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 针灸医学要创新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与创新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医针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的需要。

为了使中医针灸继续发展并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必须进行传承与创新。

首先,中医针灸的传承非常重要。

中医针灸的传统理论和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必须传承给后人。

传承中医针灸的第一步是学习和理解传统理论和经验。

这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以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然后,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和学术交流来积累经验,并与其他医学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有助于拓宽医生的视野和提高医疗水平。

其次,中医针灸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增长,中医针灸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

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理论创新是中医针灸发展的核心。

传统的针灸理论是在对人体的观察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它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医学的需求。

因此,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医针灸的理论进行创新。

例如,可以结合现代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深入研究针灸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评价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中医针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创新是中医针灸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针灸技术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完成,但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为针灸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例如,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影像学技术,开发针灸辅助设备和针灸模拟系统,提高针灸操作的精度和安全性。

此外,还可以开展针灸药物和针具的研发,以提高其疗效和使用便利性。

总之,中医针灸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医针灸发展的关键。

通过传承中医针灸的传统理论和经验,保护并弘扬中医针灸的文化内涵,可以保持中医针灸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中医针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

只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中医针灸才能真正发展并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针灸简介

中医针灸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针灸疗法开始逐 渐流行,并出现了以《黄帝内经 》为代表的大量针灸医学文献。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针灸疗法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和推广,形成了完整的针灸理 论体系。
针灸的发展历程
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针灸疗法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和创新,提出了“经 络腧穴”理论,强调了针灸治 疗必须以经络腧穴为基础。
05
针灸的实践和应用
针灸的实践
针灸基本技能
掌握针灸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包括经络、穴位、刺灸方法等

针灸操作流程
熟悉针灸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包 括术前准备、施针手法、术后处 理等。
针灸治疗原则
掌握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思路,包括 辩证施治、整体观念、调理气血等 。
针灸的应用范围
内科疾病
针灸可用于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如 感冒、咳嗽、哮喘、中风等。
6
针灸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针灸的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瑰宝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
一。
融合多元文化
针灸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道 、儒、佛等思想文化,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内涵。
传承与发展
针灸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创新和丰富其理论体系,
形成了独特的针灸文化。
针灸的艺术价值
01
WHO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针灸列为“ 推荐使用的传统医学方法”,促进了针灸在各国 的普及和发展。
欧洲
欧洲是针灸疗法的另一个重要发源地,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针灸疗法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应用和 推广。
02
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技法
针灸的基本原理
调整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 衡密切相关。针灸通过刺激特定 的穴位,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探索针灸学的未来:面临挑战与机遇

探索针灸学的未来:面临挑战与机遇

探索针灸学的未来:面临挑战与机遇探索针灸学的未来:面临挑战与机遇2023年了,针灸学的传统技术已经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探索,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了其独特的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今天,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然而,针灸学在面临一系列挑战的同时,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传统技术创新发展成为针灸学新趋势针灸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技术的传承和更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针灸学也开始逐步吸收一些现代科学和技术。

大量研究表明,针灸能够与其他医学技术相结合,为治疗一系列慢性疾病提供有效的辅助治疗。

而在未来,传统技术的创新发展将会成为针灸学发展的新趋势。

例如,传统经络穴位定位技术可以和现代影像技术相结合,增加穴位的定位准确性和指导针灸治疗的疗效。

在自动化、数字化的医疗环境下,数字化的针灸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将会进一步发展,将更多的传统技术进行数字化创新,便于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与操作。

二、开放合作促进针灸学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开放与合作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针灸学也不例外,当前世界范围内针灸学的合作交流已经有了很多积极的进展。

未来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加深和人们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和学习程度的提高,针灸学的开放性合作机制也将得到加强。

技术的开放与合作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思想的开放与合作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同样,针灸学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开放与合作,也能够促进针灸技术的传播和推广,提高对针灸学的认识和接受度。

