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面分析方法
表面分析技术

表面分析技术表面分析技术是一项涉及材料和表面特性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对材料表面的分析和测试,可以了解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形态以及物理性质等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材料科学、化学工程以及各种工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表面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并探讨其在材料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X射线衍射(XRD)X射线衍射技术是一种分析晶体结构和晶体取向的重要手段。
通过照射材料表面的X射线,利用倒转的原理,可以得到材料中晶体的信息,如晶体晶胞参数、晶面取向和结晶度等。
X射线衍射技术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无机晶体、聚合物材料以及生物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中。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通过扫描材料表面的电子束来获取表面形貌和成分信息的技术。
通过SEM技术可以观察到材料的微观形貌、表面粗糙度以及颗粒分布情况。
此外,SEM还可以结合能谱分析,获取材料的元素成分信息,对于材料表面的成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成像质量使其成为材料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三、原子力显微镜(AFM)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通过探针在材料表面扫描获取高分辨率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质的技术。
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类似,原子力显微镜可以获得纳米级别的表面形貌信息。
此外,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还可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如力曲线、硬度和弹性模量等。
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材料研究、表面重构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四、拉曼光谱(Raman)拉曼光谱是一种通过激光照射材料表面,并测量散射光强度的技术。
拉曼光谱的原理是根据材料分子振动产生的震动频率差异来获取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信息。
通过拉曼光谱可以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官能团成分以及分子结构的变化等。
应用于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和化学合成等领域的研究中。
五、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一种通过将材料置于金属纳米颗粒表面,使得拉曼信号得到大幅增强的技术。
材料表面与界面性质分析技术

材料表面与界面性质分析技术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们蕴含着各种性质和特征,比如热学、力学、化学等等。
材料的性质往往由其内部构成及表面和界面特性所决定。
因此,对材料的表面和界面进行深入分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那么,如何对材料的表面和界面进行分析呢?一、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形貌观测和分析手段。
这种技术通过扫描电子束照射样品表面,并通过检测样品表面反射、散射和辐射等信号来获得样品表面的形貌和组成信息。
这种技术具有分辨率高、非接触、多功能等优点,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样品形貌、尺寸、表面化学成分等方面的探测和分析。
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原子力显微镜技术是一种高分辨、非接触表面显微镜技术。
它通过量子力学的原理来探测样品表面微观特征。
具体来说,是利用在极近距离下样品表面和探针之间的作用力进行采样。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可用于表面拓扑、力学、电学、热学特性的表征,如原子尺度上的精确距离测量、接触区域的模拟和力学性质的量化等。
三、拉曼光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是一种照射样品后测量样品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手段。
这种技术通过使用一束激光束引起样品内分子振动,以探测样品的分子成分和化学结构。
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可以非常精确地探测到许多有机和无机分子的结构,如聚合物中官能团的结构和亚表面结构等。
这种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和精度,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和化学分析。
四、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电化学阻抗谱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材料接触面上的电化学反应来获得材料界面性质信息的技术。
该技术是基于对微小电压交流信号下材料粗糙表面的阻抗响应进行分析的,可揭示材料的化学反应、传输速率和电子传输特性等。
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可以用于生物医学、电池、阳极保护和光伏等领域的研究。
总之,对材料表面和界面特性进行精确分析可以检测到材料特性的微小变化,进而为各种材料科学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指导。
