水漂白工艺即可达到煮练漂白的要求,纤维本身具有一定光泽,一般无需丝光。 (二)染色涤粘织物的染色与涤毛织物的染色大致相同,都可采用分散/活性染料一浴两步法染色,染色前要经过水洗烘干的过程来消除布边针铗印和内应力。(三)印花涤粘织物可采用涂料印花同时上染两种纤维,也可用染料印花两种不同染料分别上染两种纤维,涤粘织物的印花与涤毛织物基本类似。 (四)整理漂白布通过预缩整理防止收缩折皱,印染布则可采用树脂整理达到目的。 四、工艺流程、条件、处方以及加工设备设计 (—)漂白 工艺流程:原布准备—烧毛—退浆—热定形—漂白—预缩—落布 1、前处理过程(原布准备—烧毛—退浆)工艺条件同棉织物 退浆处方:烧碱6~8g/L 渗透剂3~4mL/L 堆置温度75~800C 堆置时间40~45min 漂白处方:H2O2(100%) 4~6g/L 水玻璃6~8g/L 温度室温 2、热定形 (1)热定型机理:1)在热定形过程中,施加一定张力使织物被拉伸到所需要的尺寸,由于分之间作用力阻碍了分子链段按纤维被拉伸的方向蠕动。 2)在拉伸的同时对织物进行加热,分子的链段热运动加剧,变得可以按外力方向进行重排。 3)应力松弛后在新的位置上能与邻近的分子链段建立新的关系(键的结合)。 4)冷却后,这种新的状态被固定下来. (2)工艺条件: 温度高于Tg 15~200C 张力适量施加

织物涂层整理的常用方法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织物涂层整理的常用方法 涂层整理就是将一层或者多层能形成薄膜的高分子化合物均匀的涂覆在紡织物的表面,以达到织物的两面能有不同功能的织物表面整理技术。涂层既能改变织物的外观风格,也能增加织物的功能性,使织物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1、干法涂层: 将涂层剂用稀释后,在添加所需助剂调配成可用漿料,均匀的涂敷在织物上,之后对涂过的织物进行加热,待溶剂或水蒸发后涂层剂即可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而坚籾的膜。 2、转移成膜法: 此法是先将浆料涂覆于有机硅或者其他树脂处理过的转移纸、橡胶带等转移介质上,再将涂过浆料的转移介质与织物叠合,经轧压使得浆料转移至织物上,再经烘干、冷却等工艺处理后,纸与织物涂层分离即可得到涂层织物。这种成膜工艺较适用于整理经不起张力的轻薄织物。 3、热熔成膜法: 将热塑性的聚氨酯加热至熔融的状态,涂敷在织物上面,经冷却,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4、黏合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室内装饰织物等较厚织物制品的整理上。其制作工艺是将2. 5mm到4隱厚度的薄膜用粘合剂黏在织物表面,经过轧压使之牢牢的与织物黏在一起成为一体。 5、湿法成膜: 将线型结构的聚氨酯溶于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加入助剂制成涂布浆料,涂覆于织物上,在与水接触时DMF能向水溶出而聚氨酯树脂不溶,故树脂的浓度迅速增大,分子间的凝聚力提高,瞬间形成半渗透的薄膜,DMF通过此半透膜继续向水中扩散,此时,水也向涂层内扩散,这样形成不稳定态的涂层,制成骨架结构而形成带有微孔的薄膜。 Standard International Group(HK) Limited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功能性陶瓷整理织物