此外,开放与合作也能够促进针灸学的全球标准化,进一步加强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三、多元化发展民营针灸医院成为针灸学的重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营医院渐成规模,可观的增长潜力也为针灸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民营针灸医院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务能力亟待提升,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等问题。

河南省是近年来国家针灸行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重点省份之一,在今年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恒瑞医疗集团成立了恒瑞中医院,在河南地区探索多元化中医诊疗服务模式,致力于提升中医药河南省服务水平,希望成为全国性精品中医医院。

让中医针灸焕发出时代光彩

让中医针灸焕发出时代光彩

让中医针灸焕发出时代光彩《大地》9月12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上透露,“中医针灸”正积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方案已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早在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曾将中医理论、养生、中药、针灸等八部分“打包”成一个大项申遗。

“但是这个包太大,讲不清楚,外国专家也看不懂,所以决定分解。

最先申遗的是中医针灸,因为中医针灸在国外有很多应用,西方最易接受。

我们强调的是中医针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针灸,而不是一般的针刺疗法。

”王国强说。

针灸源于中国,是中医的精髓,护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磨制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就是最早的针具——砭石,“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在使用火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熏烤对疼痛有所缓解,“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系统论述了针灸治疗学,认为治病原则是“一针二灸三用药”,之后历朝历代都出现了论述针灸治病的经典医著。

在西医还未传入神州大地的绵绵几千年里,中医针灸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治愈了无数人的病痛。

扁鹊曾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华佗用针灸为曹操治疗“头风症”……针灸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包涵着大量的实践观察、技术技艺和理论体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针灸因为其显著的疗效,副作用少,操作简单,是世界卫生组织极力倡导的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是中医疗法中真正被西方医学界接受的一种。

中医走向世界,其实就是针灸走向世界。

1980年,世卫组织公布了43种针灸治疗有效的适应症。

2008年,世卫组织公布了86个标准针灸穴位位点。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中医针灸医师,针灸在临床上得到了普及应用。

不少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已把针灸纳入卫生保健系统,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针灸在中国目前的现实处境却不容乐观。

针灸疗法创新创业计划书

针灸疗法创新创业计划书

针灸疗法创新创业计划书一、项目背景及市场分析1.1 项目背景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针灸疗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广。

在我国,针灸疗法已成为重要的中医特色优势疗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经济价值。

1.2 市场分析(1)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日益增多,针灸疗法作为一种绿色、无创、高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2)市场规模据统计,我国针灸市场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此外,针灸疗法在国际市场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3)市场竞争当前针灸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但市场上缺乏创新、高品质的针灸产品及服务。

通过创新针灸疗法,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患者体验,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项目目标与战略2.1 项目目标(1)提高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2)推广针灸疗法,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

(3)推动针灸疗法创新,助力中医事业的发展。

2.2 项目战略(1)技术创新: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研发新型针灸器具和治疗方法,提高针灸疗效。

(2)服务升级:优化针灸服务流程,提升患者体验,打造高品质的针灸品牌。

(3)市场拓展: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针灸疗法的影响力。

三、项目实施方案3.1 技术研发与创新(1)研发新型针灸器具:结合现代材料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技术,研发具有较高安全性和疗效的新型针灸器具。

(2)优化针灸治疗方法:结合临床实践,探索新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针灸疗效。

(3)针灸疗法研究:开展针灸疗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优化针灸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3.2 服务模式创新(1)针灸服务流程优化:简化针灸预约、就诊等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个性化针灸服务: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

(3)增值服务:提供针灸养生、保健等增值服务,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

山西省针灸学会:创新传承 让中华医学熠熠生辉

山西省针灸学会:创新传承 让中华医学熠熠生辉

山西省针灸学会:创新传承让中华医学熠熠生辉作者:武竹青来源:《科学导报》2021年第76期每年一到科技周、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山西省科协都会组织直属协会、学会在山西省科技馆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山西省针灸学会从不推脱,次次不落。

