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

甘露醇
甘露醇

技术标准

本品为甘露醇的灭菌水溶液。

1 品名:甘露醇注射液

2 剂型:大容量注射剂

3 规格:250ml:50g

4 代码:Y406

5 处方:

5·1基准处方

甘露醇200.0 g

注射用水加至1000 ml

5·2 标准生产量:1800000 ml/批所用的原辅料及数量

名称代码数量

甘露醇Y103 360.0 Kg

针用活性炭F101 900g

注射用水F108 至1800000 ml

6 生产工艺及操作要求:

6·1 配制(C级、温度18~26℃、湿度45~65%):本工序包括称量、浓配、稀配等。

6·1·1 称量:在备料间根据指令核对原辅料品名、规格、批号、生产厂家、数量,与本公司检验报告单一致。称量前校准天平、电子秤并检查是否在效期内。按处方要求进行原辅料的称量,并填写称量记录。剩余原辅料扎紧袋口,标明原辅料名称、批号、剩余量、使用人,放置于暂存架。换品种清场时,将剩余料密封,贴上卡片,标明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日期,退回脱包间,返至仓库。

6·1·2 浓配:取规定量甘露醇在浓配间投入到放有适量注射用水(80~90℃)的SH-Ⅰ浓配罐中,搅拌溶解,使成50%~60%的浓溶液,加0.03%(g/ml,以

稀配体积计) 针用活性炭,搅拌混匀,煮沸(100℃)15-20分钟,用钛棒过滤器加压过滤,内循环10分钟,泵入稀配罐。

6·1·3 稀配:在稀配间向SH-Ⅰ稀配罐中加注射用水至全量的约80%,加0.02%(g/ml,以稀配体积计)的针用活性炭,补加注射用水至全量,搅拌、回流15分钟,测pH值(规定:5.0~5.5,若不符合规定用稀盐酸或1M氢氧化钠调整)、含量(98.5%~102.5%)符合规定后,降温至60~70℃,用钛棒过滤器和0.65μm的膜滤芯加压过滤,终端用0.65μm的膜滤芯过滤至灌装。生产结束后,操作者做好清场卫生工作(按清场操作规程和配制灌装系统清洗消毒规程),并做好记录。

6·2 制袋灌封(A级,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用SRD4A型非PVC膜软袋大输液生产线操作。

6·2·1上膜

将检验合格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膜放置到膜架上,由开卷架完成自动送膜工作。

6·2·2 印字

设置印版(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核对品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是否正确,开机进行试操作,检查打印的位置和清晰程度,确保准确无误。印刷工位属于热转印技术,主要是通过加热加压的办法使色带上的颜料与色带基材剥离,转于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外表面,附着结合,从而在软袋的外面印上与药品有关的内容。印字温度145~170℃,印字时间0.02秒,印字压力0.25-0.40MPa。

6·2·3 开膜和塑料输液容器接口的预热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经过设备上的开模器时,膜的一侧被打开;同时塑料输液容器接口从料盘经传送装置输送到接口预热器,预热温度120-140℃,预热时间约为1.1秒。

6·2·4 袋周边焊接和塑料输液接口焊接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经过焊接模具时,模具的上下两个部分对接,经加热加压,完成膜的周边焊接,热合温度125-145℃,热合时间约1.0秒;该工序热合的时间、压力、温度可调。可根据情况调节操作参数,以便获得最佳的热合效果。

6·2·5 接口焊接和袋体冷却

经预热的塑料输液接口被放入膜的开口侧,经加热加压,完成接口与膜的焊接,焊接温度135-150℃,压力为0.25-0.40MPa。同时袋体进入冷却模具,冷却水进入冷却模具夹层。

6·2·6 接口冷却

接口进入冷却模具,冷却水进入冷却模具夹层,冷却时间1.0秒。

6·2·7去除废边

由机械手撕拉,去除废边。

6·2·8 软袋传送:已制成的空袋用一个机械夹具送入灌装设备的夹具中,被确认为坏袋的袋子将被自动剔除,落入坏袋收集盘中。

灌装前称量前四个袋重并记录,取平均值为单个袋重,并核对前四袋印字内容是否正确、清晰。

6·2·9 灌封:自动灌装,每袋250~255ml 。

待药液冷却到60-70℃时通过灌装系统灌装药液,由中心定位装置对灌装软管定中心,当灌装嘴到达最底极限位置时,对管的长度进行检查,并检查是否有口管存在。如果出现错误信号,相应的灌装位将不执行灌装此袋。该工位下移时,灌装嘴插入袋子的口管中,灌装阀即时打开,将药液灌入袋子中,达到灌装量时,质量流量计给出信号经控制系统将灌装阀关上,灌装头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向上运动,结束灌装。灌装过程中质监员每30分钟抽查一次装量和可见异物并记录,每次抽查4袋,装量用称重方式检查。生产结束后,操作者做好清场卫生工作(按清场操作规程),并做好记录。

6·2·10加盖

聚丙烯输液容器拉环式密封盖由带有震荡盘和线性盖加料滑槽的料斗自动送入。经真空装置被放置在袋的口管的顶部。加热片在盖和口管之间移动,用于非接触式加热,同时,要进行排气,以便把袋中的剩余空气量降至适量。

灌装好的袋加压直到一个固定液位。最后,加热片缩回,盖放置在口管上。如果袋没有灌装,袋将不会封口加盖,无盖的袋将被剔除。

6·2·11出袋

灌封药液后的袋子经主传送机构从口管固定夹中滑出,落在出袋轨道上,送入上袋工序。

6·3上袋将灌封药液后的袋子摆放在灭菌车上,平铺摆放整齐,车满后每车贴上灭菌指示带,注明品名、规格、批号并挂待灭菌标示卡。生产结束后,做好清场和卫生工作,并做好记录。

6·4 灭菌:在灭菌岗灭菌操作者检查装车排列是否整齐,检查蒸汽、压缩

气、压力是否符合规定,电开关、灭菌柜情况,按灭菌岗操作规程将小车推入柜内,关闭灭菌柜门, 用SG-35型水浴式灭菌柜操作。灭菌条件:115℃,30分钟,压力0.20MPa,F0≥8。待灭菌温度达到恒定后,操作人员每10分钟检查一次灭菌温度与压力,探头容器每批一换。灭菌结束后按操作法开门,拉出已灭菌产品。无菌取样每柜取30袋。生产结束后,操作者做好清场卫生工作(按清场操作规程),并做好记录。

6·5 卸袋检漏:

6·5·1 卸袋操作人员根据指示带上的内容,按批号、车号的顺序拉车,不得混批。核对灭菌指示带效果和标示卡后,撕下灭菌指示带,贴在第一袋待灯检产品上,将待灯检产品送上输送轨道,输送到RJL检漏机上进行检漏。生产结束后,操作者做好清场卫生工作(按清场操作规程),并做好记录。

