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调和弦及其使用方法

合集下载

初级和声教程 课件第十六章 离调

初级和声教程 课件第十六章 离调
第十六章 离调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识别作品中的离调现
象,并正确标记离调和弦;通过伴奏曲例分 析3学习前奏与歌唱部分织体的变化。
学习重点:正确识别离调现象中的临时主和弦、离调副
属、副下属和弦;前奏与歌唱部分织体的变 化。
本章细目
(一)离调的一般构成 (二)副属和弦 (三)重属和弦 (四)副下属和弦 (五)伴奏曲例分析3
返回目录
(四)副下属和弦
▪ 副下属和弦:离调半音和弦为临时主和弦的下属类和弦
的称为副下属和弦。 ▪ 副下属和弦的运用不如副属和弦那样广泛,常见形式为重
下属和弦,即下属的下属。主要特点是在大调中运用降低 半音的七级音,习惯于用三和弦形式。小调的重下属是自 然小调的七级大三和弦降低三音的形式。副下属和弦的标 记方法与副属相同。
▪ 特 征:重属和弦都含有调式#IV音,也就是V 音的导 音。重属和弦对于临时主和弦的支持,一方面强调了调内 属和弦的地位,另一方重属和弦可以看作是下属和弦的变 化(#3 II),也是下属功能的扩展。 常见的形式有:重属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以及重属导 三和弦、导七和弦等。还有上述和弦的变和弦,称为重属 变和弦。
▪ 离调的音级标记法,采用在两个音级符号之间加斜杠“/” 的形式。其右面的数字符号代表临时主和弦以及其在原 调的位置,左面的符号表示离调半音和弦在临时调性中 的级位与功能属性。
返回目录
(二)副属和弦
▪ 副属和弦:离调半音和弦是临时主和弦的属类和弦称为副属 和弦。副属和弦可以是临时主和弦的属三和弦、属七和弦、 属九和弦或者导三、导七和弦。它们与临时主和弦的连接完 全同于属、导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
▪ 从和声语汇的角度来看,副属和弦的离调运用是正格进行模 式的扩大运用。

离调与重属和弦

离调与重属和弦
DⅦ7. 例C大调的DD7和DDⅦ7
1,先找出C大调的属和弦所形成的新的调性(G大调) 2,G大调上的属7和弦(2 #4 6 1) 3,G大调上的导七和弦(#4 6 1 3)
构成规律及其功能特性
大调升高Ⅳ级音
重属和弦按其音的功
C大调的重属和弦与重属导七和弦是 2#461和#4613,其中的变化音 正好是主调中的四级音升高半音
后的结果
能倾向,要求解决到 自己的主和弦,即解 决到主调中的属和弦,
因此前面可由主调的
小调升高Ⅳ、Ⅵ级音
a和声小调的重属七和弦是7#2#46
下属和弦和主和弦作 为预备和弦
2和4分别是和声小调的四级音与六 级音,把这两个音级升高后就形 成了a和声小调的重属七和弦和重
重属和弦的结构本身 又是主调二级和弦的
时,降低的七音常用下方等音代替,目的 是为了顺应变化音的倾向性 也可解决到属七和弦
– 重属和弦与原位属七 – 重属和弦与转位属七
重属和弦的运用
终止中的重属
– 经常用于复式终止中的下属和弦之后
结构内的重属和弦5
常用转位形式 主要用在Ⅰ级、Ⅵ级和弦之后 声部要求平稳流畅 变化半音进行要求自然、平顺 避免出现对斜
离调与重 属 和 弦
离调概述
离调:在单一调性结构中,短时间地接触某一调 性者,成为离调。
副调:在单一调性结构中的除主和弦之外的其他 各级大小三和弦可以作为临时的主和弦,这些临 时的主和弦分别又可以得到他们临时的属和弦和 下属和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调性。
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
例:以C大调为主调的二级和弦为临时主和弦,246是小三和弦,那么构 成的副调就是d小调,因此d小调的属和弦613和下属和弦5b72就是主 调C大调的副属和弦和副下属和弦。

和声分析

和声分析

和声分析-离调性和弦(2013-01-17 16:36:59)转载▼分类:语言乐理研究标签:杂谈之前说和声法则的运用主要是多练习,但是光是练习只是解决如何说话的问题。

