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的建筑文化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引言:在中西方园林中,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继而影响着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风格。
1、中西方园林建筑相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
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
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中西园林所用材料都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中西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中西方园林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2、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园林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遵循的是柏拉图及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认为只有具体的图形才是美的,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简析中西方古建筑的特点和影响

一国,一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国,一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们引以自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了。
1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1.2轴线的空间艺术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
“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
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1.3“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飞檐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建筑倾向于反映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像园林建筑就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中国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沿袭着差不多相同的格调,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不同,像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就是非常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和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是一种对于“线形美”的表现。
西方建筑则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
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的心理。
三、建筑和谐之美和对抗之力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为美。
我国在汉以后,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逐渐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并且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建筑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筑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同时,建筑文化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差异。
一、历史与文化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始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因此建筑中把园林景观、石雕、木雕、壁画等元素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建筑文化。
而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其建筑风格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注重逻辑、理性而忽视情感,因此西方建筑强调技术、简洁而精细的风格,建筑物大部分是实用的,几乎没有饰面的部分。
二、建筑构造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中庸平衡的思想,所以构造和布局上往往采用对称的方式,以取得平衡和协调。
例如古代的宫殿和庙宇,比如紫禁城和故宫等建筑都采用这种构造方式。
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实用性,往往采用对称和不对称混合的方式,使建筑物更加美观精简。
三、艺术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是注重细节、富有情感和象征性,常常使用装饰性的石雕、木雕、壁画等元素来表达主题和意境。
古代的宫殿、园林、庙宇等建筑都有着特色性的装饰,如宫殿的金饰、壁画和雕刻等;园林的假山、池水和红墙等;庙宇的塔楼和动物雕塑等。
而西方建筑的艺术特点则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形式的简洁,建筑物通常采用不受束缚的形式,强调建筑的外在功能和内在结构。
作为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勃艮第风格建筑强调对称、均衡、富于构图美感,这是西方建筑的一大特色。
经过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它们本身就有自己的特点和美学风格,是不可混合的。
尽管中西方建筑文化风格存在差异,但在当代建筑中,也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性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摘要: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
每一项建筑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因此,建筑矗立在文化环境中,它不仅象征着艺术,而且也象征着一种民族文化,每一个伟大的建筑作品,都是设计者付出心血而成的,能够直接反映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心灵。
建筑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因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形成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风格,文化对建筑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我国的文化注重人的思想、道德和艺术,重视文化的融合。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重视宗教与科学,注重物的不同,重视不同时代和流派的不同精神。
中西方的文化侧重点不同,直接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
通过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本国独特的文化特点,从中看到不同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人文特征和社会科学。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建筑本身具备的文化价值历来受到从事文化事业的学者的肯定。
建筑物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它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物。
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是人为创造的,又因为人的相互联系才产生民族文化,与其他物质相比,建筑与人类的关系更为密切与深刻。
建筑物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达能力与人类自身赋予建筑的心灵内涵,让其更加具有活力,让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充满震撼力量。
建筑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融化成一种综合体。
一方面,建筑代表着一种凝固文化,通过历史文化的积累,将历代文化一直延续下来,具有长期保存的文化价值,能够让人们通过建筑物的形态,感受到积累的历史文化。
另一方面,建筑又代表着超前的文化,建筑物的设计融合了历史文化和创新两者,它要求建筑设计师有超强的思维想象力和预见能力,通过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出有永久保留价值的作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建筑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的精神文明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从中西方建筑的区别看文化差异

从中西方建筑的区别看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传统建筑,承载着各种不同的建筑文化。
从中西方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空间布局的区别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意境,结构严谨对称,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文化。
西方的建筑注重个体,追求外在的形式美,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改造。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空间布局建筑材料的区别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建筑造型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分割等多种艺术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
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
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就是飞檐的真实再现。
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农学院