6·5·2检漏

调整压轮左右位置到检漏的合适位置并调整好压轮转速,进行检漏。检漏合格的产品通过输送带送至灯检岗位进行灯检;不合格产品挑出并计数。每班生产结束后将不合格品拉到车间外的垃圾箱按不合格品管理规程处理。生产结束后做好清场和卫生工作(按清场操作规程),并做好记录。

6·6 灯检:在灯检操作间灯检操作工核对产品名称、规格、批号、灭菌指示带效果后,按灯检岗位操作规程在RDJ灯检机上进行逐袋目检。先检查袋的周边焊接、焊口是否有破裂和渗漏、打印是否清晰,然后检查可见异物。灯检合格产品用玻璃铅笔(红、黄、绿、蓝、白、黑色)划上个人色标后,送包装工序;不合格品按白点、白块、色块、纤维、漏气、其它等分类统计后送车间不合格品存放间。每班生产结束后将灯检不合格品拉到车间外的垃圾箱按不合格品管理规程处理。生产结束后做好清场和卫生工作(按清场操作规程),并做好记录。

6·7 包装:250ml/袋×40袋/箱

在包装室操作工将用DXD450下走膜多功能枕式板块全自动包装机塑封好

的产品放入箱内,并随时检查品名、批号内外是否相符,放入说明书、合格证后,用FX450半自动封箱机封箱。取样每批随机抽取27袋。零头产品要求两个相邻批号一个合箱,在外包装上加盖“M”印章,并注明全部批号。包装结束后准确统计包材的领用数、使用数、残损数及剩余数,并做好记录。残损包材按规定处理。

生产结束后,操作者做好清场卫生工作(按清场操作规程)。

6·13 1800000 ml/批标准生产量所用包装材料的名称、代码及数量

7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及贮存注意事项

7·1物料、中间品和成品的质量标准情况

7·2 物料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及贮存注意事项

7·2·1 甘露醇代码:Y103

7·2·1·1质量标准:应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甘露醇”项下规定:[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甜。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本品的熔点为166~170℃。

比旋度为+137°至+145°

[鉴别] 应符合规定;

[检查] 酸度应符合规定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应符合规定

有关物质应符合规定

还原糖应符合规定

氯化物应符合规定

硫酸盐应符合规定

草酸盐应符合规定

炽灼残渣不得过0.1%

干燥失重不得过0.5%

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砷盐应符合规定

[含量测定] 本品为D—甘露糖醇,按干燥品计算,含C6H14O6应为98.0%~102.0%。7·2·1·2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7·2·2 注射用水代码:F108

7·2·2·1质量标准:应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注射用水”项下各项规定:

[性状] 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无臭、无味。

[检查] pH值 5.0~7.0

氨应符合规定

硝酸盐应符合规定

亚硝酸盐应符合规定

电导率应符合规定

总有机碳应符合规定

不挥发物应符合规定

重金属应符合规定

细菌内毒素每1ml含内毒素量应小于0.25EU

微生物限度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100ml不得过10个7·2·2·2 贮存注意事项:70℃以上保温循环,贮存时间不超过12小时。

7·2·3 针用活性炭代码:F101

7·2·3·1质量标准: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药用炭”项下规定:

[性状] 本品为黑色粉末;无臭,无味;无砂性。

[鉴别] 应符合规定。

[检查] 酸碱度应符合规定

氯化物应符合规定

硫酸盐应符合规定

未碳化物应符合规定

酸中溶解物遗留残渣不得过10mg

干燥失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0%

炽灼残渣遗留残渣不得过3.0%

铁盐应符合规定

锌盐应符合规定

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三十

吸着力应符合规定

7·2·3·2 贮藏:密封保存。

7·2·4 盐酸代码:F102

7·2·4·1质量标准: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盐酸”项下规定:

[性状] 本品为无色发烟澄清液体;有强烈的刺激臭;呈强酸性。

相对密度为1.18(25℃时)。

[鉴别] 应符合规定

[检查] 游离氯或溴应符合规定

溴化物或碘化物或溴应符合规定

硫酸盐应符合规定

亚硫酸盐应符合规定

炽灼残渣不得过2mg

铁盐应符合规定

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砷盐应符合规定

[含量] 含HCl应为36.0%~38.0%(g/g) 。

7·2·4·2 贮藏:密封保存。

7·2·5 氢氧化钠代码:F103

7·2·5·1质量标准:应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氢氧化钠”项下各项规定:

[性状] 本品为熔制的白色干燥颗粒、块,棒或薄片;质坚脆,折断面显结晶性;引湿性强,在空气中易吸收二氧化碳。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易溶。

[鉴别] 应符合规定

[检查] 碱度pH值不得小于11.0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应符合规定

氯化物应符合规定

硫酸盐应符合规定

钾盐应符合规定

铝盐与铁盐 应符合规定

重金属

≤百万分之二十

[含量] 含总碱量作为氢氧化钠(NaOH)计,应为97.0~100.5%%;总碱量 中碳酸钠(Na 2CO3)不得过2.0%

7·2·5·2 贮藏:密封保存。

7·3 中间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及贮存注意事项 7·3·1 质量标准:

性状

无色澄明液体 pH 值

5.0~5.5

含量

含甘露醇应为标示量的98 .5%~102.5%

7·3·2 贮存注意事项:

7·3·2·1药液从浓配开始到稀配开始不超过2小时,密闭保存。 7·3·2·2从配制开始到灌装开始不超过5小时,密闭保存。 7·3·2·3 药液从灌装开始到灭菌开始不超过5小时。 7

·3·2·4 灌装结束到灭菌开始不超过 3小时,密封保存。 7·3·2·5从灭菌完毕到开始包装不超过2天。 7·4 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及贮存注意事项 7·4·1 质量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7·4·2 贮存注意事项:

7·4·2·1贮藏:遮光,密闭保存。

7·4·2·2按指定的库位,分品种、规格、批号、垛放整齐。 7·4·2·3防止受潮、受湿。 8 物料平衡计算

8·1 各工序物料平衡计算

8·1·1 稀配:配制量×中间品含量×100%

实际投料量(限度96.5~101.0%)8·1·2 制袋:

8·1·2·1 膜平衡:制袋数量×单个袋重+废边重×100%

膜领用量+上存量-剩余量(限度99.0~100%)8·1·2·2 口管平衡:口管用数+废口管数×100%

口管领用数+上存数-剩余数(限度100%)8·1·3 灌封:灌封袋数×平均装量+药液损失量×100%

移交药液量(限度98.0~100%)灌封收率= 灌装袋数×100%

理论灌装袋数(收率为70.0~102.0%)

理论灌装袋数=移交药液量÷理论装量

8·1·4 上袋:移交数+破损数×100%

上袋数量(限度100%)8·1·5 灭菌:移交数+破损数+取样数×100%

灭菌数(限度100%)8·1·6 卸袋检漏:送灯检数+破损数×100%

卸袋数(限度100%)8·1·7 灯检:合格品数+不合格品数×100%

灯检总数(限度100%)8·1·8 包装:成品包装数+取样数+破损数×100%

待包装产品数(限度100%)8·1·9 包材的物料平衡:

使用数量+残损数量×100%

领用数量+上存数量-剩余数量(限度为100%)8·2 成品收率= 成品数量+取样数

理论数量(收率为70.0~100%)

9 成品容器包装材料的要求

9·1 内包装材料的要求

9·1·1 三层共挤膜输液用膜代码:B501

三层共挤膜输液用膜质量应符合《JBB-0004-2006》及《YBB00102005》三层共挤膜输液用膜质量标准。

外观应符合规定

厚度为200μm±10%

鉴别应符合规定

物理性能应符合规定

透光率均不得低于75%

炽灼残渣不得过0.05%

金属元素应符合规定

溶出物试验应符合规定

生物试验应符合规定

9·1·1·2 贮存:贮存场所清洁、干燥、安全。

9·1·2 三层共挤膜输液用袋代码:B504

三层共挤膜输液用袋质量应符合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内控质量标准QY-200901。

外观应符合规定

灭菌适应性试验应符合规定

9·1·3 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接口代码:B503

9·1·3·1 质量标准: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接口质量应符合江苏长江盖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321182JBH002--2009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接口质量标准。

外观应符合规定

红外光谱应符合规定

密度应符合规定

密封性应符合规定

温度适应性试验应符合规定

抗跌落不得有破裂

不溶性微粒应符合规定

炽灼残渣不得过0.1%

金属元素应符合规定

溶出物试验应符合规定

生物试验应符合规定

细菌内毒素不得过0.25EU/ml

9·1·3·2 贮存:贮存场所清洁、干燥、安全。

9·1·4 塑料输液容器用组合盖代码:B502

9·1·4·1 质量标准:塑料输液容器用组合盖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YBB00242004塑料输液容器用组合盖质量标准。

外观应符合规定

使用适应性试验应符合规定

细菌内毒素不得过0.25EU/ml

9·1·4·2 贮存:贮存场所清洁、干燥、安全。

9·2 外包装材料的要求

9·2·1 纸箱:250ml×40袋/箱代码:B547

9·2·1·1 纸箱用纸质量要求:

纸箱为五层

外面板纸320g/m2

里面板纸300g/m2

中间面板纸180g/m2

瓦楞纸180g/m2

9·2·1·2贮存:贮存场所清洁、干燥、安全。

9·2·2 说明书代码:B538

9·2·2·1 说明书用纸质量要求:80g书写纸,纸质优良,无皱折,边缘整齐。

9·2·2·2 贮存:专柜存放。

9·2·3 合格证代码:B539

9·2·3·1 合格证用纸质量要求:80g书写纸,纸质优良,无皱折,边缘整齐。

9·2·3·2 贮存:专柜存放。

10 适应症

10·1 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10·2 降低脑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它降眼内压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

10·3 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

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10·4 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

10·5 对某些药物逾量或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10·6 作为冲洗剂,应用于经尿道内作前列腺切除术。

10·7 术前肠道准备。

11 甘露醇注射液批准文号及标准演变情况

甘露醇应用指南

甘露醇应用指南 导读:甘露醇是我们临床应用非常多的一种药物,今天我们来看甘露醇在应用于降低颅内压的一些问题。甘露醇的降颅压作用,不仅是单纯的利尿,而且主要在于造成血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组织的水分吸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0分钟内起作用,2-3小时降压作用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常用剂量为0.25-0.5 g/kg.次成人一次用量。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甘露醇除了能引起低钾,诱发或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⑴ 使脑水肿加重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血脑屏障(BBB)的完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临床动物试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作用。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⑵ 颅内压反跳明显当血液内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从 而使水分从血液内向脑组织内移动颅内压重新升高。⑶ 颅

内再出血加重以往的观点认为脑内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大约为30-40分钟,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但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大约有38%的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尤其是在6小时内继续扩大其扩大范围是约为33%。除了与机体本身的因素外,主要与不恰当的使用甘露醇有关。甘露醇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①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迅速加大,脑组织支撑力下降,从而使早期血肿扩大;②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将脑组织液迅速吸收入血液内发生短时的高血容量,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活动性脑出血。其脱水剂的应用原则是:(1)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药。 (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125毫升,静脉滴注,q4-6h,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张力逐渐降低,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样反应时,为病灶扩大或中线结构移位加重的征象。除应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进行积极的脱水治疗外,并应加用速尿40 mg,并可短期内加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静脉滴注,每日1~2次,以上两药可同时或交替应用。(4)临床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甘露醇作为治疗颅内高压常用药,在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挽救患者生命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药疗效显着,无“反跳”现象。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因忽视了该药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和损伤,因此,静脉滴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静脉炎与外渗 静脉炎相关因素及处理由于静脉滴注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引起血浆pH改变、机械刺激、各种微粒因素、药物浓度的影响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20%甘露醇为高渗性利尿脱水剂,快速滴注进入人体,分布于组织外液中,其渗透作用可将细胞内及血管外液摄入血管,同时以高渗性利尿作用使组织压很快降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发挥作用。另外,甘露醇可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增加氧利用率使组织压尽快降低,并促进组织功能的恢复,但也会对局部静脉产生一定的损伤而引起静脉炎。经临床观察20%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与局部静脉血管穿刺次数有关,也与甘露醇的温度有关。有报道把20%甘露醇对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与生理盐水作对照研究,静脉滴注2次,两者无差别,大于4次时,静脉滴注甘露醇的血管周围出现炎症、血管内淤血现象,则说明多次静脉滴注甘露醇后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明显的损害作用。据有关报道,甘露醇加温35℃后溶液中的微粒数量明显减少到最低水平。处理方法:静脉滴注甘露醇时,应尽量减少在同一静脉连续穿刺的次数,使血管壁在使用后得以修复,以提高血管的使用率。使用甘露醇时,应尽量使药液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当出现静脉炎时,及时局部热敷,还可局部超短波理疗或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血管外渗漏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当甘露醇外渗进入皮下组织时,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同时提高了组织液的压力,造成梯度的反差,促使更多的液体由血管内渗透到组织中去,加重了皮肤、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局部肿胀、刺痛。临床护理中处理甘露醇外渗有多种方法,效果不尽相同,用50%硫酸镁湿敷在临床上是较为简便易行的减轻外渗的方法,硫酸镁的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此外用烫伤膏外涂,%奴夫卡因局部封闭,或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局部浸润注射等,均可缓解局部症状。应注意的是禁止局部热敷,因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促使组织坏死,同时还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局部水肿。甘露醇外渗有时伴局部淤血,因局部组织损伤不仅来自本身,还有外渗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对局部组织及血管的刺激,造成血管痉挛,导致局部淤血。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在静脉输液时选择粗而通畅的血管,尽量少用或不用手、足背的小静脉。(2)静脉穿刺时,一旦渗出肿胀,即使有回血,也应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2 静脉滴注速度问题

