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第二章《论语》五则
论语1-5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1-全文及译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论语1-5篇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1、《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第二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二章原文与解析论语第二章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
第二章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将对论语第二章的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论语第二章中的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上是论语第二章中的三则语录。
下面我将对每个语录进行解析。
第一则语录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表达了对学习的重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待他人评价的淡然态度。
子思认为不断学习和反复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快乐的,他期望能够从远方的朋友身上学到更多知识,并且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因为别人对他的无知或误解而生气或愠怒的。
第二则语录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学习和提高自己。
子思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可学习的人,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具有优点和长处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向他们学习,同时在与不善者的交往中要有所改进。
第三则语录中,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反省和修正。
子思每天都会反思自己是否对他人忠诚,是否对朋友诚信,是否努力学习并传承传统的知识。
通过这种不断的自我审视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保持道德和品德的修养。
通过对论语第二章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子思对学习的重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待他人评价的淡然态度。
这些思想观点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学习,珍惜友谊,并保持对他人评价的冷静和淡然。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们才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第二章为政

论语:第二章——为政【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众星共(3)之。
”【注释】 (1)德:道德、德行、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统治人的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的源头。
究竟什么是“以德治国”呢?包咸曾注释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这里的“无为”和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是一样的,并非是不做事,而是指为政者不胡作非为、朝令夕改,不穷奢极欲、贪得无厌。
能做到这点的为政者,其言行自然会吸引周围的人环绕在他身边。
反之,则会众叛亲离。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时期:每次遇到这样“无为”的统治者,便会出现天下太平的圣治时期。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思,一说为思想;另一说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觉后者解释更妥。
邪读作xiá。
无邪,原指养马人专心致志不分心,在这里比喻“纯正没有邪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什么邪念'。
”【评析】一言以蔽之,用英语说就是“All in one”或者“in a word ”,而“思无邪”这句话既表明了孔子对自己修订的《诗》的编删原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的所能够表现的孔子的真实想法。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就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精选五篇)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精选五篇)第一篇: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论语》五则

【吟诵】《论语》五则《论语》五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
(《学而》)(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
(《为政》)(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4)知者乐水⑦,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⑨。
(《述而》)注释①无:通“毋”,不要。
安:安逸。
②就:靠近、看齐。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一作“已矣”。
③立:立身。
④天命:天道,不可违背的命令。
⑤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⑥好(hào):喜欢、爱好。
⑦知(zhì):“智”的古字。
乐(yào):喜爱、欣赏。
⑧愤:本义指将憋闷在心里情感宣泄出来,这里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fěi):本义指心中苦闷,这里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发:开导、启发。
⑨隅(yú):角落、靠边的地方。
反:反思。
复:再,本句中指联系其他事例触类旁通的意思。
题解和大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时人言行的一部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存《论语》二十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五段话。
第一段话,孔子指出何谓“好学”:要专注于学习而不重视外在的物质欲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动接近有德之人,不断修正与提升自我的学问、修养和人生境界。
第二段,孔子讲述了自己为学和修养不断提升的阶段性历程:十五岁时立下终身为学的志向;三十岁左右时学有所成,能在社会上独自立身行事;四十岁左右时能洞察事理,明白人生;五十岁左右时能通晓天地人生的法则与道理;六十岁左右时能做到内心平静,心气平和;七十岁左右时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法度的境地。
论语1一5章原文

论语1一5章原文《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 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
强调“克已复礼”: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祭祀孔子的祠庙
孔庙——祭祀孔子的祠庙
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 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 勇。
君子品格:
【补充】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 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补充】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 我则不暇。”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 也。”
【教学目标】 1、熟读五则论语,理解其中的含义。 2、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4、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 【教学重点】 1、了解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的有关知识,明 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 3、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 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 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 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 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 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 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 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 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 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 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 “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 “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 “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 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 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 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 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 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 们得到关怀。”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 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 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 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②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 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③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 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 境界。
怎样才算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富有 。见利思义、临危
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 符合于义。
【补充】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 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伐:自夸。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 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 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 越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 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 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 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 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作业
1、熟读、理解《论语》,背 诵《学而1.4》《为政2.4》 《宪问14.28》。 2、抄写《论语》五则。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 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 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补充】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杏坛——孔子讲学的地方
温故知新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 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 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 人。”
《论语》,记 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儒家 思想核心代表, 语录体著作。
《论语》常识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常识
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 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它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 治天下”。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
No4.第十四(一二)Fra bibliotek【原文】
14.12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 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
(3)之勇,冉求之艺,文(4)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
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5)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 矣。”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勇士。 (4)文:修饰。以礼乐修养来修饰 才艺。
【补充】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 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No5.
第十四(二八)
【原文】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 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 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 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 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 的自我表述啊!”
2•2 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 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 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 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No1.学而篇第一(四)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1)曾子:曾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 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 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 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 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 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论语》五则
学而篇第一(四) 为政篇第二(四) 公冶长篇第五(二六) 宪问篇第十四(一二) 宪问篇第十四(二八)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 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 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 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何许人也?
孔子(公元前551—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 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 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 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 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补充】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 (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5)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 “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 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 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 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 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孔子开创 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 千,其中七十二贤 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 奉为
,被 后世统治者尊为孔 圣人、至圣、至圣 先师、万世师表, 被列为“世界十大 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常识
(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补充】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 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 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本篇引语】
关于提高修养,要做到哪些? 第一,随时反省、检讨自己。 第二,做人要忠诚,尽心竭力。 第三,为人诚实信用,说话算话。 第四,修养要慢慢达成,不能一蹴而就。 第五,仁德是最高的德行。 第六,人格完善要拥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 修饰。见利思义、不忘平生之言等。 第七,君子品格:仁、智、勇。
(3)忠: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 力。
(4)信: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 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 的关系。
(5)传不习: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 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 字一样,指温习、实践、运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