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机制演进研究_以新天地_8号桥和田子坊为例
上海现代建筑考察之城市中的旧区更新

现代建筑考察之城市中的旧区更新2014年7月1日至7月7日,在为期7天的上海现代建筑考察之行中,我们先后参观了8号桥、田子坊、1933老场坊等改造建筑,也参观了南京路步行街的历史遗留建筑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新式建筑,了解了城市的现代化与建筑的地域性在上海建筑中呈现的面貌与状态,并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在上海城市建筑的策划、设计、营建、维护与使用过程里不断相互碰撞与妥协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学习了很多针对旧建筑的改造方式,比如功能转换模式,也是我们此次参观的几个点多数用到的改造方式,这些让老的、荒废不用的旧有建筑重新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采的改造方式,不仅很好的保留了老建筑的本色,同时也让这些老建筑更加具有魅力,也符合现代建筑的需求。
城市中的旧工业区不但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它们如同城市肌体上的疮疤一样阻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此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诸多规模不同、形式各异的以环境再生、生态恢复为主旨的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项目。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这股热潮逐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城市职能与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问题。
而在上海,土地资源的紧缺迫使其先于全国其他地区面对城市更新的难题,所以上海是我国率先对彰显城市历史的旧工业区进行调查和保护性再利用的城市,近年来对多处老厂房、旧仓库加以改造,如“田子坊”视觉创意设计基地、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都是旧工业建筑改建再利用的成功例子。
纵观城市发展历程,旧工业区用独特的建筑语言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辉煌,如何对其进行科学重构,使之既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又续写城市的历史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文化意义。
因此旧工业区的改造,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许多问题,是上海这个大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时期的工业环境下,产业结构升级、用地功能转换是旧工业区改造的主旨,更新模式成为激发旧工业区活力的重要方式。
基于制度层面的自下而上旧城更新模式研究_以上海田子坊为例_黄江

论文THESIS建筑与文化Architecture&Culture2011.JUNEP.060Research on Urban Renewal From Below: Based on Institutional Vision——A Case Study of Tianzi Fang in Shanghai基于制度层面的自下而上旧城更新模式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文/黄 江 徐志刚 胡晓鸣 Huang Jiang Xu Zhigang Hu Xiaoming长期以来我国旧城更新主要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旧城更新模式为主,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仅在政府管制相对宽松的非正规领域出现。
文中在厘清自下而上旧城更新的概念基础上,立足新制度经济学视野,分别从自下而上旧城更新的制度安排、制度供给主体和方式、动力机制和政府作用对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的制度特征进行分析,并以上海田子坊旧城更新进行实证。
Urban renewal is led by government in the form of up to below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the form from below comes out just in the field of non-being. The thesis uses the tool of positive analysis and draws support from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newal from below from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stitutional supply system, mode, dynamic mechanism and role of government.ABSTRACT作者简介黄 江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2009级 硕士研究生徐志刚 注册规划师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副院长胡晓鸣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副教授 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院长自下而上,旧城更新,制度,田子坊From Bottom to Top,Urban Renewal,Institution,Tianzi FangKEY WORDS1.引言1990年代以来,我国大中城市老城区普遍开始旧城更新,在取得物质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改善和社会更新等一系列成果的同时,政府组织、开发商主导的旧城更新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①过于注重物质改造,大规模推倒重来式的更新忽视城市历史文脉[1];②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网络受到破坏[2];③拆迁补偿及分配不公,激发社会矛盾[3][4]。
旧城更新中基于社区脉络的集体创业以上海田子坊商街为例

