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_王志宝

合集下载

基于协调度-管理熵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度

基于协调度-管理熵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度

目前 , 协 同 创 新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理 论 层 面 。 由 于 协 同创 新 最 近 几 年 才 作 为 一 个 新 的 研 究 领 域 进 入 研 究人员视 野 , 其 概 念 尚未 达 成 共 识 。解 学 梅 以 协 同 学为理论 依 据 , 剖 析 了都 市 圈 协 同创 新 的 内在 机 理 , 并 提 出通 过 遵 循 协 同 学 机 理 、 构 建 协 同 网络 等 措 施 可
两种 模 型测度 结果较 好地反 映 了各省 市协 同创新 能 力的 实际水平 , 表 明模 型测度 科 学有效 。
关键 词 : 区域 协 同 创 新 ; 能 力测度 ; 协 调度 ; 管 理 熵
D OI : 1 0 . 6 0 4 9 / k j j b y d c . 2 0 1 3 0 9 0 0 8 2
第3 1 卷 第5 期
2 01 4 年3 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l 0 1 . 3 1 N O. O5
Ma r . 2 Ol 4
Sc i e nc e& T e c hn ol og y Pr og r e s s a n d Pol i c y
基 于 协 调 度 一 管理 熵 的 区域 协 同创 新 能 力测 度
中 图分类 号 : F 2 0 7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7 3 4 8 ( 2 0 1 4 ) 0 5 一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1 3 — 0 5
以 提 升 区域 创 新 能 力 。许 彩 侠 基 于 对 创 新 驿 站 的 再
0 引 言
2 0 l 1年 4月 ,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大会上 , 胡 锦 涛 同志首次提出了“ 协同创新” 的 概 念 。2 0 1 2年 l 1月 , 在 党 的第 十 八 次 全 国代 表 大 会 上 , 胡 锦 涛 同 志 再 次 提 出 在原始 创新 、 集 成创新 和再 创新 能 力基 础上 , 要“ 更 加 注重 协 同 创 新 ” 。 这 表 明 协 同创 新 作 为 创 新 发 展 的 高 级 阶段 和 当 今 创 新 的 新 范 式 , 在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 发 挥 着 重要 作 用 。在 全 球 一 体 化 进 程 中 , 区 域 作 为 经 济 发 展 中最 活 跃 的经 济 单 元 , 其 创 新 体 系 是 国 家 经 济 发 展 的支 撑 性 条 件 和 重 要 推 动 力 量 。 区 域 协 同 创 新 体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刘亮【摘要】科技创新已逐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众多企业通过合作实现技术革新,从竞争走向竞合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要素最集中、区域协同合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需要在当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大科技创新合作和协同发展的力度.为此,本文在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协同发展现状、形势和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目前在科技创新合作和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并从总体思路、功能定位、保障机制和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和解决思路.【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7页(P75-81)【关键词】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创新协同;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思路【作者】刘亮【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目前,科学技术正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日趋融合已成为当前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

而我国也正面临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以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众多企业通过合作实现技术革新,从竞争走向竞合,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优化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

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要素最集中、区域协同合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需要在当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借助自身的科技创新集群优势、产业链整合优势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发优势,在国内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形成垂范。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它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合作创新,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利于形成科技资源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知识创新和产业升级。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产业学、创新学等。

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针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区域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参与主体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类型与特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地方政府间的协同创新以及国际间的协同创新等多种类型。

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创新活动,主要包括跨企业的产业链合作、价值链合作和供应链合作。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活动,通过共享科研资源和技术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地方政府间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地区政府之间合作开展创新活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

国际间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通过共享科技资源和技术成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驱动、风险共担等。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包括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等,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产生和应用。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实现风险共担,参与创新主体之间能够共同分担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区域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资源等存在差异,这导致各区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功能定位及协同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问题,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主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等。

这些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区域创新体系。

协同是指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创新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合作。

由于各区域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发展目标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协同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深入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背景介绍:阐述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加强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在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等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

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创新链条的衔接不够顺畅,影响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区域创新体系还需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和包容性,加强与国际先进创新资源的对接与合作。

知识异质性视角下产业跨空间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条件、动力与路径

知识异质性视角下产业跨空间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条件、动力与路径

知识异质性视角下产业跨空间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条件、动力与路径Gao Angang;Zhang Lin【摘要】在全球产业空间整合进程中,产业跨空间协同创新是一个新的挑战.基于知识异质性视角构建产业跨空间协同创新理论框架.多样而异质的知识是产业跨空间协同创新的必要条件,共同知识基础与知识相对优势强化了这一条件;知识价值的空间非均衡是跨空间协同创新的基本动力,由知识缺口带来的潜在知识收益推动跨空间知识协同.基于系统论构建“制度协同-要素协同-结构协同-功能协同”的IFSF协同创新系统路径,提出非知识要素协同、知识资产协同、知识结构协同以及功能优化协同的具体路径.【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9(039)011【总页数】8页(P168-175)【关键词】知识异质性;知识协同;跨空间;产业协同创新【作者】Gao Angang;Zhang Li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3;F224;G3011 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规定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推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部署。