功能性陶瓷整理织物 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万 震 刘 嵩 上海雅运纺织化工有限公司 王靖天 【摘 要】 概括了新型陶瓷微粉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陶瓷织物的主要制造方法,并着重讨论了几种新型功能性陶瓷织物的研究与开发状况。 【关键词】 陶瓷织物 防紫外线 抗菌防臭 保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纺织品研究与开发逐步向多功能、高附加值发展。 80年代中期,日本率先开发的新型功能性陶瓷织 物,是通过添加和配合不同种类的陶瓷微粉,采用 不同方法制作而成。它的创意始自一家陶瓷公司的 奇想,该公司将具有远红外辐射性的陶瓷微粉与织 物结合,据说获得了保暖效果。到了80年代后期, 日本形成一股开发热潮,许多公司相继开发投放市 场。日本这方面技术于80年代末渗入我国,1990 年我国纺织高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展示了陶瓷 整理织物的样品。随着陶瓷整理织物功能认识的逐 步发展,我国陶瓷整理的研究开发于90年代中期 形成高潮,产品遍及全国市场并进入消费者的生 活[122]。 1 新型陶瓷材料 表1 常见的陶瓷微粉 氧化物M gO A l2O3CaO T i O2Si O2C r2O3Fe2O3 M nO2ZrO2BaO ZnO SnO2Sb2O3 碳化物B4C Si C T i C M oC W C ZrC T aC等氮化物BN A I N Si3N4ZrN T i N等 硅化物T iSi2M oSi2W Si2等 硼化物T i B2ZrB2C rB2等 盐类BaT i O3CaCO3BaSO4等 非金属碳粉石墨 结晶莫来石堇青石绢云母萤石方解石麦饭 石明矾水晶滑石高岭土沸石等 1.2 陶瓷粉加工难点[2,4] 1.2.1 微粉粒径:聚合物中添加的陶瓷粉粒径要 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允许粗粒子的存在,否则易引 起纺丝断头,使丝的制成率降低。因此使用中对陶 瓷微粉的粒径要求很高,其中用于短纤维纺丝的微 粉平均颗粒直径应在5Λm以下,而用于长丝的微 粉平均颗粒直径应在3Λm以下,最好小于1Λm,最 细可达到0.001Λm。目前,某些陶瓷物质的微粉加 工还存在一定难度,尚需投入力量继续进行研究。 1.2.2 粉粒分散性:微粉粒径越小,其抗张力越 大,在熔融树脂中易形成二次凝聚粒子而难以分 散。而二次凝聚粒子的形成会使聚合物的可纺性及 纤维的物理性能等大大劣化,因此必须采用有效方 法,使陶瓷微粉高度均一地分散在聚合物树脂中。 1.2.3 粉粒的干燥:在一些聚合物(如聚酯等)的 熔融纺丝过程中,水分的存在将使聚合物发生降 解。陶瓷粉中不仅存在着表面间接物理吸附的分子 状水,还存在以氢键为引力直接吸附的结晶水。后 者被牢固地吸附着,其运动受到限制,即使在 350℃高温干燥时也有残留。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 方法处理,尽可能除去粉末中各种形态的水分。 2 陶瓷织物制造方法 将远红外陶瓷粉与织物结合,最早和最简便的 方法是后整理技术。这是一种将陶瓷微粉和粘合 剂、助剂(如柔软剂)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整理剂对织 物进行涂层、浸轧或喷雾的方法[1]。 31 第22卷第5期 2000年10月染 整 技 术

6、织物的整理(后处理、整理)

6、织物的整理(后处理、整理) 机织物、针织物及其他各类织物下织机后,须经过染整加工,如练漂、染色或印花整理等工序处理,才能成为投放市场的纺织商品。在这里讲的整理内容系指织物经漂、染、印加工后为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的最后加工整理。 近年来织物的后整理发展迅速,它已以单纯地发挥纤维固有特性和效果不耐久的整理向着运用新型整理剂和设备,赋予织物更优良性能和持久性效果的方向发展,如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在性能与外观上的互仿。通过后整理使织物获得纤维本身原先并不具备的功能等。 一、织物后整理按其整理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织物整理的目的); 织物整理的目的概括起来说就是使织物“完美化”,具体归纳如下: (1)使织物规格化。使织物门幅整齐,尺寸形态稳定(符合规定标准)如(拉)幅整理,防缩防皱整理和热定型等,称为定性整理。 (2)改善织物手感。如硬挺整理、柔软整理等。这类整理可用机械方法、化学方法或三者共同作用处理织物,以达到整理目的。 (3)改善织物外观。如光泽、度、悬垂性等。有轧光整理、增光整理以及其他改善织物表面的整理。 (4)其他服用性能的改善(赋予织物的新的特点)。如阻燃、拒水、化纤织物的亲水性,防静电,防起毛起球等整理。 织物后整理根据上述要求,其加工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机械后整理和化学后整理。通常将利用湿、热、力(力、压力)和机械作用来完成整理目的加工方法称为一般机械后整理。而利用化学药剂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改变织物物理化学性能的称为化学整理,但二者并无截然界线。例如柔软整理既可籍一般机械整理方法进行。也要用上柔软剂的方法获得整理效果,但大多数是两种方法同时进行。 上述是按织物整理加工的工艺性质来分的,还有就是按织物整理效果来分。这种分类方法是以织物保持整理效果的程度来区分的,具体可分为暂时性整理、半耐久性整理和耐久性整理三种。

