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

合集下载

论语细讲之为政第二

论语细讲之为政第二
• 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 1、学:学习,后觉效先觉也,读圣贤书 • 2、思:研究,思考,寻思其中的义理 • 3、罔:迷惘,迷惑而无收获,另解:诬罔圣人之义 • 4、殆:一解,危殆、危险;二解,疑,无所依据,则疑而不
音字。 • 举直者而置之于枉者之上,民所以服。举枉者而置之于直者
之上,民所以不服。此义仍用小人,惟当置于下位,受制于 在上之君子,不得为恶,民不被害,亦服。 • 夫子尊贤容众 • 另一解 • 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
• 重要启示 • 1、人世间永远是美丑、善恶、邪正并存的 • 易经只有乾坤两卦为纯阳、纯阴,其余都是有阳有阴 • 阴阳相对,曲直互生 • 2、追求公正、秉公办事,是原则,必须的 • 绝对的公正是不存在的 • 3、君子尊贤而容众 • 前后脉络 • 上句:子张学干禄 • 本句:哀公问 • 下句:季康子问 • 都是谈为政之道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 之于既行之后。”范氏曰:“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 故告之以此。”
• 子贡问,如何为君子。孔子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此意是说,君子先其言而行,行之而后,其言从之。」「从 之」的意思,就是言从其行。如此,言行相符,即是君子。
• 子张学干禄。 • 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干,求也。禄,仕者之
奉也。 •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行寡之行,去声。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
程子曰:“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愚 谓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 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言此以救子张之失而 进之也。程子曰:“修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 禄之道也。子张学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 禄动,若颜闵则无此问矣。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禄者,孔子 盖曰耕也馁在其中,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心得为政第二

论语心得为政第二

为政篇第二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 ,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

」「为政」的人,广义的是一切政治上的领导人。

狭义的是各国的君主。

治理国家要做的事情很多,方法也很多,根本的方法就是以『道德』来治国。

「道」指的是人人都有的『本性』,『本性』起作用的话就是「德」。

『本性』里一切的能力、一切的学问通通有,『万德万能』,它『用』出来的时候,一切都是合乎道理,不用学,不用思考就能用,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所办的事情,都是有利于天下人。

譬如北辰,「北辰」是什么呢?有两种讲法,一个是地球的北极遥遥相对的太空。

一种讲法是北斗七星。

天空,比指北斗七星要好。

「众星共之」天空那一处是不动的,周围的无数的的星球都围绕在这个天空的四周都来拥护你。

以『道德』为根本,教学生、教一般民众,就是要让他认识自己有『本性』,每个人都能受到这种教育的话,他和人家相处,彼此待人接物都是有『道德』的,都是替人家来着想,而不是为自己来着想。

一个国家的民众,养成有这样好的『道德』,这个国家就国泰民安。

1、老子的无为是顺其自然。

孔子的无为是各安其位。

德治、无为而治根源在于人性向善。

2、德不孤必有邻。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人人开发本性,世界大同。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另外还有几篇有名没辞。

「蔽之」古人有好几种的解释,当当字讲、当塞字讲、当断字讲,意思都是差不多。

用现在的话就是包括、概括的意思。

「思无邪」一种是把「邪」当邪正讲,「思」当思想讲,三百篇诗,思想都是纯醇正的,没有邪的。

另一种讲法是根据?【诗经】里『鲁颂』有一句「思无邪」,这个「思」字是个语助辞,没有实际的意思。

「无邪」的『邪』字跟『徐』字通用的,「无邪」就是『无虚』,「虚」是虚假。

《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以德为政)课件(共69张PPT)

《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以德为政)课件(共69张PPT)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4岁,是
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 ②色:脸色、态度。色难:子女侍奉父 母把做到经常和颜悦色作为难事。 ③弟子:年幼者,此指子 女。 ④先生:年长者,此指父母。馔(zhuàn):饮食吃喝。 ⑤ 曾:副词,竟然,难道。
【语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儿子对父母行“孝”最难在脸色。
【解读】 本章谈以己之心推人之心的孝道。 本章文字,注释颇多分歧。分歧的原因,关键在代词“其”,一
般说代词,应有先行词(或词语),或先行句子,或一定的语言环境。 这个句子先行词语模糊,语境不完整,所以让历代注疏家犯难。
A说:“其”指的是“子女忧父母之疾”; B说:“其”指的是“子女”,意思是“父母忧子女之疾”。 A说符合问“孝”的本意;B说此“孝”当以己之心推父母之心, 可理解为:“你把父母为你疾病担心忧虑的心情,反过来,用于对待 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孟武伯,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孔子 认为,为人子,有诸多不义的行为,是最大的不孝。借武伯问孝之机, 婉转教育并训诫武伯。 “…唯…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惟…是…”的结构 一样。
后人将此则作为孔子一生的年谱研究。孔子自述一生,不论授业 还是出仕,唯以学为重,并善始令终。三十有“立”后,十年便订 一个奋斗目标,激励自己十年上一个台阶,不断进取。事实上孔子 同时也给我们规划了人生目标,提出了言行准则,成为人们规范自 身的德行标准。
【原文】 2.5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樊迟御②,子告之曰:
【解读】 本章是孔子给“孝”下的比较完整的定义。 养而不敬,无异于养犬马,非孝也。孝的核心是“敬”。“养”
是“敬”的表现形式,也是“敬”的起点。孔子教育子游不单要对 父母履行赡养的义务,不能满足于“正在做”,而要反省自己: “做”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敬爱之举,是否用“做”来表达自己的崇 敬、感恩之心,是否是用“做”来申明自己明父母之志、承父母之 愿的决心。唯有这样的“敬养”才能与养犬饲马的“宠养”加以原 则上的区别。