甘露醇

甘露醇的作用 甘露醇是一种己六醇,因溶解时吸热,有甜味,对口腔有舒服感,故更广泛用于醒酒药、口中清凉剂等咀嚼片的制造,其颗粒型专作直接压片的赋形剂。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的组织脱水剂,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脑水肿,预防急性肾衰,治疗青光眼,加速毒物及药物从肾脏的排泄。 甘露醇在医药上是良好的利尿剂,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及治疗肾药、脱水剂、食糖代用品、也用作药片的赋形剂及固体、液体的稀释剂。甘露醇注射液作为高渗透降压药,是临床抢救特别是脑部疾患抢救常用的一种药物,具有降低颅内压药物所要求的降压快、疗效准确的特点。作为片剂用赋形剂,甘露醇无吸湿性,干燥快,化学稳定性好,而且具有爽口、造粒性好等特点,用于抗癌药、抗菌药、抗组织胺药以及维生素等大部分片剂。此外,也用于醒酒药、口中清凉剂等口嚼片剂。在食品方面,该品在糖及糖醇中的吸水性最小,并具有爽口的甜味,用于麦芽糖、口香糖、年糕等食品的防粘,以及用作一般糕点的防粘粉。也可用作糖尿病患者用食品、健美食品等低热值、低糖的甜味剂。在工业上,甘露醇可用于塑料行业,制松香酸酯及人造甘油树脂、炸药、雷管(硝化甘露醇)等。在化学分析中用于硼的测定,生物检验上用作细菌培养剂等。甘露醇虽可被人的胃肠所吸收,但在体内并不蓄积。被吸收后,一部分在体内被代谢,另一部分从尿中排出;经氢溴酸反应可制得二溴甘露糖醇。

用于树脂和药品的合成;脱水药、利尿药。治疗脑水肿及青光眼、急性少尿、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肾病综合症水肿。活动性颅内出血者禁用注射液(开颅手术除外)。 适应症 (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2)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 (3)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4)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 (5)对某些药物逾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6)作为冲洗剂,应用于经尿道内作前列腺切除术。 (7)术前肠道准备。 1.成人常用量 (1)利尿。常用量为按体重1~2g/kg,一般用20%溶液250m1静脉滴注,并调整剂量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30~50m1。(2)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眼。按体重0.25~2g/kg,配制为15%~25%浓度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当病人衰弱时,剂量应减小至 0.5g/kg。严密随访肾功能。(3)鉴别肾前性少尿和肾性少尿。按体

浅谈甘露醇的使用方法

浅谈甘露醇的使用方法 甘露醇的药理机制和特点,及其副作用。 20%的甘露醇是六碳多元醇,其分子量为163是尿素的三倍,PH值为5-7。为高渗透压性脱水剂,无毒性,作用稳定。 甘露醇静脉注入机体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仅有一小部分(约为总量的3%)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元,绝大部分(97%)经肾小球迅速滤过,造成高渗透压,阻碍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同时它能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从而产生利尿作用。所以甘露醇对机体的血糖干扰不大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仍可应用。由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形成了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使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的。甘露醇也可能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此外,甘露醇还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自由基连锁反应中毒性强、作用广泛的中介基团羟自由基,防止半暗区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而减轻神经功能损害,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故近年已将甘露醇作为神经保护剂用于临床[。 甘露醇的降颅压作用,不仅是单纯的利尿,而且主要在于造成血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组织的水分吸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0分钟内起作用,2-3小时降压作用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常用剂量为0.25-0.5克/kg。次成人一次用量。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甘露醇除了能引起低钾,诱发或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 ⑴使脑水肿加重: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BBB的完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临床动物试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作用。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 ⑵颅内压反跳明显:当血液内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从而使水分从血液内向脑组织内移动颅内压重新升高。 ⑶颅内再出血加重:以往的观点认为脑内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大约为30-40分钟,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但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大约有38%的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尤其是在6小时内继续扩大其扩大范围是约为33%。除了与机体本身的因素外,主要与不恰当的使用甘露醇有关。甘露醇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①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迅速加大,脑组织支撑力下降,从而使早期血肿扩大;②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将脑组织液迅速吸收入血液内发生短时的高血容量,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活动性脑出血。 其脱水剂的应用原则是: (1)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药。 (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125毫升,静脉滴注,q4-6h,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张力逐渐降低,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样反应时,为病灶扩大或中线结构移位加重的征象。除应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进行积极的脱水治疗外,并应加用速尿40mg,并可短期内加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静

甘露醇的降颅压作用

甘露醇的降颅压作用,不仅是单纯的利尿,而且主要在于造成血液渗透压增高,使脑 组织的水分吸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0分钟内起作用,2-3小时降压作用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常用剂量为0.25-0.5克/kg.次成人一次用量。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甘露醇除了能引起低钾,诱发或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 甘露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注意事项: 1、预防内环境紊乱:甘露醇在降颅压同时也带走了水分和电解质,若不注意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更加重脑损害。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观察有关项目,及时发现和调整。注意切勿将由于严重内环境紊乱导致脑功能恶化,误认为脱水不足而继续使用甘露醇,造成严重医源性后果。 2、预防肾功能损害:国内外均有关于甘露醇肾病的报道,表现为用药期间出现血尿、少尿、无尿、蛋白尿、尿素氮升高等。部分病人发病后不是死于脑血管疾病,而是死于肾功能衰竭,其中部分与甘露醇有关。故对原有肾功能损害者应慎用。注意非必要时用量切勿过大,使用时间勿过长。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有关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减量或停用。一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应首选血液透析,经一次透析即可恢复。 3、警惕过敏反应:甘露醇过敏反应少见,偶有致哮喘、皮疹、甚至致死。 4、注意其他不良反应:当给药速度过快时,部分病人出现头痛、眩晕、心律失常、畏寒、视物模糊和急性肺水肿等不良反应。原有心功能不全者,易诱发心衰。剂量过大,偶可发生惊厥。避免药物外渗致局部肿痛,甚至组织坏死。 【功能主治】 . 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 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 . 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 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 . 对某些药物过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 作为冲洗剂应用于经尿道内作前列腺切除术 . 术前肠道准备 您认为此药的治疗效果如何? 【主要成分】 远恒甘露醇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甘露醇 【包装规格】 ml:g 【用法用量】