涂层整理

第二节涂层整理 ?织物涂层:在织物表面均匀地涂敷一层或多层高分子成膜物,使其产生不同功能的一种 表面加工技术 ?人们很早就采用涂层加工技术,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加工工业门类,是从20世纪30~40 年代。 ?涂层加工目的 ?(1)改变织物外观:珠光、反光、双面双色、皮革、光泽 ?(2)改变织物风格:柔软丰满、硬挺、高弹性 ?(3)增加织物功能:防水、防由等 ?涂层加工产品应用领域 ?(1)服装:风雨衣、羽绒服、劳防服等 ?(2)产业用布:篷盖布、土工布、遮阳布等 ?(3)装饰用布:贴墙材料、铺地材料、遮光窗帘等 一、主要涂层剂 ? 1.1 聚氯以下(PVC) ?适合直接干法涂层、压延贴合涂层合转移法涂层制造PVC合成革等 ?PVC涂层织物适合制作篷盖布、防雨布、汽车及家用装饰布、箱包、家具面料、鞋面 革、广告灯箱布等 ?进行涂层和制造人造革时,需要添加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填料、着色剂等 ? 1.2 聚丙烯酸酯涂层剂 ?是近30年来使用最普遍的品种之一 ?可分为有机溶剂和水分散型两种 ?有机溶剂型(甲苯),成膜性好,皮膜光滑柔软,易于烘干,适合国内烘箱设备较短的 特点,但甲苯易燃、易爆、污染环境 ?水分散型,近10多年来逐步发展 ? 1.3 聚氨酯涂层剂(聚氨基甲酸酯) ?简称PU胶 ?聚氨酯具有优良的耐磨、耐油、耐寒、耐化学、耐射线性能 ?聚氨酯家族包括PU水乳胶、PU热塑胶、PU革、PU粘合剂、PU涂料、PU弹性纤维 (氨纶)、PU法泡塑料等 ?主要有溶剂型和水分散型 ? 1.4 其他类型的涂层剂 ?(1)丁腈橡胶:a抗水、抗油a石油工业的防护服 ?(2)氯丁橡胶:a抗油脂、耐汽油、耐酸碱、耐气候、耐磨损、耐挠曲a防护服、空 气袋、船及飞机用救生筏、卡车篷布、可折叠容器、橡胶坝 ?(3)硅橡胶:a防水、耐高温、低温(-50~200),耐化学腐蚀、过滤紫外线和绝缘性 能a防护服、绝缘服、汽车安全气囊、食品传送带、气球、降落伞、建筑用纺织品 ?(4)氯磺酸化聚氯乙烯塑料a突出的耐磨损性、耐气候性,良好的抗污性和易洗性, 能长久保持明亮的、引人注目的外观a防护服、卡车帆布、充气仓库、可折式车、船顶篷等 二、涂层方法 ? 2.1 直接干法涂层 ?基本特点:直接涂刮、烘干成形、焙烘交联 ?前防水:防渗胶,低浓度的含氟防水剂 ?比较普遍、工艺比较简单 ?可用于聚丙烯酸酯类和聚氨酯外,还适于PVC、硅橡胶、丁腈橡胶、橡塑混炼胶等 ?可用于加工 ?服装面料(风雨衣、防寒服、防护服等) ?装饰织物(窗帘、座椅、沙发面料、地毯等) ?产业用布(遮盖布、帐篷、土工布等)

涤棉混纺织物染色

T/C混纺织物染色综合实验 一、实验内容 1、T/C混纺织物轧--焙法染色 2、T/C混纺织物二步法染色 二、实验目的:学习T/C混纺织物不同工艺染色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 T/C混纺材料的纺织品,在纺织品消耗总量中占很大比例。由于涤、棉两种纤维性能差异大,染色时要求的pH值、温度不同,染色工艺相对复杂,生产单位还往往根据自己的设备情况,制定工艺。近年来,性能优良的染料不断问世,使T/C混纺织物染色工艺不断优化。 涤纶是疏水性纤维,结构紧密,使用分散染料染色。染色须在高温高压(130℃)或热熔培烘(180℃以上)条件下进行。在高温下,纤维大分子链段振动频率增大,出现了许多允许染料了通过和容纳染料的空隙,温度越高染料扩散越快。温度降到玻璃化温度以下时,染料分子便固定在纤维中。 棉纤维可以用直接、活性、还原等多种染料染色,染色工艺可以是轧染法和浸染法,常温染色。选择棉用染料一般根据色相和要求的色牢度、深度而定。 四、实验步骤和工艺条件 (一)、分散活性轧-焙一步法染色 流程 二浸二轧(室温、轧余率60-70%)→烘干(80-90℃)→焙烘(190℃、90s)→热水洗(80℃、5min)→皂洗(皂粉2g/L、95℃、10min)→水洗→烘干 处方 分散红S-BWFL(g/L)24 分散金黄E-RGFL(g/L)16 活性橙KGN(g/L)25 尿素(g/L)50 碳酸钠(g/L)15 JFC(g/L) 2 六偏磷酸钠(g/L)

