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诗歌《帆》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PPT)2-2

八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PPT)2-2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分析:这两句诗, 点明了诗人在特定 处境中的特有心态。 正如孤帆不愿在风 平浪静之地休憩, 却祈求风暴到来一 样。
《帆》写作特色
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帆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者却赋予它以上的追求,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2.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
全诗每节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这与中国传 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相似之处。语言含蓄精 练,诗虽不长,但含义悠远,启发人们思考人 生中的一些问题。
;股票知识 股票知识
在一个温暖的下午,我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摔倒在坚硬的道路上,鲜血染红了裤脚,钻心的疼痛,使她流出无助的眼泪,痛苦的呻吟引来周围人好奇的目光。 我突然明白助人为乐,快乐别人,更快乐自己。伸出我们的双手吧,去帮助哪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赶紧跑了过去,小心翼翼的扶起她,看着她的表情,我心里非常的难受,仿佛被什么抓了一下。老奶奶感激地说:“谢谢你,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我微笑着说:“不用谢,助人为乐是我应该做的。”听了我的话,老奶奶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莱蒙托夫《帆》

莱蒙托夫《帆》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教学方法]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诗人莱蒙托夫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

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

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

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这首小诗平中见奇,借海上的风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强烈愿望。

三、研读课文作者简介: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

出生在贵族家庭,曾进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

1834年入军队服役。

早在中学时期,诗人就开始写诗,受普希金和拜伦的诗影响颇大。

青年时代的诗人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很多对当时腐朽社会不满的诗歌。

莱蒙托夫《帆》赏析

莱蒙托夫《帆》赏析

莱蒙托夫《帆》赏析帆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在了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樯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头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才有宁静之邦。

[欣赏]米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的卓有成就的抒情诗人。

在俄国文学史上,他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谈到爱祖国,莱蒙托夫在1841年写的这首《祖国》一诗才算是他一生中对祖国之爱的最好总结。

他把对祖国的爱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同于一般的爱,是一种“奇异的爱情”。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所爱的祖国不是由沙皇当局统治下的俄罗斯,而是这片土地上的大自然和生活在其中的可爱又受苦的人民。

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以及普通百姓的爱紧紧地糅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体,体现了诗人与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

这首《帆》是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

当时,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黑暗窒息的社会,诗人将渴望自由与解放的情感寄托于“帆”的诗艺形象中,激励起人们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被译成多国文字,多少年来在各国人民中间广为传唱。

阅读这首诗,同学们的眼前定会浮现出无边无际的大海,茫茫的雾霭,一只孤独的帆在起伏漂泊……同学们的心也会随着诗人的疑问去思索:帆儿在寻觅着什么?……可孤帆似乎并不在乎这一切。

呼啸的海风,翻卷吱吱作响的桅樯……都动摇不了它那苦苦追求的意志,阻止不了它迎风破浪永往直前。

即便是风平浪静,阳光洒满碧流,帆儿也没有丝毫的留恋与懈怠,它仍在“祈求风暴”,以获得心灵上的“宁静”。

在象征性的画面中,在人格化的描摹中,诗人歌颂了向往自由、不懈追求的志向与灵魂。

儿童诗《帆》莱蒙托夫赏析

儿童诗《帆》莱蒙托夫赏析

帆(俄)莱蒙托夫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赏析:此诗写于1832年,是莱蒙托夫18岁时所写,它是诗人的代表作。

诗人将渴望自由与解放的情感寄托于“帆”的艺术形象中,激励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被译成多国文字,由于这首诗洋溢着青春的躁动,揭示出积极地人生哲理,一直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多少年来在各国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在俄国,这首诗被谱成歌曲传唱。

《帆》是一首杰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风景哲理抒情诗。

它既有风景画面的精彩描绘,又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意蕴。

整首诗有节奏地交替着两组镜头:一会儿是带有帆船的大海的画面;一会儿是站在岸边的诗人看到上述画面后的沉思。

诗人的目光首先停留在漂浮着一叶孤帆的大海上。

多少人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见过这种画面,惟独莱蒙托夫把它和诗人的命运联系起来,赋予帆以生命,使它人格化了。

海面上雾霭茫茫,象征着一个青年刚刚迈入人生的海洋,感到前途未卜的迷惘心态,从而产生了充满着悬念的问题:“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接下来,大海的景象突然起了变化。