基本内容
最后,我们需要发挥集体创业的力量和优势。集体创业是旧城更新中实现社 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和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创业和创 新活动,可以激发社区的潜力和活力。例如,可以鼓励居民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或 店铺,发展文化产业或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区带 来新的经济收益和文化魅力,也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基本内容
田子坊是上海的一个著名文化地标,由一组旧式石库门建筑组成,充满了浓 厚的海派文化气息。然而,在未被开发之前,田子坊是一片破败的棚户区,房屋 老旧,设施不全。1998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推动下,田子坊开始进行更新改造, 重点是保护和利用其独特的海派文化,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基本内容
在田子坊的更新过程中,社区的集体创业发挥了关键作用。社区居民在政府 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了田子坊的改造和开发中。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负 责与政府沟通,与开发商谈判,同时也负责社区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这 种模式不仅保障了居民的利益,也使得他们在整个更新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参与感 和归属感。
参考内容
基Hale Waihona Puke 内容基本内容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街区的改造与重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些街区 既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次演示以上海新天 地和田子坊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在更新改造中的空间重塑问题。
一、上海新天地
一、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历史街区,其改造和重塑旨在将这个具有浓 厚历史气息的区域转变为一个集商业、文化和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
更新措施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增设公园、图书馆、学校等, 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机制演进研究——以新天地、8号桥和田子坊为例

[ 金 勇. 5 ] 增进建设环境公 共价 值的城市设计实效研 究—— 以上海卢 湾区太 平桥 地 区和深圳 中心区2 、2- 2 31 街坊城市设计为例(】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06 D. 20.
[ 范文兵著. 6 】 上海里弄 的保护与更新[ . M】上海 :上海 科学技术 出版 社,2 0 . 04
[ OL .( 0 7 0 — 1 [01 -5 l 1 ht: n wss .o f nc m/0 70 — EB/ ] 2 0 — 53 ) 2 0 一o . t / e .hs uu .o 2 0 —5 1 p/
3 ,0 7 1 .t 1 】 7 6 5h m.
[ 王 伟强 的博客. 4 ] 信步 在 田子 坊[BO ] 20 .22 )【0 1 5l]ht: E / L .(071-5 2 1— 一o t / 0 p/
与开 发 商 保 持 沟 通 和 交流 才 能更 好 地 控 制 和 引 导 开 发 的 实 施 : ()公 众 在城 市 更 新过 程 中往 往 处 于 弱势 ,但 随 着 民 3 主 制 度 推 进 和 公 众 参 与 技 术 的发 展 ,越 来 越 多 的 市 民 开始 关 心 身 边 的 城 市 变 化 并逐 渐 参 与 到 城 市 更 新过 程 中 。城 市 规 划 是 政府 公 共政 策和 有 效 调 节 手 段 .有 利 于 在 宏观 上 制
约并平衡各方利益。在中心 区应结合具体实例 ,充分 利用
上海 中心城 区城市 更新机 制演进研究— —以新天地 ,8 号桥和 田子坊 为仞
灏带鞲 空 5 9
权 不 变 、房 屋 结 构 不 变 、土 地性 质不 变 )和 “ 个 变 化 ” 五 ( 厂 房 产 业 结 构 变 化 、就 业 结构 变化 、管 理 模 式 变 化 、 老
有机更新背景下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

