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血细胞正常数量与生理功能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2022年西医综合考试大纲(专硕)

2022年西医综合考试大纲(专硕)

2022年西医综合考试大纲(专硕)Ⅰ.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生理学约14%,生物化学约12%,病理学约12%,内科学(含诊断学)约33%,外科学(含骨科学)约23%,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四、试卷题型结构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粘滞性:由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
与水相比,以水的粘滞度为1
血液相对粘滞度为4 5,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 血浆相对粘滞度为1.6 2.4 (血浆蛋白含量)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晶体渗透压 组成 主要为Na+、Cl-、糖 压力 • 大(300 mOsm/kg) 占99.6%


肝素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最 强。
巨噬细胞主要功能: ①吞噬细菌和异物以及体内衰老和受损的细胞; 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③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淋巴细胞
主要功能:
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白细胞渗出: 伪足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通过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并 伪足 借助这种运动,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 趋化性: 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
(三)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吞噬和清除外来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急性化脓性炎症。
血量: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血量中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流动很 慢。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1.050 1.060
(红细胞多,比重大)
血浆比重: 1.025 1.030 (蛋白质含量多,比重大)
(二)血液的粘滞性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①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裂口缩小,有 利于出血停止; ②粘着、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堵塞出血口; ③释放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生理学1.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本科

生理学1.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本科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中医学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00501112. 课程性质/类别: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程3. 学时学分: 48+8学时/ 3+0.25学分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前期课程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独立思考、科研等能力。

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实践提供健康人体功能的检测标准、诊治依据。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基本目标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了解从事医学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

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的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总学时 56学时。

理论授课48学时,3学分,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教学8学时,0.25学分,每2周1学时,共16周。

3. 建议学时和知识单元表1 各知识单元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讲授1 绪论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3 血液 44 血液循环105 呼吸 56 消化与吸收 57 能量代谢与体温 28 尿的生成和排出 69 感觉器官的功能010 神经系统生理 311 内分泌生理 5合计48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内环境;稳态。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OO
O BB,BO B
AA,AO A
AB
AB
凝集反应
定义:当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相对于的凝 集素相遇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 被抗体凝集成一簇簇不规则细胞团的现象称 为凝集反应。
A抗原+抗A抗体→红细胞凝集→溶血 B抗原+抗B抗体→红细胞凝集→溶血
结果:堵塞血管; 红细胞破裂溶血; 肾小管堵塞破坏--急性肾衰。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与血量
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


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 百分比。 正常男性:40%~50% 正常女性:37%~48% 新生儿:55%
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离 下来的细胞质碎片。 血小板的数量和寿命 正常成人:(100~300)×109/L 平均寿命:7~14天,在脾脏破坏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和聚集 2、释放和收缩 3、吸附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及血液凝固过程
生理性止血
*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胎儿后,在体 内产生了抗D抗体,当第2次妊娠Rh阳性 胎儿时,胎儿会出现溶血。
三、输血的原则
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临 床上输血要求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 合(同型血),并经过交叉配血试验。
为什么输同型血还需要进行交叉配血试 验?
交叉配血试验
ABO血型的遗传
人类血型遗传由9号染色体上的A、B和O三 个等位基因所控制。在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 出现上述三个基因中的两个,分别由父母双 方各遗传一个给子代。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4.5-5.5)X1012*/L,女性约为(3.8-4.6)X1012/L。

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为8um,周边稍厚,与同体积球形红细胞相比,表面积较大。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内也有一些缓冲对,对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有一定作用。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称为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其变形能力也愈大。

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大于异常球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把含有抗凝物质的血液放置于垂直竖立的沉降管中,虽然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却下沉得很慢。

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mm)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魏氏法)正常成人男性血沉为0-15mm/h,女性为。

0-20mm/h。

血沉越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好。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是阻碍其下沉的因素,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与血浆接触面大,所产生的摩擦力亦大,因而下沉很慢。

在某些疾病中,许多红细胞较快地以凹面相互接触,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红细胞叠连。

叠连后造成了红细胞表面积减小,使红细胞下沉时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沉降加速。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并不在红细胞本身,而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

一般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时,可使叠连增多,沉降加速;而白蛋白含量增多时,则叠连减少,沉降减慢。

(3)渗透脆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外液体之间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如果把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破裂,逸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血液的生理功能

血液的生理功能

(2)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主要功能) 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2.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定义: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1/渗透脆性(图3-7) *红细胞渗透脆性↑,见于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
2)单核细胞(3% ~8% )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尚未发育成熟 进入组织后发育成为巨噬细胞
3) 嗜碱性粒细胞(0%~1%) 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等
参与速发性过敏反应
4)嗜酸性粒细胞(0.5% ~5%) a.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b. 限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的作用
颗粒白细胞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淋巴细胞
聚集(aggregation)
释放(release)
粘附
聚集
聚集前
聚集后
释放
ADP、ATP 5-HT、Ca2+ 肾上腺素等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
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
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 态的过程。
纤维蛋白原 (可溶)
纤维蛋白 (不溶)
依 赖 维 生 素 组 K 织 的 因 凝 子 血 因 子
2、口腔、牙龈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指导病人用软毛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
进食过程中要细嚼慢咽,注意避免口腔粘膜的
损伤或被鱼刺、骨头、硬果壳等刺伤; 牙龈渗血时,可用冷开水漱口或局部涂止血粉 或用肾上腺素棉球、明胶海绵片贴敷牙龈或局 部压迫止血; 用生理盐水或1%过氧化氢清楚口腔内陈旧血 块。
按血红蛋白浓度分类
贫血程度
血红蛋白浓度
临床表现

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西医综合》考试大纲《西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含诊断)四门课程。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生理学:分()生物化学:分()药理学:分()科学(含诊断):分.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题型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个题型。

一、生理学(一)绪论.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红细胞血型:和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血细胞正常数量与生理功能
血细胞是血液中的各种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以下是各类血细胞的正常数量与生理功能:
1.红细胞(红血球):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细胞,通常占总血细胞数的95%以上。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正常成人男性的红细胞计数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2.白细胞(白血球):白细胞是维持人体免疫和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重要细胞。

它们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4-
10×10^9/L。

3.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和止血功能。

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为150-400×10^9/L。

维持正常血细胞数量和功能主要与人体内各种物质和生理机制有关,如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如果某种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因此,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于提前发现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