旅游文化学期末论文题目: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学生姓名余帆
学院人文学院
系别人文系
专业班级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2班成绩评定
2014年6月
摘要:针对古典园林在东西方各自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从东西方园林建筑材料、艺术表现和建筑关系入手,探讨其各自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进而分析论述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园林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世界各国的造园艺术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著称于世 ,在这其中有两类园林的艺术风格尤为引人注目。
即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 ,在西方则是以法国古典园林代表的西方园林。
它们都在世界园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代表着各自文化艺术中的精华。
中国的造园史源远流长 ,明清两代出现的江南园林热 ,使得苏州园林得以蓬勃发展 ,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很有价值、别开生面的时期。
而法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在经历了中世纪的宗教压抑之后 ,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 ,创造出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高峰。
1 东西方园林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分析
1.1 园林在选用建筑材料的差异
中西方在选择建筑材料上表现出了他们在物质文化以及在哲学信仰上的差异。
西方人选择石头作为他们传统建筑的主要的材料,而中国人却选择木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除了中西方不同的自然因素之外,大概还是由于彼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所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们不同的心理在建筑上的体现。
从西方人选择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这点上,可以看出他们追求真理的理性的精神。
而中国人选择有生命的木头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表明了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认为人同自然之间紧密相连的思想。
1.2 园林在对自然的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东方古典园林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出于自然 ,而高于自然”。
东方私家的园林大都建在都市内一个较为封闭的场所 ,与外边的世界没有太多联系 ,所以造园者把心中的大自然抽象化、典型化后移植到自己的家中 ,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模拟的自然景色 ,咫尺山林中 ,自有多方胜景。
而西方古典园林大多建在真山真水之间 ,占地面积有几公顷之大 ,园林的格局为几何式 ,有明确的贯穿整个园林的轴线和对称关系。
造园者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均衡、壮观的整体构图 ,追求比例的协调、关系的明晰 ,形式的简洁 ,装饰的适度。
园中几乎所有的要素均服从于整体几何关系和秩序 ,甚至植物也失去了个性 ,修剪成林来塑造几何的空间结构 ,使园林的构图与大自然之间获得了完美和谐。
1.3 园林与建筑关系上的差异
在东方 ,园林与建筑是不可分离的。
园中亭台楼榭供人驻足、赏景、小憩 ,建筑
随高就低、打散体型 ,向自然敞开。
自然本身凭借着湖石 ,竹树 ,流水等元素渗透到建筑里去 ,使得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楼亭之间山径、流水 ,步移景异。
这是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很重要的一点。
西方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似乎与东方园林正好相反。
西方园林内有接近高大的宫殿 ,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 ,形成林荫大道 ,修剪的很整齐 ,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 ,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为一座露天的广厦。
在对称中心轴线的高处是体量高大 ,严谨对称的建筑物 ,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广场、道路、雕塑、水池、树木、建筑。
建筑物控制着轴线 ,轴线控制着园林。
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 ,花园也是从属于建筑的。
2 东西方建筑表现形式差异的原因分析
2.1.中西方的信仰差异
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及生活方式,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家庭和文学艺术等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而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则对西方人的生活、思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同大自然之间应该是统一和谐的关系。
但是西方的基督教徒认为人是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所以人优于其他所有的动物。
基督教徒强调的人对大自然的征服。
因此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而非统一和谐的。
这样不同的信仰导致了中西方在选择建筑材料上的不同。
中国人选择了具有生命力的木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体现了人同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西方则选择了石头,表明了西方人的那种理性以及勇于探索真理的欲望。
2.2中西方的观念差异
以个人主义为主的西方人所强调的是个人的创造力和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而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中国人则更注重和谐与合作;以个人主义为主的西方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个人的自由,而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中国人强调的则是大统与保守。
在以集体主义观念为主的中国,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个人的隐私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这也就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墙文化”。
而西方建筑的围墙即使有,也是在若隐若现之间,并且不给人以压抑、封闭的感觉,其个人主义所宣扬的个性的独立造就了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
2.3 中西方园林建筑所表达内涵的差异
意境是东方园林表面艺术形态下的核心。
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建筑形式上
的严格约束 ,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只能在园林中投入更多的创造情感 ,很多画家、艺术家也参与到设计中来 ,这使得园林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有了共同的基础 ,塑造的景致更多反映的是山水画、诗词中的意境。
使得园林中的意境引人深思、联想、寄情 ,并将环境与心境揉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
园林中引入诗文、盈联、题刻 ,将诗之情 ,画之意融入山水花草与建筑的营造之中。
体现以境内之感 ,取境外之情的意境美为核心的中国审美标准 ,经历了千年而不改初衷。
而西方的古典园林则更多是图解理性主义的思潮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
园林在宽广、深远、通向远方气势上给人一种皇权至上的感觉,使得理性主义与绝对君权制完美的结合。
2.4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类文化。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型社会 ,古人几千年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 ,靠天吃饭 ,所以对自然有种敬畏的感情 ,需要产生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从而孕育了“天人合一”与自然的共生和谐这样一个东方的文明。
西方的先民在狩猎中发展了自己的文明 ,人类自然的关系则是一种突破式的,其理想是经过对自然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征服、改造自然。
技术、生产力、环境、贸易等诸多因素 ,导致了东西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巨大差别。
东方是回归的态度 ,而西方则是分离的态度。
3 结语
中西建筑表现形式上的差别,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是文化差别在建筑上的表现,反映了社会结构形态,自然环境和物质,人们思维方法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建筑文化同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
继承和发展、学习和交流,是当今世界建筑设计的主流。
因此,我们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西方建筑发展,虚心学习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李允.华厦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21(3):55-58.
[2]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1,12(4):5-7.
[3] 赵丽芳.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美学思想[J]. 山西建筑,2008,34(2).
[4] 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J].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5]张洪,倪亦南.东西古方典园林艺术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04(12).
论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