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小学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分析及建议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分析及建议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分析及建议
1.引言
●介绍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背景和目的
●引出本文将要分析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
2.政策目标及原则
●解释“就近入学”政策的目标
●政策中的原则,如公平、公正、公开等
3.政策影响分析
3.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分析目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现象
●归纳造成不均的原因和影响
3.2 学生入学难问题
●讨论“就近入学”政策导致的学生入学难问题
●分析原因,如学生流动性、学区划分等
3.3 家庭负担加重
●说明家长因为“就近入学”政策而面临的负担增加情况
●分析影响,如为孩子购房、搬迁等
3.4 教育质量差异
●讨论“就近入学”政策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
●分析原因和可能的改进措施
4.建议和改进措施
4.1 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提出部门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和分配的力度
●探讨如何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利用
4.2 完善学校划片制度
●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区划分方法
●探讨如何平衡学生入学的公平性和家长的意愿
4.3 引导家长理性选择
●提倡家长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非一味追求名校
●探讨如何加强家长教育和指导
4.4 提高教育质量
●提出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措施
●探讨如何改进评价体系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5.结论
●总结对“就近入学”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强调、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附件:
●政策文件或相关研究报告
法律名词及注释:
●在文中出现的法律名词并加以注释,如《义务教育法》、学区划分等。
义务教育背景下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思考

义务教育背景下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思考在中国,义务教育是国家的教育基本政策之一,目的是为每个孩子提供基本的教育权利。
就近入学政策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每个学生能够在离家较近的学校接受教育。
就近入学政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思路的探索。
就近入学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就近入学政策并没有真正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因为学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家庭条件等因素,决定了他们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的差异。
在城市中,富裕地区的学校往往具有更好的师资力量、更完善的教育设施和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严重的教育资源匮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这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
就近入学政策还存在着学区房等问题。
由于好学校学生多、教育资源丰富,导致房价上升,学区房的问题愈发突出。
这使得通过购买学区房才有机会让孩子进入好学校,而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
学区房也导致了校际之间的资源差距加大,好学校变得更好,差学校变得更差。
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使得教育公平的目标难以实现。
就近入学政策还可能带来其他一些负面影响。
学生就近入学会导致孩子之间的社会背景相似度较高,缺少了多样性和交流的机会。
学生可能会面临就业困难和社会压力的问题,因为他们只能局限在自己所在的社区就业,而离家较近的学校往往位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
就近入学政策在义务教育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要加大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区的投入,保障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要推动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学区房对入学政策的影响,通过提高学校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入读。
沙河镇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沙河镇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小学一、问题的提出这些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调整,如撤点并校,以及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生”工程,如“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辐射到了中国乡村最偏远的角落。
很多山村孩子都不能在家校3公里距离的范围内就近入学,他们因路程较远或交通不便不得不住校上学,很多父母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祖父母来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监护人每周只能有两天时间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教育孩子的时间太少。
还有部分父母因孩子太小只得租用学校附近民房来专门照管孩子上学。
为此,我们对沙河镇山村孩子就近入学难问题进行了一些了解和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一)、沙河镇偏远山村的界定沙河镇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之南,与利州区接邻,全镇辖九村和场镇机关单位。
全镇仅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沙河镇小学)和一个村小(白虎村小)教学点,除南华村外其余村组离学校都超过3公里,都属于偏远山村。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实施和规划统计指标问题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生就近入学的范围是指3公里以内,地方教育局可以当地生源状况和教育资源情况进行统筹分配。
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家校距离在7—11公里的偏远山村主要是唐家村三组、桃园村四组、秦岭村四组、岳家村四组、三湾村七组、金鳌村二组、白虎村六组、望云村五组,共八个村组。
(二)、全镇人口及儿童数量情况沙河镇户籍和常驻人口8335人,0-17周岁儿童1644人,占总人口数的19.7%。
各村儿童数量分别为:南华村(含场镇机关)254人,唐家村172人,桃园村180人,秦岭村129人,岳家村100人,三湾村186人,金鳌村115人,白虎村197人,望云村311人。