甘露醇使用剂量及使用次数

甘露醇做为常用得脱水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对其作用机理得不断深入研究,其临床上得 1急诊临床应用 用途越来越多,现就甘露醇在急诊中得应用进展做以综合报道。?? ?1.1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得应用急性脑血管疾病不论轻重,均存在不同程度得脑水肿。甘露醇仍就是目前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得有效药物之一。??1.1.1 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引起脑损害得主要原因就是脑缺血缺氧,在早期先出现细胞性脑水肿,若缺血缺氧时间超过数小时至数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与血脑屏障损害,可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脑水肿进一步妨碍脑血流,使局部脑缺血缺氧更趋恶化,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又促使梗死灶扩大及脑水肿加重,引起颅内压增高。同时,自由基损害也可能就是脑梗死核心化学病理环节之一,自由基及其引发得脂质过氧化作用与细胞内钙超载参与缺血神经元得损害,故清除自由基,切断自由基连/链锁反应可能就是治疗脑梗死得主要环节。甘露醇作用机制就是通过渗透性脱水作用减少脑组织含水量。用药后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能把细胞间液中得水分迅速移入血管内,使组织脱水。由于形成了血—脑脊液间得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使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得。甘露醇也可能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与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此外,甘露醇还就是一种较强得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自由基连锁反应中毒性强、作用广泛得中介基团羟自由基,防止半暗区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而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故近年已将甘露醇作为神经保护剂用于临床[1]。定正超[2]等人用甘露醇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68例,通过测定代谢超氧离子自由基得特异酶SOD(超氧化物岐化酶)明显升高及脂质过氧化反应得代谢产物MDA(丙二醛)降低,证实了甘露醇得抗自由基及神经保护功能。甘露醇得使用时间,一般以7—10d为宜。使用剂量根据病灶体积、脑水肿程度及颅内压而定。病灶直径在3cm以上者,每日应给予一定量甘露醇,病灶大,脑水肿严重或伴有高颅压者,给予1—2g/(kg、次),4—6h可重复使用;对出现脑疝者,剂量可更大些。近年认为,除用于抢救脑疝外,快速注入小剂量0、25—0、5/( kg、次)甘露醇,可获得与采用大剂量类似得效果。 ?1.1.2 急性脑出血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得机制中,血肿得占位效应就是首要因素。临床及实验发现,在血肿清除后,颅内压可获一过性降低,之后又有继发性升高,延迟性血肿清除时可见血肿周围脑组织已有明显水肿。这提示除血肿本身因素外,血肿周围脑水肿对颅内压增高可能起关键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发现脑出血后产生广泛性脑血流量降低,故目前认为缺血性因素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水肿得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产生于脑出血后12h内,而细胞性脑水肿在出血后24h达高峰,并持续2—3d。此外,由于血肿溶解而逸出得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外间隙,引起局部渗透压梯度改变,大量水分进入组织间隙,而产生高渗性水肿;王喜全[3]等人认为在使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根据病人脑水肿严重程度使用一定量得甘露醇,随时加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300g。2、应根据年龄得大小,身体状况,使用不同得剂量,对于老年人或有肾脏功能不全者,应采用25g/次为易[4]。3、静滴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以10ml/分为宜。在使用甘露醇时可加用肾必胺等药物,以缓解甘露醇对肾脏得毒性作用。4、严密观察尿量、尿色及尿常规变化并及时监测水、电解质与肾功能,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纠正,必要时停用甘露醇,改用速尿。5、有条件应做血渗透压监测,当血渗透压>310mmol/L,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350m mol/L可引起细胞内脱水与ARF;>375mmol/L细胞代谢中断,酸中毒甚至死亡;6、肾衰时,甘露醇总量不应超过25—50g。实验研究指出,多次使用甘露醇后,有使血肿扩大得危险,已得到MRI证实。原因[5]可能就是:1、甘露醇在血液中很快清除,多次使用无聚集作用,而在脑组织特别就是脑水肿区有明显得聚集作用,随着甘露醇使用次数得增加,其血液浓度并无增加,而脑组织浓度增加,BBB两侧渗透梯度减小,甚至形成逆向渗透梯度,加重脑水肿。2、由于缺血、缺氧,钠、钾、氯离子泵得能量ATP很快耗竭,泵功能衰竭,细胞内钙、钠、氯、水潴留,而致细胞肿胀,形成细胞毒性水肿,随着缺血时间延长,BBB[6]可遭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与水份外溢至细胞间隙,形成血管源性水肿。因此建议对于急性脑出血性脑水肿患者使用甘露醇应给予半量(0、5g/kg),间隔6h一次,(因为实验表明:甘露醇降颅压得最大效应在用药后30—40m

甘露醇在临床的应用

【关键词】甘露醇 甘露醇是临床科室最常用的渗透性脱水剂,不但脱水利尿较为理想,而且还有降粘、扩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膜损害和细胞水肿,性能稳定,无毒副反应,临床应用广泛,本文报告如下。 1 甘露醇的一般性能 甘露醇分子量为18.2,分子结构式为碳、氢、氧分子及氢氧羟基、氢氧基组成。1克甘露醇约容于5.6ml水中,临床上常用的甘露醇剂多为20%溶液。一般认为8克甘露醇可排出水分100ml,天冷时可有结晶析出,可用800c~1000c热力温溶解冷凉后使用,20%溶液的渗透压为正常血浆的3.66倍。口服不吸收,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一小部分在肝内转化为糖原,绝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或代谢缓慢。静脉给药迅速升高血浆渗透压,引起组织脱水。相同浓度时分子量愈小所产生的渗透压愈高,有轻度排钠贮钾作用 [1][2],是目前认为脱水作用较强、性能稳定、疗效可靠、毒副作用较小的脱水药物。 2 甘露醇的作用机理 2.1 脱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按渗透压,平衡作用原理,甘露醇静脉给药后,能形成血管内与脑组织间渗透压差,使脑组织脱水,减少颅内容积及颅内压,同时由于血浆渗透压增高,反射性抑制脑脊液的产生及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容,改善循环,从而减轻细胞水肿,改善细胞代谢功能[3][6],因此甘露醇是目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患者的首选药物。 2.2 利尿作用甘露醇为渗透性利尿药,有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经肾小球滤过几乎不被肾小管再吸收,在肾小管保持足够多的水分,经维持其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经肾脏排出体外,产生脱水及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比尿素强,排泄速度也较快。 2.3 具有抗自由基及细胞膜稳定作用,减少器官组织细胞的损害,特别是脑损害。70年代初,dompouios等提出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是脑水肿发病机理中的重要因素,不论何种类型脑水肿均是由于自由基对细胞的过氧化作用所致[5]。近来发现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和缺血、缺氧及再灌注密切相关,缺血时,人体内自由基如超氧离子(o2),有机过氧基(roo),氧化氧基(hoo),羟自由基(ho)等增多,这些自由基可使细胞膜上的磷脂发生氧化作用,使膜受损,线粒体、微粒体和溶酶体均受破坏,致细胞损害,加重细胞水肿[5]。甘露醇能对抗自由基,这是由甘露醇分子结构决定的,分子结构内的元素及羟基能迅速与自由基中的分子元素、羟基结合分解为水(h2o)=氧化碳(co2)等物质排出体外。因此甘露醇具有能加重细胞水肿的自由基排出体外的作用。 3 甘露醇的用法、用量 甘露醇用于脱脑水肿,降颅内高压时,静脉给药20分钟,颅内压明显下降,2~3小时达最低水平,可降低43~46%,作用维持时间6小时以上,无反跳性回升现象[8]。其作用有效时间直到目前仍有不同的争论。以往多数人认为有效剂量每次1~2g/kg,每隔4~6小时重复给药,现认为0.5~1g/kg即可,也有人提出以0.25g/kg为宜,并强调应尽可能小剂量用药[5]。近来某些学者提出其剂量为1g/kg为适当,如采取与外渗透性利尿药加速尿等联合使用或交替使用,将会获得更好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据我们多年来临床用药观察认为以1g/kg,每隔4~6小时一次为宜,并与速尿或地米交替使用或硫喷妥钠合用降压,利用的效果更为理想。 4 用甘露醇后的反跳现象 病例中,因其血管的通透性改变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对通透性极度增高者,甘露醇可渗入到血管外及细胞内而发生反跳现象[1],临床实践中的患者血管通透性改变程度无法估计。为此,为了防止这种难以估计的反跳现象,我们采用两次用甘露醇之间用速尿等外渗性利尿剂或地米更为安全有效。 5 用甘露醇时补液量及能否用高渗糖