有机更新背景下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 文/陈肖 谷人旭 一、引 言在我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已受到各地区的重视,规划建设的案例也有不少。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生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长期研究后提出的,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近年来,上海的城市更新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也将大城市作为若干小城市的共生群体。
在城市“逆生长”的模式下,更加关注空间重构与社区激活,更加关注生活方式和空间品质,更加关注产业活力和创业创新,更加关注历史传承与魅力塑造。
①上海石库门里弄在市区分布广泛,曾经是绝大部分上海市民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在百年历史中,它塑造了上海特有的城市个性和市民生活形态。
上海石库门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然而,随着上海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石库门里弄的数量正在快速减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约70%的旧式石库门里弄被拆除;至2020年,根据“十三五”“十四五”的旧城改造计划,还有相当数量的石库门里弄将要消失。
近年来针对“石库门里弄”的保护与更新召开了多次专业研讨会,社会各界对“上海石库门申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上海市政府先后在1980、1990和2001年数次发起旧区改造运动:20世纪80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主导模式;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城市更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方式;从21世纪初至今,强调更新的内涵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性更新。
上海在石库门里弄改造上已有不少实践。
其中,“新天地模式”被称为“商业改造模式”,“田子坊模式”被打造为创意产业聚集地,“步高里模式”为原生态保护方法。
国内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上海历史建筑、石库门里弄和城市传统的保护日渐重视,针对上海石库门里弄的保护与更新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基于制度层面的自下而上旧城更新模式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基于制度层面的自下而上旧城更新模式研究——以上海田子
坊为例
黄江;徐志刚;胡晓鸣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旧城更新主要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旧城更新模式为主,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仅在政府管制相对宽松的非正规领域出现.文中在厘清白下而上旧城更新的概念基础上,立足新制度经济学视野,分别从自下而上旧城更新的制度安排、制度供给主体和方式、动力机制和政府作用对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的制度特征进行分析,并以上海田子坊旧城更新进行实证.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黄江;徐志刚;胡晓鸣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2009级;注册规划师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成都宽窄巷子--上海田子坊:旧城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 [J], 朱玉
2.田子坊:自下而上的可持续性旧城更新模式 [J], 李挚
3.基于产权视角对自下而上城市更新模式的反思——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J], 彭健航;胡晓鸣
4.旧城更新叙事的权力维度和理念维度——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J], 于海
5.旧城更新中基于社区脉络的集体创业--以上海田子坊商街为例 [J], 于海;钟晓华;陈向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的比较分析,探讨批判的地域主义与自反性地域主义在当代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地方特色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而自反性地域主义则更加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平衡。
本文首先概述批判的地域主义和自反性地域主义的理论框架,随后分析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在规划、设计、功能和文化表现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比较两者在实践中的地域主义策略及其对城市更新与发展的影响。
通过这一比较研究,本文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中的地域主义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批判的地域主义在上海新天地中的体现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特定地域文化、历史和环境的深入理解与尊重。
在上海新天地的改造与设计中,批判的地域主义得到了显著体现。
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原是上海老城区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巧妙地将传统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与现代商业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新型商业区。
保护与更新:在新天地的改造中,设计团队并没有完全摒弃原有的石库门建筑,而是选择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历史建筑。
通过精细的修复工作,保留了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同时也对其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以适应新的商业和居住需求。
这种保护与更新的方式,体现了批判的地域主义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对现代功能的追求。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天地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外观上,保留了石库门建筑的红色砖墙、老虎窗等传统元素,而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则采用了现代简洁的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上海的传统特色,同时也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舒适现代的生活环境。
社区与商业的平衡:新天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社区与商业的平衡。
在商业区的规划中,不仅有各种商店、餐厅和咖啡馆,还有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如小型广场、艺术画廊等。
上海新天地分析

旧城改造类型
类型一:城市中心区——功能多元,高端引领 类型二:历史文化区——维系文脉,挖掘价值 类型三:混合居住区——配合政府,统筹操作 类型四:城市边缘区——城乡一体,建管并重 类型五:工业聚集区——依托基础,发挥特色
上 海 新 天 地
一种特殊的延存城市肌理和符号的改造模式
C2
从空间形态和尺度上来说,新天地是以老建筑改造和更新利用的商业街, 在原有的新天地里弄住宅中,由于尺度和空间相对比较小,设计者通过在南 区和北区中间加入一条相对宽大的步行街,分为南区和北区。
布局:源自历史、围绕理念、强化特色
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石库门旧建筑为辅。 北部地块以保留石库门旧建筑为本利润最大化
旧 城 改 造
居民动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及品位
居民动机
改善居住条件
个 人 利 益 最 大 化
旧 城 改 造
获取空间增值利益
空间生产的行为
管理、合作
政府
规划、政策
决策 配合、合作
开发商
开发、建设
旧城改造
服从 管理、保障 搬 迁
提供补偿
让出空间
居民
空间生产的行为过程体现了各方主体的地位及其利益表达。
旧城更新——以上海新天地为例
第六组 主讲人:徐畅 组员:郑云淼 周佳武 许凤姣 徐畅
目录
旧城改造概念 “新天地”改造的动机及项目定位 “新天地”规划方案
“新天地”开发模式总结
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是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物质生
活环境,以便根本改善其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既反映城市的 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又 表示物质成果,反映当时的建筑和福利设施状况。旧城改造是个不间断 的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