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五六课文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第四单元【单元概览】在本单元中,你将通过学习《短新闻两篇》、《包身工》和《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三篇文章来初步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种新闻文体。

《短新闻两篇》一课包含新闻特写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是最别致的一篇。

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亦齐聚香港。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以此篇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一等奖。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捕捉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里那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又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

阅读时请注意本篇别致的新闻标题,别致的新闻视角,别致的新闻镜头组接和别致的表情达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史上的佳作。

罗森塔尔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作者自己就在参观者之列,既是亲临者,观察者,又是忠实的记录者。

他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浓烈的个人情感,传达出参观的每一个有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正是这一写法如神来之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及时地报道现实生活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体裁。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同步练习含解析答案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同步练习含解析答案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同步练习目录1沁园春长沙(1)2沁园春长沙(2)3雨巷4再别康桥5大堰河——我的保姆(1)6大堰河——我的保姆(2)7烛之武退秦师(1)8烛之武退秦师(2)9荆轲刺秦王(1)10荆轲刺秦王(2)11鸿门宴(1)12鸿门宴(2)13记念刘和珍君(1)14记念刘和珍君(2)15小狗包弟(1)16小狗包弟(2)17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18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19短新闻两篇(1)20短新闻两篇(2)21包身工(1)22包身工(2)23飞向太空的航程(1)24飞向太空的航程(2)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同步练习同步练习1沁园春·长沙(1)本同步练习共2页,共17题,满分为60分,用时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3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C)A.沁.(qìn)人心脾橙黄橘.(jú)绿金碧.(bì)辉煌百舸.(kě)争流B.龙飞凤翔.(xiánɡ)怅.(chuànɡ)然若失寥.(liáo)若晨星大体轮廓.(kuò)C.茫.(mánɡ)无边际沉.(chén)默寡言携.(xié)手并肩人烟稠.(chóu)密D.诗朋酒侣.(lǚ)遒.(qú)劲有力当.(dānɡ)局者迷遏.(è)制腐败【解析】A“舸”应读“ɡě”。

B“怅”应读“chànɡ”。

D“遒”应读“qiú”。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A.沁园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携来百侣B.橘子州鹰击鱼翔挥斥方遒王侯将相C.主沉浮苍海横流漫江碧透峥嵘岁月D.竟自由指手画脚视若粪土怒不可遏【解析】B“州”应为“洲”。

C“苍”应为“沧”。

D“竟”应为“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①美国挥舞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使得一些国家唯其马首是瞻....,但在中国面前,却踢到了铁板上,受到中国政府的强硬反击。

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册答案必备的

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册答案必备的

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册答案必备的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册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沁园春长沙》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霜天"即___________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

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2."记"领起的下文是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一、1.满江秋天2.看3.山、林、江、舸、鹰、鱼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盛衰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

高中必修一课文习题答案

高中必修一课文习题答案

高中必修一课文习题答案
《高中必修一课文习题答案》
在高中必修一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课文和知识点。

而对于这些课
文习题,我们也需要认真对待,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下面就
让我们来看看高中必修一课文习题的答案吧。

1.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重复和练习,这样才能取
得乐趣和成就。

2.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谁?
答案:金陵十二钗是指贾府和王府的十二位女子,她们各有不同的性格和命运,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

3. 《鲁迅文集》中的《狂人日记》通过怎样的方式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答案:《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和内心的挣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愚昧,呼吁人们要有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4. 《朱自清散文选》中的《背影》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答案:《背影》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父亲送他上学的情景,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5. 《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什么意思?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先为国家和民族的忧患而忧虑,后为国家
和民族的幸福而欢乐。

通过对这些课文习题的答案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
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认真对待这些习题,取得更好的
成绩。

高中语文 必修1 必修1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高中语文 必修1 必修1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

“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

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

2.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3. 下列诗句中的典型意象所表明的时间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万类霜天竞自由B.秧根未牢莳未匝C.无边落木萧萧下D.满地黄花堆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Unit5+知识点讲解与练习新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

Unit5+知识点讲解与练习新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

新必修一unit5课文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China is widely known for its ancient civilisation which has continued all the way through into modern times,despite the many ups and downs in its history.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this has been possible,but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has been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At the beginning,written Chinese was a picture-based language.It dates back several thousand years to the use of longgu—animal bones and shells on which symbols were carved by ancient Chinese people.Some of the ancient symbols can still be seen in today's hanzi.By the Shang Dynasty(around1600-1046BCE),these symbols had become a well-developed writing system.Over the years,the system developed into different forms,as it was a time when people were divided geographically,leading to many varieties of dialects and characters.This, however,changed under Emperor Qinshihuang of the Qin Dynasty(221--207BCE).Emperor Qinshihuang united the seven major states into one unified country where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began to develop in one direction.That writing system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uniting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ulture.Even today,no matter where Chinese people live or what dialect they speak,they can all still communicate in writing.Written Chinese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by which China's present is connected with its past.People in modern times can read the classic works which were written by Chinese in ancient times.The high regard for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an be se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an art form,known as Chinese calligraphy,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Today,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is still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As China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global affairs,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beginning to appreciate China's culture and history through this amazing language.中文书写系统:连接过去和现在中国以其一直延续到现代的古老文明而闻名,尽管在它的历史上有许多起起落落。

初中语文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学生在学完一章节后,作业练习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步骤。