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二大字注音权威版(原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二大字注音权威版(原文+译文)

bǎi yì yán yǐ bì zhī yuē
sī wú
百,一 言 以 蔽 之,曰:‘思 无
xié
邪。’”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
思想纯正。” 【注释】 ①《诗》三百:《诗经》中共收诗三百零五篇。“三百”是取 其整数而言。 ②蔽:概括。
【原文】2.8 子 夏 问 孝 ,子
yuē
sè nán yǒu shì dì zǐ fú qí
子 曰:“无 违。”樊 迟 御,子 “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 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gào zhī yuē
mèng sūn wèn xiào yú 【注释】
告 之 曰 : “ 孟 孙 问 孝 于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谥号。 ②无违:不要违背礼节。
yǎng zhì yú quǎn mǎ jiē néng yǒu yǎng ②何以别乎?:只是能赡养老人,却不敬重老人,那和饲养犬
养 。至 于 犬 马,皆 能 有 养 ;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bú jìng hé yǐ bié hū
不 敬 ,何 以 别 乎?”
-7-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zǐ xià wèn xiào zǐ
-4-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mèng yì zǐ wèn 5 孟 懿 子 问 孝 ,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 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
zǐ yuē
wú wéi
fán chí yù zǐ 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论语 为政篇第二名句 冯菀婷 整理

论语 为政篇第二名句  冯菀婷 整理

论语《为政篇第二》名句1、原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解释:君主施政治理国家,若能以德治国,那他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居守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群星都会想着他并环绕在他的周围。

2、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解释:《诗经》的篇数有三百之多,有讲善的,有说恶的,只需一句话就能概括它的主旨。

一句什么话呢?那便是‘思无邪’。

3、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释:大概求学与年龄是一致的,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有个志愿,一定要学到当个大圣大贤之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做事说话和于礼,就立定了脚跟,坚固了为学的心;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就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心里没有了疑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能够知道天道流行的精理;到了六十岁的时候,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不必用心去思考便能了解其主要意思;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便随我心里欢喜,想怎么样便怎么样,所想的一切自然而然的都不会超过规矩。

4、原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解释:父母生存在世的时候,服侍他们要依照礼节;如果他们逝世了,要按照礼节来安葬他们,到了后来祭祀的时候,也要依照礼节,这就叫不违背礼,也就叫尽孝。

5、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世人求学问,要把过去所学的知识时时温习,就能够有新的体会,自然就会从中得到新的知识,有这种学习精神和渊博知识的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6、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释:君子和小人怎样区别呢?就是在公私、待人上有区别。

君子大公无私,待人接物不分贫富、美丑、贤愚,一概平等,周到对待,没有一丝偏见;小人则相反,待人一味偏袒,只和少数人亲近而不普遍和人友好。

7、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世人求学,若读的倒背如流,这样死记硬背,不可用心思考书中的义理,那就陷入于迷惘,无所收获;若只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做事,这样冥思苦想,会使人疑惑恍惚,心神不安,那是危险的。

《论语 · 为政第二》讲要

《论语 · 为政第二》讲要

《论语 ·为政第二》讲要选录(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者,广义指一切政治领导人,狭义指国家元首。

「政」是政治,「德」是道德。

国家政治本于道德,合理、利民,则得民众拥护,譬如北辰之得众星围绕。

古注或以北辰为星名,或谓非星,但表方位,即地球北极与天空相对之处。

今采非星说。

天空无星之处,空体不动,而众星共之。

空体譬如人君,众星譬如大臣与人民。

「共」「拱」通用,引申为围绕。

人君安居其所,而得臣民围绕拥护,实由人君为政以德而然。

中国文化尊重德性,无论国家领袖,机关首长,甚至为家长者,皆应以德为本。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篇,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诗三百。

