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之果戈里
俄国批判主义作家果戈里简介

俄国批判主义作家果戈里简介果戈理是19世纪上半页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他为“俄国散文之父“,别林斯基则称赞他“拥有着强大而祟高的非凡的才能。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果戈里人物简介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亚诺夫斯基(英译: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Anovskii),笔名果戈里(俄文:Гоголь,英译Gogol)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果戈理是19世纪上半页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他为“俄国散文之父“,别林斯基则称赞他“拥有着强大而祟高的非凡的才能。
《死魂灵》和《钦差大臣》在当时的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那种独特的表现现实的手法,也为19世纪很多作家争相效仿,如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果戈里人物生平人物背景果戈理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大索罗庆采村,祖先是来源于乌克兰的小贵族,具有波兰血统。
他的父亲瓦西里·阿法纳西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曾在邮电部门供职,做过八品文官,后辞去公职,在乡下当地主,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并成为一名诗人和民间喜剧作家。
他的父亲经常在朋友家的家庭舞台上上演自己写的喜剧,还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这一切给早年间的果戈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对戏剧乃至文学的爱好。
他的母亲名叫玛丽娅·伊凡诺芙娜·果戈理·亚诺夫斯卡娅(Мария Ивановна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ая)(娘家姓氏为:科夏洛夫斯卡娅,俄文:Косяровская),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徒,这对后来果戈理的东正教狂热埋下了一定的基础。
初入文坛果戈理从小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
他于1821~1828年在波尔塔瓦省涅仁高级科学中学就读期间已经博览群书,并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曾扮演过冯维辛的讽刺喜剧《纨绔少年》中的主角以及其他角色,而且演得很成功(他后来写的也是讽刺喜剧)。
果戈里含笑的泪名词解释

果戈里含笑的泪一、果戈里的背景果戈里(Gogol)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以其幽默风趣的作品而受人瞩目。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的小说《死魂灵》等作品被誉为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尽管果戈里以他的作品给人带来了欢笑,但在其背后,他却承受着巨大的苦恼和痛苦。
二、果戈里的内心矛盾果戈里是一个极具艺术家气质的人,他不断地追求文学创作的完美,但却常常感到自己的作品无法满足其内心的渴望。
他面临的一个重要矛盾是,他有着幽默的灵感,但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孤独与悲伤。
这种自我矛盾使得果戈里一直处于苦恼之中。
三、果戈里作品中的“含笑的泪”果戈里的作品中透露出了他苦涩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含笑的泪”。
通过小说《死魂灵》的主人公切里奥夫,果戈里描绘了一个风趣幽默又富有悲伤的形象。
切里奥夫常常用幽默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与苦楚。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果戈里的作品中融入了他内心对于人生的感悟,尽管其中有欢笑,但更多的是一种含笑的泪。
四、果戈里作品中的幽默果戈里的幽默风格自成一派,他擅长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来进行描写和刻画。
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笑料和荒诞情节,给读者带来了欢笑与喜悦。
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他的作品时,不难发现,他的幽默之下隐藏着痛苦和苦涩。
这种含笑的泪,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果戈里的幽默手法果戈里常常通过夸张和讽刺来展示人性中的荒诞和可笑之处。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常常是荒诞而又滑稽的,从而引发读者的笑声。
而正是通过这种幽默的手法,果戈里更容易将他内心的忧伤与痛苦深深地植入到读者的心中。
幽默背后的痛苦果戈里的幽默中透露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苦恼。
他试图通过幽默的方式来掩盖这些痛苦,但却很难将其真正隐藏起来。
正因为如此,果戈里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含笑的泪”。