含固量4%防泳移剂(g/L)15 (二)、两步法染色工艺 1、分散、活性染色工艺 流程 二浸二轧分散染料(室温、轧余率60-70%)→烘干(80-90℃)→焙烘(200℃、60s)→热水洗(80℃、5min)→水洗→烘干→活性套染棉 套染棉工艺 60℃ 15’ 15’20‘ 3 分散浴处方:套染棉处方: 分散红玉S-2GFL(g/L)活性红BES (owf%) 3 分散蓝2BLN(g/L)活性蓝BET(owf%) 2 分散青莲S-BLN(g/L) 2 碳酸钠(g/L)20 含固量4%防泳移剂(g/L)15 硫酸钠(g/L)30 六偏磷酸钠(g/L) 2 浴比:1:30 2、分散/还原悬浮体染色工艺 流程: 二浸二轧工作液(室温、轧余率60-70%)→烘干(80-90℃)→焙烘(190℃、90s)二浸二轧浸轧还原液→用薄膜包好→汽蒸(100℃、2min)→水洗→透风氧化→水洗(50-60℃、5min)→皂煮→晾干 处方:还原浴处方: 分散大红HBGL(g/L) 3 氢氧化钠(g/L)20 还原黄RK(g/L)85%保险粉(g/L)20 还原桃红R(g/L) 含固量4%防泳移剂(g/L)15

涂层知识介绍

涂层知识介绍

涂层知识介绍(仅供参考) 一、涂层剂介绍 涂层胶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有: 1. 聚丙烯酸酯类(PA); 2. 聚氨酯类(PU); 3. 聚氯乙烯类(PVC); 4. 有机硅类; 5. 合成橡胶类(如聚氯丁橡胶等)。 此外,还有聚四氟乙烯、聚酰氨、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蛋白质类。目前主要应用的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氨酯类。 按在使用上采用的介质不同分为溶剂型和水系型两种。 油性涂层胶是以油性溶剂(甲苯、DMF、丁酮等)作为溶剂,将丙烯酸或聚氨酯溶解而成。其优点是成膜性好、牢度好,PU能贴热风胶,是当前普遍使用的涂层胶。缺点是由于使用了油性溶剂,所以环保方面欠缺一点,特别是现在石油涨价,导致油性溶剂价格一路彪升,大部分的涂层胶由于成本太高,所以使用了比较差的油性溶剂,导致环保不达标,另外随着各国环保标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对涂层胶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水性涂层胶是以水作为溶剂将丙烯酸或聚氨酯树脂通过专门的乳化设备,乳化而成。其最大的优点是:品种多、环保、价格低廉,现在有很多涂层都是用水溶性胶,例如:一般的水溶性PA、水溶性PU还有皮膜胶、

油感腊感、刮色浆料等功能性浆料。水溶性以其功能性、环保性、和价格低廉,将是今后涂层的方向。缺点是成膜性差、水洗牢度差、PU不能贴热风胶。 按涂层工艺及焙烘条件不同又有干式涂层胶和湿式 涂层胶,低温交联涂层胶和高温交联涂层胶之分。干式和低温交联涂层胶因其涂层工艺简单,焙烘温度低,省力节能,它们是未来涂层织物发展的趋势。 聚丙烯酸酯涂层胶(Polyacrylate简称PA)亚克力性能:耐日光和气候牢度好,不易泛黄;透明度和共容性好,有利于生产有色涂层产品;耐洗性好;粘着力强;成本较低。弹性差,易折皱;表面光洁度差;手感难以调节适度。 聚氨酯涂层胶(Polyurethane 简称PU) 聚氨酯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是分子结构中含有—NHCOO—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该单元由异氰酸基和羟基反应而成。聚氨酯涂层剂是当今发展的主要种类,它的优势在于: 涂层柔软并有弹性;涂层强度好,可用于很薄的涂层;涂层多孔性,具有透湿和通气性能;耐磨,耐湿,耐干洗。 其不足在于: 成本较高;耐气候性差;遇水、热、碱要水解。 PU涂层剂分类