甘露醇的性质与应用

40  牙 膏 工 业 T OOTHP ASTE I N DUSTRY 第十九卷第四册 2009年10月 甘露醇的性质与应用 陈为民 (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150010) 摘 要:阐述了甘露醇的性质,介绍了甘露醇在医药、食品、日用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甘露醇 性质 应用 1 产品概述 甘露醇(Mannit ol )又称D -甘露糖醇,分子式C 6H 14O 6,分子量182.17,是一种人们熟悉的六元 醇,与山梨醇为同分异构体。它是一种不吸湿、无臭、白色或无色的结晶粉末,密度1.489,熔点166~168℃,沸点290~295℃(在0.4~0.467kPa 下),旋 光度+23~+24。 甘露醇具有令人愉快的甜味,其甜度为蔗糖的0.55~0.65倍,具有多元糖醇的通性。 最早发现甘露醇存在于南瓜、蘑菇、洋葱与海藻等植物中。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海藻及某些水果、树木中。具有优良的止咳化痰功能的杮饼,其表面的白色粉末就是甘露醇。我们熟悉的褐藻的一种———海带中,常常含有10%~20%的甘露醇,于海带表面的白色粉末就是由甘露醇与盐类构成的。新鲜蘑菇中约含有1%。可以说,在自然发展历史上,甘露醇是最早进入人们生活的一种功能性糖醇。 在功能性糖醇中,甘露醇是唯一一种不易吸潮的六元糖醇,同时具有甜度适宜、热量低、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在人体生理代谢中,它与其他功能糖醇一样,具有与胰岛素无关,不提高血糖值,不致龋齿等特点,可用作糖尿病人、肥胖病人的甜味剂。 目前,世界上工业生产甘露醇主要有两种工艺,一种是以海带为原料,在生产海藻酸盐的同时,将提碘后的海带浸泡液,经多次提浓、除杂、离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而得;一种是以蔗糖和葡萄糖为原料,通过水解、差向异构与酶异构,然后加氢而得。 我国利用海带提取甘露醇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这种工艺简单易行,但受到原料资源、提取收率、气候条件、能源消耗等限制,长期以来,其发展受到制约。20世纪我国的甘露醇年产量始终未超过8000吨。我国的合成法工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验、90年代问世,时间不长,但由于其具有不受原料限制、适合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甘露醇本身是一种极好的功能性糖醇,其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过去受到产量与价格的限制,甘露醇的应用受到相当的约束。随着合成法甘露醇技术的发展,开展新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食品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甘露醇在医药上的应用 甘露醇作为一种六元糖醇,除具有性质稳定、生理代谢不需要胰岛素等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理性能。甘露醇进入体后,可以自由地从肾小球滤过,且肾小管对甘露醇的重吸收极有限,在药理学上无活性,在人体内也很少代谢,也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 在向体内注射甘露醇后,甘露醇分子只能在血管中流动,使组织与血管内系统产生渗透梯度,促进液体从组织流向血管,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中过多的水分向血浆转移,然后通过肾脏排泄系统排出体外,达到利尿排水的作用。甘露醇是最好的渗透性利尿剂与脱水剂,能预防和治疗急性肾损伤,防治水肿与脑内压、眼内压升高,对防治脑水肿、青光眼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有较大量的作用。甘露醇对肾小管的主要作用在于抑制水份的重吸

神经外科甘露醇的应用

神经外科甘露醇的应用(3) 甘露醇的滴速 滴速越快,血浆渗透压就越高,脱水作用就越强,疗效会越好。然而要注意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滴速过快可能导致致命疾病的发生。短暂的血容量升高可能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过多的利尿可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可引起血粘稠度增高,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过快的滴速可能对肾功能有损伤作用。 一般要求在20min内滴完。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而定。 甘露醇的应用时间 一般7±3d,个别严重者14±3d 。 甘露醇应用时程长(>3d)会导致其脱水效果逐渐下降。 甘露醇的不良反应 内环境紊乱,水电解质失衡。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并发血尿,及时发现停药后多可逆转。 输注时血管刺激性较强,输注静脉出现疼痛、发红等变化,并发静脉炎,应及时予热敷、硫酸镁湿敷等处理。甘露醇加温输入方法,可控制静脉炎症状。 输注中发生渗漏,严重时可致局部皮肤坏死。一旦发生渗漏,需及时处理,可采取50%硫酸镁局部湿敷、0.01%酚妥拉明溶液浸湿纱布湿敷、烫伤膏外敷等措施,可改善微循环,消除水肿,防止组织坏死。如外渗伴有局部淤血,可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注射,可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从而减轻或阻止液体的外渗及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如处理不及时,超过24h多不能恢复,对已发生局部缺血,严禁使用热敷,因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加快,氧耗增加,加重组织坏死。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少见,偶见哮喘、皮疹,甚至致死。需及时停药,抗过敏对症用药治疗。 当给药速度过快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眩晕、心律失常、畏寒、视物模糊和急性肺水肿等不良反应,伴有心功能不全者易诱发心衰。 甘露醇应用的并发症 使脑水肿加重: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BBB的完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临床动物试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作用。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 颅内压反跳明显:当血液内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从而使水分从血液内向脑组织内移动颅内压重新升高。 颅内再出血加重:以往的观点认为脑内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大约为30-40分钟,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但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大约有38%的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尤其是在6小时内继续扩大其扩大范围是约为33%。除了与机体本身的因素外,主要与不恰当的使用甘露醇有关。甘露醇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①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