如果要说一段精彩的话,那就要多多学习和分析下优秀作品了。

下面讲的和声分析比较散,比散文还散,呵呵!1、离调性和弦的出现,主要是和声作品多使用了变化音。

比如C大调的II和弦是D-F-A ,但如果改成D-#F-A,那这种叫什么和弦呢?不能说#F是和弦外音吧,少了三音那就不是三和弦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名称,叫离调性和弦。

这里说的离调,就是该和弦的主调不属于本调(这里即是C大调),为了和本调区分,就称该和弦的主调为副调,那样该变化音和弦就被叫做副调和弦了。

2、这样又有问题,就是怎样标记这种副调和弦了,这里可以标记为V/V,什么意思呢?下面的V表示该副调和主调的关系,即该副调的主音是主调的V级音,这里就是G大调了。

上面的V表示该和弦是副调的几级和弦,这里就是V级和弦,即C大调的V/V和弦标记就是表示G大调的V级和弦,这和D-#F-A是吻合的。

3、离调性和弦一般用在高潮部分或收尾部分的前面,用来增加流动性和起伏性。

注:这里讲的变化音是相对调式来说的,例如#F对于G调来说就不是变化音,主要看有否使用变音记号。

和声分析-和声织体(2013-01-18 10:34:40)和声织体是指各个声部的运动线条的总体,包括横向和纵向。

和声主要有两种基本织体:1、柱式和弦和弦音同时出现,即是几个手指一齐按下去那种和弦。

这种和弦听起来比较厚实有力,但是比较呆板,不够灵动。

注:这种和弦对使用和声法则的要求相对严谨。

2、分解式和弦和弦音不是同时而是横向连续出现。

这种和弦看起来像复调,听起来声部线条清晰,变化更丰富。

流行乐曲基本使用这种和弦。

和声分析-终止四六和弦(K46)(2013-01-21 10:25:09)终止四六和弦是主和弦的第二转位,它一般处于强拍,重复低音(即五音),并且多用于和V级和弦连接的形式参与半终止或终止,所以称为终止四六和弦,标记为K46。

初级和声教程 课件第十六章 离调

初级和声教程 课件第十六章 离调
▪ 特 征:重属和弦都含有调式#IV音,也就是V 音的导 音。重属和弦对于临时主和弦的支持,一方面强调了调内 属和弦的地位,另一方重属和弦可以看作是下属和弦的变 化(#3 II),也是下属功能的扩展。 常见的形式有:重属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以及重属导 三和弦、导七和弦等。还有上述和弦的变和弦,称为重属 变和弦。
为两段式的织体对比部分,钢琴伴奏引进柱立式对比因素。 ▪ 和弦材料:只运用了主和属两个和弦,说明简单的和弦材料
也可以编写出优秀的伴奏。
返回目录
小结
▪ 本章主要学习了离调和弦的运用,要正确识别 音乐中的离调现象,并正确标记其离调和弦的 类别。
▪ 结合具体作品的伴奏,学会整体构思一首歌曲 的伴奏。
▪ 以下是自然大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中可以作为临时主和 弦的和弦。
▪ 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副属类和弦、副下属类和弦必 须具有临时调性的鲜明特征,也就是至少包含一个仅属 于临时调性的、用临时升降号标记的调性特征音,同时 必须与临时主和弦合理连接,按照临时调性的逻辑组成 和声语汇。
▪ 离调半音:由离调所产生的临时变化音称为离调半音, 含有离调半音的副属和弦或者副下属和弦称为离调半音 和弦,由离调产生的半音体系称为离调半音体系。
▪ 从和声语汇的角度来看,副属和弦的离调运用是正格进行模 式的扩大运用。
▪ 副属和弦运用实例: 例16-3 克列门蒂 《小奏鸣曲》 例16-4 莫扎特 《钢琴奏鸣曲》K.280 例16-5 巴赫 《众赞歌371首》之9 例16-6 莫扎特 《钢琴奏鸣曲》K.332
返回目录
(三)重属和弦
▪ 重属和弦:属和弦的副属和弦叫做重属和弦,这是离调中 运用最为广泛的离调和弦。
▪ 副下属和弦运用实例: ▪ 例16-12的重下属和弦用于乐段的半终止处,属于副下属