而他们的服务台也都是现场的“爆点”“热点”,寻医问诊的、针灸拔罐的,络绎不绝……山西针灸人用这种传承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医手法造福着一方水土一方人。

山西省针灸学会成立于1987年,是推动山西中医针灸科学传承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30多年来,学会不断开展针灸学术交流,继承和提高了中华针灸医学,发现和培养了众多针灸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师级专家。

学会持续进行义诊及慢性疾病的防治宣教,将诊疗与健康宣教融为一体,为健康山西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灸的历史究竟从何说起,山西省针灸学会会长冀来喜向记者一一进行了介绍。

“针灸是中医中产生的一个古老的分支,‘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从人们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时光。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致的石针。

”“石针医术在民间不断推广和提高,一些乡间医术大师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金属针具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刺法的发展。

”山西省针灸学会秘书长郝重耀从医学历史层面注解了“针灸”的来历,“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所具有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对温热的来源和获取方式进行改良形成了灸法。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医药事业在历史上蓬勃发展,针灸也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产生了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

鲍菇,山西长治人,四大女中医之一,与其丈夫都是晋朝非常有名的中医。

她精通灸治法,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和赘疣疗效显著,也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位女针灸中医。

庄绰,宋朝,福建惠安人,对针灸尤有研究。

医工转化背景下针灸发展新思路

医工转化背景下针灸发展新思路

医工转化背景下针灸发展新思路:传统与现代的“智慧融合”在医工转化的时代背景下,针灸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技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科技的映衬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文将深入探讨医工转化背景下针灸发展的新思路,并对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针灸的发展新思路就像是一位“智慧融合者”,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医工转化的背景下,针灸的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针灸穴位定位、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发新型针灸材料等。

这种智慧融合,不仅提高了针灸治疗的精准度和效果,也使得针灸技术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

就像是一位智慧融合者,针灸的发展新思路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其次,针灸的发展新思路就像是一场“创新盛宴”,吸引了众多针灸专家和科技人才的参与和交流。

在针灸的发展中,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针灸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这种创新氛围,激发了针灸专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针灸实践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创新盛宴,它吸引了无数的针灸专家和科技人才,提供了无尽的经验分享,针灸发展新思路也吸引了无数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无尽的探索机会。

再者,针灸的发展新思路需要具备“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针灸的发展中,需要关注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针灸治疗能够为患者带来实质性的健康改善。

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得针灸治疗更加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患者的体验和需求。

就像是以人为本的原则,针灸发展新思路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然而,要实现针灸的发展新思路,并非易事。

这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针灸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针灸的发展新思路的内涵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针灸实践。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针灸发展的实际效果,以便不断调整和改进针灸实践的方法和内容。

针灸医学新思维(骨会大椎)

针灸医学新思维(骨会大椎)

