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字解读
栖情冷门绝学,寄意契丹文字 ——《石墨芳华:刘凤翥李春敏收藏辽金碑刻拓本集》前言

收稿日期:2021-12-24作者简介:刘凤翥(1934-),男,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契丹文字和辽史。
辽朝是契丹族在我国北部地区建立的王朝(公元九○七年至一一二五年)。
根据对契丹文字的解读,其中期称“契丹·辽”的双国号,晚期称“辽·契丹”的双国号。
西辽称国号为“哈喇契丹”即“辽·契丹”的双国号,是对辽朝法统的继承。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辽朝的中心地带,这里有辽朝首都上京和中京以及辽祖陵、辽庆陵和辽怀陵。
各旗县有大量的辽代遗迹和墓群,出土了许多汉字和契丹大字与契丹小字的碑刻。
为了宣传和弘扬辽契丹的历史和文化,赤峰市新建了契丹辽博物馆。
为了开馆进行展览,该博物馆向我借了两百多件辽金碑刻拓本,并斥资出版《刘凤翥李春敏收藏辽金碑刻拓本集》,让我为该书写篇前言。
我拓制技术的师承以及我和妻子李春敏的拓碑经历,均记载在拙撰《契丹寻踪———我的拓碑之路》(商务印书馆二○一六年八月北京版)一书中,我就从此书中摘取几段,权充前言。
忆昔一九六一年春,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读四年级,当时学兼中西的向达(字觉明,生于一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教授给我们讲授《史料目录学》的课程。
他在课堂上曾经说:“碑刻是重要史料,搞历史的人凡遇见重要碑刻手要勤快一些,顺手把它抄下来,如能照相或拓制,那就更好了,日积月累,必有大用。
”向先生还说:“契丹文字是失传数百年之后于本世纪出土的死文字,基本上还没有被解读,倘若解读了契丹文字,可以为辽史的研究工作增加许多新资料,说不定会改变辽史研究的面貌。
”一九六二年,我大学毕业,同时考取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此研究所一九七七年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史专业的研究生,师从陈述(字玉书,一九一一至一九九二)教授。
我去民族所报到之前,于九月十六日晚上去燕东园二十八号楼,向翦伯赞副校长兼系主任辞行。
翦老提到,中国的民族古文字近年国内研究不够,国外却很卖力气地研究,这是不正常的,也是暂时的。
契丹文汉字对照 -回复

契丹文汉字对照-回复契丹文汉字对照是研究契丹文石刻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对比契丹文和汉字的对照,可以有效理解和翻译契丹文的含义和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契丹文汉字对照的相关问题,介绍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方法。
契丹文是契丹族在辽代使用的文字系统,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所知的契丹文资料主要来自于契丹文石刻。
而汉字则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字,具有丰富的表达和记录信息的能力。
契丹文汉字对照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契丹文与汉字的形状和意义,揭示契丹文的文字规律和语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契丹文和汉字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照关系。
契丹文是一种音节文字,其字形与汉字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并非是一种象形文字。
契丹文的字形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上,比如其中的一部分字母是由直线和弯曲组合而成。
而契丹文的语义则需要通过对汉字对照来研究。
其次,我们需要使用已有的契丹文汉字对照资料进行研究。
契丹文石刻是契丹文研究的重要来源,通过对照石刻上的契丹文和汉字,可以较为准确地还原契丹文的内容和含义。
这一工作需要结合对契丹文和汉字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石刻上契丹文的认知能力来完成。
然后,我们可以进行契丹文汉字的对照研究。
这一过程需要对每个契丹文字母与汉字的对照进行仔细推敲和分析。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契丹文和汉字的字形相似之处,推测出契丹文字母与汉字的对应关系;而通过对比契丹文和汉字的意义,我们可以了解契丹文表达的具体内容和含义。
最后,我们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契丹文汉字对照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契丹文的规律和特点,比如契丹文的文字结构和语义体系;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石刻上契丹文和汉字的对照进行翻译和解读,还原出契丹文的具体含义和历史信息。
契丹文汉字对照的研究是对契丹文石刻的重要工作之一,它为我们理解契丹文的文字系统和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一步一步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逐渐揭示契丹文的奥秘,还原出当时的历史图景。
尽管这一研究领域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契丹文和汉字之间的对照关系不完全、契丹文的语义理解存在模糊性等,但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契丹文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
契丹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作为国号

