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现代文阅读之修辞手法(含练习题及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阅读专项:描写手法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阅读专项:描写手法一、常考描写手法的作用1.人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作品主题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作用在正面描写的同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像,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二、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玉兰花的记忆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
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
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
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
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
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
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
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
”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练习 精美课件29页

【答案】A【解析】A.比喻,“大弦”“小弦”的声音是本体,“急雨”“私语”的声音是喻体。B.运用 借代,“樯橹”代指战船,以部分代整体。C.没有修辞手法。D.拟人,“鸟雀”具有了人的动作,“呼 晴”“窥”“语”均为人的动作。原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是比喻,本体是刚钻出隧道的火车的样子,喻体 是“从炕洞里爬出来”“满面尘垢”的孩子的样子。故A项与原文中句子的修辞相同。
【答案】A【解析】例句是借代,“石头”借代纪念碑。A项是借代,“蟾兔”是月亮;B项是比喻,把水面比喻 成“明镜”;C项是比喻;D项是夸张。
【答案】B【解析】例句是借代,“千百万个李公朴”借代千百万个像李公朴一样的革命志士。A项是夸张;B项是 借代,“鳞”代指鱼;C项是比喻;D项是比喻,像“蜜蜂的巢和水的漩涡”。
【答案】C【解析】
【答案】B【解析】例句是拟人。A项是夸张;B项是拟人,关键词是“谙”;C项是比喻;D项比喻,而且是博喻。
【答案】B【解析】例句是拟人,关键是后文有“叫它起来”。A项是夸张;B项是拟人,关键词是“愁”“泣”; C项是借代,“虎豹、熊罴”借代凶恶的敌人;D项是借代,“青铜”代指镜子。
【答案】C【解析】文中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籍《资本论》比成了海,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资本论》内容的 丰富。C和画线的句子都是比喻,A.借代。用人身上的器官“红眼睛”来代指人。B.拟人。描写波浪时,用“歌 唱”“迎接”来形容。C.比喻。把叶子比喻成了舞女的裙子。D.夸张。“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含有夸张成分。
【答案】D【解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是拟人,“调皮喧闹”“平和优雅”赋予窗花以人的情感,展现窗花 的各种花样。A.借代。“一苇”借代小船;“万顷”借代洞庭湖。B.设问。C.没有修辞手法。D.拟人。以猿猱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1.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诗正如一幅意味丰富的中国画,似在暗示着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B.“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项由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奇迹,是“中国创造”的一张名片。
C.那些在每个工作日都盼着星期五到来的年轻人,把自己戏称为“现代鲁滨逊”。
D.生活没有解药,但止疼片很多,比如阅读、美食、电影、运动、旅行等。
【答案】C【解析】A.由“这句诗正如一幅意味丰富的中国画”可知,这里将诗比作中国画;B.由“是‘中国创造’的一张名片”可知,这里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比作“‘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C.“盼着星期五到来的年轻人”与“鲁滨逊”之间没有共性,年轻人盼望的“星期五”是周五,鲁滨逊盼望的“星期五”是一个人。
所以本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D.由“但止疼片很多,比如阅读、美食、电影、运动、旅行等”可知,这里将“阅读、美食、电影运动、旅行”比作“止疼片”;故选C。
2.下列各句中,对修辞使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通感)B.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排比)C.哪一种办法更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面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反问)D.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比喻)【答案】A【解析】B.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C.运用的是设问,不是“反问”;D.“仿佛看到”是想象,不是比喻;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对修辞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行行娟秀的字儿调皮地动了起来。
它们汇入了春风里,和春风一起玩耍;汇入了阳光中,和阳光一起嬉戏。
(拟人)B.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
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开,也不要急,说不定你家的是株蜡梅,到了冬天会开得更加动人。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修辞手法专项突破练习

高考冲刺:修辞手法专项突破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
一、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的构成分析。
一般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句子相同或相拟的结构;二是用来排比的句子,在内容上的相关性(即多哪些角度来说描述或抒情的对象);三是语气一致。
排比的表达效果(1)内容或感情集中,富有层次(或并列或递进);(2)增强气势,便于抒发感情;(3)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音韵美。
对点练习1.文段加线的“没有”有什么表达效果?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
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
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
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初入职场,不少年轻人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象牙塔里,个个都意气风发,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却往往不得不接受现实。