刮来了狂风,掀起了巨浪,狂风卷着巨浪向帆铺头盖顶地压将下来,但这并没有使帆退缩,那弓起了腰轧轧作响的桅杆,分明是说它在顶风破浪,奋勇前进。

这个画面象征着青年在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

诗人感慨地发出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深思起来却又合乎情理的两句箴言:“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前一句说明了一个人要和环境作斗争是很艰苦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然而你能说他逃避幸福吗?不,他认为斗争、拼搏就是一种乐趣,而且会换来更大的幸福。

〔俄国〕莱蒙托夫帆《浮云》赏析

〔俄国〕莱蒙托夫帆《浮云》赏析

〔俄国〕莱蒙托夫帆《浮云》赏析《〔俄国〕莱蒙托夫帆·浮云》经典诗文赏析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是出于私下的忌妒?还是公开的愿望?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张学增译)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诗歌史上继普希金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普希金一样,为自由而歌唱,为自由而背叛了他“高贵”的出身,为自由而献出了生命。

他们都痛恨农奴制和沙皇统治,同情十二月党人,因此曾几度被放逐。

这首《浮云》便是莱蒙托夫第二次被流放高加索时动身之前写的。

渴望自由的诗人很自然地在天空浮云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诗人的心境与浮云构成了多重的主客体对应关系。

其一,浮云成为诗人渴望中自由的象征。

诗人并没有直接唱出浮云的这种象征意蕴,然而很显然浮云承载着诗人的精神寄托。

诗人此刻处于受伤的被禁锢的心境之中,而浮云却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飘流,来去无牵挂,这必然会刺激诗人的心境,成为诗人的渴望和精神极境的化身。

这便是诗人咏唱浮云和这首诗的灵感机缘。

其二,在诗中浮云成为诗人苦难和漂泊的心灵对应物,诗人感到浮云是天空中“永恒的流浪汉”,和他自己一样“是一群流放犯”,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浮云的漂泊与诗人的漂泊在这里发生了深刻的共鸣,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这时浮云承载了诗人所有的苦难、漂泊和悲哀。

其三,随着诗人情感的展开,不由感到浮云对自己是陌生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因为什么变成流放犯的呢?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

诗发展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佳作欣赏]帆‖莱蒙托夫

[佳作欣赏]帆‖莱蒙托夫

[佳作欣赏]帆‖莱蒙托夫帆莱蒙托夫帆莱蒙托夫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翻译:余振)ПАРУСЮ. ЛермонтовБелеет парус одинокойВ тумане моря голубом!..Что ищет он в странедалёкой?Что кинул он в краю родном?..Играют волны —ветер свищетИ мачта гнётся искрыпитУвы! он счастия не ищет,И не от счастиябежит!Под ним струя светлей лазури,Над ним луч солнца золотой...А он, мятежный, просит бури,Как будто в бурях есть покой!The Sail ——Mikhail LermontovThe sail is whitening aloneIn blue obscurity of sea:What did it leave in country own?What does it want so far to see.The wind is strong, the mast is creaking, The wave is playing with the wave ...But not a fortune is it seeking, 、Nor from this fortune is its way. 、By it a stream is bright as azure,By beams of sun it's warmed and blessed But it is seeking gales as treasure,As if the tempests give a rest. ∨《帆》赏析文/ 池边雪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在诗人生前没有发表。

外国诗两首_7

外国诗两首_7

外国诗两首教学建议一、主旨分析《帆》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成,借孤舟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未来的迷惘,也坚定地表达了他渴求社会变革以获得新生,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萤火虫》诗人赋予萤火虫这一生活中常见之物特定含义,它是世上一切微小但并不渺小事物的象征,通过这一意象,诗人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奉献自我并由此获得人生的快乐的精神。

二、内容结构分析《帆》全诗三节,每节四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每节前两行写海景,由远及近;后两行则借孤帆抒发感情。

第一节,诗人描写了一片孤帆在蔚蓝的海雾中飘泊,以这一意象作为自己孤独感情的象征。

诗人的孤独,是友人云散独在他乡的孤独,也是言论钳制的重压下无可诉说的孤独,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孤帆的形象浮现于诗人的脑际,使其蕴蓄的感情急速发酵,诗人不禁发问:孤帆飘泊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什么呢?它又在故乡抛弃了什么呢?这些发问表现了诗人的另一种心态一一迷悯。

