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天天练(概括类1)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天天练(概括类2)

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天天练(概括类2)
姓名: 班级Βιβλιοθήκη 学号:我的分数我做“主”
——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二)
提示:1.注意 图文信息,在 《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材料中提供的 答案线索下划 “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 线,然后再进 1937 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 行概括、整理。 2.注意试题要 《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 年 1 月,“中华全 求。 国歌咏协会”在式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 材料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天天练(概括类6)

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天天练(概括类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启示:
师说:从高考试题看,概括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历史要素:原因、条 件、表现、措施、过程、性质、特点、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义、 经验教训、启示、原理等等;从概括的信度看,有在题问中明确提出概 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确规定概括要求的——有一点是规律性的,那就是 题问中要求答性质、特点、方式、结论、启示、原理等内容的,不论答 题问中是否明确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
我的分数我做“主”
——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六)
材料 ……第三个新兴的社会现象是大城市的兴起。政府发起的自强运动,主要 提示:1.注意 集中在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更容易获得外国的支助,外国人及其企业如银行、 图文信息,在 贸易公司和工厂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港口和租借地。而且这些地方比较安全、外资集中, 材料中提供的 答案线索下划 使得中国商人都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他们往往在 线,然后再进 行概括、整理。 外国人或中国企业家的工厂里聊以度日,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 2.注意试题要 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 求。 富的中心城市。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成长,勾勒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大城市兴起的原因。(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主观题训练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主观题训练

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下表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两位史学家各以什么角度来探讨我条约体系的。

试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1.答案:角度:徐中约是民族主义(革命史观)角度;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

徐中约的观点分析:其次次鸦片斗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费正清的观点分析:其次次鸦片斗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其次次鸦片斗争。

第一小问首先要明确视察问题的角度即考查史观。

关于徐中约的史观,概括第一则材料可知,徐中约主要从西方和俄国对中国侵略以及给中国带来危害的角度即革命史观的角度来探讨条约的;结合其次则材料“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亲密”“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与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可得出费正清主要是从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来探讨条约的。

其次小问对于徐中约观点的分析应从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列强入侵及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分析;对费正清的观点的分析应从列强入侵带来的客观进步性来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9年明治政府向美国、荷兰等国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

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

井上因过度对外妥协,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

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实行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国的同意。

19世纪90年头,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更,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更。

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天天练(概括类3)

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天天练(概括类3)
我的分数我做“主”
——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三)
材料 1916 年 6 月 4 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 国货歌》: 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 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 洋货好,洋货好,漏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 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 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 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 问题:材料中《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根据歌 谣唱词,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归纳概括题的答案一般都来自于材料,从材料找出符合答题要求的要点,加以归纳总 结形成答案,所以做好归纳概括题的第一步必须通过阅读材料圈出契合题目作答要求的要点 信息,不能有遗漏。再圈答题要点时一般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材料中有准确的关键 词和语句,直接摘取关键词和语句就可以形成答案。另一种情况是材料使用大篇幅描述性用 语,找不到很明显的关键语句,这种情况是归纳概括题的其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利用 我们的知识背景,归纳、概括出我们要的答案,首先自己去提炼符合作答要求的有用信息, 注意材料的叙述线索,理清脉络;然后去掉句子中多余的修饰性词语或者一段话甚至整段材 料的干扰性信息,提炼出一个段落、一则材料的“主干”,再根据具体要求对提炼的语句进行 增加或者删减(因为包含要点信息的材料中会出现大量的修饰性、扰乱性的信息,需要去粗 取精,获取核心内容);有的材料中涉及的要点信息可能是零散的分布,所以在作答时还要注 意将同类似的答题要点进行归纳合并,将相关的答题要点串联起来加以整合。把以上步骤都 做好,然后依据题目要求对答案内容进行合理化的加工,使句子的表述清楚、符合逻辑。语 句表述上要做到言简意赅,高度概括。

高二历史必修3期末复习资料——主观题训练1

高二历史必修3期末复习资料——主观题训练1

高二历史必修3期末复习资料——主观题训练1 1.阅读下列材料:本题14分材料一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最主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神话人物。

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以普渡众生。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一路上降妖除魔,历尽千险,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材料二在日本有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叫史太郎,传说是一个武功高强的男孩,全村的人都为他感到自豪。