激烈的竞争挫了锐气,庸常的生活耗了朝气,角色转换的不适应磨平了心气。
每一颗种子被播撒进土壤时,都带着开花的梦想,但在破土而出之前,它们要随时准备着承受烈日炙烤、寒潮侵袭,要面对无数的风而。
经不住考验者,永远埋在了土里,而那些奋力向下扎根、时刻汲取养分的种子,则终有一天会绚丽绽放。
二、比喻: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
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阅读专项:表达方式试题(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阅读专项: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表达方式的作用1.记叙:使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各方面。
2.描写:渲染气氛。
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深化文章主旨。
4.议论: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
二、对点训练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
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
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
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
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
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
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
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
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
贝尔纳没有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
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
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线索的能力。
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明。
2023届重庆市新高考冲刺压轴联考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重庆市新高考冲刺压轴联考卷(三)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表面看不证自明,深思则令人疑窦丛生。
文学理论不就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吗?这个答案貌似顺理成章,实则掩盖了文学与理论的深层关系。
因为在这个答案里,作为定义项的文学不是一个自明的概念,不自明的文学概念同样需要得到论证。
在“文学理论就是关于文学的理论”这个陈述中,理论与文学的紧张关系也没有得到揭示。
历史上,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
按理说,文学理论发生的根据即在于对文学的解释,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
然而,考察文学与理论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理论在发展中不仅与文学没有达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制造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的紧张。
文学话语和理论话语似乎是相抵触的。
文学话语既是概念的又是形象的,是逻辑的又是超逻辑的;文学的世界是形象的世界,又是意蕴的世界。
而理论的话语则是概念的、逻辑的,理论的展开是理性的运思过程。
这样一来,在充满意蕴内涵的文学世界与由概念、逻辑支撑的理论世界之间的确构成一种矛盾关系。
这种矛盾关系常常被认为是文学指责理论的理由。
但文学与理论的矛盾关系并非不兼容、非同一性的,而是可以通过特殊的智慧融通的。
文学以人为中心,她倾听人的吁求,关怀人的福祉,人的存在是文学无法绕开的本体论前提。
同样,理论也是表达对人的存在之关怀的。
不能离开对人的存在的关怀而谈文学的意义或理论的价值。
可以说,文学与理论在精神深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文学的现代发展已经超出了单纯模仿论或表现论的解释范畴,文学挑战着人类的智力极限和理解能力,理解文学必得借助于一种理论。
就这个意义讲,理论对于文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佛克马、易布思在其合著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里特别强调:“为了阐释文学作品和把文学当作人们一种特殊的传达模式来看待,我们必须掌握文学理论;不依赖于一种特定的文学理论,要使文学研究达到科学化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2023届高考语文考点查漏补缺专练—修辞手法分析题++03

修辞手法的运用(一)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有读者说道:“我不止一次地在大街上、公园里、电车上听到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也时而谈到为了党的事业而长期装疯的华子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中一种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
”有选择就会有错误,有错误就会有遗恨,但即使第一步错了,只要及时地发现并纠正,未必步步都错下去。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路断尘埃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双翅膀;厄运突降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雨雪连绵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份责任和梦想。
天下的路都是相连的,沿着心中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同样能抵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不要做涧底静止的石子,任时光如水自梦里流泻而过。
不要做空中游移的白云,让浮生飘蓬留不下一点碧痕浅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感是指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转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现代文阅读之修辞手法一、分类讲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二、对点训练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大城小树连亭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
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
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
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
在大自然中,鸟是跟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
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③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
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
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④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