甘露醇的药理机制和特点、及其副作用

甘露醇的药理机制、特点及其副作用20%的甘露醇是六碳多元醇,其分子量为163是尿素的三倍,PH值为5-7。为高渗透压性脱水剂,无毒性,作用稳定。 甘露醇静脉注入机体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仅有一小部分(约为总量的3%)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元,绝大部分(97%)经肾小球迅速滤过,造成高渗透压,阻碍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同时它能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从而产生利尿作用。所以甘露醇对机体的血糖干扰不大,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仍可应用。由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形成了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使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的。甘露醇也可能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此外,甘露醇还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自由基连锁反应中毒性强、作用广泛的中介基团羟自由基,防止半暗区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而减轻神经功能损害,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故近年已将甘露醇作为神经保护剂用于临床[。 甘露醇的降颅压作用,不仅是单纯的利尿,而且主要在于造成血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组织的水分吸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0分钟内起作用,2-3小时降压作用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常用剂量为0.25-0.5克/kg ?次(成人一次用量)。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甘露醇除了能引起低钾,诱发或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 ⑴使脑水肿加重: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BBB(Blood 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临床动物试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作用。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 ⑵颅内压反跳明显:当血液内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从而使水分从血液内向脑组织内移动颅内压重新升高。 ⑶颅内再出血加重:以往的观点认为脑内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大约为30-40分钟,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但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大约有38%的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尤其是在6小时内继续扩大其扩大范围是约为33%。除了与机体本身的因素外,主要与不恰当的使用甘露醇有关。甘露醇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①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迅速加大,脑组织支撑力下降,从而使早期血肿扩大;②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将脑组织液迅速吸收入血液内发生短时的高血容量,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活动性脑出血。 其脱水剂的应用原则是: (1)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药。 (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125毫升,静脉滴注,q4-6h,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张力逐渐降低,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

甘露醇的生产工艺及流程

甘露醇的生产工艺及流程 甘露醇概述 甘露醇(Mannitol或mannite),又称D-甘露糖醇,己六醇,木蜜醇。分子式C6H14O6,分子量182.17。甘露醇是山梨醇的异构体。 甘露醇为白色结晶粉末,密度1.489,熔点166℃—168℃,沸点290℃—295℃(在0.4—0.467KPa),旋光度+28—+24。甘露醇可溶于水(1克可溶于约5.5毫升水),微溶于甲醇乙醇,溶于吡啶和苯胺,不溶于乙醚。甘露醇是山梨醇的异构体,山梨醇的吸湿性很强,但甘露醇完全没有吸湿性。甘露醇甜度相当于蔗糖的70%。人体能吸收,部分代谢,部分从尿中排出。甘露醇主要用于医药和食品,作为食品添加剂、无糖甜食品、饲料添加剂。甘露醇是常用糖醇食糖替代品之一,常用于无糖口香糖配料。甘露醇是吸水性最小的糖醇,可用于食品防粘粉。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规定,可用于无糖口香糖,最大用量200g/kg。 甘露醇市场及标准 世界市场95%为粉状甘露醇,年消费1.8—2万吨,销售额1亿美元。最大用户是无糖口香糖,约占市场的10%。2004年粉状甘露醇用于口香糖价格4.87—5.9美元/kg,而2000为3.1美元/kg,但医药用的价更高。 2003年国内医药用甘露醇5600吨,其中注射用4500吨。食品及添加剂用2200吨,包括出口总需求9500吨。 甘露醇生产 过去我国甘露醇生产方法主要为天然提取法(如从海带中提取甘露醇的方法),之后逐渐发展为利用蔗糖水解、催化还原工艺以及葡萄糖酶异构化成果葡糖再氢化制取的方法得到甘露醇。 据报道,美国发明一种新的生物法生产甘露醇的方法,比过去氢化法能大幅降低成本。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于2002年与伊利诺斯州一家化学公司进行扩试验证。2003年这家化学公司从芬兰一生物技术公司取得专利权,用Lactobacillus生产高纯果糖浆,并转化成甘露醇。2004年伊利诺斯州这家化学公司获FDA批准,生产生物法甘露醇。 海带提取工艺 我国渤海湾的海带,甘露醇含量较高,可作为提取甘露醇的原料,我国青岛、烟台、日照、胶南、大连等地年产千吨以下的十多家中小企业均以此法生产甘露醇。山东长富洁晶药业下属海带加工厂,用纯度90的粗晶经脱色交换净化,浓缩至比重1.2时结晶,纯度99.9%,年产2500吨。2002年,我国甘露醇装置总能力约为1.5万t/a,产量只有6000吨。 传统的海带提取工艺 海带浸泡液经浓缩、水洗、离心分离、去杂质糖胶、蒸发、最后结晶。每生产1吨甘露醇约需消耗60吨蒸汽,能耗太高。为改革传统海带提取甘露醇工艺,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对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突破性的技术改造,采用整套膜集成技术提取甘露醇,由料液预处理、—级超滤净化、电渗析脱盐、反渗透浓缩和后处理几部分组成。 1.料液预处理是提碘后的海带浸泡水先后经过絮凝。 2.采用中空纤维内压管式超滤膜组件,膜的材质为聚砜,截留分子量1—3万道尔顿。由于海带浸泡液成分复杂,含有丰富的胶体、蛋白质、多糖类有机物及无

甘露醇

技术标准 本品为甘露醇的灭菌水溶液。 1 品名:甘露醇注射液 2 剂型:大容量注射剂 3 规格:250ml:50g 4 代码:Y406 5 处方: 5·1基准处方 甘露醇200.0 g 注射用水加至1000 ml 5·2 标准生产量:1800000 ml/批所用的原辅料及数量 名称代码数量 甘露醇Y103 360.0 Kg 针用活性炭F101 900g 注射用水F108 至1800000 ml 6 生产工艺及操作要求: 6·1 配制(C级、温度18~26℃、湿度45~65%):本工序包括称量、浓配、稀配等。 6·1·1 称量:在备料间根据指令核对原辅料品名、规格、批号、生产厂家、数量,与本公司检验报告单一致。称量前校准天平、电子秤并检查是否在效期内。按处方要求进行原辅料的称量,并填写称量记录。剩余原辅料扎紧袋口,标明原辅料名称、批号、剩余量、使用人,放置于暂存架。换品种清场时,将剩余料密封,贴上卡片,标明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日期,退回脱包间,返至仓库。 6·1·2 浓配:取规定量甘露醇在浓配间投入到放有适量注射用水(80~90℃)的SH-Ⅰ浓配罐中,搅拌溶解,使成50%~60%的浓溶液,加0.03%(g/ml,以