其中偏远山村儿童总数1390人,占全镇儿童总数的84.5%。
(三)、适龄儿童入学现状1、入学率:义务教育阶段6-17周岁儿童共有1288人,其中已完成义务教育412人,在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76人。
对偏远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偏远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以习水县天鹅海军希望小学为例2011年7月18日到2011年8月3日,我们在天鹅海军希望小学进行为期半月的支教行动,天鹅海军希望小学坐落在习水县东皇镇西北十公里左右,地势起伏,地形闭塞,属于典型的喀什特地貌。
天鹅海军希望小学有八位民办老师,年龄在40岁以上,其中的郭老师曾经教过我的社会,郭老师很“凶”,但有很搞笑,。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郭老师来学校打印一个镇里各个小学的统考成绩单,我顺便也看了看,其中平均分及格的就只有两科,其他的平均分都是在二十几分到五十几分这个段。
这个结果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我也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走出来的,家人虽没上什么学,但都希望孩子能多点书。
为什么天鹅海军希望小学的成绩会这么低?孩子的任务是学习,但他们为什么分会这么低?种种疑问困扰了我,于是,通过访问校内同学,同时查阅学校的历史资料,访问了校长和老师,基本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发现近些年农村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和城市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合理和教学方式落后等,都需要改进,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的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很多地方虽说没有实行严格的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提倡无疑给应试教育制度敲了一个警钟。
或许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前大不一样的社会。
我们也看到农村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设施的进步,但也不要忽视了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的种种弊端。
首先,由于中国农村比较贫困比较落后,而如今受教育的开支更是不在话下。
用长辈们的话来说: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像我们这样贫穷,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它送出来。
这是基本上所有农村人心中的想法。
避免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过同样的生活,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更多的金钱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
所以双亲都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抚养,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
而据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近2000万,当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作者:梁娜妹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9期摘要:当前“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遇到了重重挑战并且暴露了政策自身在起点,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此,文章主要对“就近入学”政策存在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反思,在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缩小校际差距等方面提出相关策略,旨在促进“就近入学”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更好实施。
关键词: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资源配置;教育公平在我国,择校现象愈演愈烈,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和盲区,文章从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进行了论述,以期丰富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理论和分析视角,保证“就近入学”政策的完善和顺利实施。
一、“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一)在起点上遭遇教育不公平的挑战“就近入学”政策出台的初衷之一就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但是事实是这一初衷是建立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学质量优劣分化的国情之上的。
因此在未来这一现状未能出现实质性改变的一个时期,“就近入学”政策必然遭遇理论公平与现实不公平、长期公平与短期不公平、目标公平与结果不公平的矛盾冲突。
[1](二)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政策异化的威胁按照户口就近入学一般是“就近入学”政策在实际运作时所遵循的原则,但也能同时兼顾按实际居住地就近入学,而这一原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以户口择校和以房择校现象愈演愈烈,而这种现象一方面加重了一般家庭的负担,另一个方面却也给一些特权家庭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产生了新的不公平,违背了“就近入学”政策的初衷。
(三)实施的结果面临着违背教育规律的风险遵从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基本要求,学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校并接受相应的教育,只有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才能满足其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而“就近入学”政策的严格执行必然会限制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的自身发展受限,也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教育目标也难以很好的实现。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分析及建议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分析及建议【摘要】为了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就近入学”政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学者对就近入学政策也有不同的看法,争议颇多。
本文利用最优化方法论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分析就近入学政策,认为就近入学政策是全局最优的,同时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当前就近入学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权利义务博弈论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这就规定了地方人民政府的义务,必须为适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但并未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就近入学,不能择校。