【吉他路上】第三章 感情的升华 离调转调

【吉他路上】第三章  感情的升华 离调转调

第三章 感情的升华 离调转调① 普通转调转调对于我们都不算陌生!其实转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歌曲的气势和感情的升华,在我们本章节内将着重的介绍一下转调的用法以及转调后的和弦分配!大部分的转调是在副各部分反复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是上升趋势,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出现转到属音为主音的调式……一、转调的概念在音乐进行中脱离一个调性而进入另一个调性称为转调,转调是通过合理的和声进行来完成,所进入的新调成为副调。

在副调主音和属音得到完全的巩固和运用以后,转调才能完成,否则称为离调。

转调大体分为进关系转调和远关系转调,在这里叙述一下两种分别的概念:近关系调:原调(或称本调)的属调、下属调及他的平行调称为近关系调。

比如C大调的近关系调由五个,分别是G、F、D大调以及e、a小调,每个调都有五个近关系调,只要这样的转调都属于近关系转调。

次近关系转调:与原调(即本调)相差两个调号的调,称为次近关系调。

他们是原调的重属调、重下属调以及平行调,以C大调为例,它的次近关系掉为:D、bB大调,和g、b小调!Metallica《Fade To Black》 1=D转C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歌曲优美的前奏,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转调中间的音响和协度,这个属于次近关系调的转调。

大家再看一下近关系转调的例子老狼《同桌的你》1=D转E二、转调的方法转调的途径其实很简单!一种直接的七进制数学法,哈哈C D E F G A B在B C和E F之间是半音关系,其他的都是全音全系,半音在吉他上平移一个品格,全音移动两个,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其他调的和弦及其特征和弦总汇表(135)(246)(357) (461)(572)(613) (7246) (5724)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M7-5 Ⅴ7C大调 C Dm Em F G Am Bm7-5 G7#C大调 #C Em Fm #F #G bBm Cm7-5 #G7D大调 D Em #Fm G A Bm #Cm7-5 A7bE大调 bE Fm Gm bA bB Cm Dm7-5 bB7E大调 E #Fm #Gm A B #Cm bEm7-5 B7F大调 F Gm Am bB C Dm Em7-5 C7#F大调 #F #Gm bBm B #C bEm Fm7-5 #C7G大调 G Am Bm C D Em #Fm7-5 D7bA大调 bA bBm Cm #C bE Fm Gm7-5 bE7A大调 A Bm #Cm D E #Fm #Gm7-5 E7bB大调 bB Cm Dm bE F Gm A m7-5 F7B大调 B #Cm bEm E #F #Gm bB m7-5 #F7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面用罗马数字来标记我们的和弦!比如我们还是以张洪量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为例它的和声走向是C-Am-F-G我们就可以记成Ⅰ-Ⅵ-Ⅳ-Ⅴ,在这里强调一下ⅠⅣⅤ为大三和弦;ⅡⅢ Ⅵ为小三和弦Ⅶ为减三和弦我们就可以轻松的从任何调中找到我们需要的和弦,打个比方我们要转成D调,只要找到D调排里的Ⅰ-Ⅵ-Ⅳ-Ⅴ就可以了也就是D-Bm-G-A。

吉他和弦_指法图_(CDEFGAB系列大全)

吉他和弦_指法图_(CDEFGAB系列大全)

吉他和弦指法图(CDEFGAB系列大全)吉他和弦所谓"吉他和弦",就是在"吉他"上弹奏的"和弦"。

和弦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叠置起来(即同时奏响)的组合。

常见的和弦种类有:三和弦、七和弦、六和弦、九和弦以及挂留和弦。

六线谱是吉他专用谱。

六根线代表吉他的六根弦,从下到上对应从粗到细的E、A、D、G、B、E六根弦,弦上标的数字代表弹这个音时左手应按的品格,如果是X,则左手应按照该小节左上角的和弦按。

竖线代表扫弦,波浪线代表琶音……正规的吉他谱在小节的左上角会有和弦名称及图示——图示是以一个竖放的吉他颈为例,一般包括三至四个品格,从左到右对应从粗到细的六根弦。