契丹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作为国号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大小王朝七十余个,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国号,像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这般神秘。
迄今为止,关于"辽"的解释仍无定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辽"为"镔铁";陈述先生认为"辽"的含义指代草原或沙漠;在冯永谦先生看来,"辽"即"辽阔"之意;学界的一般看法是"辽"可能与"辽水"有关;据新的调查研究,"辽"与如今的辽宁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尤为特别的是,刘凤翥先生通过破解已成绝学的契丹文字,发现辽朝使用的居然是"双国号":契丹辽或辽契丹。
金太祖立"金"克"镔铁"在《"大金"国号之起源及其释义》一书中,陈学霖先生提到"辽"国号的起源问题,指出"大辽"国号意为镔铁,史料佐证出自大金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圣谕。
诠释"大辽"名称之意的金太祖圣谕是这样说的:"上曰:'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
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
"也就是说,完颜阿骨打之所以立国号为"金",是为了克制以"镔铁"自居的辽,镔铁再硬,终不及金。
在《草原与帝国:4—10世纪契丹·辽王朝的形成》一书中,马颂仁先生指出:"最近的材料表明,'辽'这个名字以一种词语的变形形式进入到蒙古语词汇中,遂演变为loqa,其义为'铁'。
此处,用以表示'铁'的是'辽'而不是'契丹',关于它的解释或许来自于阿骨打的那条圣谕。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自公元4世纪末叶以后,契丹族就在汉文文献中留下了活动踪迹,这些出自汉人的间接记载对于今天的历史学家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契丹建国前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也没有留下本民族的历史记载,但是从契丹人的某些古老的传说中,可以发掘出这个民族早期历史的若干信息。
在契丹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青牛白马的故事。
早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田村实造就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初步的梳理,[1] 80年代国内学者也曾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2]但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
除了青牛白马说之外,牵涉契丹族历史的其它一些传说也值得我们注意。
本文将通过这些传说去探寻契丹族的历史记忆。
一尽管青牛白马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辽朝方面的史料中却鲜有记述,仅有的一条记载见于《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
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
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
虽然在目前传世的辽代文献中找不到更原始的史料依据,但我相信这一口头传说的文本化应该是相当早的。
据《辽史·太宗纪》,会同四年(941年)二月丁巳,“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青牛白马传说大概就是在此时初次见诸文字记载的。
但元朝修《辽史》时,恐怕已无从见到《始祖奇首可汗事迹》一书,《辽史》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述应是出自耶律俨《皇朝实录》。
在目前所见辽朝传世文献及石刻资料中,我只发现一条与此传说直接相关的史料,《兴宗仁懿皇后哀册》铭辞曰:“昔年偶圣,仙輧从水以下流;今日辞凡,龙辔拂霄而高驾。
”[3]此处上一句显然是用青牛白马典,“輧”是后妃所乘的一种有帷盖的车,这里用来比拟天女所驾青牛车。
契丹文对照表