涂层织物撕破强度研究

涂层织物撕破强度研究 目前用于织物涂层剂的主要聚合物品种有聚氨酯树脂、聚丙烯酸酯树脂和聚氯乙烯树脂, 其中以后者应用历史最久, 用量最大。聚氯乙烯理化性能优异, 它作为氯碱工业平衡氯的主要产品, 原料来源丰富, 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少。随着聚氯乙烯合成及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其生产、加工成本大幅度降低, 现在 聚氯乙烯树脂已成为合成高聚物中产量最高、价格最低、应用领域最宽且发展前景最好的品种。近年来, PVC 涂层织物发展迅速, 出现了如PVC 整芯阻燃输送带、PVC 轻型输送带、高档防水布、广告布等新产品, 色 彩鲜艳, 力学性能优良[ 1] 。 目前聚氯乙烯涂层织物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撕裂强度降低过高, 有的撕裂强度损失高达50%以上。本项研究以PVC 糊树脂为原料, 通过对涂层剂组成及工艺条件的调整, 研究影响聚氯乙烯涂层织物撕裂强度的因素并 探讨提高其强度的方法。 一、实验 1、原材料 P-440 聚氯乙烯糊树脂(PVC);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己二酸二辛酯(DOA);氯化石蜡(PCL)(含氯量40 %);二盐基硬酸酸铅;三氧化二锑;重钙(粒径3 ~5μm);涤纶经编织物。 2、织物涂层工艺 在MATHIS LIF 涂层试验机上进行刀辊式刮涂。涂层工艺条件为:焙烘温度155 ℃;焙烘时间1、1.5 、2 min 。 3、PVC 涂层织物性能测试 ①、涂层织物撕裂强度的测定采用YG-026 型织物强力仪测定涂层织物撕裂强度, 测试结果见附表。

②、涂层织物柔性的测试涂层织物制成5 ×20(cm)试样条, 将试样平放于水平桌面边缘处以均匀速度沿试样长度方向向桌面外推出, 以试样前端向下弯曲至与桌面垂直时试样弯曲部分长度表示涂层织物柔性, 测 试结果见附表。 二、结果与讨论 高聚物中加入增塑剂可降低聚合物大分子间作用力, 提供大分子链段运动空间, 因此增塑剂是一种降低大分子运动内摩擦阻力的润滑剂[ 2] 。聚氯乙烯大分子是极性大分子, 分子链上大量的极性基团使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大, 大分子链运动困难。增塑剂分子进入聚氯乙烯分子链间可降低了大分子运动内摩擦阻力, 微观上使大分子链之间的相对运动变得容易, 宏观上使增塑后聚氯乙烯与链断运动有关的性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如柔性、高温流动性显著增加。实验中我们选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己二酸二辛酯(DOA)和氯化石蜡(PCL)组成增塑体系。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己二酸二辛酯(DOA)为主增塑剂, 氯化石蜡(PCL)为辅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不仅与聚氯乙烯有极好的相容性(哈金斯参数χ1 = -0.03), 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涤纶)也应有较好的相容性。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结构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大分子结构单元结构非常接近。因此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增塑的聚氯乙烯糊树脂不仅有较好的高温流动性, 同时也较易向涤纶织物内部扩散。辅增塑剂氯化石蜡(PCL)的结构虽然与聚氯乙烯相近, 但由于其分子量较高, 对聚氯乙烯的增塑效率(改变定量的物理机械性能所加入增塑剂的量)为220 , 远低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增塑效率(100)[ 3] 。 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己二酸二辛酯和氯化石蜡组成的增塑体系中, 当树脂中增塑剂含量固定时, 随辅增塑剂氯化石蜡含量的提高, 混合增塑剂的增塑效率降低[ 3], 树脂的高温流动性及树脂向涤纶织物内扩散速度也将降低。表中实验数据表明, 随树脂中增塑剂总含量的提高或辅增塑剂氯化石蜡含量(增塑剂含量固定)的降低, 涂层织物的撕裂强度有较大的下降,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涂层剂向纱线间及纱线内纤维间扩散所造 成的。未涂层的织物撕破时, 纤维及纱线在外力作用下将较易通过伸长和移动而集中起来, 这使得织物撕破时同时有多根纱线抵抗外力的破坏, 所以未涂层织物表现出较高的撕裂强度。织物涂层后, 扩散到织物内的树脂限制了纱线和纤维的移动和变形。这使得涂层织物撕破时, 纤维及纱线在外力作用下移动集中困难, 抵抗撕破力破坏的能力降低。随树脂中增塑剂总含量的提高或辅增塑剂氯化石蜡含量(增塑剂含量固定)的