这种含笑的泪恰恰显示了果戈里内心深处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五、结语果戈里是俄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果戈里---ppt课件

泼溜希金(“四大吝啬鬼”之一): 贪婪、吝啬。
• 一个猥琐而又贪得无厌、吝啬到丧失人性 的打地主,也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 一。他看上去穷得像个乞丐,实际上却很 富有,仓库里的面粉霉得像石头一样硬, 可他却常常在农民居住的赤贫的庄子里走 来走去,企图捞点什么,就是路上见到一 件破衣服,一个铁钉,一个扣子也要捡回 去,甚至还偷别人忘在井台上的水桶。他 的特征是吝啬成性,堕落腐朽。
乞乞科夫——从贵族地主过渡到 新兴资产者的典型。
• 乞乞科夫是《死魂灵》中贯穿全书的人物,他 是一个农奴主兼资产阶级商人的典型形象,对 于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 这是一个农奴主兼资产阶级商人的典型形象。 他的生活哲学是“金钱是生活的主宰,朋友可 以抛弃你,钱是永远不会抛弃你的”。
• 在买卖“死魂灵”的过程中他表现出圆滑世故 ,狡诈多变,巧取豪夺,惟利是图的本质特征 。
马尼罗夫:自诩高雅,甜得发腻; 懒惰之极;一味幻想,愚蠢无能。
• 一个文雅外表掩盖下“以空洞的幻想他没有头脑、本事,靠祖传的庄 园过着饱食终日的生活;
科罗皤契加:闭塞,顽固,多疑, 过时。
• 一个寡妇,十分吝啬的女地主。她善于 经营,但愚昧闭塞,生性多疑,生怕在 出卖死农奴中吃亏。她的全部意义都在 于积蓄钱财。她的本质特征是爱财如命, 吝啬成性,傻头傻脑。
4、艺术特色
• 1 强烈的讽刺; • 2 人物形象典型化和个性化; • 3 多种多样的议论和抒情 • 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的结合,热情赞美俄罗斯人
民的智慧、勇敢和创造力,歌颂他们酷爱自由 、敢于斗争的精神。作品结尾处把俄罗斯比作 一架不可思议的飞奔的三套车,远远飞奔而去 ,这象征着祖国的光明前景。
5、《死灵魂》作品评价
2、感情经历 斯米尔诺娃-罗塞特
第七章第五节果戈理

▲中编 19世纪文学第七章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五节果戈理教学目标:●了解果戈理生活的时代背景●掌握《死魂灵》的创作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地位和影响教学内容:●介绍果戈理生平及创作概况●赏析《死魂灵》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教学重点:赏析果戈理代表作品《死魂灵》课时安排:3/2课时(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对外汉语班)【板书】一、果戈理简介:●【板书】:果戈理(1809-1852):♦俄国19世纪40年代最杰出的作家。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讽刺作家。
♦俄国文学“自然派”的创始者。
●生平:●创作:果戈理富有成效的创作生涯,只有10多年,即1830-1841。
1830-1832年,成名作:故事集《狄康卡近乡夜话》。
1835年,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小说与评论集:《小品集》。
1836年,喜剧《钦差大臣》。
1842年,短篇小说集《彼得堡故事集》:二、《死魂灵》赏析●【板书】评价:♦《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石。
♦也是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顶峰。
(一)概况:(二)人物形象分析:1、五个农奴主:玛尼罗夫、科罗潘契加、罗士特莱夫、索巴凯维奇、泼留希金:2、泼留希金:3、乞乞科夫:▪农奴主兼资产阶级商人的典型形象。
▪新兴的资产者、典型的拜金主义者和市侩。
(1)一切为了金钱:(2)投机奸商,惟利是图:收购死魂灵。
(3)装腔作势,圆滑善变,见风使舵:(三)《死魂灵》的主题(即思想意义):(四)艺术成就:1、高超的的讽刺艺术:2、人物形象的典型化:(讽刺肖像画)3、暴露性语言:(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4、幻想和偶然性情节:5、喜剧性的夸张:人物性格夸张、细节夸张6、强行对照:7、物质化或动物化的比喻:【教学设计】:一、果戈理简介:●【板书】:果戈理(1809-1852):♦俄国19世纪40年代最杰出的作家。
▪果戈理对俄国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尤其显著,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6)•▪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
2016年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指导:果戈理

1、创作 “⾃然派”创始⼈,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学的奠基⼈之⼀。
成名作:《狄康卡近乡夜话》(狄康卡——作者的故乡) 《彼得堡故事集》中最出⾊的是⼏篇描写“⼩⼈物”的作品,如《狂⼈⽇记》和《外套》。
2、讽刺喜剧《钦差⼤⾂》的思想意义:(否定官僚制度) 果⼽理在《钦差⼤⾂》中以犀利的笔锋批判和嘲讽了整个腐败的沙俄官僚集团,⽆情地揭开了他们的丑恶⾯⽬,显⽰了⿊暗王国的真实图景,栩栩如⽣地描绘出⼀幅群魔乱舞的百丑图,揭露了沙皇专制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主要⼈物:骗⼦赫列斯塔科夫和某市市长。
3、《钦差⼤⾂》的艺术特⾊: ①⾟辣的讽刺。
嘲讽了整个沙俄官僚集团。
②结构完整⽽朴素。
市长的⼀句话展开了戏剧的情节,宪兵的⼀声喊宣告了剧情的结束。