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无目的地飘流;不知要寻找什么,但又总是在寻寻觅觅。

同时。

诗人也流露了对故乡的留恋和不得已而远走高飞的痛苦。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海风呼啸。

波浪翻卷、船桅欲倾的画面,象征形势的险恶。

孤帆来到这里,是为寻求幸福吗?不,这里有的只是凶险的处境;那么,它是为了逃避幸福吗?也不,它还并没有对前途绝望。

这似乎是对第一节问句“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的回答,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回答。

既不是为了寻求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在自相矛盾中表露出心理上的茫然。

幸福究竟是什么?此刻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第三节,海面上又平静下来,碧流清澈,阳光海映,这意味着孤帆也有安逸的地方可以休憩。

然而它却祈求着风暴的到来,仿佛只有风暴,才是它的安身之处,才是心灵的归宿。

至此,才真正回答了第一节的提问,点出了孤帆的追求。

在静海上没有安宁,只有在风暴中才有安宁,这似乎令人奇怪,却正是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

诗人虽来自贵族社会,但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憎,不愿意躲进避风港,拒绝平庸的宁静,他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

诗歌《帆》赏析

诗歌《帆》赏析

诗歌《帆》赏析诗歌《帆》赏析《帆》赏析《帆》是一首杰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风景哲理抒情诗。

它既有风景画面的精彩描绘,又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意蕴。

整首诗有节奏地交替着两组镜头:一会儿是带有帆船的大海的画面;一会儿是站在岸边的诗人看到上述画面后的沉思。

诗人的目光首先停留在漂浮着一叶孤帆的大海上。

多少人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见过这种画面,惟独莱蒙托夫把它和诗人的命运联系起来,赋予帆以生命,使它人格化了。

海面上雾霭茫茫,象征着一个青年刚刚迈入人生的海洋,感到前途未卜的迷惘心态,从而产生了充满着悬念的问题:“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接下来,大海的`景象突然起了变化。

刮来了狂风,掀起了巨浪,狂风卷着巨浪向帆铺头盖顶地压将下来,但这并没有使帆退缩,那弓起了腰轧轧作响的桅杆,分明是说它在顶风破浪,奋勇前进。

这个画面象征着青年在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

诗人感慨地发出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深思起来却又合乎情理的两句箴言:“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前一句说明了一个人要和环境作斗争是很艰苦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然而你能说他逃避幸福吗?不,他认为斗争、拼搏就是一种乐趣,而且会换来更大的幸福。

风暴过后,大海复归平静,而且云消雾散,阳光灿烂。

象征着青年过上世俗的安乐生活。

但这却不是帆所追求的,它在故乡抛下的正是这种幸福生活,它寻求的是革命的暴风雨。

所以它祈求风暴,并且认为只有在风暴中才能得到安宁。

说明诗人不愿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而要通过顽强拼搏,不断进取,来体现人生的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帆”归结为诗人的替身,它是那一代青年,那一代贵族革命家的象征。

然而,莱蒙托夫在《帆》这首诗中所阐释的那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年也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只帆船,始终张着风帆,在大海中闪耀着白光,激励着人们去寻求自由、幸福!在莱蒙托夫的诗歌宝库中,《帆》可以说得上是一篇闪着异彩的杰作,不但在早期诗作中冠压群芳,而且在他全部创作中以至在整个俄罗斯诗歌史上也堪称是不可多得的佳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莱蒙托夫诗歌《帆》的艺术特色摘要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天才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灵感总是与当时进步人士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帆》是莱蒙托夫在青年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在诗中,诗人描写了飘浮在茫茫大海之上、祈求风暴的孤帆这一诗歌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那股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

本文试对《帆》的结构、修辞色彩、诗歌的韵律等方面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孤帆自由幸福风暴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莱蒙托夫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抒情诗人,在其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诗歌400余首,其中的《诗人之死》、《祖国》、《匕首》、《帆》等作品脍炙人口并流传于后世。

作为诗人,莱蒙托夫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为19世纪中叶俄国批判现实文学主义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帆》这首诗作于1832年。