图上的数字代表左手指法,1是左手食指,2是中指,3是无名指,4是小指(如果有T,是指左手拇指),横线箭头代表大小横按……SUS挂留和弦:挂留和弦,sus4指的是挂四和弦,sus2是挂二和弦挂四指的是和弦的三度音去掉,变成四度,挂二指的是三度音变成二度音挂留和弦的种类有好几种,Min是小的意思,Augmented是增加的意思。

diminished是减的意思。

Suspend是挂的意思。

major是大调的意思。

『摇滚乐章』吉他和弦总论我们学习了常用六个调的和弦,吉他上的和弦有九千多个,我们怎记亿这么多的和弦呢?先来看看C系列的和弦。

和弦名称组成音记法C大三和弦1 3 5 CC小三和弦1 b3 5 Cm七和弦在上面加上七度音。

C7就是1 3 5 b7,Cm7就是1 b3 5 b7。

而Cmaj7就是第七度音不要降,组成大二度音1 3 5 7。

九和弦在上面加上七度和九度音。

C9就是1 3 5 b7 2。

Cm9就是1 b3 5 b7 2。

而Cmaj9就是1 3 5 7 2。

同理我们也可以推出C11就是1 3 5 b7 2 4。

Cm11就是1 b3 5 b7 2 4。

C13就是1 3 5 b7 2 4 6。

乐曲和弦编配的小技巧

乐曲和弦编配的小技巧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以C调作为例子,其余各调请以此类推。

一、基本编配1.确定大调或小调。

一般情况下,大调多以1 3 5其中的某一音作为开头,以1或5中的某一音作为结尾;小调一般以3 6为开头,以6为结尾。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开头是3的话,要去判断一下乐曲的色彩,如果色彩明亮,则是大调,色彩暗淡,则是小调。

如《明天会更好》的开头,“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对应“3 4 5 5 5 5 5 65 4”,很显然色彩较为明亮,所以用大调的C和弦作为开头。

又如《致爱丽丝》的开头3 #2 3 #2 3 7 2 1 6 ,显然色彩暗淡,则用Am和弦作为开头。

2.刚开始学的时候,大调就配C F G G7 ,小调就配Am Dm Em E7.小调中的E7尽量不要在小节内有“5”的情况下编配,这样会与E7中的#5形成小二度的强烈冲突。

3.和弦的进行一般情况下C-F-G(G7)-C 或Am-Dm-Em(E7)-Am为良好的进行,尽量不使用G-F 或E7-Dm的进行。

4.分清骨干音骨干音包括:强拍上的音,时值对比长的音,反复出现的音,被装饰的音,经过音连接的两个音。

二、和弦的调(tiao)色1.调内和弦的使用一首比较完美的乐曲,应该是既有大调的刚毅,又有小调的婉转,二者结合才能使乐曲比较完美。

当乐曲内某一和弦重复出现过多次数时,容易使它变得过于单调,这是可以用副和弦来代替。

比如说C可被Am或Em代替,F可被Am或Dm代替,G可被Em或E7代替(还是注意不要在有5的情况下用E7)。

个人认为很多情况下,Am-Dm-G7-C的进行,要比C-F-G-C的进行要好的多,如果乐曲色彩过于强烈不能用Dm,可以用F-C/G(C的第二转位和弦)-G-C来代替,这样是一个完全终止式,更能使乐曲的“归属感”得到表达。

另外,根音或高音的进行,也是编配和弦的一个重要方针。

比如最著名的卡农的高音进行:3 2 1 7 6 5 6 7,配出来就是C G Am Em F C F G,这比单纯的用正三和弦的C G C G F C F G的效果要丰富得多。

离调251和弦用法

离调251和弦用法

离调251和弦用法离调251和弦是爵士音乐中常用的进阶和弦进行,它起源于传统的2-5-1进行,并将其转化为离调进行。

所谓的离调,指的是和弦进行中的一些或全部和弦与所在调性不一致。

这种和弦进行的用法,可以为音乐增添复杂和奇特的色彩,提供了更多的和弦选择和变化。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离调251和弦的基本理论和用法,希望可以对读者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传统的2-5-1进行。