跳跃的弗农周期表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可以跨越产品的生命周期,直接将较高层的技术输入到发展中国家,没有领头雁的雁型模式提升了产业承接地产业来源的多样化,承接地谋求产业升级的意愿也逐渐受到重视[1],表明知识协同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虽然全球创新空间不均衡,但在全球生产网络演化中,产业链跨空间布局趋势不断加强[2-3]。

利用全球产业转移提高我国创新水平是一个重要机遇,然而我国在参与全球分工的过程中,诸多产业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境,创新动力不足、路径不清晰,阻碍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我国本土产业链也面临跨空间协同创新问题,在国内的产业转移和合作中,东部地区产业去地方化趋势明显,将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等低端环节逐渐向内陆转移[4],但是,创新转移或者创新协同并没随之同步出现。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作者:杨勇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5期(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21;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 710061)摘要: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我国实施了差异化的区域推进战略,从总体上看,是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模式逐步推进的,这些区域推进战略在东部沿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即使在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是仍然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中西部这一点更加明显。

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思想做了整理,以图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分析我国的区域协同发展状况。

关键词:区域协同;影响因素;机制;测度0引言对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国内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分别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含义;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区域协同发展的评价;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

1区域协同发展的含义从现有的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看,学者们大多数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认为是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开放,共同发展,且区域之间差距缩小并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如蒋清海(1995)认为区域协同发展是在各区域对内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区域间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并且形成决定这种状态和过程的内在稳定的运行机制;①覃成林(1996)认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②徐现祥、舒元(2005)认为,省区协调发展的实质无非是使落后省区能追赶上发达省区,即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区域协调发展属于趋同的研究范畴。

③这种观点实质上将区域协同发展理解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因素的协调发展。

如曾坤生(2000)认为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系统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动态协调、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④陈耀(2006)从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角度认为,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是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使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分享国家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⑤。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区域创新主体协同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增加经济和社会的效益,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我国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加强了政策支持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但在区域创新主体协同方面仍有短板,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推动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的内容(1)分析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现状和问题(2)归纳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影响因素和机制(3)探讨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4)提出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问卷调查法(3)案例研究法(4)专家访谈法三、研究预期结果(1)系统分析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现状和问题,揭示其中存在的瓶颈和障碍。

(2)提出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3)通过分析实践案例,构建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为实践指导提供借鉴。

(4)针对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四、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4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章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现状和问题分析2.1 区域协同创新的概念及意义2.2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现状分析2.3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3.1 影响因素分析3.2 机制分析第四章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探讨4.1 发展模式分析4.2 发展路径探讨第五章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5.1 政策建议5.2 实践措施第六章实证研究6.1 设计方案6.2 调查结果分析6.3 实证分析结论第七章结论7.1 研究发现7.2 研究限制和不足7.3 展望未来研究参考文献。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协同创新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协同创新是指多个独立主体之间通过有效的协作与合作,共同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

本文将对协同创新的定义、意义和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和研究热点。

一、协同创新的定义和意义1.1 定义协同创新是指通过不同实体之间的交互和合作,共同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方法等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

这些实体可以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组织等。

协同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达到创新效果的优化和提升。

1.2 意义协同创新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资源整合:通过协同创新,各个实体可以共享资源和知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

(2)风险分担:协同创新可以将创新风险分散到多个实体之间,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3)创新效果提升: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各方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激发和借鉴,提高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性能。

(4)推动经济发展:协同创新有助于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区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协同创新的应用领域协同创新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经典的领域案例:2.1 产业创新: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不同企业之间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2.2 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协同创新可以促进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

2.3 教育创新:教育领域中,协同创新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方法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2.4 医疗创新:在医疗健康领域,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医院、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之间的合作,加速新药研发和医疗技术创新。

三、协同创新的研究热点3.1 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的合作。

例如,融合机器学习、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创新方式和创新思维的革新。

3.2 开放创新:开放创新是协同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强调通过开放获取外部的创新资源和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6-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99,2009GXS3K03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作者简介:王志宝(1983-),男,山东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孙铁山(1978-),男,内蒙古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计量;李国平(1961-),男,黑龙江人,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城市与区域经济。

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摘要:重新界定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狭义与广义概念及其内涵,在综述相关研究理论、计量模型、评价方法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区域协同创新今后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和三大研究难点。

关键词: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1-0001-04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WANG Zhi-bao ,SUN Tie-shan ,LI Guo-ping(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71)Abstract :This paper redefines narrow and broad concepts of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 and its connotation ,and then ,based on over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theories 、econometric models 、rating methodsand case studies ,it proposes the fiv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three main research challenges of 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Key words :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nergy innovation一、引言典型“线性范式”的企业内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1],科技创新正逐步取代资本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增强自主创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

进入21世纪,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体[2]和国际分工的重要主体,是全球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单元,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创新[3]。

区域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支撑性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4],而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则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

单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而区域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地区之间各个生产环节的协同整合,促进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5],是确保区域一体化良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优势的重要支柱,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高级阶段。

区域创新、区域协同是当前区域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两个理念,而区域协同创新则是最近才被提及,其概念理解、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都存在很大差异。