当时因莱蒙托夫在莫斯科大学参加进步活动,与保守派教师发生矛盾,被迫离开了学校。

离开莫斯科后,莱蒙托夫去了圣彼得堡。

一日,当他漫步在芬兰湾沿岸时,即兴创作了这首诗歌。

诗中所体现出的简洁性、准确性、悦耳的音律、诗人所表达出的真实感受(忧伤,苦闷),以及隐藏在诗中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索一次次地震撼了读者。

与莱蒙托夫其它著名的诗歌《诗人之死》、《祖国》、《匕首》相比,《帆》这首诗也许显得并不起眼,但它更加精致,更加充满激情,更能打动读者。

这首诗被译为多国文字,多少年来在各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作为一首色彩鲜明的寓意抒情诗,《帆》以其独特的意境及诗歌的美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парусбелеетпарусодинокойвтуманеморяголубом! ...чтоищетонвстранедалекой?чтокинулонвкраюродном?играютволны—ветерсвищет,имачтагнетсяискрыпит...увы! онсчастиянеищетинеотсчастиябежит!поднимструясветлейлазури, наднимлучсолнцазолотой...аон, мятежный, проситбури,какбудтовбуряхестьпокой! (м. лермонтов)帆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弓起了腰身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追求什么幸福,也不是在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而它,不安地,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莱蒙托夫,于振译)二《帆》所表达的意象在《帆》中蕴含了丰富强烈的意象。

意象是指从心理体验(尤其是视觉体验)生发而出的艺术形象。

意象是诗的灵魂,一首好诗必定有意象。

《帆》是一首抒情散文诗,作者正是运用了孤帆、大海、波涛、桅杆等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平静的大海上,远处在浅蓝色的薄雾中飘荡着一艘白色孤帆。

作者将对帆的描写以及对周围景色的描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诗人为我们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幅普通的画面,更像是作者的一幅自画像。

帆为象征,诗人将帆拟人,移情于景。

当我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像是面对着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灵魂。

“帆”已然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帆”象征了作者的灵魂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象征着诗人那一代贵族革命家对自由的向往。

尽管诗人生活得很富足,但他并没有安于现状。

在诗中,作者用了“祈求风暴”,不需要什么“灿烂的阳光”和“清澄的碧波”,“也不追求什么幸福”等诗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诗歌形象抒发的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具体的、个性化的,它直接源于诗歌作者个人的诗美体验。

作者借助主观抒情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情感强烈的自我形象。

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并不在于描写帆,而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

更准确地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孤独之感和表达自己希望社会能够革新的愿望。

作者正是借用了“帆”这一形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创作方法上,全诗分为三节,每一节都由两个不同部分组成。

每一节的前两句对具体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后两句则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在阅读诗歌后,笔者发现了一个奇妙的规律,即先读每一节诗歌的前两句,然后再读每一节诗歌的后两句,读者会惊奇地发现,诗歌中所流露的悲伤、忧郁的情感将会消失不见。

而诗人却故意把景色描写与内心感受相互交叉,从而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诗歌第一节的前两句“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既是兴,又是比。

借眼前事物兴起诗歌的后两节,引出了第二节中诗人所要表达的绝望、无法接受现实生活的情感以及希望通过革新获得灵魂和精神上的安宁的愿望。

同时又表达了一位旅行者的孤独落寞以及此刻忐忑不安的心情。

诗人在第二节中笔锋一转,立即传递了革新的战斗即将打响的讯息,顷刻之间海上天色大变,原本风和日丽的海面此时已变得波涛汹涌。

使诗歌形成一股强烈的张力,感觉意象骤然而生。

诗歌第三节承接上节,描绘了可以洗涤世间尘埃的暴风雨,也象征了这场伟大的革命的到来。

孤独的帆船和折磨人的烦恼;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和绝望的情绪;美丽如画的风景和对革新的渴望,所有这些都做了很好的比照,同时也体现出了诗歌的美感。

诗歌的语言表现力依赖于诗人的创作意图。

“孤独”一词在《帆》这首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含了多重意思。

首先是直观的意义:茫茫大海上孤独的一只帆;然后是转义,象征了诗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抒发内心世界情感的强烈孤独感。