③别具匠⼼的哑场收尾。
哑场充分发挥了戏剧作为⼀种舞台造型艺术的作⽤,具有雕塑美、增强了喜剧讽刺效果。
4、《死魂灵》的主题内容:(否定农奴制) (1)《死魂灵》通过乞乞科夫⾛访了5个地主购买“死魂灵”的过程,描写了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农奴主阶级衰亡的历史,揭⽰了专制农奴制不可避免地崩溃的趋势。
(2)形象地描写了带着⾎腥味⼉⾛上社会舞台的新兴资产阶级,对这个阶级的与⽣俱来的掠夺性和对⾦钱的崇拜进⾏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5、《死魂灵》艺术成就: ⑴显著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
鲁迅先⽣把果⼽⾥的讽刺称做“含泪的微笑”。
⑵⼈物形象的典型化。
从俄国现实⽣活中提取出来,从环境、肖像、语⾔、动作精确描写来突出⼈物形象的典型性。
如:梭巴开维⽀的粗笨、泼溜希⾦的乞丐般外表。
说明了农奴制、寄⽣⽣活对⼈性的扭曲。
⑶⼴泛运⽤抒情⼿法(抒情插笔)。
有关于祖国、⼈民前途的关⼼,有关于⼈物出场的评价。
把祖国⽐喻为三驾马车,反映作者的爱国热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6、乞乞科夫形象: 乞乞科夫是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家的典型。
⼩说的中⼼⼈物乞乞科夫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他⼀⼼追求⾦钱,投机买卖被同僚告发后,⼜想出了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办法。
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

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第一篇: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
当果戈理以《钦差大臣》和《死魂灵》而享誉文坛之时,一批青年作家纷纷仿效之,一时间形成了以《祖国纪事》和《现代人》杂志为阵地的“果戈理学派”,而敌对派则把他们污蔑为歪曲现实的“自然派”。
别林斯基接过这一称号,系统阐述了“自然派”的创作特征和它与解放运动的密切关系。
在果戈理和别林斯基的共同推动下,掀起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高潮。
一、生平和创作果戈理 1809 年 3 月 19 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索罗庆采镇一个地主家庭。
其父酷爱戏剧,且善创作,对果戈理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果戈理12 岁就读于涅仁高级中学。
在此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迷恋普希金,雷列耶夫的自由诗,对专制、农奴制的不满亦由此滋生。
19 岁时,果戈理独自到彼得堡谋生。
他当小公务员,一度穷困潦倒。
这为他日后写小人物奠定了生活基础。
果戈理是在普希金和别林斯基的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的,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他的早 1831-1832),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这部作品包括八部中短篇小说,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描写了乌克兰人民的生活和习俗,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835 年,小说集《密尔格拉德》和《小品集》问世,标志着果戈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此后他又把《小品集》中的《涅瓦大街》、《肖像》和《狂人日记》三篇小说与后来创作的《鼻子》、《马车》、《外套》等作品合成一集,取名为《彼得堡故事集》。
在《密尔格拉德》和《彼得堡故事集》中,果戈理主要塑造了两类现实主义的人物形象,即旧式地主和小人物形象。
《旧式地主》和《伊万·伊万诺维奇和伊万·尼基弗洛维奇争吵的故事》,都是写旧式地主的,他含着泪,写出了当代地主们“动物性的、丑恶的、谑画的生活的全部庸俗和卑污”。
外国文学史10frodo

《狄康卡近乡夜话》
这是一部散记式的故事集,大量运用了乌克兰的民间 故事和传说。假托养蜂人鲁德·潘柯讲述出来,反映 了劳动者的智慧、勇敢、酷爱自由和统治者的卑劣愚 蠢,里面有绚烂如画的夏日原野,有幽静朦胧的南国 月夜,有被白雪封盖的童话般的冬日黄昏,也有雄伟 浩荡的第聂伯河的奇景。 “小俄罗斯的夏天是多么令人陶醉,多么秀美绚丽, 正午在静寂的酷热中闪耀,一望无际的蓝天,像个懒 洋洋的圆顶一般,全身沉浸在爱抚之中……”
果 戈 理 之 墓
故居
果戈里与普希金
与别林斯基在一起
向朋友们朗读他的作品
邮票上的果戈理
一、果戈理的生平创作:
1809年3月,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酷爱文 学和戏剧,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东正教徒。 1821—1828年,就读于涅仁高级科学中学。 1828年秋,中学毕业,离开家乡前往彼得堡,立志献 身社会。然而,一段时间内只能依靠家里,甚至没饭 吃,冬天没棉衣穿。不久后,在地产局获得一个小职 员的工作,俸禄微薄,残喘度日……他切身体验到了 小公务员、下层人民的艰辛生活。这就是“小人物” 的生活,如《外套》、《公务员之死》等都有强烈的 自传性。 果与普希金的不同:生存与“生命的尊严”
《外套》
《外套》是世界文学的名篇。小公务员巴什马奇金是 一个抄录员,他一生极为屈辱,整天抄抄写写,常把 工作带回家,低微的俸禄仅仅够维持生活,根本娶不 起媳妇,养不起孩子。然而,他却天天受到上司的虐 地、同事的嘲笑。请问,他究竟有什么错?