纺织品后整理复习题

第一章:常用纺织纤维的结构和主要性能能 1、纤维素大分子的化学组成是什么?简述纤维素纤维的主要性能。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是由β- D -葡萄糖剩基,彼此以1,4苷键联结而成 . 聚合度n:天然纤维的聚合度一般较高.一般条件下,聚合度越低,纤维强度越低,湿强度也越低,脆性较明显. 纤维素大分子结构特点:纤维素大分子具有还原性,但大分子链较长,端基还原性不明显;中间每环上有三个自由羟基,能起酯化、醚化反应;纤维素大分子中的苷键对碱的稳定性较高,在酸中易发生水解,使纤维强度降低;羟基在分子间和分子内形成氢键。 纤维素的主要化学性质:①与碱作用:苷键对碱比较稳定②与酸作用:纤维素纤维遇酸后,手感变硬,强度严重降低,因为酸对苷键的水解起了催化作用③与氧化剂作用:易受氧化剂的作用生成氧化纤维素,使纤维变性,受损,强度下降,所以用氧化剂漂白时,必须严格控制工艺条件,保证织物和纱线强度。 2、什么是纤维素共生物?在染整加工前为什么要去除它? 纤维素共生物:在棉纤维生长过程中起保护作用的物质,以及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杂质,与纤维素共生共长。主要有:果胶,含氮物质,蜡状物质,天然色素,棉籽壳。共生物在染整加工过程中影响纤维的吸水,染色,白度的性能,因此,在染整加工前处理中需要去除,以满足染整加工与服用的需要。 3、蛋白质大分子的化学组成是什么?常用的蛋白质纤维有哪些,分别叙述其主要性能。 元素组成:主要有碳、氢、氧、氮,少量的硫、磷等元素。 氨基酸的组成:蛋白质完全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羊毛纤维的主要性能:1、可塑性:指羊毛在湿热条件下,可使其内应力迅速衰减,并可按外力作用改变现有形态,再经冷却或烘干使形态保持下来。 2、热作用:羊毛耐热性差,在加工和使用中要求干热温度小于70℃ 3、水和蒸汽作用:①具有较强得吸温作用,在相对湿度60~70%时,含水杂达15~18%,且吸湿后溶胀,各向异性,强度下降。②在沸水和蒸汽中,纤维受到得溶胀更为剧烈。80℃以下的水中,羊毛受影响较小。4、酸:羊毛属耐酸性较好的纤维,可用强酸性染料染色,用硫酸进行碳化除杂。(无机酸对羊毛的损伤强于有机酸)5、碱:羊毛对碱的稳定性差,遇碱易水解,强度下降,颜色变黄。6、还原剂:对羊毛中的盐式键有破坏作用,在碱性介质中破坏作用更强烈。7、氧化剂:羊毛对氧化剂比较敏感,含氯氧化剂会使羊毛受到一定损伤,手感粗糙,且有泛黄和染色不匀等缺点,使用时要慎重。双氧水对羊毛的作用比较缓和,常用于漂白。 山羊绒纤维的主要性能:吸湿性好于羊毛,电阻值较大,静电现象比较严重。对碱敏感。耐酸性好于羊毛。羊毛所用的染料皆可用于羊绒染色。 桑蚕丝的主要性能:丝素①吸湿性②耐热性③耐酸性④耐碱性⑤氧化剂⑥还原剂⑦染色性能。丝胶:①吸湿性:比丝素高,遇水→溶胀→溶解,②对酸、碱的作用。 4、涤纶与碱(NaOH)的作用机理。 涤纶与碱作用:对碱的抵抗力差,易产生“剥皮”现象,因为酯键在碱中易水解 第二章:染整用水和染整助剂 1、名词解释:

织物分类及鉴别的基础知识

织物分类及鉴别的基础知识(一) 一、织物组织1、定义:纺织品是在织机上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系统的纱线,按一定的规律交织而成,也就是经纬线按一定规律地相互沉浮,使织物表面形成一定的纹路和花纹,这种组织称为织物组织。 2、织物组织分类: ① 原组织:是最简单的织物组织,又称基本组织。它包括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三种。 ② 小花纹组织:是由上面三种基本组织变化,联合而形成的。如山形斜纹布、急斜纹。 ③ 复杂组织:又包括二重组织(多织成厚绒布,棉绒毯等)、起毛组织(如灯芯绒布)、毛巾组织(毛巾织物)、双层组织(毛巾织物)和纱罗组织。 ④ 大花纹组织:也称提长花组织,多织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美丽图案。 ⑤ 缎纹组织:布表面光滑但不结实、易刮伤、易起毛。 3、织物的密度:密度指织坯成品单位长度中经纱和纬纱的根数,常用10平方厘米或1平方英寸中纱线根数表示。床上用品织物常见密度:30S纱78*65,78*54,20S纱60*60,40S纱90*90、110*80、133*72,28S纱70*60,单位:根/1英寸。 4、织物的回潮率,公定重量。 ① 回潮率=(湿重-干重)/干重×100% 公定回潮率:棉纱8.5%,棉布8%,涤棉纱65/35布匹3.06%,涤 棉50/50,布匹4.2% ② 公定重量:织物在公定回潮率下的重量为公定重量。 二、纺织品分类: 1、按用途可分为衣着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工业用品三大类; ① 衣着用纺织品包括制作服装的各种纺织面料以及缝纫线、松紧带、领衬、里衬等各种纺织辅料和针织成衣、手套、袜子等。 ② 装饰用纺织品在品种结构、织纹图案和配色等各方面较其他纺织品更要有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可分为室内用品、床上用品和户外用品,包括家居布

毛织物整理及其整理剂

毛织物后整理及其整理剂 简单介绍了毛纺面料的柔软整理、拒油防污、防缩及卫生整理所采用的整理剂的作用机理及其整理工艺。 [关键词] 毛织物整理整理剂 / TS 195 1. 概述当今,随着消费水平及毛织物后整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毛纺织面料的品种层出不穷。这不是单一纺织技术能达到的,而是纺织、化工、高分子材料及生物工程等各方面技术的集合,尤其在后整理技术上表现最为突出。因而,毛纺织面料的后整理技术及各种整理剂的应用正受到毛纺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毛织物整理都归结为湿整和干整两大类。受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设备的排列上一些老厂家把轧液机安装在湿整车间,而烘干机安装在干整车间。这样的安装排列形式极不利于现代毛织物后整理工艺技术的发展,对后整理效果的展现也极为不利,而且容易产生许多疵病。以柔软整理为例,现今常用的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柔软剂如果在湿整车间轧液,落布后再送到干整车间烘干,由于落布时的堆放,工作液聚集就会造成前后织物的手感不一,有时还会出现柔软横档。?? 目前,毛纺面料生产所采用的整理工艺主要有柔软整理、拒油防污、防缩、抗静电及卫生整理。 2. 整理剂及其应用 2.1 柔软整理

2.1.1 柔软整理剂现在各厂家在毛纺面料的生产中大多选用双氨基改性氨基有机硅微乳柔软剂和硬脂酸酰胺柔软剂类。应用时可根据面料风格的不同选用2类中的一种。亦可将2种柔软剂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前者的特点是滑爽为主,其乳液颗粒很细,粒度在1μm左右,分子可进入纤维内,因而被人们称为纤维内柔软剂。当厂家生产时可直接采用低分子有机硅单体以乳液聚合法生产的高浓度(30%)柔软剂,其粘度低,粒子更细,对织物整理后更能体现其风格特点。后者可赋予织物丰富柔软的手感,但面料的滑爽性不如前者。因此,对于高支的薄形面料可用前者或两者混用而前者比例较高的工作液进行整理。 2.1.2 整理工艺 (1)工作液组成 AV-910 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柔软剂 1~3 g/L 渗透剂 1 g/L (2)工艺40℃以下二浸二轧(轧余率70%左右)-烘干即可。对硬脂酸酰胺类乳液柔软剂可按其8%的浓度计算,工作液为柔软剂20~30g/L对织物进行整理即可。 2.2 拒油防污整理 --- 作为高档的毛纺面料,具有拒油防污性能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这类面料的整理是利用一种氟系化合物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改变织物的表面张力,使水和油在其表面难以润湿,从而达到拒油拒水的效果。这类助剂同时又能使织物的表面比电阻降低而具有一定的抗静电和防尘作用。目前,国内市场上有美国3M公司出品的 FC-5101和FC-5102,适合用于高档的毛纺面料。 2.2.1 整理剂 FC-5101和FC-5102都是氟化物的乳液,在存放时环境温度不能高于50℃。在使用时要注意在工作液中不可加入具有润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有机硅类的柔软剂和消泡剂等。 2.2.2 工作液组成以FC-5101为例:全毛或毛涤面料醋酸 0~2 mL/L 调整 pH值在5.5左右 FC-5101 40~60 g/L 2.2.3 整理工艺二浸二轧后烘干即可。对毛涤织物亦可在浸轧工作液后热定形处理完成整理工作。