契丹文对照表摘要:一、契丹文的背景介绍1.契丹族的起源和发展2.契丹文的产生和历史地位二、契丹文的构成和特点1.契丹文的字母表及发音规则2.契丹文的书写方式和结构特点三、契丹文对照表的应用价值1.对研究契丹历史文化的意义2.对现代汉字研究的启示和影响四、契丹文对照表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1.对照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2.契丹文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正文:契丹文对照表是对契丹文字进行整理、归纳和对比的一项重要成果。
契丹文是契丹族在公元10 世纪至12 世纪期间使用的一种文字,起源于契丹国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所创制的“契丹大字”。
契丹文在当时的辽国境内广泛使用,对契丹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文的构成和特点较为独特,其字母表共有66 个字母,分为15 个元音和51 个辅音。
契丹文的书写方式有横书、竖书和草书等多种,字形结构多样,具有一定程度的象形、指事的成分。
由于历史原因,契丹文逐渐失传,成为一种神秘的文字。
近年来,随着对契丹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契丹文对照表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
这一对照表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有助于了解契丹文的结构和发音特点,推动契丹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
同时,契丹文对照表对现代汉字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为探讨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契丹文对照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对照表中的契丹文字样可能不够全面,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其次,对照表在解释契丹文含义方面尚不够准确,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解读。
最后,契丹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契丹文对照表是契丹文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然而,对照表仍存在局限性,需要继续完善和提高。
契丹族神秘失踪之谜:被金元两朝赶尽杀绝?

导读:自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到1218年西辽被元朝所灭,契丹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相当辉煌的一段历史。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自元之后,史书中再也没有见诸任何关于“契丹”这一民族的文字,就连“契丹”整个民族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难道整个契丹民族都被金元两朝赶尽杀绝?对于曾经数以百万计的契丹民族人口来说,这似乎不太可能。
如今,记录契丹文字的碑刻已经被今人从地下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但是,关于契丹民族下落的踪迹却迟迟不见线索。
八百年前,他们究竟去了哪里?而今又身处何方?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学会副理事长,同时也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毅松研究员。
清初即有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说法《中国社会科学报》: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这种说法,始于何时?毅松:从清代初期就有这种观点。
到了乾隆时期,因为乾隆皇帝喜欢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乾隆时代的研究者经过研究认定达斡尔族是契丹人的后代。
黑龙江省的一些文献也记载达斡尔是契丹人的后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达斡尔族有语言吗?是否有本民族的文字?毅松:达斡尔族目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均有分布。
达斡尔族人口少,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整个达斡尔族是十三万两千多人,所以相对于祖国13亿人口来说,达斡尔人有“万里挑一”的说法。
达斡尔族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但是否有文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达斡尔族有语言,但是没有文字。
达斡尔族从清代以后采用满文、汉文和蒙文书写文字。
在新疆地区的达斡尔族使用的是哈萨克语和维吾尔族语。
对达斡尔族比较正式的记述是在17世纪中叶,而契丹人在历史上作为一个政权的消失是在12世纪初,在那个时代契丹人就没有了,比达斡尔族人出现要早将近500年。
这样,达斡尔的出现和契丹人的灭亡就有一个时间上的距离。
但达斡尔族民间有一个传说,说这个民族是有文字的,但没有传说自己是契丹人的后裔。
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

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刘浦江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向为史家所看重,但由于受制于有限的文献资料并深受传统史学方法的桎梏,迄今的民族史研究在深度上尚难以企及早已相当成熟的断代史学。
譬如说,即便是曾经深入汉地建立过一个长达二百余年的大辽王朝的契丹族,人们今天对它的了解仍是十分肤浅的。
要想突破这种看似无奈的困境,势须另辟蹊径。
本文对契丹名字制度的探索,就包含着这样一种努力意图。
除了凭借我们所熟悉的汉文文献和传统史学方法之外,本文还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契丹语文资料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
结果我们很欣慰地发现,契丹史的研究其实还大有深入的余地和展拓的空间。
一、揭开契丹人“第二名”的奥秘在古代北亚民族中,契丹人的名字制度也许是最为复杂的。
但以往历史学家根据《辽史》等汉文文献对契丹人名字所作的种种诠释,均未能揭示它的真谛。
1直到近年契丹文字学家通过契丹小字石刻资料的解读,才逐渐看出了其中的一些门道,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对契丹人的名字习俗获得比较深入的了解。
简而言之,契丹人的名字包括两个部分,按辽代汉文文献的说法,一是名(辽代译称小名或小字),契丹人的名多由一个单词构成,但也有两个或三个单词的名;二是字,所有人的字全都为一个单词。
2契丹小字墓志介绍墓主名字时,在名和字1参见都兴智:《契丹族的姓氏和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张国庆:《略谈辽代契丹人的命名习俗》,《博物馆研究》1991年第2期;冯继钦:《金元时期契丹人姓名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4期。
2这里所说的是契丹男子的名字习俗。
由于资料的匮乏,目前对契丹女子的名字还很难有深入的了解,故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契丹男性的名字问题。
之间常常会出现一词,这是一个带有领属格词尾附加成分的序数词“第二”,它是解读契丹人名字的关键所在。
关于该词在这一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以往研究者们有两种猜测性意见,即实(巴图)、王弘力等人以为它是指墓主的排行,但令人奇怪的是,无论墓主排行第几,在记述其名字时却总是出现此词;刘凤翥先生过去多将该词释为“第二(等)的”,并按此理解将它后面的词随机地释为国姓、宗室、横帐等等,而没有注意到出现在该词前后的单词往往都属于墓主名字的组成部分。
契丹大字中若干官名和地名之解读