以上介绍的技术是常见的材料表面和界面性质分析技术,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金属材料的表征方法

金属材料的表征方法
金属材料的表征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测试手段来对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特
征进行评估和描述的方法。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金属材料表征方法。
1. 金相显微镜分析:金相显微镜分析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的显微结构来
评估其组织和晶粒结构的方法。
通过金相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晶粒形状、尺寸、分布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差异相等信息,从而判断材料的组织性能。
2. 表面形貌分析:金属材料的功能常常与其表面形貌密切相关。
通过扫描电子
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技术,可以观察金属材料的表面形貌
特征,如粗糙度、颗粒分布、表面缺陷等,用于研究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润湿性等方面。
3. 机械性能测试: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其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拉伸试验、硬度测试、冲击试验等方法,可以评估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等机械性能,进而确定其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 化学成分分析: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对其性能和用途有着决定性影响。
常用
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分析(如光电子能谱分析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5. 热分析:热分析是一种通过对金属材料在高温或恒定温度条件下的热行为进
行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差热分析、热重分析等。
通过热分析可以获得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热稳定性、相变温度等信息。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的表征方法有很多种。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评估金属
材料的组织结构、表面形貌、机械性能、化学成分和热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表面结构分析

金属材料的表面结构分析金属材料作为人类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其表面结构的分析对于制造工业、科研领域以及日常使用中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手段的不断改进,金属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方法也愈加精确和丰富。
本文将从金属表面结构的重要性、表面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表面结构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金属表面结构的重要性金属表面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它对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常来说,金属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与内部结构不一样的。
对于很多应用来说,金属的表面结构中的缺陷和不均匀性会影响到金属的使用寿命。
而在其他应用中,金属表面的特性则直接影响到金属的加工和制造技术。
在制造领域,金属表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生产商了解金属材料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调整制造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化学环境等因素。
在科学研究领域,金属表面结构的分析则可以为新型金属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此外,在现代化工、地质勘探、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中,金属表面结构的分析也被广泛应用。
二、表面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技术金属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最常用的是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显微镜技术。
扫描电镜用于研究金属表面的微细形态和形貌;透射电镜用于研究金属材料内部结构的微细变化。
这两种显微镜技术对于金属表面结构的研究都至关重要。
除了显微镜技术之外,金属表面结构的分析还可以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离子束刻蚀等物理技术,以及电化学技术、光电化学技术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等化学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有关金属表面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等信息。
三、表面结构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金属表面结构分析的实际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下面,将结合实例具体阐述一下表面结构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制造业金属材料的表面结构分析在制造业中应用较为广泛。