稀配体积计) 针用活性炭,搅拌混匀,煮沸(100℃)15-20分钟,用钛棒过滤器加压过滤,内循环10分钟,泵入稀配罐。 6·1·3 稀配:在稀配间向SH-Ⅰ稀配罐中加注射用水至全量的约80%,加0.02%(g/ml,以稀配体积计)的针用活性炭,补加注射用水至全量,搅拌、回流15分钟,测pH值(规定:5.0~5.5,若不符合规定用稀盐酸或1M氢氧化钠调整)、含量(98.5%~102.5%)符合规定后,降温至60~70℃,用钛棒过滤器和0.65μm的膜滤芯加压过滤,终端用0.65μm的膜滤芯过滤至灌装。生产结束后,操作者做好清场卫生工作(按清场操作规程和配制灌装系统清洗消毒规程),并做好记录。 6·2 制袋灌封(A级,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用SRD4A型非PVC膜软袋大输液生产线操作。 6·2·1上膜 将检验合格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膜放置到膜架上,由开卷架完成自动送膜工作。 6·2·2 印字 设置印版(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核对品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是否正确,开机进行试操作,检查打印的位置和清晰程度,确保准确无误。印刷工位属于热转印技术,主要是通过加热加压的办法使色带上的颜料与色带基材剥离,转于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外表面,附着结合,从而在软袋的外面印上与药品有关的内容。印字温度145~170℃,印字时间0.02秒,印字压力0.25-0.40MPa。 6·2·3 开膜和塑料输液容器接口的预热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经过设备上的开模器时,膜的一侧被打开;同时塑料输液容器接口从料盘经传送装置输送到接口预热器,预热温度120-140℃,预热时间约为1.1秒。 6·2·4 袋周边焊接和塑料输液接口焊接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经过焊接模具时,模具的上下两个部分对接,经加热加压,完成膜的周边焊接,热合温度125-145℃,热合时间约1.0秒;该工序热合的时间、压力、温度可调。可根据情况调节操作参数,以便获得最佳的热合效果。 6·2·5 接口焊接和袋体冷却 经预热的塑料输液接口被放入膜的开口侧,经加热加压,完成接口与膜的焊接,焊接温度135-150℃,压力为0.25-0.40MPa。同时袋体进入冷却模具,冷却水进入冷却模具夹层。 6·2·6 接口冷却

甘露醇注意事项

x 20%甘露醇注射液作为中国药典收录国家基本药物,作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及青光眼、大面积烧烫伤等引起的水肿、腹水等常用药、首选用药,在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神经学科疾病治疗中尤其重要。本文回顾性总结了甘露醇在神经学科疾病中的使用情况,提出临床应用中的一些误区及用药经验。 甘露醇的应用误区 ⑴ 只要考虑颅内病变,首先予20%甘露醇静脉点滴。就目前情况看,只要怀疑脑出血或脑梗死时,大部分现场急救的医务人员都会立即应用20%甘露醇。实际上,甘露醇的说明书上很清楚地注明,颅内活动性出血者禁用(开颅手术除外),且除非有脑疝迹象,否则在最初几个小时内不用或慎用甘露醇。甘露醇使血肿以外的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增大,从而促使血肿扩张或加重活动性出血。有研究表明,自发性脑出血后8小时内开始使用甘露醇的患者,其血肿增大的发生率(85.7%)显着高于8小时以后使用甘露醇的患者(17.2%)。Hallenbeck等临床研究及动物试验证明,甘露醇治疗急性脑梗塞确有疗效,但疗效的好坏程度与局部脑血流量及减轻脑水肿的程度无关。 ⑵ 不了解颅内压,甘露醇用量过大。甘露醇应用最好在颅内压监测下,调整用药。临床上多将颅内压大于 2.7kpa,作为需要进行颅内降压治疗的界值。提出控制颅内高压阈值的目的是使在防治脑疝形成的同时,也应防止医源性过度降颅压而引起不良后果。 ⑶ 甘露醇用时过长。甘露醇用量过大、用时过长,可使肾小管变性及堵塞,以致出现少尿或氮质血症;实验证明静脉注射甘露醇96小时内即可见到肾脏损害,大量快速静脉点滴时,可造成渗透性肾病(又称甘露醇肾病);甘露醇还可进入血脑屏障破坏区,加重局部脑水肿;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或血浆渗透压超过320mmol/L时,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酸中毒等。 ⑷ 甘露醇静脉点滴,越快越好。甘露醇的输入速度以10ml/min~15ml/min为宜,根据个体情况,适量调整。甘露醇输入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血容量剧增,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以致头痛、视力模糊,同时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致急性肾功能损害。 ⑸ 脱水时,不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过度脱水。 ⑹ 甘露醇含糖量高,静脉滴注可致血糖升高。甘露醇是一种结晶糖醇,甜度相当于蔗糖的57%~72%,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在空气中不氧化,在人体内代谢与体内胰岛素无关,不是口腔微生物作用的适合底物而不致龋齿。甘露醇作为脱水药和渗透性利尿剂,临床应用不会导致血糖增高,且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以及防龋齿的甜味剂。 甘露醇临床应用经验 20%甘露醇脱水作用快、强,作用时间较长。注药后10min~20min内颅内压开始下降,0.5h降到最低水平,可使颅内压降低50%~90%。约1h后颅内压开始回升,约4h~8h 回升到用药前水平。一般用量:1.d~2g.d,0.25g/次~0.5g/次,3次/d~4次/d。输入速度以10ml/min~15ml/min为宜。 甘露醇应用注意点 (1)静脉点滴过快,短时间内血容量剧增,循环负荷过重而致心衰或肺水肿,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致急性肾功能损害,特别是儿童与老年人。 (2)甘露醇中加入氨茶碱、维生素C可提高疗效,减少用量。 (3)每克甘露醇约排尿10ml,进行性肾衰、肺水肿、颅内活动性出血(开颅手术除外)者慎用,老年及心衰者联合速尿,应用中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甘露醇的生产方法

甘露醇的生产方法 1、生产方法 甘露醇的生产方法颇多,但大部分产物都不是纯净物,而是山梨醇和甘露醇的混合物,如要得到单一产品,必须经过分离提纯。 1.1 海带提取法 海带提取法是我国目前生产甘露醇的主要方法,是在海带提取碘及海藻酸钠后的废水中提取甘露醇,约10 t海带可得1t甘露醇。该法可得到单一的甘露醇,免去了与山梨醇分离这一工序,精制纯度高,但该法收率低,精制手续麻烦,同时生产成本高,原料来源受地区、季节限制。 具体工艺过程:①干海带浸泡搓洗。②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使胶状物沉淀,③用硫酸酸化清液,进一步除胶状物。④清液蒸发,除盐,结晶,离心分离,得甘露醇粗制品。⑤精制。⑥在90℃左右烘干,即得药用甘露醇(99.08%)。 1.2 以蔗糖为原料的催化氢化法 蔗糖水溶液加酸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进行催化氢化反应,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果糖转化为大致等量的山梨醇和甘露醇。实际产物中,山梨醇占80%,甘露醇占20%。一般5.2t白糖可得到1t甘露醇,联产山梨醇4t。 该法以充足价廉的蔗糖为原料,工艺可靠,原料利用率高,与海带提取法相比,成本低,产品质量好,且原料不受地区季节限制。 工艺过程:①加热搅拌使蔗糖溶于清水,用HCl调pH,温度控制为90~105℃,保持1~2h,冷却备用。②糖水经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提纯,进入氢化釜催化氢化。③进行真空浓缩、结晶、离心分离,得粗甘露醇,母液即为工业山梨醇。④粗甘露醇二次结晶、离心分离、烘干、粉碎、过筛,得工业级甘露醇。 1.3 其他方法 如:葡萄糖电化学还原、生物酶一化学催化剂共同作用制甘露醇、利用D-葡萄糖异构化、氢化制备甘露醇、从咖啡渣中提取、从生产右旋糖苷的废液中提取、利用微生物发酵、催化异构山梨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