彼得堡的冬天来临,他节衣缩食,好容易才凑齐钱制 了一件新外套,这竟成了他一生中最幸福和最快乐的 事(尊严——直到死)。但也是最悲惨的最后一幕, 刚穿上新外套的当夜路过广场就被人抢走了。他四下 求人,找警察局长,却挨了一顿臭骂。回到家中,一 病不起,终于死去。死后广场经常闹鬼。
果戈理

• 梭巴开维支:粗壮得像一头熊,“脚步很莽撞,常 要踏着别人的脚”,喜欢大吃大喝,总是全猪全鹅 地吃。他把自己的庄园、住宅直到家具都营造得很 牢固,在钱财上极精明。这是个贪婪顽固的地主 典型。 • 泼留希金:有大片庄园、上千农奴,仓库里有大 批快要霉烂的衣料,堆攒的面粉已经硬得像石块 ,他却舍不得穿和用,自己的生活过得像乞丐。 贪婪和破坏财富成了他性格中矛盾统一的特征。
2.暴露性语言
高度个性化,人物语言的讽刺性主要在于它的 暴露性,人物开口说话就暴露自己的本性或暴露 他人的本性。 例如:在《伊凡· 费多罗维奇· 希邦卡和他的姨 妈》中,40岁的希邦卡和地主小姐相亲见面的谈 话。两人相对而坐,形同木偶。最后希邦卡鼓足 勇气说:“夏天苍蝇真多呀,小姐!”女方回答: “多极了,哥哥用妈妈的旧鞋子做了一个苍蝇拍, 可是一点也没有用,还是多得很。”
二、“自然派”盟主
《钦差大臣》和《死魂灵》的发表,使果戈理成为现实主 义文学的盟主,开始了“俄国文学的果戈理时期”(车尔尼 雪夫斯基语),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自然派”。 别林斯基在《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和《一 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中,论述了“自然派”形 成的过程和他的特点。他认为,“自然派”的特点就是真实 的描写和批判农奴制社会的黑暗面,以下层社会的人物为作 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果戈理对现实的无情揭露和 辛辣讽刺,正是为“自然派”开辟了道路。
喜剧《钦差大臣》(1836)
讽刺喜剧。某市把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 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阿谀、行贿。正当市 长将女儿许配给这位假钦差大臣,梦想升官发财的 时候,传来了真钦差大臣到来的消息,喜剧以哑场 结束。 果戈理说:“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的赫列斯 达科夫”。 满台反面人物。剧本的题词是:“脸丑莫怪镜子 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之果戈里
一、果戈里的小说和喜剧创作:
1、1831年至1832年间,《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二部相继出版,给果戈里带来巨大声誉。
《夜话》包括《五月之夜》《圣诞节前夜》《可怕的复仇》等8部中篇小说。
1835年相继出版的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标志着果戈里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跨越。
《密尔格拉得》包括《旧式地主》《塔拉斯·布尔巴》《地鬼》和《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等4部中篇小说。
其中,《塔拉斯·布尔巴》写的是历史题材。
2、《彼得堡故事》由原来《小品集》中的《涅瓦大街》《肖像》和《狂人日记》等3篇小说,再加上后来写的《鼻子》《马车》《外套》等作品组成,因集中反映彼得堡社会生活,故名《彼得堡故事》。
3、1836年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1842年5月,《死灵魂》(第一部)出版。
二、《钦差大臣》的思想意义:
俄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果戈里1836年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1、它运用夸张和讽刺相结合的手法,以官僚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冲突,真实地展现了俄国官僚社会的种种丑态,深刻地揭示出官僚制度的昏聩腐朽,从而反映出俄国这个黑暗王国的真实图景,成为俄国戏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成功刻画了市长安东和骗子赫列斯塔科夫这“两个最可诅咒的敌人”的性格特征,具体而完整地解剖了“俄国官僚的病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
三、果戈里小说创作的特点:
1、果戈里反对美化自然,用“不倦的刻刀”,深入剖析生活,把农奴制下的种种黑暗现状,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
2、果戈里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描写底层人民,深切同情备受欺凌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代表下层人民向黑暗社会提出愤怒的抗议,对农奴制和专制政权给予无情鞭笞。
3、果戈里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可笑而又可悲的因素,进行夸张,加以讽刺,无情揭露。
