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白二年客东都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赠李白》原文欣赏

杜甫《赠李白》原文欣赏

杜甫《赠李白》原文欣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赠李白唐代: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注释飘蓬: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赏析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

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难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不能施展。

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

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

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这首《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

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

杜甫《赠李白》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赠李白》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赠李白》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赠李白作者: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释:1.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拨,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2.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3.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翻译: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赏析:《赠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伟大诗人李白的两首赠别诗。

其一为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其二为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自叹失意漫游,怜惜李白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天宝四载(745),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相爱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钦"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

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七绝《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

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赠李白》诗词

《赠李白》诗词

《赠李白》诗词《赠李白》诗词《赠李白》诗词1原文《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注释飘蓬: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四载(1745年)秋。

天宝三载(1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赏析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

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难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不能施展。

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

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

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这首《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

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杜甫《赠李白》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杜甫《赠李白》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赠李白唐·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注释飘蓬: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翻译秋天到了,你我二人再次相见,仍像飘蓬一样飘忽不定。

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赏析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诗歌首先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

”“相顾”即彼此相见。

“尚”即还,仍然。

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

这一句就是写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在山东相会。

“尚飘蓬”形象地暗示了他们都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难展的苦闷。

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

“蓬”一种植物。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飘蓬”或“飞蓬”都是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其中的“飞蓬”就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行踪。

这样,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

可以说,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仕途的坎坷,心情的苦闷。

接着写道:“未就丹砂愧葛洪。

”“未就”即没有成功。

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热】

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热】

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热】(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热】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热】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1赠徐安宜唐代李白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杜甫《赠李白》审美赏析

杜甫《赠李白》审美赏析

杜甫《赠李白》审美赏析据文学史记载,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这首《赠李白》作于天宝四年秋,此时的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

在诗歌中,杜甫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李白的形象,表现了李白的风采、气度和品格,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深情。

后来,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其中写道:“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句流露出诗人李白对杜甫依依惜别的深情。

《赠李白》全诗如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诗歌首先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

”“相顾”即彼此相见。

“尚”即还,仍然。

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

这一句就是写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在山东相会。

“尚飘蓬”形象地暗示了他们都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难展的苦闷。

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

“蓬”一种植物。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飘蓬”或“飞蓬”都是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其中的“飞蓬”就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行踪。

这样,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

可以说,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仕途的坎坷,心情的苦闷。

接着写道:“未就丹砂愧葛洪。

”“未就”即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是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

杜甫曾经渡黄河,也登王屋山去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愧”即低于。

因为李白和杜甫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

这一句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所以,杜甫在第三句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

”“狂”即狂放,任性豪放。

“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并写出豪放不羁的诗歌。

杜甫给李白写的15首诗内容

杜甫给李白写的15首诗内容

杜甫给李白写的15首诗内容杜甫写给李白的15首诗,从中就可以感受到那份深情厚谊了。

1、《赠李白》(一)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这首诗大意是写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杜甫自己生活艰难,羡慕李白自由之身,有种想与其“远走高飞”之意。

2、《赠李白》(二)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仍是写于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与杜甫在山东相遇。

最后两句可见杜甫对李白还是相当了解的,不羁放纵爱自由啊。

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从这首诗看来,李杜二人已经犹如兄弟一般了。

4、《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首诗本是描写当时八位“酒仙”的,各个名气都不小,但“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一句却成了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5、《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杜甫冬天独自一人,在书房里闲着,可是却整天想着李白……想跟李白到处去浪,可是李白好像不想带他玩……6、《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不仅冬天想李白,开春了也想。

杜甫《赠李白》诗别解

杜甫《赠李白》诗别解

杜甫《赠李白》诗别解杜甫《赠李白》诗别解杜甫和李白有很深的交谊,常有诗作互相酬和。

本文所及是其集中现存最早的《赠李白》诗。

全诗如下。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瑶草。

杜诗向来注本多,诠释异,此诗亦不例外。

该诗作于天宝三载(744),系杜诗集中现存赠李白诗中最早之作。

诗的第一句语意显豁,诸本理解上虽无分歧,亦各显特色。

如赵次公注:周公居东二年。

东都,今之西京也。

周公居东二年和杜甫的东都客留二载有何联系?是不是周公若居东三年杜甫就应该也在东都为客三载?在这句诗里杜甫是否有意将自己比附周公?我认为明眼人一看即知,杜甫根本没有此意。

那么赵注中诸如此类处在引导后学方面究属有益还是无益?注杜本中的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明白如话的原文在理解上也未必没有分歧。

如诗的第二句:所历厌机巧。

所历:凡所经历。

厌:讨厌、厌恶。

机巧:奸刁巧诈的东西。

这些解释都没有错。

但合在一起若理解成:(杜甫客居东都二年)凡所经历的没有例外的都是些令他感到讨厌生恶的奸刁巧诈的人和事。

(见《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这种理解是否有过于绝对之嫌?这句诗是杜甫的牢骚不假,不过还不是太强烈,只能看作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

综观杜诗中的牢骚、气话是有一些,但比例不大,而且也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

“野人”两句应该是紧承上句来具体写其所厌之“机巧”者。

萧涤非先生的解释是:“朱门大户,顿顿鱼肉,杜甫既不习惯,又憎厌这些人。

”从人之常情和对于贫穷交加的人来说,鱼肉之饭应是难得一遇的,怎么会不习惯?吃厌吃俗了“腥”的是那些达官贵人而不会是杜甫。

故我认为此处的解释有商余地。

笔者认为这两句话不妨作为互文来处理。

几组隐性的对比:野人与(贵人),蔬食与腥,吃的不饱与(吃得俗厌)。

野人当然是指杜甫,吃得是蔬食即菜食,甚或连蔬食也不得饱,写出其生活之极贫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翻译赏析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前言】
《赠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伟大诗人李白的两首赠别诗。

其一为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其二为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自叹失意漫游,怜惜李白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

【注释】
⑴客,旅居他乡。

历,经过。

厌,厌恶。

机巧,机智灵巧。

习俗难居也。

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⑵腥羶,则臭味弗投。

草食曰羶,牛羊之属。

水族曰腥,鱼鳖之属。

对,对头,敌手
⑶岂,难道。

无,没有。

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

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

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

久服可延寿益颜。

”饣迅(xùn音迅),鸟饭
⑷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

大药,道家的金丹。

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⑸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

彦,旧时士的美称。

《孔安国传》:“美士曰彦。

”幽讨,谓寻讨幽隐
⑹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

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砭兴怀Γ?讶ナ?奕?海?嗥谑把?荩?倘赵轮?睬釘H耳。


【翻译】
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

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

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

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

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赠李白》为杜甫公元744年(唐天宝三载)所作。

此诗共分两段,前八句为一段,后四句为一段。

第一段八句自叙,表达厌都市而羡山林之情。

第二段四句方及李白,赠李,表明欲遂偕隐之志。

公元744年,李白受诏供奉翰林,旋被高力士谮言,帝赐金放还。

李白讬鹦鹉以赋曰:“落羽辞金殿,是脱身也。

”是年,李白从高天师授箓,同时事华盖君,隐王屋山艮岑。

因此说“脱身事幽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