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详解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要紧说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时期:夏商周阶段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明白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阶段) (1)分封制③要紧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妨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妨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 (2)地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进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医生;地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医生;地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进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思维导图)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思维导图)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危机,19 世纪 60—9 完 全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 年代,清政府掀起 社会。
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
洋 务 运 动 , 兴 办 近 代 2、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 斗争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
军事和民用工业,创 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 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
建 新 式 海 军 和 举 办 新 计划,但落后性使其难免失 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912 年推翻了清王朝,建立 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为 共 产 党 的 诞 生 奠 定 了 阶 级
产生。
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性质 基础。
依然没有改变。
1、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 1、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
式 教 育 、 留 学 教 育 , 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 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
培 养 实 用 人 才 等 。 运 级 革 命 派 , 建 立 中 国 同 盟 伍发展壮大,思想觉悟和斗
动 没 有 使 国 家 走 上 富 会 、 提 出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纲 争水平不断提高,这为中国
强道路,但却启动了 领,进行反清武装起义,1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
1
(思维导图)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19 世纪中晚期至 20 世纪早期的世界
时间、 分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 加深 (1861-189 4)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的 终 结( 19 1 革 命 的 高 潮( 18 95 - 19 12 )
2-1919)
1 、经 济 :第 二 次 鸦 片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中历史的学习需要有⼀个知识点框架图来对整体的思路进⾏梳理,⼀个好的思维导图对于历史的学习也是⾮常帮助的。

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整理⾼中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荀⼦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孔⼦与⽼⼦(⼀)孔⼦1、⽣平著述:春秋鲁国⼈,“三家⼀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 B、“礼”(“克⼰复礼”)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神⽽远之”③教育思想: “有教⽆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发扬光⼤,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整理孔⼦⾔⾏为《论语》,尊孔⼦为圣⼈,历世景仰。

(⼆)⽼⼦:1、⽣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盾对⽴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为⽽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化产⽣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产⼒发展和社会⼤变⾰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时代,造成思想和⾔论的空前⾃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批⼈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招揽⼈才(⼆)儒家:孟⼦和荀⼦1、孟⼦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先义后利、舍⽣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成为四书之⼀ B他被称为“亚圣”2、荀⼦①荀⼦的思想:A“天⾏有常”、“制天命⽽⽤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墨家学派的创始⼈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攻③尚贤、尚同尚⼒、节⽤、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业者的利益②战国⼀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与道家2、庄⼦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与《韩⾮⼦》2、韩⾮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基本线索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基本线索

明太祖(1368-1398)清太祖努尔哈赤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魏 蜀
十六国

西 晋
北朝:北魏分东西, 北齐、北周 南朝:宋、齐、梁、陈
东晋
第四阶段:隋唐(581年至907年) 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1、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其速亡后, 唐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 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 2、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对后世有重 要影响的举措。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均田 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 的选官制度。 3、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所实 行的开明民族政策,恩威并用,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大大促 进了民族融合和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交往活跃,超 过以往各代。统一局面的实现、统治政策的调整,民族交往的 扩大,使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4、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 荣。安史之乱后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5、隋唐文化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科学技术走在世 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书法、绘画成果卓著。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 200年)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确立。秦创立皇帝制、三公 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两汉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 得到强化。西汉虽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但封国已是地方行政单 位。 2、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 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快,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3、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活跃起来。丝绸之路 开辟。 4、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生产力有了提高。秦的统一和统一 货币、度量衡的措施,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有了重要发展。出现了很多领先世 界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史学、哲学成就辉煌。此 时,佛教传入,道教产生。这些,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 着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A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的反对外来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1912年《临时约法》制定的机构: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着的里程碑①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①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近(2)中共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代②中共一大中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国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的时间:1922年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主意义: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革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命新民主主(3)国民革命②兴起: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义革命③高潮:北伐战争:时间(1926)①南昌起义:1927.8.1 周恩来、贺龙(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1927.7.8 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改革、武装反抗国民党市”道路开辟③秋收起义:1927.9 毛泽东在湘赣边秋收起义④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5)红军长征:国民党“围剿” 1934.10离开根据地。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史重要提示: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

(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全录”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单元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1) 原始民主制。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

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点 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点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高中历史高考考点知识结构图

高中历史高考考点知识结构图
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新文化运动
③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国近代史后期知识框架
历史阶段
社会
领域主要线索
建党初期
国民大革命
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政治
列强侵华
①巴黎和会;
②华盛顿会议
①列强转嫁经济危机;
②日本加紧局部侵华;
③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日本全面侵华
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并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
中国近代史前期知识框架
历史阶段
社会
领域主要线索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洋务运动时期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政治
列强入侵
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签订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②边疆新危机
①《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②瓜分狂潮;③门户开放政策
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⑤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⑥神舟号飞船;⑦银河巨型计算机;⑧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
文化
文学和教育
①56年提出双百方针;②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③提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965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①77年恢复高考;
②83年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方针;
①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②中共制定全面抗战战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③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④抗战胜利,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①战争进程:内战爆发-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
②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中国历史(一)古代史(距今170万年前——1840年前)一、原始社会时期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分:旧石器时期(打制)新石器时期(磨制)2、按社会组织形式来分:原始人群、氏族公社(血缘)(1)原始人群阶段:(距今170万年—前2070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左右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前左右(2)氏族公社时期: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000年----5000年左右: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②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4000年----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蚩尤部落时期、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1、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间阳城2、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间殷奴隶制度确立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间镐京(今西安附近)(1)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夏)、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西周)确立(2)经济上:井田制形成,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出现瓷器,商人出现,商业官控(工商食官)。

