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论文
关于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关于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目的分析冠脉介入术后的护理与预防对策,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术后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方式细察与护理本科室心脏介入手术患者638例。
结局手术后有8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6例患者有迷走神经反射,经过积极补液、升压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后,患者均转危为安;10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症状,经过徒手护理与加压包扎以冷敷后都已吸收;6例患者有尿潴留症状,都赐与了相应处理;未见形成架内血栓。
结论经过密切细察术后并发症的理由,而加强化护理,可以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标签: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观察;护理伴随着介入治疗手术技术的大幅开展,冠脉介入现已成为诊断与治疗冠心病的十分主要方式。
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科共进行了638例冠脉介入手术,现将手术后发生的部分并发症及护理状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式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科共进行了638例冠脉介入手术,此中男422例,女216例,岁数36~70岁,平均54岁。
此中362例为心绞痛患者,276例为心肌梗死患者;386例患者行冠脉造影术,252例患者行冠脉支架置入术。
1.2方式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局部进行消毒并成功穿刺后,插入导丝、动脉鞘管,从鞘内打入50 000 IU人肝素,而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患者需另加2000~5000 IU肝素,而后视状况挑选合适的导丝、导管、球囊及支架。
2结果手术后有8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6例患者有迷走神经反射,经过积极补液、升压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后,患者均转危为安;10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症状,经过徒手护理与加压包扎及冷敷后都已吸收;6例患者有尿潴留症状,都赐与了相应处理;未见形成架内血栓。
详细见表1。
(略)表1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状况不良反应例数比例(%)心律失常81.25迷走神经反射60.94穿刺部位红肿101.57尿潴留60.94。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方法对4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取介入治疗方式进行干预。
手术前后加强对患儿的观察和护理,认真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49例患儿手术成功,手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封堵器介入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手术前后对患儿采取有效的观察与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护理;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所指的是新生儿出生过程中即存在的血管异常,是胎儿在母体发育中出现的心血管畸形,与环境、遗传等因素息息相关[1]。
部分病情较轻的患儿可以存活到成年,但是病变较为严重的患儿可能存在复合畸形,往往难以存活到成年[2]。
以往临床中多采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矫治手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取得良好的治疗成效。
本文将本院4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细心的观察护理,取得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4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
其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1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10例、肺动脉瓣狭窄(PS)8例。
1. 2 方法1. 2. 1 治疗方法对年龄4岁患儿需练习在床上大小便;观察和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状况,术前6 h 禁食、4 h禁水;手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检测,完全清醒后可适当给予流质食物,持续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是否出现血肿及其他不良现象,定时测量体温。
1. 2. 3 并发症护理①心律失常:由于导管的刺激可能造成心律失常,要求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谨慎操作,探头到到头部之后让患儿放松身心,嘱咐患儿深呼吸,密切注意血压、心率、脉搏等变化。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探究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探究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和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2月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的患儿80例进行分组回顾分析。
A组行围术期常规护理,B组行围术期全面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入院时和行介入术前患儿烦躁、抗拒等心理状态的差异。
结果B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P<0.05;两组手术均成功,P>0.05;B组术后并发症少于A组,P<0.05;入院时两组烦躁、抗拒等心理状态相似,P>0.05;行介入术前B组相较于A组烦躁、抗拒等心理状态改善更显著,P<0.05。
结论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患儿围术期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紧张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有助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儿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标签:介入技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护理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出生时存在的血管异常现象,跟环境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部分症状轻者可活至成年,严重者可存在复合畸形,存活率低。