在C大调中,传统的2-5-1进行是Dm7-G7-Cmaj7、在这个进行中,Dm7是2级(substitute),G7是5级,Cmaj7是1级。

它们按顺序进行,形成了一个简单而常见的和弦进行。

然而,当我们将这个进行转化为离调251进行时,会引入一些和弦替代和调性变化。

在离调251进行中,将2级和弦替换为其他和弦,创造出一种新的和声效果。

例如,在C大调中,我们可以用Ebm7替代Dm7、这样,我们得到了Ebm7-G7-Cmaj7的和弦进行。

同样,我们可以用Ab7替代G7,得到Ebm7-Ab7-Cmaj7的和弦进行。

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离调251和弦的用法。

1.提供更多的和弦选择2.创造复杂和声离调251和弦为音乐增添了复杂和声。

传统的2-5-1进行是简单和声的一种形式,其中所有的和弦都与所在调性一致。

离调251进行则打破了这种平凡的和声,引入了和弦替代和调性变化。

这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允许我们创造出更令人耳目一新的和声。

3.增加音乐的变化和张力离调251和弦可以增加音乐的变化和张力。

传统的2-5-1进行在爵士音乐中非常常见,因此听者可能会预期在该进行中的特定和弦。

通过使用离调251进行,我们可以突破这种期望,为音乐带来惊喜和变化。

这种突破性的和声有助于产生紧张感和悬疑感,使音乐更加吸引人。

4.提供创作的灵感总结起来,离调251和弦是爵士音乐中常用的进阶和弦进行。

它通过替代2级和弦和5级和弦,引入和弦替代和调性变化,为音乐增添复杂和声,创造变化和张力,并提供创作灵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调和弦及其使用方法
什么叫离调和弦呢?在这里,指的是和弦中除了自然音,还有其他变化音的和弦,这类和弦不一定不协合,因为有变化音阶,所以,听起来就有一种“离调”的感觉。

在歌曲中使用它,可以令人耳目一新!
那常见的离调和弦都有哪些呢?怎么去用这些离调和弦呢?下面我以C大调为例,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因为内容较多,而有的朋友一看字多了就头疼,所以,我分为两次来说这个问题)――以下都是本人在弹琴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如果有什么不适当的地方,还请大家指证。

1一级七和弦,在这里,指的是一级大三小七和弦,即C7和弦,其和弦音为1 3 5 b7 ,我们都知道,七和弦是不协合和弦,它的和弦色彩紧张,所以,它一般做为经过或者连接的作用来出现。

最常见的运用方式,就接在一级的大三和弦后面,其后紧跟四级属和弦,即:“C-C7-F”的形式,这种连接非常舒服,因为C 和弦倾向于C7,而C7又强烈倾向于F(四度倾向),并且C7在这里,起到了一个附属和弦的功能。

(就是把F和弦临时看做主和弦,在它的前面构置一个相对于它的属七和弦)
例子:《大海啊故乡》副歌的开始部分
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的主歌第一句也可以这样用,你自己体会一下。

C C7 F
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爱悠悠……
2六级大三和弦(A 6 #1 3)
我们知道,六弦小三和弦是Am,大三呢,当然就是A了,它的和弦音为6 #1 3。

用它,可以起到改变歌曲色彩,使小调歌曲显得明亮一些。

比如说,你有一个想法,写的是小调歌曲,开始和过程都比较哀伤,但最后,你表达“不管怎么样,依然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在这时,你就可以,把结尾常用的六级小三,改为六级大三,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一扫小调歌曲的“消极”色彩
六级大三和弦,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用它来进行转调。

比如C大调的六级大三和弦是A和弦,你利用它,就很容易的把旋律转到D大调,这是因为A和弦正好是D大调的属和弦。

而属和弦强烈的倾向到主和弦,你总该知道吧?
例子:齐秦的《大约在冬季》结尾用六级大三和弦来改变歌曲色彩。

齐秦的《索菲亚》(吉他爱好者十二)和零点的《爱不爱我》(吉他爱好者三)都是利用六级大三和弦来进行转调。

3四级小三和弦。

(Fm 4 b6 1)
我们知道,四级和弦是下属和弦,属于正三和弦。

在C大调中,当然是F和弦这个大三和弦了,但有时,用F和弦来代替F和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在F和弦后面需要连接C和弦的时候。