例如,在汽车组装中,要求汽车表面光滑无瑕疵。
通过表面结构分析,可以发现汽车表面缺陷,及时进行修整和修补,从而提高汽车的品质和舒适度。
材料表面改性测试与分析方法介绍

材料表面改性测试与分析方法介绍材料表面改性是一种常见的工艺技术,它可以改善材料的性能和功能。
为了确保改性效果的准确评估和分析,需要使用一系列适用的测试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材料表面改性测试与分析方法。
一、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形貌分析方法,它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图像展示材料表面的细微结构和形貌。
SEM分析可以帮助评估材料表面改性的效果,比较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差异。
通过SEM分析,可以观察到材料的表面粗糙度、颗粒分布、裂纹情况等,从而判断改性效果的好坏。
二、接触角测试接触角测试是一种用来评估材料表面亲水性或疏水性的方法。
通过测量液滴在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大小,可以得出材料表面的润湿性质。
一般来说,当液滴在材料表面接触角较小时,表明材料表面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而当接触角较大时,表明材料表面具有较好的疏水性。
通过接触角测试,可以评估改性对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影响,进而判断改性效果。
三、拉伸试验拉伸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机械性能测试方法,用于评估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性能指标。
在材料表面改性过程中,拉伸试验可以用来分析改性对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的影响。
比较改性前后的拉伸性能指标,可以评估改性效果的优劣。
此外,拉伸试验还可以帮助分析改性对材料的断裂模式和失效机制的影响,为改性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
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是一种用来分析材料化学组成和化学键信息的技术。
通过FTIR分析,可以观察到材料表面的功能基团情况,从而评估改性效果。
比较改性前后材料表面的红外光谱图谱,可以检测到新的峰位或峰强的出现,进而判断表面功能基团的变化。
FTIR分析还可以揭示表面化学变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为改性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五、电子能谱(XPS)分析电子能谱(XPS)是一种用来分析材料表面化学元素、化学键状态和成分比例的方法。
通过XPS分析,可以获得材料表面的元素组成、化学键能级和化学状态信息。
材料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常用方法及各自的用途

一、材料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常用方法及各自的用途表面分析与测试是以获得固体表面(包括薄膜、涂层)成分、组织、结构及表面电子态等信息为目的的试验技术与方法。
基于电磁辐射和运动粒子束(或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各种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构成了现代表面分析方法的主要部分,大致可分为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扫描探针分析、电子能谱分析、光谱分析及粒子质谱分析等几类。
1 分类表面分析方法是用一个探束(光子或原子、电子、离子等)或探针(机械加电场)去探测样品表面并在两者相互作用时,从样品表面发射及散射电子、离子、中性粒子(原子或分子)与光子等,检测这些微粒(电子、离子、光子或中性粒子等)的能量、质荷比、束流强度等,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形貌、原子结构(即排列)、化学组成、价态和电子态(即电子结构)等信息。
(1)表面“形貌”分析指“宏观”几何外形分析。
主要应用电子、离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当显微镜的分辨率达到原子级时,可观察到原子排列,这时“形貌”分析和结构分析之间就没有明确的分界。
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诱导扫描电子显微镜、场离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2)表面成分分析包括表面元素组成及元素在表面与沿纵向深度分布、表面元素的化学态。
用于表面成分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电子探针、二次离子质谱、离子散射谱等。
(3)表面结构分析研究表面晶体原子排列、晶体大小、晶体取向、结晶对称性以及原子在晶胞中位置等晶体结构信息。
主要采用的衍射方法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等。
(4)表面电子态分析主要是对表面原子或吸附粒子的吸附能、振动状态以及他们在表面的扩散运动等能量或势态的分析。
主要有紫外光电子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
2 主要几种分析方法的用途分析方法名称主要用途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形貌分析、晶格结构分析、成分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面组分分析、化学态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 表面形貌与结构分析、表面原子间力和表面力学性质的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表面形貌与结构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特点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基本原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利用聚焦的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时激发出来的各种物理信号调制成像。