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⑤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
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
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⑥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园,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
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
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
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
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
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
⑦我曾在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
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
我多么希望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⑧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
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树。
”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
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
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小东西喂食呢!⑨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
我竟很舍不得那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
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投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
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⑩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
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的树依然生长着。
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
(节选自连亭《以一棵树为起点》,有删改)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答案】修辞角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卫兵,生动形象地写出树对城市坚定的守护;将树摇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波浪般的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随风摇动时声音的灵动美好,使城市更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喜爱和对乡野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赶鸟的孩子①有时候,我似乎回到了过去,又成了那个赶鸟的孩子。
②老屋对面有一块菜地,那是一家人的“菜篮子”。
从夏往秋走的时节,母亲会在那里陆续种下萝卜、白菜,还有香菜和蒜。
秋渐渐转深,第一场霜降临,到处一片白,看上去毛茸茸的,但菜地好像忽略了寒冷,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
那旺盛的绿色,像一片浓缩的春天。
③这时候,一群鸟如约而来,有二十多只。
这是一群与众不同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腹部有一小块黑色,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
我们不认识,把它们称为长尾巴鸟。
它们盯上了我家的菜地,专吃菜叶子。
④起先,母亲并没怎么在意,说弄个稻草人吓一吓吧。
父亲费了番心思,稻草人弄得有模有样,戴了帽子,穿了衣服,一只手还举着根细细的竹竿,竹竿另一头吊着块小石头,风一吹来回摆动,像拿在手里不停地挥舞。
刚开始似乎管点儿用,那群乌围着稻草人飞来绕去,就是不敢落下。
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
群鸟过后,菜叶到处是洞,七零八落。
⑤[A]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
假人没用,母亲就催我“亲自下场”。
我很乐意领受这个任务,就赶个鸟嘛,又轻松又好玩儿,比在家扫地或去外面扯猪草舒服多了。
我在屋角的竹林里折了根竹丫,抓在手里,满怀信心地去了菜地。
⑥我刚一出现,它们就发现了我,一下全飞走了,落在旁边的一棵枫树上,冲着我叫个没停。
我心里高兴,它们到底还是怕我的,果然不用费什么力气。
我朝它们挥了下手里的竹丫,心想:你们就大声地叫吧,我来了,再也别想吃我家的菜了。
⑦菜地狭长,有好几十米。
那群鸟叫了一会儿,见我没有进一步行动,便从树上飞下来,到菜地的另一头去了。
它们扇动着翅膀,边吃边叽叽喳喳地叫着,我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但那声音听起来充满了快乐,像在庆祝什么,又像在向我挑衅。
我挥动起竹丫,嘴里吆喝着追了过去。
它们见了,一齐飞回到枫树上。
我刚喘口气,它们又伺机飞下来。
我只能左追右赶,像在和它们做一场游戏。
⑧霜还没有化,风一阵比一阵冷,但我的额头上还是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折腾了一阵,我累了,一屁股坐在田埂上。
我生自己的闷气,也生那群鸟的气,随手抠了把泥土,朝那群鸟扔去。
它们抬起头对着我喳喳地叫了几声,声音干涩,好像比我还气。
⑨那段时间,我天天守在菜地里,一边徒劳地追赶那些长尾巴的鸟,一边想着该如何对付它们。
我烦它们,把我家好好的菜弄得乱七八糟;我知道,它们可能也烦我,我的到来,阻碍了它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盛宴。
在这场拉锯战中,我和这群鸟不知不觉成了敌人。
⑩我把这事跟哥哥说了,哥哥帮我出了个主意。
他说,抓两把谷,拌上农药往菜地里一撒,那些鸟儿一个也逃不掉。
我一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简单省事,一了百了。
⑪可不知怎的,事情被母亲知道了。
母亲指着我俩厉声责问,声音比哪一次都大:“它们就吃了一点菜叶子,赶一赶就行了,你们却想下这样的手?鸟的命也是命啊!”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
⑫我俩低着头杵在那里,别说回话,连大气都不敢喘。
停了一会儿,[B]母亲对我说,你也不用去管了,菜叶子吃光了算了。
⑬事后才知道,最后那句是母亲的气话。
第二天一早,她拿着镰刀去了菜地,一连干了好几天,在菜地里支起一些树枝,树枝上面搭满了荆棘。
那群鸟照旧来,只是没原来那么放肆了,它们虽然胆大,但也不敢钻到荆棘里面去。
⑭再后来,我们搬走了,老屋也拆掉了,那片菜地成了荒地,那群鸟也不知所终。
但母亲的那番教训,这么多年始终在我脑海中,不时浮现,难以忘记。
⑮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又看到了一群同样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哥哥家菜地的上空盘旋。
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的聪明、胆大,吃得非常痛快。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能力。
解答本题时从题干中给出的赏析角度入手,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
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
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