4、善于驾驭语言,突出人物个性。
四、含泪的笑:果戈里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可笑而又可悲的因素,进行夸张,加以讽刺,无情揭露。
一切看似怪诞,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的背后,蕴藏着深切地悲痛,这就是“含泪的笑”。
“含泪的笑”使生活中的猥琐、空虚、无聊无处遁形,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五、《死灵魂》:
㈠历史地位:果戈里的代表作《死灵魂》,是“自然派”的奠基石,是一部无情揭露农奴制社会的讽刺画,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
㈡泼留希金的形象:泼留希金是果戈里《死灵魂》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兼有吝啬鬼和守财奴的特点的反动地主形象。
他拥有成千农奴,家里财物堆积如山,却衣衫褴褛,吃粗劣饮食,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他贪财如命,六亲不认,已经完全蜕变为财物的奴隶。
㈢乞乞科夫的形象:乞乞科夫在小说的结构上起到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
他除了具有地主阶级的寄生性和反动性外,还带有新兴中产阶级巧取豪夺、唯利是图的本质特点。
其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如在购买“死灵魂”过程中,有时甜言蜜语,彬彬有礼,有时张牙舞爪,凶相毕露,而针对泼留希金的贪财而又吝啬的性格,他施以小恩小惠,促使泼留希金无偿转让“死灵魂”。
㈣主题思想:《死灵魂》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书中一个比一个更卑劣、更丑陋、更反动的地主形象来表现的。
前面四个地主虽然丑陋,却各有其可爱之处,如玛尼洛夫的天真、柯罗博奇卡的勤俭、诺兹德廖夫的活泼、索巴凯维奇的精明,泼留希金却一无是处。
作者通过对上述地主群丑的刻画,反映了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形象地揭示出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和迫切性,使小说成为农奴制度的挽歌。
㈤艺术成就:《死灵魂》在艺术上的突出之处是作者用写实笔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刻画地主群丑,使之各具个性特点,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1、《死灵魂》不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取胜,而是以人物刻画见长。
果戈里在描写人物形象时,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地显示出地主的无聊生活。
也就是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典型的细节显示出地主当时的无聊生活。
小说第四章写兹德廖夫和乞乞科夫在酒店相遇时,夸耀自己的小狗,让乞乞科夫抚摸小狗,并与那些狗“亲如父子”的关系,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游手好闲、空虚无聊。
2、果戈里刻画地主,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着意渲染,不断强化。
如对泼留希金,用浓墨重彩描述他性格中贪婪、吝啬的本质特征。
加以重复、补充,使之逐渐得到强化,浮雕般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成为世界文学画廊里的吝啬鬼典型之一。
对其他地主的刻画也均抓住主要之点,进行深入剖析。
3、第三,果戈里没有单独描写人物心理变化,而是注重肖像刻画,绘形描神,显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他准确把握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有内在联系的鲜明特征,作漫画式的勾勒,或细致的描摹,使人物肖像成为表露人物个性的手段,剖视人物内心世界的凭借。
比如为了突出索巴凯维奇的粗野,果戈里着意把他的外貌和性格动物化:将他比作一只熊。
4、第四,果戈里紧扣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渲染气氛,写活人物。
例如,写泼留希金庄园的荒芜、凄凉,笼罩着一片黑暗、败落的阴影,在死气沉沉的氛围中引出了庄园的主人泼留希金,衬托出泼留希金的愚昧无知,贪婪成性。
正是在这破落不堪的庄园里,泼留希金残忍地榨取千余名农奴的血汗,并活活地饿死了许多农奴,从而激起了人们对这个吝啬鬼的憎恨。
他自称为“生活的主人”,实际上是徒具躯壳的活尸,真正的“死灵魂”。
5、《死灵魂》在人物性格刻画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说明它由情节小说发展为性格小说,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成熟。
果戈里在塑造地主群像时,作了具体的逼真描绘,但并不标榜“客观、冷漠”,而是倾注着强烈地爱憎,使整部小说充满抒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