化学中的材料表面形貌分析方法研究

化学中的材料表面形貌分析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材料化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材料表面形貌分析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化学中的材料表面形貌分析,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纳米结构、表面形貌、晶体形貌等,可以为材料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有效的依据。
一、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一种利用电子束物理产生组织结构表面形貌图像的显微镜技术。
通过SEM可以快速地获得表面形貌图像,并可以实现高分辨率的表面形貌分析。
以金属材料为例,SEM可以获取金属表面的形貌、晶粒尺寸、晶界宽度、表面氧化物分布等信息。
此外,SEM还可以结合能谱分析(EDS)和电子组成分析(EBSD)等技术来对样品的元素成分和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法原子力显微镜(AFM)是一种用于观察样品表面的高分辨率显微镜技术。
AFM采用微悬臂探针对样品表面进行反弹,将探针的反弹量转化为图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的形貌信息。
AFM可以实现高分辨率的表面形貌分析,对于纳米结构的样品甚至可以达到原子级别的分析。
与SEM不同的是,AFM的表面分析是无需真空环境和特殊条件的,因此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三、拉曼光谱分析法拉曼光谱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结构、成分和光谱特征的分析方法。
拉曼光谱利用激光来激发样品让其发生振动,进而通过分析样品发出的散射光谱来确定样品的结构、振动频率和类别等信息。
在化学中,拉曼光谱常用于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和官能团等信息。
此外,在材料表面分析中,拉曼光谱可以用于表面包覆物的检测、纳米材料的结构分析和表面吸附分子的研究等方向。
四、X射线衍射(XRD)分析法X射线衍射(XRD)是一种用于分析材料结构和组分的方法。
XRD利用材料对X射线的衍射效应来分析其晶体结构,以此识别材料的种类、提取其结构和组分信息。
在材料表面形貌分析中,XRD常用于对薄膜和纳米结构的样品进行分析。
由于XRD可以识别出样品内部的晶体结构,因此可以用于研究样品的晶格形貌、纳米尺度的晶体缺陷、材料的晶体生长机制等问题。
材料检测方法

材料检测方法材料检测方法材料检测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重要工作。
通过对材料进行检测,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保障工程的安全,以及满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材料检测方法,包括表面分析、力学测试和非破坏性测试等多个方面。
一、表面分析表面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材料检测方法,它可以揭示材料外部表面的特性和组成。
常用的表面分析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学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
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EM是一种通过扫描材料表面并获取高分辨率图像的技术。
它可以观察材料的形貌、表面形态和结构,还可以检测表面缺陷、氧化层和污染等。
SEM结合能谱分析技术,还可以确定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元素分布情况。
2.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可见光对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观察材料的表面形态、颗粒大小和晶体结构等。
相比于SEM,光学显微镜具有低成本、易操作和迅速获取结果的优势,适用于一些简单的表面分析。
3. 能谱分析能谱分析是一种通过测量材料中电子或光子的能量来确定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方法。
常见的能谱分析技术包括X射线能谱分析(EDX)和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EELS)。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表面元素定量分析和表面化学状态分析。
二、力学测试力学测试是一种通过施加力或加载材料来评估其力学性能和脆性程度的方法。
常见的力学测试包括拉伸测试、硬度测试和冲击测试等。
1. 拉伸测试拉伸测试是一种通过施加力来测量材料的延展性和抗拉强度的方法。
通过这个测试,可以了解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其材料的断裂点和延展性。
拉伸测试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塑料材料和纤维材料等的力学性能评估。
2. 硬度测试硬度测试是一种通过施加固定加载方式来测量材料硬度的方法。
常见的硬度测试方法包括布氏硬度测试、维氏硬度测试和洛氏硬度测试等。
硬度测试可以评估材料的抗压性能和抗刮伤性能,常用于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的质量控制。
3. 冲击测试冲击测试是一种通过施加高能量冲击来评估材料的韧性和脆性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分散相的粒子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比较重要的是固体分散在液体中 的溶胶(sol)。溶胶分为亲液溶胶和憎液溶胶。
亲液溶胶: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有很好的亲和能力和很强的溶剂化作用。
将这类大块分散相,放在分散介质中往往会自动散开,成为亲液溶胶。 固—液间没有明显的相界面,例如蛋白质、淀粉水溶液及其他高分子溶液 等。亲液溶胶虽然具有某些溶胶特性,但本质上与普通溶液一样属于热力 学稳定体系。 憎液溶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亲和力较弱,有明显的相界面,属于热 力学不稳定体系。