传说大海深处有一个巨人岛,史太郎告别了村里人单人驾船到岛上和巨人搏斗。

最终史太郎以高超的武功,斩杀了巨人并掠走了巨人大量的财宝(右图挥刀杀人者为史太郎)。

——选自《论日本》材料三黄海战役之后,日军三万人在花园口登陆,直扑某某,随后攻打旅顺,仅几天旅顺被攻破。

日本开始疯狂屠杀城中百姓,被害人达六万余人,全城仅幸存36人掩埋尸体。

这是日本军队在中国第一次有组织的屠城。

随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掠走某某两亿两及辽东半岛、某某岛……材料四1982年和1986年,日本的中小历史教科书经过两次修改,已经把诸如“某某大屠杀”和“慰安妇”等条目删除,把“侵略”改为“进入”。

2000年,日本东京知事石原慎太郎公开宣称某某大屠杀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日本发动的战争把亚洲人民“从白人殖民统治下拯救出来”。

依据材料,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孙悟空与史太郎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反映的中日两国文化价值导向。

(8分)不同:孙悟空牺牲小我,普救众生;史太郎为私利,屠杀抢掠。

(4分)中国文化:追求助人、利他。

(2分)日本文化:肯定侵略掠夺或鼓励掠夺异族。

(2分)(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你有何结论?举例说明。

(4分)文化影响政治;或文化价值导向影响国家发展方向。

或鼓吹侵略掠夺的文化导向会引发对外侵略的战争。

(2分)举例说明:日本民族崇尚侵略掠夺,最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将传说变成了现实。

(2分)(3)综合材料二、三、四,我国政府为什么坚决发对日本右翼势力言行(2分)赞美侵略的文化会导致侵略行为。

高中历史材料概括主观题练习

高中历史材料概括主观题练习

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与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6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

(10分)(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9分)1.(25分)(1)(6分)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6分,任答三点即可)(2)(10分)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南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3)(9分)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高三文综历史选择题天天练(一)

高三文综历史选择题天天练(一)

高三文综历史选择题天天练(一)24.周代政治中,“乐”和“礼”具有同等的地位,即所谓“礼乐行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因此就有了“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理论概括。

这说明周代“乐”和“礼”结合的目的是A.巩固并扩大统治疆域B.维护贵族间的等级秩序C.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D.保证对封国的集权控制25.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但西汉以前主要是法家受重视,直到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才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A.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法等家的思想B.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提倡实行“仁政”,受到人民的欢迎D.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主要的思想26.《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今后遇有将田产典卖,两家各赍(ji意为带着)砧(zhen)基簿(即田产底帐、凭证)及契书赴县对行批凿(意为检验确实),如不将两家簿对行批凿,虽有契砧干照,并不理为交易。

”这主要说明宋代A.土地交易的法制化B.土地规模日益分散C.政府规范土地买卖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27.著名思想家黄宗義在评价内阁制度时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吾以谓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由此可知A.内阁提高了行政效率B.内阁成员可参与中央决策C.黄宗義肯定内阁制度D.内阁制度强化了专制皇权28.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不得随意去留”;福州船政局也设有“健丁营”,对工人实行军事管理。

这些现象表明,洋务派的军事工业A.具有浓厚的封建性B.缺少现代企业因素C.没有使用雇佣劳动D.符合战时体制需要29.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等。

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A.清廷角色发生变化B.中国主权已经丧失殆尽C.民族矛盾日趋激化D.列强意欲文化侵略中国30.1920年日本对华出口较1919年下降7.2%,下降数额2915万美元,1921年日本对华出口又同比下降8696万美元。

高中历史《主观题分类训练》及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主观题分类训练》及参考答案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科考制度及文官政治的推动;人房矛盾突出;市坊界限的打破;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
2.原因:战争的破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资木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启示: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住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廉住房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推行廉租房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上述举措对我国改善居民住房问题的启示.
答案:1.特点:设机构直接管理;分工明确,各司共职;账日管理周密;资格审查程序严格等。
主观题分类训练及参考答案
(一)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的京师与各州县,均设有店宅务,负责对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京师的左右厢店宅务,设“勾当店宅务”一员,“勾押官”各三四员,“掠房钱亲事官”各四五十名负责招租、收租,另有“修造指挥”各五百人。店宅务的账目管理非常周密、严格。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薄多达二十八种,包括旧管入库薄、月纳薄、赁薄、欠钱薄、新旧界倒塌屋薄等。由于店宅务公屋具有廉租房性质,政府对租货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应监官、典押公文人员、作匠之类,在京管辖两务官吏,不得承赁官宅、舍屋、地段、违者杖一百以上。”在京城拥有房产的市民,也不得承租汴京店宅务的公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班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号:
师说: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 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成果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 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 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 逻辑层次的知识、方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 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点来。对于概述式概括可以借 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
我的分数我做“主”
——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一)
材料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 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 央设十三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 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 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问题:根据材料,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8 分) 提示:1.注意 图文信息,在 材料中提供的 答案线索下划 线,然后再进 行概括、整理。 2.注意试题要 求。
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