《难经本义· 四十五难》关于骨会大 杼的本意,其实是说的“大椎穴上面的骨 头——大杼骨”而言,并非足太阳膀胱经 的大杼穴。所谓“骨会大杼”,完全是后 人误将这里的“大杼骨”想当然地张冠李 戴到膀胱经的大杼穴上。
结论:古代文献所记“骨会大杼” 完全是大椎之误。将“骨会大杼”改为 “骨会大椎”,方合针灸临床实际。现 今《针灸学》理应恢复大椎穴在针灸临 床治疗骨关节病症“领头羊”的地位。
那也许有人会说:针灸杂志上也能 看到一些用大杼治疗骨关节病症收到较 好疗效的报道啊!其实,这大多数是人 为地在错误理论指导之下以误传误或弄 虚作假造成的。
可笑的是,许多针灸医生临床上是 用的大椎穴治疗颈椎病等骨关节病症, 而在论文或报道中为了能“合理地”解 释机理,求得与针灸文献尤其是针灸教 材理论的一致性,竟然不顾事实,违心 地地将大椎写成大杼。这种不实事求是 的行为,既是一种不尊重事实的弄虚作 假的作风,也是一种学术腐败!
按医理而论,“会”穴理应同所会组织的 所在部位、生理特性、病理变化以及治疗作用 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考足太阳膀胱经之大 杼穴的部位根本就与骨骼没有任何关系,唯大 椎部位既在脊椎第七颈椎之下,也能治疗多种 骨关节病(诸如落枕、颈椎病、肩周炎、脊柱 病、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等等),而且第七 颈椎古称“大杼骨”。故从医理、部位和针灸 临床实践诸方面分析,骨会大杼实乃骨会大椎 也。
顺便提及一下,重新审视骨关节老 化以后出现的骨质增生(即“骨刺”) 现象,不要过于关注各个关节的骨质增 生现象,更不宜动辄就施行手术(能内 勿外、能小勿大)。
笔者以为:从前面所引《难经本 义· 四十五难》关于骨会大杼“骨为髓所 养,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于脊 心,下贯尾骶,渗注骨节”的一段论述 来看,能“渗于脊心、下贯尾骶”的腧 穴也与位于脊柱之上的大椎穴相符,而 与距脊柱1.5寸的大杼穴不合。验之于针 灸临床,多种骨病如颈椎病、肥大性脊 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各种关节疼 痛、骨质增生等病症,往往多取大椎治 疗,而少用大杼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节针灸医学要创新
针灸医学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经络学说和针刺疗法是《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针刺疗法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是中华民族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之一,几千年来为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经络是重要的生命系统,二十一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经络学说理应大放异彩!
针灸医学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不创新就难以流传久远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是针灸医学继承和创新的正确方针,“泥古”则难以创新,“离宗”则不再是针灸医学的创新,而是别的什幺了。

针灸医学的“宗”是经络学说,是对经络系统施加物理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而“针”和“灸”则只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使用的工具或方法,不是万万离不得的“宗”。

针灸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

人类在劳动中被尖锐锋利的石块或荆棘等刺伤,某一种疾病意外的得以痊愈,于是人们逐渐总结经验,采用尖锐锋利的石块压迫、刺激某一部位来治疗疾病。

这种用来治病的石器称为”砭石”,这种治疗方法称为“砭术”。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已使用磨制的砭石,在山东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有长达9.1cm的制作精致的砭石,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随着冶炼术的发展,到了商代,人们开始用青铜制针,经过很长一段针、石并用的时期以后,金属针完全取代了砭石,“砭术”发展成为“针术”,与灸—起,合称为“针灸疗法”。

,但是,斗转星移,如今抗生素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长期使用抗生素的结果,使病菌产生了抗药性,并将其遗传给后代。

据上海一家大医院统计,青霉素己对80%的葡萄球菌感染病例没有疗效,庆大霉素对50%的绿脓杆菌感染一筹莫展。

美国纽约1994年1.7万名病人在接受药效最强的万古霉素治疗时未产生效果,一部分入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医学应愿当开始一个新的时代——“后抗生素时代”,跟其药物一样:抗生素也有毒副作用。

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伤害了有益的细菌藏,造成菌群失调,氨基糖苷类抗菌素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甚至造成耳聋。

据统计,我国的聋哑儿童有30%是链霉素中毒造成的。

氯霉素则甚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基至可引起急性肝坏死。

化学制剂的毒副作用就更大了,人们己经发现,临床上许多常用药物往往对性功能产生抑制的作用。

如降压药、利尿剂,激素、安定药,镇静剂、安眠药、抗胆碱药物等。

α—甲基多巴是治疗高皿压的常用药物,遗憾的是它也是性功能抑制伎之—。

如每日剂量小于l 克,则10—15的男性可出现性欲减退或阳萎;每日剂量1—5克,则20—25%的男性有性功能障碍;剂量若再大,可产生显著的性功能紊乱。

国际抗癌研究组织曾收集到368种对人和动物致癌的化学物质,药物就占了84种,其中包括乙烯雌酚等激素类药物;菲那根、复方阿斯匹林、索密痛等解热镇痛类药物;甚至某些抗癌类药物如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1氟尿嘧啶、硫酸喋呤等经动物实验发现均有辅助致癌作用。