这是因为一、Fm和弦色彩暗淡,可
以极大改观大调歌曲的色彩二
因为有变化音,所以它的和弦性质比较紧张,可以更加的推动和弦的内在连接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F和弦在为“1”音和“4”音伴奏的时候,使用Fm和弦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F和弦是在为“6”音伴奏,这时,不要使用Fm和弦,因为Fm和弦的降了半音的三音,会与“6”音形成激烈的小二度冲突!
例曲:黑豹乐队的《为所有爱我们的人》(吉他爱好者一)
4降七级和弦(bB b7 2 4)
这个和弦在近几年,用的几近泛滥。

常见的有以下三种使用方法
一:在A+B+C这样的三段体格式歌曲中,它一般是用在第三主题的开始部分,以形成和前两个主题鲜明的对比。

比如零点《爱不爱我》间奏过后的副歌。

我写过一首《河流》也是这样的。

二:在歌曲进间奏的时候,用到bB和弦。

也可以起到和上面类似的效果。

比如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的间奏
在上面两例的运用中,最好可以把bB和弦,当面一个临时的主和弦,在它的前面,临时建立它的一个属(七)和弦。

再加上原来的主和弦,这样就形成了C-F-bB
这样的“附属功能和弦的连续倾向连接”(C和弦正好是F和弦的属和弦,而F 和弦,正好又是bB和弦的属和弦),使和弦进行有一种向前催的力量。

三在某些地方代替属和弦,这时,要注意,仅限于属和弦是在为2做伴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

比如满文军的《岁月的眼泪》(吉他爱好者三)和零点乐队的《向快乐出发》(吉他爱好者六)
呵呵,大家可能看到我举的例子,大部分是《吉他爱好者》上的。

的确,《吉他爱好者》是我非常喜欢的吉他刊物,我都逢出必买。

感到文字讲解深入浅出,练习精练动听。

而且,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学习经验,就是,从各种风格的歌曲中,吸取营养。

吉他爱好者的歌曲,并不是我都喜欢,但我基本上每首歌都弹,同时,认真总结。

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希望大家也都能在学习中,积极开动脑子。

因为,总依赖老师,你是不会有什么大的成绩的,更不会青出于蓝胜于蓝。

只有靠自己的勤奋与多思考,多分析,我们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进步!!!
祝大家学琴愉快!!!
(未完待续)
上次我主要说了一下一级七和弦、降七级和弦、四级小三和弦、六级大三和弦等的用法(详细内容见本版的另一个贴子)
大家的反应也比较积极,现在,我就再说一下其他常见的离调和弦的使用方法。

(还是以C大调为例)
1在属和弦(G)反复出来的时候,可以用二级大三和弦来代替一下(D 2 #4 6),以改变单调的和弦色彩。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只
是旋律是“2”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还有就是二级大三小七和弦的应用(D7),在某些地方,用它来代替DM(DM7)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它的后面接属和弦,连接性非常好(这是因为它在此起了一个附属和弦的功能),比如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中的和弦的应用。

2降六级和弦(bA)这个和弦的使用不太常见,它的和弦音为#5 1 #2,它的和弦音中,有两个非自然音,所以离调感非常明显,但由于同时,它还包含着一个最稳定的“1”音,所以,却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感。

它一般是在结尾的时候,做为主和弦的替代形式来出来。

比如张信哲的《爱如潮水》中对它的应用(在“爱如潮水它将你我包围――结尾处和弦”)。

如果在歌曲的结尾处的该和弦的运用,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它,进行连续的大二度上行到主和弦,让人感觉有一种“步步扩张”的感觉,这样,会听起来很大气,即“bA―bB―C”,如费翔的《故乡的云》的结尾处和弦应用。

3五级小三和弦的应用(Gm)
同样,这个和弦的使用也不多见。

它属于属和弦的功能组,可以在某些属和弦应用的地方,换用它。

可以起到,使歌曲风格变暗的效果,比如郑钧的《流星》快到结尾处时,对它的应用。

效果非常好,和歌曲所要讲述的内容融合到了一起:流星是美丽的,但更是短暂的。

这个Gm的应用,使得这首明亮的大调歌曲最后“回峰一转”,显得了略带忧伤,紧跟其后的F大七和弦用在结尾,让人回味无穷。

好的,这次就先说到这里吧。

下次,我将说一下增减三和弦在歌曲中的使用方法。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