作者对于帆有着感伤的理解,并陷入到了深刻的哲学思索范畴中。

在诗歌中的第一节中就出现了“孤独”这个主题,帆和诗人都是孤独的。

莱蒙托夫1814年生于莫斯科一贵族家庭,但3岁丧母,而父亲家境贫寒,为了儿子的幸福,只能忍痛同意将莱蒙托夫留给外祖母抚养。

家庭的悲剧使莱蒙托夫性格孤独内向。

也许正因如此,诗人才更能理解“帆”的孤独的命运。

诗人在第二节中描绘了即将来临的风暴,象征了诗人期待社会革命,并希望通过这场革命能使诗人摆脱现在这种让人压抑的生活现状。

在抒情方式方面,诗歌《帆》的主题非常明确。

孤独、忧伤和失望的主题贯穿了整首诗歌。

由于在和保守派的不断冲突中屡屡失败,诗人产生了悲哀的心情和困倦的想法,但这并没有演化成绝望,他始终在艰难中寻找出路。

莱蒙托夫的时代沉重感是同时代人的共同感受。

三浅析《帆》的修辞方法莱蒙托夫在《帆》这首诗的创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语言、修辞技巧,达到了偏离日常语言而产生了审美的效果。

而诗人这种细腻的诗歌风格则来源于他独特的语词处理技巧。

首先,对偶修辞手法贯穿了整首诗歌,并在前后文中通过运用反义词的方法表现出来,从而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了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例如:чтоищетонвстранедалекой?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чтокинулонвкраюродном?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счастиянеищет它不是在追求什么幸福,инеотсчастиябежит;也不是在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надним—подним.在上面——在下面词语的重复和它们对称的排列体现了句法学中的平衡现象。

(чтоищетон... чтокинул... счастиянеищет... неотсчастиябежит...над—под)诗人在诗中使用了很多倒装句。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也使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视觉形象上,而作者也正是用这种陌生化的效果表达他独特的内心感觉。

例如:1 парусодинокой, втуманеморяголубом.2 одинокойпарус, вголубомтуманеморя.试比较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第二句为正常语序;第一句作者将限定语提前,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读第一句时,读者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被移动到名词前的起限定作用的形容词上。

再如:1 чтоищетонвстранедалекой? чтокинулонвкраюродном?2 чтоонищетвстранедалекой? чтоонкинулвкраюродном?在这两个句子中,第二句为正常句序,而第一句则把谓语的位置提到主语前。

使用倒装的修辞手法达到了使诗歌更有画面感、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在我们的脑海中马上可以显像这样一幅画面:白色的帆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乘风破浪。

同样,在诗行“инеотсчастиябежит! увы! онсчастиянеищет(唉!它不是在追求什么幸福,也不是在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中,诗人将“счастия”这个宾语放于谓语前,为了突出强调“幸福”一词的含义。

第一个幸福指的是世俗概念中的幸福,第二个幸福指的是扬帆独自远行,不是为了寻找欢愉,也不是为了逃离幸福,而是内心渴望变革的力量。

那力量足以破除迷雾,即使要打碎、要破坏,作者依然对其执意地渴望着。

四《帆》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表现力方面,我们很难把把莱蒙托夫的诗歌和其他诗人的诗歌混淆。

他的诗歌中总能流露出令人震撼的音乐表现力,并极少有平淡无奇的。

他的诗歌中永远包含着奋争的激情、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比如在诗的第一节中,在描写海面风平浪静时,诗人主要使用了流音辅音(р, л)和响音辅音(м,н),造成平稳流畅的音响感觉,“белеетпарусодинокойвтуманеморяголубом!”(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而当预示风暴的来临和内心不安时则采用了大量的辅音(с,т,щ,ч),给人一种不安和恐怖的感觉,“играютволны-ветерсвищет,имачтагнетсяискрыпит.”(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弓起了腰身轧轧地作响),这些象声词的运用加剧了暴风雨来临前可怕的氛围。

读完诗歌《帆》后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之外,诗歌中对人类灵魂的描写细腻而又真挚。

它向我们讲述了人类社会的焦躁不安,他们坚持不懈地寻找前进的方向,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迎接着狂风暴雨。

它不仅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特殊心境,也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心理,即孤独感、对现实的绝望,以及在十月革命后对自由的渴望。

诗歌的艺术形象比起散文、小说,有一种高度的集中与概况的特点。

因此,有评论认为虽然《帆》这首诗只有短短的12句,但却可以代表莱蒙托夫全部创作的基本倾向和其精湛的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1] b.a.maнyйлoвa:《coвeтcкaяэнциклoпeдия》 , москва,1981.[2] 智量:《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