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探讨其各部分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可以为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相关概念理解(一)相关概念辨析1.创新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6]。

技术进步的关键就是创新,尤其是典型的“线性范式”的创新[1]。

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7]。

狭义的创新,即企业内创新,属于典型的“线性范式”的创新,是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包括技术创新与外源因素等方面的关系[1]。

广义的创新是一种开放的非线性复杂系统,是一个知识、经济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动力过程[8],是一种社会过程、非线性过程、各类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技术的过程和管理理念[9]。

创新与经济存在着联系,狭义的创新与经济效益有直接联系,其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化转化[10],而广义的创新则与经济效益存在着间接联系,即创新不一定要以高新技术来带动经济增长[11]。

区域创新是一个社会性的、地域性的、嵌入的互动过程[12],是区域寻求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基础上再创新的主要实现形式[13],是一个多环节、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4],表现为由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三个方面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14],是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综合性指标[8]。

2.创新网络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又称为“创新者网络”(Networks of Innovators)[15]或者创新环境[16],源于系统创新,得益于创新参与者之间的协同[17],是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15],是创新研究走向网络化时代[18]的表现形式。

它是一定地理区间内以创新为目的、以横向联系为主的多主体参与的、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创新系统[19],是地方行为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16]和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的集合[20],对于企业发展、创新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21],具有内部协作性、根植性(依存性)、开放性和稳定性等共同特征。

狭义的区域创新网络有助于促进生产者与用户相互作用[11],建立和维持行为主体的协作关系[23],进而实现企业的空间集聚和新产业区的持续发展[24],推动区域内企业创新绩效不断提高[25]。

广义的区域创新网络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个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建立起的各种相对稳定、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总和[26],是区域内部的互动影响[27]、有弹性的[28]、以横向联系为主的开放的创新系统[20],创新系统的4个要素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的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全部关系的总和[29],是各个参与者交互作用的结果[30]。

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1],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31],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治理机制,实现知识沟通交流、创新合作而形成的网络关系和制度规范[32]。

包括技术-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结构[1,2],也可分成创新主体、资源、经济要素等三个维度[32],分解为创新者网络、创新服务网络、创新网络结构、创新治理机制四大体系要素[32],而其创新主体又可以分成两类[1],其衍生概念有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等。

3.协同创新协调的测度标准称之为协调度[4],可用来反映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合作创新状况和协同创新程度[32]。

协同创新(Synergy Innovation)是指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要素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最优的协同过程[35]。

协同创新网络(Synergy Innovation Network)是伴随着创新过程各环节并行化、创新资源集成化和行为主体协同化而产生的[1]。

这些相关概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相通性,主要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或要素)是否包括除创新企业、研究机构外的其他创新主体(或要素);二是是否考虑了空间的影响,是否注意到区域内外的联系等。

(二)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协同创新(或者区域创新协同),是一种高效的创新[33],是以技术创新等单方面创新带动整个区域治理的综合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产生的“协同效应”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协同所取得的效应和功能[34],其本质表现为目标驱动、要素聚合、组织机制强化、优势互补[5]等。

1.狭义的区域协同创新狭义的区域协同创新就是区域科技创新的协同,是指科技创新在区域内部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各地区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在区域内的协同合作,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最终实现区域科技创新效益最大化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狭义的区域协同创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内各地区的科技创新主体在科研人员的地区间匹配与合作方面,展开广泛的交流,以实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区域内各地区的科技创新主体在科研机构的地区间研发孵化方面,展开科技的研发与生产试验的积极配合,以加快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3)区域内各地区的科技创新主体在地区工业R&D投入方面,根据自身的区域定位以确定不同产业的R&D投入比重,最终实现本地区外部职能的合理化;(4)区域内各地区的科技创新主体在地区科技研发的外部环境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为本地区乃至整个区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5)区域内各地区的科技创新主体在本地区科技创新内生化方面,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科研机构建设等,以培育自身的科技孵化器,并与整个区域的科技研发中心形成有序的等级层次体系,以实现整个区域科技创新的等级联动和有效扩散。

2.广义的区域协同创新广义的区域协同创新就是区域协同的创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一定区域内各地区之间通过协同相互之间的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速度、规模、结构来实现整个区域的效益最大化、地区间协调发展和地区间差距日益缩小。

本研究所指的区域协同创新主要是广义上的区域协同创新。

广义的区域协同创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内各地区产业的联动发展,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发展速度等合理化调整,最终实现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区域内各地区人才的流动、科研人员的交流以促进区域内各地区和整个区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3)区域内各地区科研机构相互合作、联合开展各类研究性课题,以开发本地区乃至整个区域的各类资源,最终能够实现地区资源的合理化利用;(4)区域内各地区主体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本着整体区域最优和本地区合理发展的目的,进行跨区域的综合发展规划;(5)区域内各地区在环境保护、环境创新等方面进行各类技术的研发与传播,以实现整个区域环境的不断优化,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研究进展(一)理论与模型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都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6]。

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网络以及社会制度之中的[26],创新网络的根植性[1,4]对于协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