件下使三氯化铁水解可以制得氢氧化铁水溶胶。
分散相在介质中有极小的溶解度,是形成溶胶的必要条件之一。 还要具备反应物浓度很稀、生成的难溶物晶粒很小、而且又无长大条件时
才能得到胶体。
如果反应物浓度很大,细小的难溶物颗粒突然生成很多,则可能生成凝胶。
⑵ 必须有稳定剂存在
将大块物体分散成胶体时,由于分散过程中颗粒的比表面积增大,体系
的表面能增大,这意味着此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的。
如欲制得稳定的溶胶,必须加入第三种物质,即稳定剂。
5.7.2 胶体制备的方法
分散法
分散法有机械分散、电分散、超声波分散和胶溶等各种方法。
凝聚法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粒子的方法叫凝聚法。
5.7.3 凝聚法原理
由溶液中析出胶粒的过程,与结晶过程相似,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⑵ 瑞利(Rayleigh)公式
研究了散射作用得出,对于单位体积的体系,散射出的光能总量:
散射光的总能量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入射光波长越短,散射越多。 分散介质与分散相之间折射率相差越显著,则散射作用也越显著。 散射光强度与单位体积中的质点数c成正比。 散射光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正比。
2、超显微镜的原理和粒子大小的测定
第五章 材料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
5.7 胶体化学
胶体化学:研究微小颗粒分散体系的科学。通常规定胶体 颗粒的大小为(l~100nm)。
小于1nm 为分子或离子分散体系
大于 100 nm为粗分散体系
5.7.1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
⑴ 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须极小
三氯化铁在水中溶解为真溶液,但水解成氢氧化铁后则不溶于水。适当条
第一个阶段是形成晶核
第二个阶段是晶体的成长
晶核的生成速度,与晶体的溶解度和溶液的过饱和度有关。 析出物质的浓度越大,溶解度越小,则生成晶核的速度越大。
由于体系中物质数量一定,要成大量晶核,就只能得到极小的粒子。
Haber 认为:主要取决于凝结速度和定向速度。
★ 若前者大于后者,则生成无定形沉淀;
2、超过滤法 用孔径细小的半渗透膜 ( 约 10-8 ~ 310-7m) 在加 压或过滤的情况下使胶粒与介质分开,这种 方法称为超过滤法。两边安放电极,加上 一定的电压,则称为电超过滤法。
5.8 分散体系
5.8.1 分散体系
至少由两相组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其中形成粒子的相称为分散相, 是不连续相;分散粒子所处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
无定形结构的凝胶状沉淀。
5.7.4 溶胶的净化
▲ 用凝聚法制得的溶胶都具有多分散性,即体系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各类粒子, 其中有一些可能会超出胶体颗粒的范围。 ▲ 用化学法制得的溶胶通常都含有较多的电解质,虽然适量的电解质可以作 为溶胶的稳定剂,但过多电解质又会降低溶胶的稳定性。
▲ 得到纯净、稳定的溶胶,必须将制得的溶胶加以净化。
憎液溶胶是胶体化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5.9 溶胶的性质
5.9.1 光学性质
溶胶的光学性质是其高度分散性和不均匀性特点的反映。
⑴ 丁铎尔效应
一束会聚的光线通过溶胶时,从与光束垂直的侧面方向观察,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 圆锥体,这种现象称为丁铎尔(Tyndall)效应。是胶粒对光的散射的结果。 入射光是白色时,光柱呈蓝紫色,称为乳光。 光线射入分散体系时,由于分散体系对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只有一部分光 能够通过。其中,光的吸收主要取决于体系的化学组分,而散射和反射与体系的分 散度及入射光的波长有关。
分散的粒子越小,则称分散程度越高,体系内的界面积也越大。热力学 分析此类体系也就越不稳定。
表明粒子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分散体系也可以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不同来分类。 对材料化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固—液溶胶、固—固凝胶体系等。
5.8.2 胶体分散体系及分类
胶体分散体系是指分散相的大小在 1.0nm(10-9)−0.1μm(10-7m)之间的分散体
▲渗析: 利用羊皮纸或由火棉胶制成的半透膜,将溶胶与纯分散介质隔开,膜的孔 隙很小,仅能让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而胶粒不能通过。
1、渗析法:主要是利用羊皮纸或由火棉胶制成的半透膜,将溶胶与纯分散介质
隔开,膜的孔隙很小,仅能让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而胶粒不能通过。
在外加电场下进行渗析可以增加离子迁移的 速率,通常称为电渗析法。此法特别适于 用普通渗析法难以除去的少量电解质。使用 时所用的电流密度不宜太高,以免发生因受 热使溶胶变质。
若后者大于前者,则得结晶状沉淀。
★ 凝结速度和饱和度成正比,而定向速度是指分子或离子以一定的方式在晶
格中排列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物质的极性大小。 ★ AgCl、ZnS、HgS等分子小、极性大,故定向速度快,能生成结晶状沉淀,
或具有晶体结构的胶粒。
★ Al(OH)3、Fe(OH)3或硅酸等含轻基多,还有水分子结合,结构复杂,分子 极性较小,且溶解度极微,故其凝结速度远大于定向速度,因而极易生成
若分散相的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则主要发生光的反射或折射现象,粗分散体系
属于这种情况。 若是分散相的粒子小于入射光的波长,则主要发生光的散射;此时光波绕过粒子而 向各个方向散射出去(波长不发生变化),散射出来的光称为乳光或散射光。可见光 的波长约在400~700nm之间,而溶胶粒子的半径一般在 1~100mn之间,小于可见光 的波长,因此发生光散射作用而出现丁铎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