这篇文章将为初中语文必修一课后习题提供参考答案,包括课后习题、课文选读题和课外阅读题。

一、课后习题1. 课文理解与掌握1)仔细阅读并理解课文,填写文章后面的几项。

(1)课文的大意是:A. 使你想起了什么;B. 扩展你的知识;C. 惊叹于世界的瑰宝;D. 从老公公的经历中学到了许多。

(2)回答问题:“玉树临风”的“玉树”是指什么?它是怎样摇曳的?“玉树”指的是人像玉树一样挺拔而高大。

它在微风中摇曳,就像是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一样。

(3)在“几乎人人都一个模样”的一段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描写人物的?哪些是描写情景的?并简述你的理解。

描写人物的句子有:“脸的形状也和他的差不多。

” “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一样的声音——银器的声音,街上行人的喧闹声,饭铺里锅碗瓢盆碰撞的响声,……” 描写情景的句子有:“这条街道两旁的店铺都卖着同样的东西。

”2)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注意理解情感色彩,体会作者挖掘主题的方法。

(1)王安石和晁补之对《滕王阁序》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的看法有何异同?王安石和晁补之都肯定了《滕王阁序》的作者贾仲明的文学才华和论文的价值,但王安石认为他的文风清灵深邃,晁补之则认为他凌厉激昂,要求社会公正。

这表明,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不同的审美取向和认识水平。

(2)谈谈自己的观感。

阅读以上文章,我被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探讨深深吸引住了,也感到惊讶于贾仲明的才华和思想。

他对文学的追求和精神追寻也给我提供了启示,让我认识到文学具有多种文化功能和历史价值。

2. 词语理解与拓展1)课文中常见的古汉语词语:兹:现在,此时翩翩:优美,飘逸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意为“细节决定成败,平凡之处也显重要。

”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快乐热闹2)按要求填写满意的汉字:(1)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学科是 __________ 。

物理。

(2)易经中「坤」的卦象为 __________ 。

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34页)

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34页)

必修一课后题答案集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思之窗】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和考查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否在解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首先是从思考题规定的设问角度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再把获取的有效信息提炼、概括为答案。

答案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解题关键:深刻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概念。

思路引领: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②细心审题,逐问作答。

答案提示:分封,①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对上级承担相应的义务。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既是全国的大宗又是最高的政治领袖。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1)我国河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商代用于祭祀的铜鼎和用于占卜甲骨,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2)源于夏、成于商、完善于西周的宗法制,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制定等级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思考】1.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就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答案提示: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这实际上表明新生的政权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的地位。

2.“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答案提示: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既照顾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国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是一个能够充分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方针,因此获得了各国代表的赞同。

【自我测评】1.试结合建国初期国际形势,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新中国建立时国际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力量尖锐对立。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敌对态度,他们并不甘心其在中国的失败,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3)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

(4)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巩固革命的成果,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答案提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后来,中国政府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措词上进行了修改。

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阅读与思考】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答案提示:(1)与会各国的“同”主要是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2)与会各国的“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不同。

(3)在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歧途的严峻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学习与思考】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用“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加入”之类的提法?答案提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宪章上第一个签字的国家。

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按照国际公认的原则,我中央人民政府理所当然应代表全国人民参加联合国。

蒋介石集团的代表已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应立即从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排除出去。

但是,当时在美国操纵联合国的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受到阻挠。

经过长达22年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了恢复,这是作为联合国创始国的中国的合法权利,因此它是“恢复”而不是“加入”。

2.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方关于台湾问题是如何表述的?答案提示:见教材中的叙述。

3.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答案提示: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实际上指的就是“战争状态”。

1952年日本与台湾国民党政权签署所谓的“日台条约”,宣布中日之间结束战争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日方承认中方提出的“复交三原则”,自然也就宣告“日台条约”是无效的。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签署联合声明,就需要宣布抗日战争以来中日之间的战争状态的结束。

【自我测评】1.为什么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答案提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从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争取自身合法权利的结果,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是中国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众多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联合国的事务,积极参与联合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社会合作,奠定了基础。

2.为什么说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是中国外交关系获得突破的关键?答案提示:美国作为冷战时期的一个超级大国,在西方各国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美国长期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脚步。

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带动世界众多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

整个70年代中国先后同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基本完成了同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

到1979年底,中国已同120个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材料阅读与思考】以下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内容的节选。

这一历史性决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答案提示: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学习思考】1.如何理解中国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与国内工作重点转移之间的关系?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很长一个时期中,由于关门搞建设,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动乱破坏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从中国半个世纪的发展经验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关起门来是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适应中国国内工作的需要,两者相互促进,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为什么说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答案提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首创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所培育出来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我测评】1.简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作出调整的基本依据及其具体实践。

答案提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世界战争可以避免的新论断,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论断。

为了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根据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科学论断,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中国更加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即不与任何国家缔结同盟关系。

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开展的重要外交活动及其成果。

答案提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活动与成就主要有:一,全面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

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

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材料,说一说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什么?并结合史实说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奉行的外交方针。

答案提示: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谁推行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发动战争就反对谁。

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

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问题研讨】1.概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成因。

答案提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这是新中国领导人根据国际形势的总特点而制定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外交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也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峙之际。

与此同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已经觉醒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走上民族独立之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解放的浪潮中风雨飘摇,开始走向衰落。

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仅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有力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同时也得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东欧、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同情和支持,成为争取世界和平民主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美国顽固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新中国采取“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2.为什么说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时期?答案提示:三个重大的外交事件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标志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3.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答案提示:参见“自我测评”问题的相关答案提示。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三)问题解答【学习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与世界各地区文明有何关系?前者与后者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吗?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①从地中海气候对希腊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来思考这一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