有学者针对该规定提出就近入学对受教育主体来说,是权利而非义务。
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通过缴纳赞助费、购买学区房等方式择校的现象依然很严重。
二、就近入学权利与义务的争论就近入学政策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是权利还是义务呢?关于这一问题,教育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种观点认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是一种可选择享用的权利而非必须履行的义务。
[1]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家庭、学生享有受教育的优先选择权,拥有择校的自由和权利,而提供就近入学的机会是政府应尽的责任。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2] 义务教育阶段应严格地执行就近入学政策,禁止择校入学行为,这样才能够维护社会公正,保障适龄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入学权利。
笔者认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是权利也是义务,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可支配的财富日益增加,人们对其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不断高涨。
如果强调就近入学是权利而非义务,那么必然导致择校的合法化,择校必然影响其他本该享受就近入学教育资源的学生,最后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不仅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而且还会恶化教育公平性的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背景下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思考

义务教育背景下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思考【摘要】现行就近入学政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入学公平性受质疑等。
就近入学政策的背景意义在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减轻家长和学生的压力。
就近入学政策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学校资源集中、学校择校风气盛行。
一些家长认为就近入学政策限制了他们的选择权,但也有家长认为这有助于减少跑校现象。
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值得关注,应调整就近入学政策并重视学校资源均衡分配。
建议优化就近入学政策、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和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学校资源均衡分配,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就近入学政策、义务教育、学生影响、家长看法、教育资源不均衡、调整建议、资源均衡分配、优化政策、资源配置机制、教育公平。
1. 引言1.1 现行就近入学政策存在的问题就近入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学校间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一些发达地区,学校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优越;而在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却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等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未来发展。
就近入学政策也存在着导致学生之间竞争激烈的问题。
在一些热门学校或者重点学校,由于就近入学政策的限制,导致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这种竞争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导致学生和家长为了争取入学机会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甚至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现行就近入学政策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提高教育公平。
1.2 就近入学政策的背景意义就近入学政策作为义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学校发展环境,提高学生入学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其背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就近入学政策有利于减少学生和家长为求就学而选择的花费和精力。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学生入学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能够减少学生因交通、住宿等问题而选择学校的困扰,减轻其负担。
入学难调查报告范文

入学难调查报告范文根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入学难一直是学生和家长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对入学难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来缓解这一问题。
一、入学难的主要原因1.学校招生规模限制:许多优质学校拥有有限的招生名额,致使竞争非常激烈。
这导致许多学生无法被录取。
2.教育资源不均衡:许多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学生们面临较大的入学难度。
3.升学压力大:随着社会对大学学历的需求增加,升学压力也随之增加。
这导致学生和家长们竞相争夺名额,进一步加剧了入学难的现象。
二、入学难带来的问题1.教育不公平: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这使得教育的公平性受到威胁。
2.心理压力:许多学生为了进入理想的学校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最终无法达成目标,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三、缓解入学难的措施1.增加学校招生名额:政府可以增加对学校的拨款,以扩大学校的规模,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
3.建立多元化的选拔机制:不只依靠一次高考成绩来录取学生,可以引入多元化的选拔机制,如面试、综合素质评价等。
4.加强职业教育:为那些无法进入传统学校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的机会,以满足社会对各个行业人才的需求。
5.推广远程教育:通过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到各个地区,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未来建议1.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减少过度的升学压力,鼓励学生发展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2.持续监测和研究入学难的状况,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应政策。