药害的一个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例子是“反应停事件”,联邦德国格伦男苏药厂1956年推出新药“反应停”,宣称它是安全、无毒的催眠镇静药,对各种呕吐确有很好的疗效,孕妇争相服用,此后逐渐发现很多畸形婴儿,没有臂和腿,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形似海豹,
称为“海豹胎”,后来证实这是妇
女在怀孕初期服用反应停造成的,截止1963年全世界因反应停引起的畸胎已逾一万例,在各国禁售反应停9个月后,海豹胎畸形婴儿的流行病也就停止了。

美国的严格审查制度没有批准反应停在美国销售,使美国避免了这场悲惨的药物灾难。

滥用药物的结果不仅产生了许多药源性疾病,而且造成不少不应有的死亡,据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报告,近几年来,全国住院病人中,每年有19万2千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甚至引起遗传突变,使遗传因子DNA发生变化,其危害更及于子孙后代。

随着药物不良反应的逐渐被发现,人们对药物采取了更为慎重的态度,药物的疗效是容易被证实的,但是它的毒副作用往往不是短时间内能发现的,人们不再轻信药物的广告宣传。

手术是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但是手术不仅不是绝对安全的,而且像盲肠、扁桃体等过去认为只会致病的赘物,现在发现它们都是有用的免疫系统。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人们转而寻求高效无害的医疗方法。

针灸疗法不仅副作用少,而且对于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往往可以收到神奇的疗效,因此,针灸疗法理所当然的受到特别的重视,全球掀起了“针灸热”,120余个国家和地区来中国学习研究针灸疗法。

越是现代医学发达的国家,针灸疗法的传播越快。

现在美国从事针灸的人数已达15000人,苏联有针灸医师两万余人,法国有一万人。

在法国,几乎所有的医院都设有针灸科。

公元六世纪针灸疗法就已传入日本,现在日本针灸师人数约11万人,几乎每1000人口中就有—个针灸师,按人口比例,比我国还要多。

“针灸热”还在不断升温。

在美国,由手医院采用高级技街和高价值的医疗器械等原因,使专业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

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许多不愿求助于专业医疗,因为所谓慢性病实际上就是尚无特效的医疗方法的疾病,经常去医院花费很大,收效甚微,所以代表美国医疗专业团体的“美国医疗协会”倡导一个“新概念”,即采用“家庭医疗”来治疗慢性疾病,针灸疗法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针灸疗法之所以受到特别的重视,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

西医是解剖医学,对器官的详细描述,总是把机能附属在器官的解剖解释之后。

中医是整体医学,它将人体当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它从不把躯体和精神分开,也从不把人体与固围环境分开。

“子午流注”是典型的例子,认为穴位随昼夜、四时的变化而开阖,这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不谋而合。

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中医、针灸进行“再认识、再评价”,针灸之所以对许多疾病取得奇特的疗效和“针灸热”的掀起不是偶然的。

但是传统的针刺疗法要走向世界,还存在一些障碍。

刺透皮肤的作法,不易为人们所接受,也为一些国家的法律所不容。

针刺可能产生的感染和交叉感染是人们不得不加以考虑的问题,特别是艾滋病、肝炎等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的流行引起人们的恐慌,今天更是如此。

此外,针灸不易学习,特别是对于文化传统、医学思维方法完全不同的外国人来说更难掌握其奥秘,他们“照猫画虎”,按图施针,效果当然不会好。

他们不怪自己的针术不高明,反而认为针灸是一种骗术,败坏了针灸的名声。

为了走向世界,针灸医学必须要创新。

各种医学都是不断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来发展自己的,针灸医学几千年来也是这样发展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更应如此。

针灸创新的工作中国人在做,外国人更起劲地在做。

在针灸现代化的工作中,我们炎黄子孙决不能落在西方的后面,否则我们将上愧列祖列宗,下愧对子孙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