织物功能整理试卷参考答案

柯鹏同学整理,仅供参考。 一、试述酶的基本性能及其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15分) 酶是一种特殊的催化剂,具有如下特点: (1)高催化效率——在可比的情况下,相对于其它非生物酶催化剂,酶的催化效率高达107~1012倍,某些酶甚至可加快反应速率高达1014倍。酶的这种高催化效率是因为酶能够显著降低反应过渡态能量。(2)高度的专一性——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结构相似的底物进行某种类型反应的特性。催化反应的专一性是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酶与其它非酶催化剂最主要的不同之处。 (3)反应条件温和——酶来自生物体,因而一般酶催化反应均为非极端条件,除个别酶种外,均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有利于生产控制,并可节约能源,降低设备成本。另外,酶催化反应都在弱酸、弱碱或中性条件下进行,对环境污染小,对设备的腐蚀轻,生产安全性高。 纺织领域中的应用:(1)退浆——传统的工业退浆剂为碱、酸或氧化剂等,操作不当,易使织物强力受到严重损失,而且碱、酸和氧化剂对环境有污染。利用生物酶退浆,既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又不损伤纤维。(2)煮练——最早的生物煮练是用纤维素酶。虽然煮练后织物的润湿性和吸水性得到提高,但是织物强力和重量损失较大,因此可以认为纤维素酶有助于生物抛光,但不是前处理的合适选择。后来日本坂井拓夫发现原果胶酶可用于棉织物精练。处理后棉的润湿性和果胶质的游离与化学精练相同。(3)漂白——棉织物酶漂白可采用如下两种方法:①直接破坏天然素进行漂白,如在H2O2和O2存在下过氧化酶与虫漆酶对染料脱色有效。②将淀粉变为葡萄糖后产生H2O2,再利用其间接氧化漂白,所用酶为葡萄糖淀粉酶及葡萄糖氧化酶。其作用机理是,淀粉在葡萄糖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为β-D葡萄糖,β-D葡萄糖再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产生H2O2和葡萄糖酸,一方面H202对织物漂白,另一方面葡萄糖酸能和金属离子螯合,使漂白浴稳定,防止纤维脆化。用此方法漂白(95℃,120min)的织物白度达到88.9,虽比常规相同浓度H202碱性漂白(白度为92.1)稍差,但织物手感柔软且厚实。(4)染色——染色方面主要研究织物经过酶前处理或整理后染色性能的改变。一般纤维毒酶处理棉后,织物变得多孔疏松,提高了染色速率,但又溶解了无定形区。造成染料对基质物的亲和性降低,对染料分子吸附的有效体积降低,使平衡上染率下降。(5)整理——生物酶在织物整理上的应用非常广,如牛仔布砂洗、生物抛光、羊毛的防毡缩处理等。其目的主要是改善织物的表面性能及手感、增进织物的吸水性、改善织物与染料的亲和力,给色率和色光。(6)废液与废物处理——对于棉、毛、蚕丝等天然纤维,因容易生物降解,可作为肥料或土壤调节剂。合成纤维可利用尼纶酶、聚酯酶、烯烃酶等分解菌使其降解。 二、分析棉织物含醛树脂防皱整理后释放甲醛的原因?如何降低或避免释放甲醛?(15分) 其产生主要在织物的防皱整理过程。防皱整理剂的种类很多,其中工业上普遍应用的以N-羟甲基作为活性基团的酰胺甲醛类,或称之为N-羟甲基酰胺类。酰胺与甲醛的加成反应常称为初步缩合,也就是初缩反应。因此常将加成产物称为初缩体。现以三聚氰胺和二羟基环次乙基脲为例,他们与甲醛的初缩反应分别表示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