」《诗》是《诗经》,也就是后来由毛亨作传的《毛诗》,古时通常只称为《诗》。

《诗经》有三百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无诗辞,实际为三百零五篇。

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

此处「诗三百」是取整数而言。

《汉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一言以蔽之。

」「一言」,就是一句。

「蔽」字,古注不一。

包说一言以当之。

郑说一言以塞之。

韩李《论语笔解》一言以断之。

朱子说一言以尽之。

为求容易了解,可作概括讲,也就是总括的意思。

三百篇诗的要义,可以总括在一句诗里。

这句诗就是思无邪。

「思无邪。

」这是《诗经鲁颂駉篇》的一句诗。

孔子引来总括三百篇诗的意义。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项氏《家说》解释,「思无邪」的「思」字是语助辞。

又引郑氏浩《论语集注述要》,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其虚其邪」句,汉人引用多作「其虚其徐。

」「邪」「徐」二字古时通用。

《诗传》「虚,虚徐也。

」二字是一个意思。

因此,《駉篇》思无邪,就是无虚。

依此解释,三百篇诗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第二解读汇总

论语为政第二解读汇总

一、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尊敬,忠诚而互相勉励,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严肃认真地对待他们,老百姓就会尊敬;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提举好人而教育那些能力弱的人,老百姓就会相互勉励。

”季康子,鲁国三大贵族之一,三大贵族亦称“三桓”。

“三桓”之中,以季孙氏位高权重,掌握着鲁国的军、政大权。

季康子,亦为周公后人,姓姬,名叫季孙肥。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

孔子出走时,季桓子尚在位。

鲁哀公三年,季桓子去世,其子季康子即位。

以执政能力而言,季氏一族还算可以。

季桓子曾重用孔子,后虽逼走孔子,也是基于自身利益一时糊涂,晚年见鲁国势力日弱,终于后悔,转而嘱咐季康子召回孔子。

季康子欲召孔子时,其家臣劝其不要召,理由也可笑,说:“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

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终不召孔子,而是召了孔子弟子冉求。

后齐国伐鲁,冉求带兵打败齐国,受到季康子赞赏,于是再次想到孔子,终于以币迎孔子回国。

虽迎回孔子,但终不敢用,孔子亦不求仕。

这就是季康子在问孔子问题之前之后时期内的情况。

《论语》中,季康子还有多问,亦可见其有治国之心,只是没有治国之“知”。

季康子亦如鲁哀公一样,是对孔子敬而远之的一类人,从中亦可看出,“学不在官”已是大势所趋,从政者不讲“学”,不知“学”,这也是鲁国乃至整个周代日益没落的根本原因。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这是季康子的问题。

“使”,使之做到的意思。

“以”,连词,以及的意思。

“劝”,原义是勉励人向善的意思,后引申为说服人不做错事,此处有“使之听话”的意思。

本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怎样才能使民众做到对上敬、忠以及服从政令?”季康子毕竟是实权人物,问孔子的话较鲁哀公更直接。

季康子这里所谓的“敬、忠”,就是指使民众敬自己,忠于自己,“劝”,也是希望民众听自己的话。

很明显,季康子也是一个只要结果而不问根由的人,希望从孔子那里得到一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治民办法,实质上是误解了孔子乃至儒家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为政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第一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2、共:拱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4、众星拱辰【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本章讲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第二则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蔽:概括,总结。

2、思无邪:纯正。

3、一言以蔽之【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本章是孔子来评价诗经第三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守规矩)本章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第四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立:站得住,就是自立。

2、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5、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6、从心所欲【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耳顺之年【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

8、三十而立【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本章强调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道德修养过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五则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本章强调孝道第六则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强调孝道第七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强调孝道第八则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色难:色,脸色。

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

服劳即服侍。

3、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孔子所提倡的孝,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第九则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2、如:像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4、发:发挥本章强调教育思想和方法。

孔子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学习应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

第十则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本章强调了解别人的方法。

第十一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温故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强调学习方法第十二则子曰:‚君子不器。

‛器:器具。

本章强调君子的标准第十三则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后说本章强调君子标准第十四则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强调君子的标准: 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第十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本章强调学习方法。

学和思不能偏废。

孔子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第十六则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攻:攻击。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

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5、攻乎异端【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第十七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知,通假字智,智慧2、知之为知之【解释】:为:是。

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女:同‚汝‛,你。

强调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第十八则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干禄:干,求的意思。

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

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2、阙:缺。

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3、疑:怀疑。

4、寡尤:寡,少的意思。

尤,过错。

强调: 为官之道,也讲知行合一。

第十九则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

直,正直公平。

错,同措,放置。

枉,不正直。

强调为官之道,荐举贤才、选贤用能、任人唯贤第二十则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劝:勉励。

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2、临:对待。

3、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

此处采用后者。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强调从政,为官之道。

为官应该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第二十一则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强调: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第二十二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本章强调安身立命,以信为先,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第二十三则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

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本章强调周礼为先。

第二十四则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

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4、见义勇为【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强调: ‚义‛和‚勇‛,是君子高尚人格的体现。

义,所宜为。

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勇‛,就是果敢,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