作者: 刘凤翥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民族语文
页码: 37-44页
主题词: 契丹语;契丹小字;墓志;北大王;汉语借词;汉字;音译;军节度使;女真字;契丹大字资料
摘要: 本文通过与女真字进行比较而释出了契丹大字中的“州”。
根据丰田五郎
对“奴”的解读成果进而释出了“内”,从而释出契丹大字“云内州”的州名。
以此为突破口从而解读出一系列州名和官名。
根据丰田五郎对契丹大字“家”的解读进而解读了契丹大
字“静江军”、“衙内”、“夫人”等一系列人名,还解读出契丹语动词“封”,进而解读了一系列封号。
使契丹大字的解读进入拟音新阶段,进一步明确了契丹大字基本上是音节拼音文字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文字解读
契丹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起源于公元10世纪的契
丹族,主要使用于契丹国和辽朝。
随着历史的演变,契丹文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直到近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将对契丹文字的特点、发展历程、解读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契丹文字的特点
1.文字结构
契丹文字由十六个基本字形构成,其中有一些字形为基本符号,其余的可以通过组合和变形来表示不同的音节和含义。
相比于其他古代文字,契丹文字较为简单,但仍有一定的表现力。
2.音节和语言特点
契丹文字是以音节为单位进行表达的,每个音节都由一个基本字形组成。
契丹语是东部突厥语系的一种,与汉语和满语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契丹文字有许多独特的语言特点,如声调变化、元音长短等。
3.象形化和意符化
契丹文字在历史上有过两次重要的改革,其中一次就是将汉字和音节符号融合使用,形成了一种象形化和意符化的文字形式。
这种改革对契丹文字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契丹文字的发展历程
契丹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当时的契丹族使用
符号和青铜器进行交流。
随后,他们学习了汉字和回鹘文字,并将其用于石刻和书写。
11世纪初,契丹族在辽阳建国,建
立起了契丹国。
此时,契丹文字开始被广泛使用。
随着契丹国的覆灭和辽朝的兴起,契丹文字逐渐演变为辽朝的正式文字,并在Monggo骨刻和铁凝儿石刻等重要文物中得到了应用。
16世纪后,契丹文字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在清朝
时期还有一定的使用,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直到20世纪,契丹文字才开始逐渐被研究和发掘,但由于历史文
献的缺乏和文字解读的困难,契丹文字的研究一直推进缓慢。
三、契丹文字的解读方法
契丹文字的解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音节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文字基本字形的识别和组合,推测出每个字所表示的音节和含义。
另一种是基于象形化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文字中的图形和符号的认识,推测出每个字的含义和用途。
在这两种方法中,基于音节的解读方法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因为契丹文字作为一种音节文字,其每个音节都对应着一个基本字形。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契丹文字字形的特殊性质,其音节解读准确率并不高,而需要配合历史文献和片段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总之,契丹文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无论是从历史和语文方面,还是从文物和研究的角度,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契丹文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探索更为准确和科学的解读方法,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