4、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洛邑(今洛阳)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瓦解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制确立(1)经济上:春秋时: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出现,鲁国税制改革,垄作法。

战国时: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确立(2)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商鞅变法、李悝、吴起)——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3)文化上: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核心是“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民舟水关系。

性恶论,法治。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法家——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没落的奴隶主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追求“逍遥”贵族的利益(消极)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代表平民的利益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1、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步发展(1)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政治上:中央:首创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中国开始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思想上:焚书坑儒,尊崇法家(3)西汉(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长安(4)新朝(王莽):公元9年-公元23年(5)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政治上:汉承秦制,又有创新:中外朝制、郡国制、刺史制度(监察)、察举制经济上:垄作法—精耕细作,耧车,耦犁(赵过的铁铧犁)代田法。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治铁,出现青瓷白瓷。

文化上:董仲舒:晚着[春秋繁露]观点:春秋大一统。

罢百尊儒,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限地兼并,轻赋。

三纲五常。

汉武帝时:“五经”,太学,儒成正统。

2、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公元220年—公元581年)(1)政治上: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2)经济上:《齐民要术》、灌钢法。

(3)文化上:佛教盛行,道教发展。

3、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1)隋朝(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长安(2)唐朝(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长安政治上:隋朝: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形成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隋唐时:江东的曲辕犁。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瓷系,吸取外来织法,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商城,邸店,市坊,广州港口,飞钱、草市等。

文化上:隋朝:儒提“三教合一”;唐朝:秦行“三教并行”4、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1)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东京(2)南宋(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公元1276年(3)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06年--公元1271年--1279年--公元1368年大都政治上:宋朝:二府三司、重文轻武元朝:设宣政院、行省制。

经济上:江南水田的稻麦复种制。

越南占城稻,植棉推广到长江流域,“苏湖熟,天下足”。

宋的瓷窑遍布各地,名窑景得镇,元代成为瓷都。

元有名的是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宋代坊市界限、买卖时间被打破,出现夜市,瓦肆,交子等。

榷场,海贸发展。

元代,疏浚运河,遍设驿站,大都是中心。

杭州,泉州发展等。

文化上:宋:北宋二程,南宋朱熹,形成理学。

元:理学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

5、明清——封建社会的衰落,萌芽产生,出现反封民主思想(1)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1644年应天(南京),北京(2)清朝(清世祖:皇太极):公元1616年----公元1840年北京政治上:明朝:废相权,设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设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

经济上: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贫瘠土地开发利用。

经济作物区扩大,饼肥套耕出现,出现[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农着。

景得镇是“瓷都”,官窑与民窑发展,五彩瓷。

清的珐琅彩,苏杭是丝心,官局与民营,花楼机,妆花缎。

徽商晋商的出现。

明中后期江南苏杭的丝织业出现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清倡导农本思想,商业专卖制度,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实行海禁与锁国政策。

文化上: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君专大害,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

王夫之: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二)近代史:1840——1949 【民国(1912年到1949年)】(屈辱史、抗争史、革命史、探索史)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5月4日1、列强的侵略:(1)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附: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签订、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2)1856年—1860年“二鸦”:1858年四国《天津条约》、1860年三国《北京条约》——程度加深(3)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半殖半封程度大大加深(4)1900年—1901年八国连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1)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4)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5)1898年:康梁维新变法(6)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6)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纲领:三民主义(7)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并成功(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927)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颁布;清帝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1912年―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

1915年新文化运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2、1921年: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3、1922年:中共二大: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4、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5、国民大革命(1924.1——1927.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产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大革命开始。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大革命宣告失败。

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1927年: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武装斗争并创建人民军队,秋收起义后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2)1930年―1931年,中共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并于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红色政权;同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3)1933.春―1933.10,国民党发动第四次、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开始万里长征。

(4)1935.1,中共召开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同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并于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5)1936.10,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12月,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序幕。

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其后红军开始整编;9月国民党公布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同年秋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12月,日寇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2)1937年―1938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凇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大规模的会战,粉碎了日寇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一文,向中国人民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4)1940年:中共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5)1941年至反攻开始:中共领导根据地人民在进行反扫荡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根据地建设,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6)1945年春,中共七大召开,为抗战胜利和新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8、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1948.8国共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

(2)1946年年初,政协会议召开;夏,全面内战爆发(3)1947年:解放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6月底,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略反攻开始。

(4)1948年:三大战役开始,中共开始了战略决战。

(5)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北平谈判;4月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统治垮台。

9月,中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