3.提高家庭和学生对多元化教育机会的认知,帮助他们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入学问题。
总结起来,入学难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对学生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增加招生名额、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多元化的选拔机制等措施,我们可以逐步缓解入学难的问题,为更多学生提供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河小学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偏远山村适龄儿童
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苍溪县双河乡小学校高飞
人们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优生优育的认识更加深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双河小学的学生生源也随之减少,为整合教育资源,集中管理,教育公平,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划下,双河乡区域内就只保留了塔山村小一个一、二年级教学班,塔山、地灵、天灵、榨桠等幼儿园教学点。
其它村的小学教学点已陆续撤并到双河完小。
这场撤并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如师资、现代教育资源等,但同时也给偏远的地灵、龙固、天寨、玉涧等村的学生带来了诸多隐患与不便之处,通过对双河乡区域内的实地调研,现归纳几点粗浅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苍溪县双河乡小学校位于广元、阆中、巴中三市交界处,距苍溪县城110余公里,被称为是苍溪的“西藏”。
学校现座落于苍溪县双河乡场,学校共有20个教学班,2个学前教育班,在编教职工39人,其中初中班有6个,学生269人,小学部1 —6年级14个班,学生519人,幼儿班5个,学生200余人。
在校学生中离学校最远的约13公里,为了方便学生就学,一到九年级学生学校提倡在校食宿。
二、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入学现状
1.适龄儿童总数,入学人数,入学比率
除双河村、天灵村一至二年级小学生28名适龄儿童目前能就近入学外,离双河场较远的国庆、龙寨、地灵等村的适龄儿童基本上在双河小学入学,塔山村、榨桠村、玉涧村的学生在塔山村小就近入学,天寨村、龙固村的大部分学生在龙山镇小就读,还有部分学生随父母打工在外就读。
适龄儿童都能读书上学,在双河小学就读的入学率为85.5%。
2.入学校点及学段
塔山教学点入学学段1-2年级,国庆、天灵、龙寨、地灵等村的一至九年级学生及塔山、玉涧、榨桠村3至9年级学生在双河小学校就读。
3.平均上学单程距离
距离学校单程距离平均4.3公里。
4.上学方式及各自所占比例;
85%左右的学生步行上学,15%左右的学生由家长骑摩托车接送。
三、偏远山村适龄儿童监护管理情况
苍溪县2013年春留守学生调查统计表
学段本
期
学
本
期
留
其中其中
单亲外出双亲外出隔代监护亲友监护
人比人比率% 人数比人比率%
1.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留守儿童父母年平均回家次数:由于双河乡地处苍溪边缘地带,经济还欠发达,外出务工人员居多,父母双亲都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占到69.5%,父母年平均回家次数0.92次。
2.单亲家庭学生数量及比例:
单亲家庭孩子82人,占8.3%。
3.单亲留守儿童数量及比例: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73人,占7.3%。
4.其他特殊儿童数量及比例(无父母照管,三残儿童等):父母只一方健在,无力照管,由祖父母或亲友照管孩子生数守学生
总
数
数率% 数率% 数
学
前班
211 187 43 20.4 144 68.2
139 65.9 5 2.4 小
学
519 438 68 13.1 370 71.3
357 68.8 13 2.5 初
中
269 235 49 18.2 186 69.1
169 62.8 17 6.3
5人,占0.5%。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家长“陪读”,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
学生家长每年仅
租房费、生活费、交通费等一般都需10000元左右。
2、安全隐患大。
一是低年级的学生,上学较远,农村较
多家长骑摩托送学生上、放学,时常出现受伤现象;二是天寨村、龙固村的学生在上学路上必须经过河流,一到雷雨、冰雪季节,学生的人身安全就得不到保证,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安危更是担惊受怕;三是现在农村养狗成风,有时还担心孩子在路上受到野狗的袭击,给教师、家长和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诸多的不安全因素让学校和家长随时处在安全的紧张状态之中。
3、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差,学校要更多
的生活教师,既给学校增加经济负担,又增加管理、安全风险。
不少孩子的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孩子从小寄宿,得不到正常、有效的家庭教育和温暖,这对孩子的正常成长和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4、学校资源紧缺,特别是学校用房紧张。
随着大量小学
生加入寄宿制,学校的用房是极度紧张,学生的优良生活环境也就得不到有效保障,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安全受到极大的
挑战。
五、对策与建议
1、制定科学撤并规划。
针对偏远山区农村小学撤并后产生
的“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是否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进行村村“合并”,不搞一个模式,上级在考虑教师定编时是否可以加大名额。
2、加大上级对农村学校的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能否在
布局调整政策和资金方面等方面用不平等的手段来实现平等的原则,对偏远山区农村学校或学生进行特殊照顾。
3、加大对山区学校的资金投入。
由于现在农村学校经费紧
张,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低,有志之士不愿当教师,导致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严重紧缺,师资不配套,教师老龄化。
建议各级政府能否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山区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吸引有志之士到农村学校任教,以提高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质量。
4、办好学校寄宿制,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的难题。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辖区内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高提高辖区内学校寄宿制水平,造福一方人民。
5、统筹城乡交通运力,提供乘车便利,确保乘车安全。
“安全是教育的保障”,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变农村客运现状,规范车辆管理,创新管理机制,逐步解决寄宿学生和远距离走读生往返学校的车辆问题,使他们的乘车既方便又安全。
一是交通、客运等部门应合理划定公交线路,适当增开农村公交班车,适当考虑学生乘车的需求。
二是统一管理现有车辆。
交警、交通等部门联合执法,对现有运送学生的车辆进行排查、申报、登记、
培训等,做到持证运载,管理到位。
三是政府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对运载车辆进行适当补助,让学生优惠乘车,同时确保运营机制的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