先天性心脏病传统治疗多采取体外循环直视下矫治术,但创伤大。
近年来介入疗法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应用逐渐推广,收效确切[1]。
本研究对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和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2月80例患儿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
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儿男28例,女12例;年龄5~14.5岁,平均年龄(10.31±1.24)岁;房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14例,肺动脉瓣狭窄7例,其他7例。
B组患儿男27例,女13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10.34±1.13)岁;房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14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其他8例。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A组行围术期常规护理;B组行围术期全面护理:1.2.1术前护理术前对患儿行心理疏导,解除患儿戒备心理,提高其信任感和安全感,消除其紧张、烦躁等情绪,使其更好配合术前各项检查和床上大小便练习等。
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预防及护理尤为重要。 高对 围术期患者针对性 的密切观察和 提 科学 护理 , 制定 临床 护理 路径 , 规范护理技能 , 加强护理人 员责 任心及专科知识 的培训学 习, 建立系统 、 完整 的术后护理常规 ,
加强术后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并发症 , 是避免 医疗事故 的有效措施 。同时可缩短患者住 院时间 , 减少 经济负担 , 减轻其心理压力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
洁、 舒适的环境 , 协助进食 、 排便 。
3 心律失常护理 . 2 发生原 因与导管所致刺激 、导管嵌 顿、 造影剂刺激及注射造影剂过多或过快有关。术中严密观察
作者简 介 : 李淑蓉 , ,4岁, 女 4 大专学历 , 毕业于 中国医科大 学网络 教育学 院, 主管护师。E m iL h mn O 1 @s a o — al i u g 9 3 i . m :s nc 基层 医学论坛 2 1 年第 l 卷 1 01 5 月下旬刊
刺、 患者凝血功能 障碍或抗凝剂 的应用 、 术后按压时间过短 、 压
升压 、 抗心律失 常等治疗均转危 为安 ; 穿刺部位血肿 8例 , 经徒
手压迫加压包扎及冷敷后均吸收 ; 尿潴 留 5 , 以相应处理 ; 例 予
无支 架 内血 栓 形成 。 3 并 发症 原 因分 析 及 护 理
参 考文献
脉 注射 , 随后 以 01 g(gri) . 5 /k ・ n 的剂量维持静滴 3 . a 6h支架置 入过程 中避免过度用力推送以损伤支架表面药物涂层 , 同时务
必使支架充分扩张保证 与血管 壁紧密贴合 。术 中 、 术后严密观
察心电监护情况 , 可患者有无胸闷 、 询f 胸痛 、 心慌 、 出汗 等 , 一旦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实施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6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85例)与对照组(8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7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2例低血压,1例高血压,2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血,1例血栓形成,无尿潴留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8.24%,对照组中有19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5例低血压,5例高血压,4例假性动脉瘤,2例出血,2例血栓形成,1尿潴留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2.62%,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对照组(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实施介入术后很容易发生低血压、高血压、出血、假性动脉瘤、尿潴留、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通过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标签:冠心病;介入术;并发症;护理措施;护理效果临床研究表明,随着如今医疗水平的提高,冠心病介入术手术技术愈加完善和成熟,具备很高的安全性。
而术后并发症依然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
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加强观察和护理[1-3]。
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实施介入治疗的16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实施介入治疗的169例冠心病患者,依据患者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85例)与对照组(84例),试验组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3.62±11.25)岁,冠脉病变情况:有9例为单支,12例双支,44例多支,47例右冠状动脉,42例回旋支,52例前降支,4例左主干,手术类型:有4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另外41例通过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照组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3.86±11.42)岁,冠脉病变情况:有10例为单支,14例双支,50例多支,42例右冠状动脉,47例回旋支,59例前降支,3例左主干,手术类型:有4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另外39例通过PTCA及支架植入术。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常见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常见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诊疗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探讨相应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18例,并对其进行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相应护理。
结果:心律失常3例,穿刺部位渗血水肿8例,拔管综合征5例,假性动脉瘤2例,造影剂过敏2例,尿储留10例,经处理后好转。
结论:冠心病患者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后,良好的护理能大大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冠心病;介入诊疗;并发症冠心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三种:单纯性药物治疗、手术搭桥和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手术技术的成熟,冠状动脉介入术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进行冠心病诊治的有效技术,由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更安全、价格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众多患者接受。
在介入术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非常重要,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
为了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并发症及针对性护理方法与效果[1-2],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给予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8例,其中,男69例,女49例,年龄31~83岁,平均(57.13±7.11)岁,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临床表现、心电图、酶学改变均支持冠心病诊断。
1.2方法患者术前常规使用抗凝剂,遵医嘱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口服或小剂量静脉推肝素钠。
医生在患者右侧股沟处穿刺股动脉,植入5-7F动脉鞘管颈动脉鞘植入肝素,插入引导导管,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支架植入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冠心病病人应用介入治疗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要领及相应护理措施。
方法:观察84例应用介入治疗的冠心病病人的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结果显示术18例发生术中并发症,3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均立即采用相应的护理。
结果:18例发生术中并发症的病人(高血压、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桡动脉痉挛等并发症),立即采取护理后,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3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病人(低血压、尿潴留、腰痛等并发症),立即采取护理后均得到很好的改善。
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仔细观察患者,术后对患者给予及时的护理,能降低并发症发生,从而给病人的手术提供一定的安全,体现护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257-02目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最常用方法[1]。
冠状动脉狭窄的患通过PCI能得到治疗,进而改善心肌血供的能力。
尽管PCI安全、疼痛小、创伤小、且患者恢复快,但它毕竟是一种外科手术治疗,各种并发症难以避免[2]。
故提高风险意识,及时处理术中和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尤为重要。
我院在2012年12月—2015年12月,给予84例冠心病病人PCI治疗,其中48例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发生一些并发症,总结和分析了术中与术后并发症观察要领及相应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84例给予PCI治疗的病人,男40例,女44例,平均年龄61岁。
其中,14例经股动脉穿刺,70例经桡动脉穿刺。
病人病况如下:心律失常8例,心肌梗死3例,心肌缺血6例,心绞痛67例。
1.2 术中并发症情况高血压4例(发生率4.76%),静注硝普钠后,血压降至正常。
心律失常9例(发生率为10.71%),导管撤除或电复律后恢复。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血管并发症是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
本文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在原因分析中,主要包括手术操作不当、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因素。
而在护理对策中,应注重术后监测、药物管理、心理护理等方面,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合管理策略中强调了术后定期随访、生活方式管理、营养指导等综合措施的重要性。
针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管理,综合应用多方面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原因、护理对策、管理策略、冠心病、概述、重要性、综合管理、血管病变、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出血风险、血管内膜撕裂、心肌梗死、血管通路堵塞、药物治疗、心电监护、专业护理、饮食控制、康复服务.1. 引言1.1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概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所引起的。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或进行球囊扩张等方式来改善心脏供血情况,从而减轻心绞痛、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通常在心血管专科医院内进行,通过导丝等器械将支架或球囊送达狭窄部位,进行相关操作,整个过程需要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等生命体征。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显著减少手术的创伤和恢复时间,对于适应症的患者来说,治疗效果显著。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术后血管并发症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确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2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性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介入手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脏血管的通畅,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并发症;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安全、创伤小、成功率高,但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普遍开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并发症[1]。
本文回顾性分析心脏介入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旨在探讨心脏介入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期间行心脏介入手术188例,其中男113例,女75例,年龄22-73岁,平均51岁。
188例中心肌梗死82例,心绞痛106例;行冠脉支架植入术80例,冠脉造影术108例。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汇总患者手术治疗及护理资料,剖析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并统计合并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188例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
术后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出血6例(3.2%),多数经加压包扎,或者冷敷后症状消失;发生心律失常或迷走神经反射4例(2.1%),经过积极补液、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发生尿潴留3例(1.6%),发生失眠12例(6.4%),发生肢体疼痛7例(3.7%),均予以相应处理,症状缓解。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
理,取得合作。
术后及时和患者沟通,及时布置病房,保持病房舒适洁净,密切关注患者心电、血压,指导家属做好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对于经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术侧肢体伸直制动12h,期间每隔一小时为患者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3.2 出血与血肿的护理常见的术后出血与血肿原因有: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反复穿刺、术后压迫部位不准确、压迫时间过短、体位变换不当等。
穿刺点出血时患者会感觉到穿刺点附近有明显的皮肤潮湿感。
术后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一旦发现穿刺点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压迫穿刺点上方1-1.5cm处,徒手按压止血后重新加压包扎,注意观察。
如果发现颜色发紫,则可适当放松固定带。
对于血肿患者,若血肿较小则无须处理,若血肿较大,可穿刺抽血,防止形成硬结。
对于血肿严重的患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理疗,以加快淤血的吸收,改善血肿。
一般血肿可以自行消退。
3.3 心功能障碍的护理常见的原因有:导管刺激、造影剂刺激、导管嵌顿、造影剂注射过快等。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术后心功能下降,表现为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心率减慢、脉搏细弱、全身发冷等症状。
在术后3d内应定时询问病人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情况,避免加重心脏负荷,24h心电监护,注意心率、血压变化,并做好急救准备。
发现频发室早时,静脉缓慢推注利多卡因50-100mg;发现心率缓慢时,予以吸氧,必要时推注0.5-1mg阿托品;发现室颤或室速时立即电除颤,转复后维持量静脉滴注利多卡因。
3.4 尿潴留的护理指导患者将内盛60℃热水的热水袋横放于膀胱区,每次轻轻上下按摩约20min,以刺激膀胱,顺利排尿;用温水冲洗会阴部;使用温热便盆,摇起床,坐位或半卧位排尿。
必要时行无菌导尿术。
3.5 迷走神经反射护理常见的原因有:患者精神紧张、按压手法过重、尿潴留、血容量不足等。
表现为头晕、胸闷、恶心、大汗、面色苍白、血压骤降等症状。
拔管时可利多卡因局麻后进行,拔管后包扎压迫不宜过紧,以防止发生迷走神经反射。
术后指导患者少量多次进食和饮水,预防发生低血糖。
饮食不能过饱,以避免胃肠道突然扩张,从而诱发患者迷走神经反射。
积极开展尿潴留护理,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
3.6 血栓形成的护理常见的原因有:患者精神紧张、压迫过紧、压迫时间过长、患肢制动时间过长、凝血功能障碍等。
术后应关注患者意识的清醒程度,随时注意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密切观察患者四肢远端颜色,注意询问患者四肢是否有麻木感等。
遵医嘱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栓抗凝,同时减压包扎[2]。
指导家属和患者定时按摩头部、拍打四肢,积极预防血栓的形成,发现不良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3.7 感染和疼痛的护理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作好记录。
一方面换药时密切观察皮肤愈合情况,伤口部位是否红肿,是否有液体渗出,另一方面可倾听患者主诉,了解病情。
要按时应用抗生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疼药物。
3.8 低血压和低血糖的护理常见原因有过度迷走神经反射和神经源性休克两大类。
术前要尽可能缩短禁食时间,以维持正常的体液稳定,保持体力,必要时根据医嘱静脉补液来补充能量。
拔管前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取得病人的理解与配合,缓解紧张情绪;拔管后30min内应密切检测患者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及时询问患者有无头晕、恶心等不良症状;密切关注患者表情及面部颜色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3.9 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术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严格进行碘过敏试验;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在动脉穿刺成功后,静脉给予
5-10mg地塞米松,以防止过敏反应出现;术中投照以使病变部位血管暴露清楚为原则,投照体位越少越好,尽量控制造影剂的注入剂量;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补液,促进造影剂尽快排出。
总之,心脏介入术后加强护理,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预后[3]。
参考文献
[1] 李淑蓉,郑燕.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9-80.
[2] 高丽云.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康复,2006,21(6):433-434.
[3] 杨慧敏,赵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25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4(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